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研究

时间:2022-03-06 10:15:43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研究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实质就是利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共同建设或者优化农村学前儿童的成长服务体系。高职院校的介入意味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向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农村幼儿园以及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长期的、专业的学前教育指导。从社会实践层面上来讲,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需要着力解决介入模式的选择、长效机制的建设等问题。本文介绍了政府主导式、社会团体主导式和高职院校主导式三种介入模式,并从工作制度和动力源两个方面论证了介入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得出了介入工作的启动和运行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高职院校主动作为、高职院校主管部门的认同和监督和农村幼教机构及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介入模式;长效机制

当前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部分组成,从理论上讲,如果将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纳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服务功能将大大增强,体系自身也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高职学前教育是一种准公关服务产品,地方政府是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的介入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向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农村幼儿园以及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长期的、专业的学前教育指导。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讲,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需要着力解决介入模式的选择、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

一、介入模式的类型

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是一项惠民社会工作,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高职院校及其师生、农村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也可能涉及到相关社会团体、农村幼儿园等,根据相关主体发挥核心作用的大小,可以开发出三种介入模式。

1.政府主导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出面,要求高校发挥学前教育的专业优势,协助政府做好“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教育主体、各界参与”的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关爱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工作,由政府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工作,这是一种协助式的介入形式。

2.社会团体主导式

在这个模式中,需要先由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出面邀请高校参与关爱学前留守儿童工作,帮助和指导其下辖的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和举办活动,以增强农村学前儿童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这是一种邀请式的介入形式。

3.高职院校主导式

在这个模式中,高职院校本着走出去的指导思想,主动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责,主动提供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依据高职院校发挥作用的大小和方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动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有三种形式。(1)独立承办。高职院校联系一个农村学前留守儿童较为密集的乡镇,自筹资金和资源,筹建一个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中心,把它建成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独立运营和管理,既方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又方便开展专业实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提供专业和优质的学前教育,缺点是投入大,营运和管理成本大。(2)依托妇联等相关社会团体共建。高校在妇联等相关社会团体下属的既有的社会服务机构中改造场地、添置设备,与相关社会团体共建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中心,由隶属于社会团体的服务机构组织生源和监护人进行场地管理,高校提供连续的专业教育服务。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团体的作用,也减轻了高校的负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3)依托农村幼儿园。高校与农村幼儿园结成定点帮扶关系,利用农村幼儿园组织生源和监护人的天然优势,通过添置专业器材、培养教师、指导教学、组织活动等方式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帮扶农村幼儿园的同时建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从实践操作性角度来讲,这是很有前景的一个模式。

二、长效机制建设

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不是昙花一现、虎头蛇尾的政绩工程或研究噱头,一旦启动就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确保介入工作的制度性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建立长效机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工作制度;二是要有推动介入工作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相关组织和个体能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介入工作运行。

1.工作制度的建立

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学前教育的提供者、学前教育的接受者以及进行相关管理、协调、监督的工作者,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常规的工作制度来规范众多组织和个体的集体行为。(1)高职院校的工作:①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高职学前教育不论以哪一种模式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高职院校都负有长期提供专业学前教育指导的任务,并在介入模式中发挥重要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介入事务进行统筹管理。由于介入事务的专业性强,该管理机构最好由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组成。②组织常规的介入活动管理机构应当对介入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形成比较系统的学期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介入活动,如送教下乡、举办讲座、举办培训、进行教学指导等,向农村幼儿、幼儿的监护人以及农村幼儿园进行全面的学前教育服务。③做好内部协调工作。内部协调工作包括绩效考核、任务分配、后勤保障以及参与学生班级或学生个人的成绩考核等。(2)农村幼儿园或社会服务结构的工作。农村幼儿园或社会服务结构是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上述机构本身就承担着提供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必须依赖这些机构才能面向服务对象———农村学龄前幼儿及其监护人。农村幼儿园或社会服务结构应设立专人负责与高职院校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接受来自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指导,并和高职院校结成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同伴关系,共同做好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3)政府的工作。政府是高校、社会团体领导下的服务机构、农村幼儿园的主管部门,由政府来协调相关单位和机构协同工作是最佳的选择。政府也有足够的权威对介入工作实施监督,进行考核。一旦介入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政府更方便进行推广工作。

2.动力源的探讨

一般来讲,组织或个体的行动动力来自于自身利益诉求的满足。虽然作为一项社会工作,介入工作本身就回应了服务对象的需要,但是在我国目前还需要考虑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单位、群体或个体的不同需要。只有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介入工作才可能启动和运行。(1)来自于政府的动力。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纳入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是大势所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第三部分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并且要求“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是完善农村学龄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政策层面上讲对政府工作无疑是锦上添花。(2)来自高职院校的的动力。众所周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也是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将促成高职院校与农村学前教育单位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并且开辟一条高职院校向农村及边远山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教育的渠道。这既能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美誉度,也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此外,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平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主要服务于农村学前教育,从岗位对接和实践教学角度看,与农村学前教育单位和机构进行的教育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将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受益,并极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力。(3)来自农村幼教机构的动力。当前农村的幼教机构主要是指农村幼儿园,包含农村小学创办的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师资缺乏、教学内容单一、小学化严重、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等问题。此外,农村的幼教机构还包括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创办的“儿童之家”“儿童活动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由于服务对象年龄的范围一般较广,因此活动场地、设施设备以及所举办的活动对学龄前儿童的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也难以保证。高职学前教育的介入不但不会增加农村幼教机构的负担,而且有利于改善这些幼教机构的教学条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教育活动的专业性,缓解师资缺乏的压力。(4)来自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动力。当前农村大部分三岁前的留守儿童跟随监护人在家,三岁后的儿童进入师资条件和教育设施都比较差的村办园、民办园、非注册幼儿园接受教育,与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的城镇学前教育相比,农村学龄前儿童难以享受到公平的学前教育。高职学前教育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甚至能直观地让农村学龄前儿童感受到专业的学前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向农村幼儿提供的学前教育是一种免费的教育,在解决了路途不便和安全问题的条件下,应该能调动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参与积极性。以上分析表明,介入工作能否启动和良性运行,政府和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因素。如果把介入工作比作一台机器,那么政府就是这台机器的电闸,而高职院校是核心发电机组,其他相关部门是机器的主要部件。

综上所述,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其实质就是利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共同建设或者优化农村学前儿童的成长服务体系。这是一项利民利国的举措,也是一项互利共赢的社会工作。无论采用哪一种介入模式,都需要高职院校发挥重要的作用。介入工作的启动和运行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第一,高职院校主动作为;第二,高职院校主管部门的认同和监督;第三,农村幼教机构及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密切配合。具备这些条件,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何湘 单位:四川省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怡.多重需要: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现实处境[J].社会工作,2008,(12):11-14.

[2]陈建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