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自我展示的研究

时间:2022-11-04 03:05:23

留守儿童自我展示的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大城市转移,老幼病残的人群留守在落后的广大农村。从此,我国出现了城市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这两个新生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由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的单亲家庭;第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的隔代家庭;第三,由父母亲的同辈亲戚、朋友或邻居、教师监护的寄养家庭;第四,由儿童自我监护的单身家庭。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6万,占农村儿童37.70%,占全国儿童21.90%。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大约242万。其中14岁以下留守儿童约占总留守儿童的86.50%,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湖南、河南、安徽、四川、广东等劳务输出大省。国内学术界非常关注留守儿童,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采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手段,通过比较,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行为和心理两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多地存在焦虑、孤独、情感冷淡以及性格孤僻、冷漠寡言、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行为方面,留守儿童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上课迟到”、“旷课”、“上课吃东西”、“骂人”、“说谎话”、“破坏公物”这些违纪现象上出现的次数较多;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较突出,有比较严重的交际交往问题,包括放任与自暴自弃、受欺负与攻击等社会适应不良的两极性;在学校适应方面,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比较低,适应良好的人数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在意见表达、捍卫观点、情感表达等自我表现能力上信心不足,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了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量或质的心理和行为的负面问题。有些学者为了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广泛关注,甚至将留守儿童定位为有问题儿童,夸大了留守儿童群体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将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个案研究或小样本的特殊现象,归纳为留守儿童的群体普遍现象。其结果势必给留守儿童贴上“有问题儿童”的标签,给留守儿童生理或心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殊不知,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结构使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留守儿童中有不少孩子生活上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强,生活朴素,不攀比,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继承了孝敬老人、爱护弱小的传统美德。本研究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亲或单亲长期外出务工或经商而处于核心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抚养教育、情感教育弱化或失调的环境中,其自我展示的能力和水平。

二、自我展示概述

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行为是指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的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当我们试图引导他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自己时,就是在进行自我展示。自我展示这个术语,在不同的文献中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自我展示在国内的相关文献中也被译作自我呈现或自我表现,也有用印象管理来替代的。如斯科莱克(Schlenker,1985)认为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与自我展示就可以相互使用。印象管理这个术语通常用来描述为人们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和现象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当然,这两个概念在其内涵上还是有所区别的。严格说来,对一个人的印象是可以通过自我展示之外的方式来体现的(Schneider,1981),例如第三方。因此,印象管理是比自我展示内涵更丰富、更广泛的概念。自我展示一般分为自信型自我展示、保护型自我展示、防御型自我展示和攻击型自我展示四种类型。自信型自我展示,就是在他人心目中构建特定的同一性行为,其常用的方式有:讨好迎合、自我提升。采用讨好迎合的策略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喜欢自己,以增强自己的吸引力;采用自我提升的策略目的是想要让他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聪明、有天赋。保护型自我展示是一种保守的、谨慎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避免他人对自己形成消极的印象,其常用的方式有: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引起别人的注意,在他人面前尽量使自己自我暴露最小化,在对自己的描述上谨慎、小心,不愿意进行社会交往,不轻易发表看法等。防御型自我展示是在自己所希望的行为结果受到阻碍而不能实现时,以期使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的展示类型,其常用的方式有:宣称无辜、重新解释、合理化、找借口、道歉等。攻击型自我展示是采用攻击的行为方式以形成人们所期望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有时为了达到其目的,采用恫吓的方式,期望通过这种策略,使别人感到恐怖,从而达到由于别人害怕而接受控制的目的。

三、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分别从四川省绵阳市三个农业大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乡镇中学随机抽取初中生6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父母双方在外地务工的留守儿童300名,非留守儿童300名。回收有效问卷570份,其中留守儿童的有效问卷280份,非留守儿童有效问卷290份。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工具是马克•斯奈德(MarkSnyder,1974)编制的自我监控量表(self-monitoringscale,简称SMS),该量表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译(2004年版)。量表由25个是非式回答的描述性陈述句构成。这套自我监控量表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波兰、德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均对该量表进行多次检验,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Snyder,1987)。

(三)研究程序与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担任主试,采用集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及分析

依据自我监控量表的评分方法和标准,每个被试施测的每一选项得分加起来,所得总分如果只有几分或更低表示低自我展示;如果所得总分在12分及以上表示高自我展示。

(一)留守儿童生活、生存现状

自编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表,通过了解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父母外出时间、联系方式、联系频率等,反映出小学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了解其留守生活与父母关系,从父母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自我展示进行探讨。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展示的水平比较

从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的自我展示水平平均数都低于12分,均处于低自我展示水平。有关自我展示研究表明,自我展示由三种成分构成。第一,动机。自我展示的行为也是靠动机驱动的,个体必须有在他人心目中创造特定印象的动力。第二,社交敏感性。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想展示自己的风采,必须是有如何才能塑造自己预期形象的知觉能力。第三,行为技能。成功的自我展示,不仅需要社交敏感性、动机,还需要自我展示的行为技能,它是保证实现展示的物质基础。本实验结果表明,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水平、自我表现能力上相对较差。国内学者(吕吉,2011)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子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对面性,导致留守儿童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

(三)留守儿童的自我展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被试中,高自我展示的被试人数占总人数的23.57%,低自我展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6.43%。这表明留守儿童的自我展示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调查的留守儿童被试中存在一些客观因素的混杂:(1)父母外出数量不同。有的是单亲(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有的是双亲外出务工。(2)留守时间的长度不同。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的短期(半年以上)在外务工。(3)监护类型不同。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隔代家庭,有的是寄养家庭,有的是单身家庭。(4)经济状况不同。有的家庭经济较富裕,有的家庭经济较困难。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不同程度地被弱化或受损,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量的减少,家庭教育质量的下降。比如,单亲家庭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教养的失衡;隔代教育易产生重养轻教;寄养家庭易带来管教上的两难;单身家庭处于教育的真空。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展示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监控程度上,高自我监控的人更喜欢提供明确行为指导的社会情境,更擅长察言观色,更擅长同拥有各种心情的人沟通,更多地关注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方式。相反,低自我监控的人更强调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其言行更多地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自我展示更多地受内在的情绪、态度、脾气的制约。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大多处于经济落后、文化比较传统、信息相对封闭的落后农村,长期不能与父母保持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能导致这一群体孤僻、任性、自卑、孤独等封闭的性格特征,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善于交际的习惯和退缩性交往行为,导致自我展示水平较低。

五、小结

留守儿童已成为儿童群体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原有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监护的变更,亲子沟通受阻或受损,影响了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自我监控量表调查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自我展示总体处于低自我展示水平,且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建议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以提高其自我表现力。

作者:孙亚蜀 任俊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