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篇

时间:2023-04-01 12:32:30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

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在带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不断增加的留守家庭问题。留守家庭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如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留守家庭的安全问题等等,很多问题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也引起了很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但是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方面显得稍微薄弱一些。探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缺失的父母关爱会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心理和智力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长时间不在子女身边,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其次,由于承担留守儿童教育任务的多半是祖辈,这些长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实际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会隔很长时间才会跟孩子联系,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有的是直接给钱了事,有的不痛不痒地说两句,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师无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从留守儿童家长层面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即使不在子女身边,也要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儿童的思想状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与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与教师探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其次,留守的祖辈也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不要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总结等教授给孩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落后是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发展新农村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状态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其次,稳定和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队伍。根据上文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缺乏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不在身边,优秀教师的缺乏等等人才的缺乏,甚至整个农村都没有完整的劳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因此,需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施展才华、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让农民更加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3.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首先,在政府和相关职责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在人力帮助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压力。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家庭给予一些直接的扶持措施,如为农民工儿童进城提供便利;乡镇、村和妇联单位要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家长共同研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共同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亟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政府、相关职责部门和家长、教师要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84.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均衡发展;教育问题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其次,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自身文化程度不够而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等等。再次,一些孩子过早地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童年应有的天真与家人的呵护被剥夺。(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处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由于地区大多偏远,优秀的师资缺乏,而教学设施也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从而使得薄弱地区愈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显重要。

二、大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探究

(一)知识的拓展

在教育均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被给予同等的师资力量外,还应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开阔其视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增加知识储备不光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还应是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逐渐进行丰富。这样才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加自由与饱满。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崇高的,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的言行,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还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品性。

(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今社会,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缺少家庭的关怀、过早分担家庭的重任、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强,这些都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倾诉或是正确的疏导。因此需要在教育均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其重新地、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辅导与引导,从而使其走上正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品行培养。同时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方式与方法,避免将其标签化,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的一大差别就是课余生活丰富程度不同。学校在加强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意课余生活的创建。课外活动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课外生活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偏低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少;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这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还可以在活动中教育其养成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

(四)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与自救的能力,从而预防溺水、煤气泄漏、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产生伤害。可以通过模拟灾害现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其中,真正理解。其次,在家长中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进而加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程。这并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督促,进而促进其对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正确教导。

(五)家校联动

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热心地进行引导,学校要成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在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方面给出适当的建议,多方支持家长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积极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且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与隔阂,督促父母增加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定期回家看看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等等,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逐渐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的问题。

(六)全程管理

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管理,要从新学期新生报到时做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入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信息汇总,并对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将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着重增强班主任照顾与看管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发挥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各项组织活动中。

三、相关实施方式

(一)政府的监督与实施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这个大环境下起到监督与实施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近一级的领导更应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改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其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一个合理、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环境。

(二)学校的引导角色

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时应发散思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联系个人情况,正确地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真正做到教育均衡;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多与其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内心动向,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与培养,所以学校要起到充分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正确关爱

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下,应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这就是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留守儿童,让其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不是过于同情,本着怜悯施舍的心情去对待留守儿童,给予多一些关心即可。

(四)家庭的呵护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思考

一、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更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项尖端现实课题。为了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专题研究小组,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其中带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父母关心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调查发现,80.5%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呵护。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同正常家庭孩子相比,明显具有焦虑紧张,心浮气躁,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2.学习习惯不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幼缺乏有效训练,其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自觉性缺失,上课交头接耳,经常抄袭拖欠作业,逃学逃课,打架斗殴,屡教不改,甚至极少数农村留守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性格孤僻,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障碍严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亲的有效监管,爷爷和奶奶等监护人过于溺爱孩子,加之只注重负责孩子的食宿和安全,疏于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矫正,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有发生;在学校常常表现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谐相处等问题十分突出。

4.家教误导,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不管孩子读书多少,将来无非都是外出打工,因而现在让孩子在学校里成长,等到了打工的年龄,还是让孩子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因此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偶尔回家和孩子团聚,便采取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的毫无原则的极端补偿方式,一味用金钱补偿对孩子的心理亏欠,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引诱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以及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思考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应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教育功能,创新家长学校教育内容,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德教育职能。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特定的亲情关系,因而在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惟其如此,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首先要想方设法加强留守儿童家庭品德教育功能,补齐家庭品德教育短板。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家长学校办学功能,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培训,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培训,作为家长学校培训的重点内容,转变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代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学习儿童品德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二是班主任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建立特定的双线联系渠道,一方面要与留守儿童现任监护人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话或微信,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构建特定的教育平台,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大幅提升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职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学校特殊的教育对象,应当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此,一是在学校层面上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制定特定的教育方案,出台倾斜性特殊政策;二是在班级层面上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互助组。一方面在班主任的统一指导协调下,各科任教师要认领若干名留守儿童,肩负起指导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责任;另一方面全面开展“优秀生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优秀生与留守儿童结伴帮扶,共同进步。

3.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要面对的问题,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健王平达.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

[2]余海英,李化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04).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政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留守”在家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因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护,特别是教育问题上缺乏引导和关心,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一群体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所以,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问题。

一、注重家庭教育

(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目前,多数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应由老师管教。其实这是一种责任的推脱。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家长就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担当起这一责任。即使外出务工也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还要以身为范,让孩子在一种品德氛围较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家长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互动

家长外出务工,不能长期回家,但是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频繁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熟悉孩子的生活,能全面掌握孩子的内心和情感动态。知道孩子想什么,需要什么,能及时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以减轻孩子的内心的压力和寂寞感。家长还要经常的与监护人及学校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教育子女两不耽误。

(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担负起教育责任

作为监护人也要承担起责任意识,树立角色意识。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平等待人把他们看成家里的一份子,努力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让留守孩子感受到家的感觉,鼓励留守儿童加入到家庭中的各种活动。

二、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

(一)建立并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就要在服务中延伸它的教育功能。各个学校要建立“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的教育管理机制。首先,学校要全程规划,明确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重心。其次,要落实工作职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完成的,他需要大批量的人共同完成,所以要进行分工分职,每个人或小组都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再次,要强化监督,提高教育实效。学校要根据既定的目标,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及对教师的监督和考核,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搭建心理健康平台

心理是儿童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儿童的心理状况影响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很脆弱,由于他们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再加上监护人监管不力,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就要针对他们进行疏导和引导。首先,学校要开设健康心理课,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教育,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其次,设立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严重,导致性格发展不正常,出现心理障碍。再次,可以开设一个知心姐姐信箱,为他们的一些个人隐私或是伤及尊严的问题,提供一个能倾诉又可保护自己隐私的渠道。这样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不会使他们感到孤助无援。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育留守儿童,搞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不要歧视留守儿童,要给他们特殊的关爱,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或专题辅导,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教师在管理留守儿童时要增强服务意识。首先,教师要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力。其次,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包括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进行爱心帮扶,在学习上给予指导,生活上给予照顾,心理上给予疏导,情感上给予关心,思想上给予启迪。再次,教师开设亲情教育课。开设专门的亲情课堂,让留守儿童打通亲情电话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父母的抚慰,让亲情重新点燃留守儿童对生活的热情。加深其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理解,鼓起其生活的勇气,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加大社会关注力度

(一)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随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拥入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保障劳动力自由合理的流动,使留守儿童能进入城市接受城市教育,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同时,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将一些教育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农村学校的建设,尤其要发展寄宿制学校,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改善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更新学校的配置,聘请优质师资,满足教师的待遇,从而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使留守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学资源。

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福利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托幼事业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具体落实,形成管理网络。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可忽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进行工作,而孩子仍留在原地区生活,从而造成了孩子与父母分隔两地,长期不能见面,不能共同的生活的现状。留守儿童问题最早是出现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用工潮中,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工作,从而使孩子独自生活,与父母分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众多问题,其中教育问题最为严重,也最应该得到及时的解决。本文通过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分析以及解决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相应措施三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工作,不具备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条件,此类家庭中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主要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家庭的形式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父母一方在外地工作,另一方可同孩子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第二类,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工作,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第三类,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工作,且孩子祖父母不具有抚养条件,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第四类,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工作,孩子独自在家维持生活。由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城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直线上升,留守儿童问题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严重社会问题。而我国以现阶段的水平来讲,还不足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正常的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展开,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参与到对孩子的管理当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但父母应注意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的补偿,忽略心理教育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全社会也要全力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协同合作,最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分析

1.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连接着孩子和社会的重要一环,是社会其他部分无法替代的。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而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进行抚养。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于溺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进行孩子的教育工作,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不利于良好心理的养成。据有关数据统计,留守儿童大多是8到12岁的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性格较为敏感,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更易使他们形成胆小、自卑等一系列不利于融入社会的心理和性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年纪较大的祖父母,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倾听。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由于工作繁忙,家长通常选择不与孩子进行沟通,只单纯地保障孩子的物质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扰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烦闷的心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遣,会诱发孩子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对于心理问题的疏导又是极为困难的。

2.留守儿童学习方面所受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以及父母双方均外出工作。在一个家庭中,男性为主要劳动力,因此外出劳动的重任往往由男性来承担,母亲与孩子一同在家生活。女性要承担家庭生活的全部责任,如做家务、照顾孩子老人以及做农活等。由于精力有限和时间有限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导致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缺失,不能很好地管理孩子的学习,同时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而对于祖父母承担孩子监护任务的家庭来说,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祖父母更多地照顾了孩子的衣食起居,而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有所忽略,并且也没有多余的精力给予充分关注。

3.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由于留守儿童的的年纪普遍偏小,就读的多为低年级,学习压力较小,因此拥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当家庭管理有所疏忽时,就很容易造成孩子过多地接触社会,在没有形成完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之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极易对孩子造成影响,使得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同时,长时间脱离监护人的管理,也容易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应措施

为了更好、更彻底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需使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进行紧密配合、协同解决。政府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组织人员对本地区留守儿童情况进行逐一的摸排,力求掌握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并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合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而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学生不具备走读的情况下,要积极提高寄宿条件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学校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接受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和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家庭教育也极为关键,父母应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四、小结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但这其中却涌现出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美满的重要问题,需要全社会基于高度关注,尽快使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然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和较长的时期,需要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进行通力合作,从家庭方面、社会公益方面以及学校教育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肖向梅.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12,1(05):12-13.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221万人,其中,未指定监护人的约15万人,在校寄宿的约110万人。看到这些统计数据,笔者心里真的很难受,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王绪本教授说:“家庭是儿童的重要成长环境。缺少父母的关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儿童的性格、行为和价值观,最终形成留守儿童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的关注。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试想,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流动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那么,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这也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显。从国际层面上看也存在着许多流动人口子女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中央政府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一千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于种种原因迁进城农民工子女不能顺利入学造成留守儿童增长。留守儿童生存中主要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1.留守儿童容易被拐卖、遭遇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2.留守儿童容易辍学、失学及其它问题。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可能产生的隐患。4.“逆向监护”加重留守儿童的负担。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随着我国工业化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是什么造成“留守儿童”教育欠佳的呢?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对此各级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办法,还对学校提出具体要求:(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2)建立对留守学生的结对帮扶制度。(3)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的应急机制。(4)改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教育主渠道理应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首先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而才能在学校教育上有所作为。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留守儿童出现。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9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1.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因务工等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与上辈亲人、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增长十分迅速,据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5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全国约有5800万人,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占28.29%。

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韦志忠研究,在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中有近8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率也在逐渐上升,据来自某机构的数据显示,20.1%的在押犯曾是留守孩子。

2.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自我监护等四种类型,其各自的监护特征和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如表1所示。

在农村非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中,有72.5%的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0%的儿童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其余则留守在姨妈、姑姑、舅舅等亲戚家。在上述监护类型下,无论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还是由姑姑、姨妈等其他亲戚代养,这些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多是粗放型的,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一般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也很少和学校监护进行协调,这些都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隐患。

表1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多为6~16岁,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这一年龄的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是事实上,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长期远离家乡,很少能够满足儿童此时对关爱的需求。再加上代养人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致使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双亲疼爱,缺乏家庭温馨的环境里,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或因抑郁寡欢导致脾气古怪,或因缺少关爱而孤独内向,或因自闭盲目导致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易造成儿童偏执、癔病、自恋等综合性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比例为19.8%,远高于在双亲监护下的8%。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问题中,表现为任性、冷漠、孤独和内向的占到了55.5%的比例,这些儿童在对待批评教育时往往会选择游逛、逃避,严重者有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的关键期极少受到父母的引导、教育,导致这些儿童对双亲爱护的需要特别显著,而其他监护人由于受知识、时间、身体健康状况等的限制,很难履行完整的监护职责。因此,在这些儿童遇到失败、忧郁、悲愤、孤寂等各种人生境况时,通常缺少必要的倾诉对象和有益的指导,最后只能自己解决。他们遭遇挫折时往往不愿与人交流,在心理、性格等方面极易走极端。笔者通过调研,总结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如表2所示。

表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统计

笔者调查发现,近6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65%的农村留守儿童不愿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30%的农村留守儿童甚至有“恨自己父母”的表现。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它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弥补自身缺点并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特别是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阶段,性格和情感的塑造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对儿童起着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基本上没有得到连续的、良好的亲子教育,很少获得来自父母的关爱、教育,极易造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的性格。没有父母关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其他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因此,缺乏完整的家庭亲情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亟待完善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薄弱,办学质量不高,教师管理不严格,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叛逆等不良倾向。据笔者调查,农村中小学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很少有计划、成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律教育。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致使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他们或辞职、改行,或想方设法向县城、发达地区转移,这些情况更加恶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同时,儿童的行为多受环境的影响,模仿性较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有些错误不能及时约束。特别是在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都很难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多种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而导致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在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一文中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即“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辞海》中对道德教育的解释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的分析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集中在家庭、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有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的理论分析,还有跨学科不同视角的原因分析。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对社会、政府方面及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不够成熟,这也是以后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学者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路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道德情感方面来看,荣红涛②何建云③他们都认为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孩子对情感的渴望难以满足,亲情关系失调,因而儿童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从家庭道德认识方面来看,黄珏子④、沈琴⑤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对孩子承担监护责任的祖辈文化水平低,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不能对孩子学习和思想加以正确指导和教育。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尽力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从家庭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方面来看,包舒畅⑥认为父母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对孩子的意志力教育不到位,受学习、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产生不良的思想,导致儿童部分行为的偏差。从家庭教育内容来看,王艺宝、王敏灵⑦分析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扭曲了教育内容,也没有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这种家庭教育对教育内容的曲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虽然这些学者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隔代教育盛行,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

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王娟⑧、何健雯、赵庆海⑨认为学校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理念缺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并没有秉承以德为先,只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道德观念淡薄。从学校的教学内容来看,荣红涛⑩研究指出农村学校教育投入少,各地教程不统一,学校只注重成绩的提升,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从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来看,乐晓勇瑏瑡认为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样家长也不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上,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者基本上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调查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层次较浅,对社会、政府的道德教育和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还不成熟,从学者研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于多元化,研究结论有待于形成规律性认识。

作者:牟丛丛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注释:

①辞海(第六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09-419.

②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1):60-61.

③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48.

④黄珏子.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138.

⑤沈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成因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246.

⑥包舒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89-91.

⑦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6):69.

⑧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