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20 03:30:24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自觉性较差,心理问题突出,自我认同偏低等;二是农村留儿童家庭教育不足,缺少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有效管理和引导。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公平接受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致力于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业的挑战,提升幸福感,因此,其有必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可行能力建构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可行能力由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在对传统发展观和贫困观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阿玛蒂亚•森认为“可行能力”是指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功能性活动的种类很多,包括有足够的营养、避免疾病等初级的要求以及参与社区生活和拥有自尊等高级的要求。可行能力是一种自由,也是实现各种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一种功能性活动,需要可行能力这一实质自由才能达成。具体来讲,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行能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机会并转换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再进一步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其“可行能力”的匮乏或者被剥夺。虽然阿玛蒂亚•森对可行能力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却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且完整的能力清单。因此,将可行能力具体化是必要的,这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真正落地与开展,因为留守儿童需要具备相应的具体的能力才能实现其功能性活动的目标。阿玛蒂亚•森还提出了“工具性自由”,其中包括政治身份、经济能力、社会保障、社会机会等。增进人的可行能力和实质自由的公共政策一般可以通过促进这些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工具性自由而发挥作用。在可行能力的概念下,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能力构建也应突出工具性意义,即一切能力建设皆为了教育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把留守儿童的能力视为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体能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技能指的是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智能包括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能力。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行能力的路径

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为学生创造“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由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包含对其自我能力的培育,也涉及对其可行能力培育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即一方面是对留守儿童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为留守儿童构建充分的社会支持网络。(一)自我能力的培育。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能力建设首先需要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进行自我能力的发掘和培育。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更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可行能力建设。意识觉醒。意识的觉醒是一切社会工作行动的前提,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首先在意识提升方面进行介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并进行认知重构,让留守儿童明白自身所处境况的成因,对其自身以及父母境况的成因形成理性的察觉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校社会工作者与留守儿童共同分析情况,明确个人的多层次需求内容,确定现有与潜在的资源,让儿童看到改变的希望,进而探求下一步留守儿童行动改变的方向。心灵辅导。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心理问题在留守儿童众多问题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在心理、行为上出现异常的儿童要予以特别注意。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为其本人和监护人提供服务、咨询与治疗,帮助留守儿童进行自我调适,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技能提升。对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功能主义个案的社会工作模式促使他们得到改善。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对具有相似生活经历或面临共同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教育支持小组,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理念探讨,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认知和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认知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优势视角,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潜能并使之充分发挥,以促进留守儿童自身能力的积极发展。智能塑造。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困境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平等的对话、细致深入的沟通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觉醒,增强他们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消极评价,客观、积极地认识自我,通过日常沟通能力、技巧方面的培训,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二)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是儿童可行能力建设的重要环境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可以集聚资源并且使留守儿童将资源转化为可行能力,当他们面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时也仍然有社会支持网络对其进行帮助,如家庭网络、社区网络、组织网络等。家庭支持。家庭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障以及心理支持,儿童形成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源于家庭。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优化家庭环境,提升家庭凝聚力,增进亲子关系。要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完善家庭教育方式,使父母意识到不在身边并不代表陪伴的完全缺失,沟通中要注意交流技巧,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为子女营造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当监护人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润滑剂,消除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隔阂,动员监护人定期或者及时地了解孩子的现实状况,并对其进行适度的鼓励或者真诚的批评。社区介入。社区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最能发挥针对性作用的场所。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依托社区、动员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娱乐的场地和设施,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区服务组织,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改善社区环境及生活品质,积极营造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良好氛围,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社区生活贫乏的困境。社会工作者要倡导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社会关系与乡土文化,开展社区互助工作,凭借社区安全网络的建设,重拾乡土中国的社会资源。组织参与。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要挖掘和倡导社区群团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支持资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社区支持机制,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场域,对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优势,培育专职社会工作者,与留守儿童建立一种真诚、接纳、理解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大力挖掘专业组织的力量,特别是以农村留守群体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社会组织,聚焦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可行能力建设与发展。

结论与讨论

学校社会工作借助“可行能力”视角,通过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有机统一,分别从留守儿童本身、家庭、学校、社会(基层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领域开展实践介入,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帮助其建构更为稳健的亲子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也缓解了因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而引发的更大的社会问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解决过程的渐进性,这也意味着学校社会工作是存在功能边界的,它是作为“多元协同”中的“一元”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学校社会工作要与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2卷第1期,第55—64页。

[2]【美】阿玛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张学浪:《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纽带构建:现实困境与破局之策》,《农村经济》2016年第6期,第124—129页。

[5]张克云、叶敬忠:《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干预措施评价》,《青年探索》2010年第2期,第81—87页。

作者:刘艺 蒲威东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