高校古筝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09 09:57:37

高校古筝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审美教育是古筝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并采取合理的审美教育方式,如标准演示、讲述审美文化、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等。同时,教师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古筝演奏技艺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感受到古筝作品的情景和美感,以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新课程改革中的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应用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古筝作为我国独特的乐器,其传统审美价值较高,不仅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还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使得审美教育逐渐发展成高校古筝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古筝教学审美分析的价值,介绍了古筝艺术的美学特点,并研究了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

一、古筝教学审美分析的价值

审美指的是人类对美的感受和创造,是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和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音乐艺术在精神层面的感知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美化人的品质、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实现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共同发展。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而古筝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其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古筝自身的艺术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我国音乐形式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注重古筝艺术中的审美教育,将古筝审美分析和艺术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审美教育理念,将审美教育和古筝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和表现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古筝艺术的美学特点

(一)地域特色鲜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的古筝艺术被广泛流传到秦地,随后扩展到河南、山东、江浙、福建等地区,由于各个区域的政治、语言、文化和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古筝艺术呈现出地域性特点,逐渐形成多流派的形式。例如,山东地区的古筝艺术具有风俗古朴、典雅别致等特点,往往会和山东琴书曲牌演唱进行融合;河南地区的古筝艺术具有高抗粗犷、明朗活泼等特点,常与河南地区的戏曲、民间说唱等进行融合;潮州地区的古筝艺术普遍采用筝多独奏的形式,具有音色柔美、晴朗跳跃等特点。(二)作品题材丰富。我国古筝艺术历史悠久,盛行于宫廷和民间,从陕西秦地风行到大江南北,期间具有多种题材的古筝作品。例如,取材于自然风光、以景喻情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演绎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的《昭君怨》《嫦娥奔月》等;展现人文风貌、文化习俗的《闹元宵》《庆丰年》等;展现想象瑰丽、意境幽渺的《山魅》《幻想曲》等。题材的多样化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通过创新古筝艺术的音乐风格,表现出了各种古筝艺术的民族特色、自然风貌、故事场景。(三)情感表达含蓄。音乐能够反映出人类的精神世界,古筝艺术不仅是我国的古老乐器,还表现了人民的文化特征。我国人民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往往会应用暗示、旁敲侧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古筝音乐充分地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性格特点。例如,古筝作品《高山流水》对友情的高贵和忠诚进行了表达,这个作品的取材是“伯牙绝弦”的历史故事,其在表达的过程中,将人的心灵游荡在高山流水的过程中,将高山流水作为隐喻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交情进行了有效表达,充分表现了两者心心相惜的感情。随后进入音乐的高潮,应用含蓄的方式对需要抒发的感情进行了充分表达。(四)呈流行化倾向。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古筝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的部分,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方需要在保持古筝音乐的同时在历史的发展中源远流长。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从传统的民族音乐中寻求一种宁静。传统古筝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呈现出流行化的特点,能够实现传统古筝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古筝中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还能够传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如,流行歌曲《菊花台》《青花瓷》中融入了古筝元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激发了人民群众学习古筝的兴趣。

三、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教师在开展古筝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日常生活、学习练习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无法形象地进行模仿和参观,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演奏示范教学,充分展现出古筝艺术的特点,古筝节奏的张驰度、音色和力度等,帮助学生掌握按、勾、滑、托等演奏技巧。因此,古筝艺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演奏风格,提高学生古筝艺术演奏的美感。(二)融合高校古筝教学中的音乐文化。在古筝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表现出学生演奏过程中的乐曲美感,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与演奏乐曲相关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背景,如音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以及创作人员背景等,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背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出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在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后,才能够演绎出乐曲的风格,充分展现出音乐作品的美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三)加强艺术实践。在实际的古筝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践演奏活动,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古筝演奏过程中,比较呆板,缺乏一定的情感和美感。而学生的演奏技艺和审美能力是古筝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因此,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加强联系,注重艺术实践。例如,教师应该创设古筝艺术作品相关的情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演奏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演奏机会,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的情景,欣赏音乐作品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古筝作品的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筝作品的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音色、韵律及意境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艺术作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对审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古筝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演奏技艺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古筝演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欣赏古筝乐曲旋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古筝乐曲带来的美感。在练习演奏技巧的过程中,增强对筝乐美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古筝教学不只是技巧传授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美、感悟美的过程,将审美教育与古筝教学相结合,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寓教于思、寓教于情,使学生对音乐之美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反过来说,也只有将审美教育切实地融入到古筝教学中,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对古筝作品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古筝演奏技巧的掌握,二者相互促进,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当大部分普通民众还在为物质忙碌奔波时,是上流士大夫、知识分子、当权者掌握着审美话语权,如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其实是为学生培养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打开了一条自由的通道。学生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审美教育,尽可能多地从这样一种精神教育中汲取营养,树立自己对美、对生命本身的判断力。

参考文献:

[1]容邵.高校古筝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艺术评鉴,2017,(23):110-111+99.

[2]崔璨.新时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探究[J].艺术科技,2017,30(01):209.

[3]卢向忱.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J].艺术研究,2017,(01):122-124.

[4]魏军.“MOOC”在高校古筝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J].黄河之声,2015,(02).

[5]宋佳音.略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3,(08).

[6]邹昊.浅析我国古筝教学中音乐作品的赏析[J].黄河之声,2013,(20).

作者:李晶 单位: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