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对策

时间:2022-10-25 03:47:28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迫切的经济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工一方或双方走入城市,而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与父母一方、祖父母、外公外婆、老师、其他亲戚,甚至朋友生活在一起的不断膨胀的特殊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缺位的家庭教育,陈旧的思想熏陶,富裕的课余时间,不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性格塑造、学习成绩的负成长现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的探索和实践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作者:田守明 张楠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上刘小学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