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地十篇

时间:2023-03-30 17:28:35

天和地篇1

在这个天蓝色的世界里,快乐和幸福永远陪在身边。

那里是地狱、那里是天堂

两个截然相反的地方却总被人们缠到一块

在地狱里,人们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他们只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开心,而将痛苦放到别人的身上。

在天堂里,人们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的人得到幸福。他们不会为了金钱而做让别人痛苦的事。

就在这样的两个地方,所有的人都向往着、

就在这样的两个地方,美丽和丑陋交替着

在地狱里,在一间大房子里,有一大碗汤,还有一个长长的勺子,他们努力地想要喝到勺子里面的汤,但是他们够不到,因为他们只为了自己。

在天堂里,还是在一间大房子里,有一大碗汤,一个长长的勺子。但是他们为了能让别人喝到汤,当舀起一勺子的汤时,送到别人的嘴里,他们都尝到了美味的汤。

地狱里,那里的一切都只是那么得单调,那么的给人悲伤得感觉。

天堂里,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得富有生机,那么的美好。

地狱、就像在恶魔的手中一样,无法控制。那里永远都只有一种色彩。连樱花树都是这样、

天堂、就像在天使的手中一样,轻松自如。那里的色彩是那么得缤纷绚丽。连樱花树都开的如此灿烂、

在这两个地方,就想给和拿一样。给予别人,总比偷窃别人的东西要好得多。

痛苦是地狱的代言词,

幸福是天堂的代言词。

他们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

快乐总是属于宽容的人。

善良的人是会拥有幸福的

恶毒的人是会永远痛苦的

独自走在海边时的寂寞

独自奔跑在操场的无助

那只不过是一种接口

找回真正的自己,才是最完美的自己

天和地篇2

可是当我回到南京以“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向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请求安排工作“给出路”时,得到的回答是“等待”。那时的我,除了几十元的“遣返费”,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了,哪里能够“等待”?

后来我自然是理所应当地被安排到了最底层的街道办作坊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如果我真的就这么安稳地作为普通劳动者而自食其力地生活下去,以当时的我的处境和心境,也感到十分满足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69年,在所谓“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下,我再一次被命定为“吃闲饭”的人“下放”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做“自食其力”的“新农民”。于是我又在苏北农村混过了生命中的11个年头。直到1980年3月我被“落实政策”到高邮师范学校任教,才算是有了重新接触书本的条件。

从1957年8月被定为极右分子到1980年被安排到高邮师范学校任教,我生命中最为宝贵的23个春秋就这样在阅读的空白中度过了。最近一位朋友在跟我闲聊时问我:“这23年你没有书读,为什么你后来还能教书写书?”我灵机一动,颇为激动地回答他:“我没有读书,但是我阅读了23年的天空和大地。”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矫情的诗意,可是对我来说,的确是有点真实的生活体验的。

在整个学生时代,对于天空和大地,我可能只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才会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从来不会想到把自己的命运同它们联系在一起。天空和大地,它们的存在是如此地自然而和谐,与我个人何干?可是在命运逆转之际,我居然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窥视天空。那是我被捕关进牢狱之后。

人所共知,牢房是没有窗户的。它只在门上有一个小洞,以供光线进入和外面巡警在外能够看到屋内犯人的情况。犯人只能席地而坐,不能擅自起立活动。只有需要“方便”时大声向巡警“报告”,经批准后才可“行便”。于是对犯人来说,除从门上的小洞向外窥视,就只有闭目默想了。这时候我才逐渐知道,要想仰望一下天空是有多么的不易。因为除了每天早上半小时的“放风”,我们是见不着天空的。什么叫做“暗无天日”,我从此对这一成语有了切身体会。若干年以后,当我读到台湾诗人商禽那首写牢房中的人因仰望岁月而使颈项成为“长颈鹿”的诗时,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牢狱经历。仰望天空,在一般人看来是如此平常和简单的事,可是对于身陷牢狱的人来说,却又显得如此珍贵难得。每每在欲仰望天空而不得时,更增加了许多对它的幻想,在它浩淼而辽阔的空间,究竟隐藏着多少人们难以揣测的阴云密布和电闪雷鸣呢?

后来,当我到了劳改队从事各种不同的体力劳动时,我竟然不再对天空有过多的诗意的仰望,可是我关注它的阴晴变化。酷暑时的阳光会使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夏日的暴雨会让我无处躲避而成为“落汤鸡”。那23个春夏秋冬,我个人的生活状态,除了劳动,就是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它给我的酷暑和暴雨,我只能在内心抵拒而以肉体顽强地接纳。我还要用感激它的词语,使我能够感知它的存在,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

在大地上行走的人,不会想到它的内部结构。我在进入那座“硫铁矿”的劳改队之前,也从来不会想到。没有到过矿山的人,对“矿井”“巷道”“冒顶”一类的词语,是很难有具体印象的。我因为有过从矿山的巷道穿越自南而北的经历,那种时而弯腰弓背,时而匍匐而行,在昏暗的灯光中看到山岩虻目植赖木跋螅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依然深藏在我的脑际。我不但亲眼目睹过矿井因为“冒顶”而大量的水冲出巷道中的矿车的景象,自己也差一点死在一次矿山的崩塌中被埋进历史。有了这些惨痛的经历,我对于大地上的一切事物的感知,再也不会那么简单而透明。

刑满之后的1962年,我以“留场就业”的身份又被转移到了黄湖农场。这样,修理地球成为我的劳动方式。因为是留场就业的身份,劳动有了薄酬。有一段时间,我被分配去拾牛粪。拾牛粪属于比较自由轻松的农活,但它规定每天必须完成定额,只要完成了任务,就可以休息。于是为了完成任务后能够自由休息,我便早早地起来,挑上畚箕,沿着乡村的羊肠小道或大道,只要看到有牛出现的路上,便紧跟其后地把它们刚刚排出的还冒着热气的粪便收入我的畚箕。有时候运气好,一上午只要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当然,有时候任务也不容易完成,因为拾牛粪的人也是相互竞争的。令我终生难忘的一次经历是,我一上午连一担牛粪也没有拾到,正挑着半担牛粪慢步低头走着,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头牛在排泄,心里高兴地赶过去拾时,不料后面放牛的小孩是处于什么一种居心,竟然跑过来不让我捡拾,并且抓住我拾粪的铁扒,说这牛粪是他的,不准拾。他竟然小小年纪,似乎也懂得像我们这种人是不敢同他们争吵的。我跟他讲了半天好话,说你也不要这牛粪,为什么不让我拾呢?小孩年龄不大,说话颇为伤人,说就是不让你你们劳改犯拾。我当时也是不到30岁的人,不禁一时怒从心起打了他一巴掌。他就耍赖地抓住我的扁担绳不放,拉拉扯扯地竟然把我原先拾来的牛粪也泼洒在地。好在当时也没有别的人,我怕事情闹大反而不利,只好摆脱他担着空畚箕回去了。走在回“中队”的路上,我真的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怨伤。当时的千种思绪,我至今回忆起来都感到羞辱尤在。然而,我又能怎样呢?

我在黄湖农场“留场就业”有3年时间,期间不乏艰苦劳碌,但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独这一次经历,使我倍感自己受辱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是人性中多么可怕的东西在作怪。能怪这个无知的小孩吗,我无法回答。

多年之后,当我以“摘帽”身份胸戴大红花的“自由”之身下放苏北灌南,重拾修理地球的职业,又一次感受到大地的恩赐。

到达灌南的陈集分社杨圩大队,正值隆冬季节。每每在朔风呼叫中面对陌生的环境,我不时地在内心温习着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的诗句。然而,这种无力而无奈的诗性体验,除了增加激愤悲情,于我的生存困境是毫无补益的。灌南的土地是盐碱地又是黏土,当地称之为“下雨一团糟,天晴像把刀”。雨后走在上面,黏土太黏粘在雨靴上,越走越沉重,于是用力地想甩掉黏土,不料却连雨靴一起甩了出去,结果是脚板落地,弄得雨靴也穿不成,尴尬中夹着气恼。在我30余年的生命史上,这种以“自由之身”而又生活得如此困窘的处境,是空前而未必绝后的。在灌南一年半的困窘生活状态,我无法在此赘述,总之,在万念俱灰时,我脑际不时地浮现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那位想方设法欲去坐牢而不得的小人物。以前读到的是滑稽和荒诞,而今我体验到的却是自己心里滴血的疼痛。

天和地篇3

这个电话是二十三世纪的最新电话,可以与一切生物谈话。

电话那头咳嗽了几声,说:“忽,人啊,这些年我身体可不怎么好啊。”说完又咳了几声,似乎咳得更厉害了。

我连忙问:“地球妈妈,您怎么了?生病了?”

那头还在咳,过了许久,终于传来一声:“可恶啊。”

这句话一直穿透了我的心,我不禁打了一个寒蝉。是啊,这几百年,人们便得更加不节约了,开采增加了几十万倍,水也是流着没人管,人都胖了,高科技也用了不少的树木,生物都快灭绝了,晚上再也看不到星星……不论多么发达的国家都随处可见垃圾和流浪狗,细菌特别多,没有垃圾是不可能了,地球快死亡了,就像未老先衰一样。

我直打哆嗦,终于冷静下来,思索了很多,抽涕着对电话那头不住的咳嗽声说了一句:“sorry……”

地球与我一起沉默了。

电话那头响起了急促的嘟嘟声,看来,她挂了电话。

不知道怎么了哎,我叹着气把电话放下,吃起饭来,饭是二次的,菜呢,也不过是太空的,无水无光无土而种下的,在地上根本无法种植,但不如原来的绿色蔬菜好吃啊……想起这些,我就心酸,默默把饭吃完。

第二天不知怎么的从凌晨零点开始有人在欢呼,吵得我睡不着觉。于是,我起来一看,立刻尖叫了一声,马上回去拿了许多盆子,欢呼着接了一盆又一盆。原来,这天零点时有人看见在下极其罕见的大雨,这是百年难遇的事。不过我也不免有些疑惑了,怎么回事?这么准时?应该没有雨了啊?不过我也顾不了许多,开始疯狂地接雨。

下了三天三夜,到了第五天的二十四点整才停的。我更不理解了,还这么准?

于是我马上打电话给地球妈妈,地球也很奇怪,竟不咳了!病好了?我连忙问:“地球妈妈,前三天下了一场大雨怎么回事?您病好了?我们不是没有水可降了么?……”

一连串的问题使电话那头的妈妈咯咯咯笑个不停,好半天才回过神,回答我:“其实那天我突然挂掉电话是因为又有一个人来电了,所以不好意思给挂了,那个人是代表全球的生物来向我道歉,并且还说要环保,提倡着要每天捡起三袋垃圾的行动,所以我就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整整三分钟。”

我不禁也笑了:“地球妈妈可真会算……是三天吧。”

天和地篇4

蔡光亮,泉州茶叶学会副会长,尚韵茶芯行董事长。对茶叶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他爱茶如命,自1977年开始接触紫砂茶壶开始,就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三十多年的茶事实践,使他对茶的真谛有了深刻的领悟,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茶道,见其形明了,观其心透彻,呼茶为朋,唤茶为友,茶文化的传播也就从这里蔓延开来……

品:天地人和韵

“天地人和,共创和谐,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乃是‘和’,即和谐,茶文化缘于三教,儒教、道教、佛教。茶道中的“和”亦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恰到好处,和是无过亦无不及。”讲起茶文化的起源、泉州宗教的发展,蔡总可谓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泉州人以海为怀,海纳百川,吸纳西洋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以及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景教在泉州都能找到。如此之多的教别能在泉州萍水相逢,人们和谐地生活在泉州这个小城市里,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朋友在一起时喝茶,打架讲道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生活环境。的确,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泡茶之时,“和”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之时,“和”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饮茶之时,“和”则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和谐二字在茶道上的集中体现,就是人茶合一。蔡总告诉记者,善人知茶,亦要了解自己,使茶与自身需求、品位相适应,此乃人茶合一。茶亦有茶性,人性与茶性自有共通之处,从品茶中修炼人性,从茶道中体验人生,透彻哲理,领悟真谛,此亦为人茶合一。人于尘世间,难以免俗,心有挂碍,难求洒脱;茶生于天地间,取自然之精华,人与茶沟通,即是与自然沟通,与自然沟通,与自然相融;放飞心灵,反璞归真,天地人和,共创和谐,开启另一片豁然心境。茶道,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那就是人茶合一的境界。尚韵茶道之真谛也正在乎此也。

闻:雅纯清正香

品天地人和韵,闻雅正清纯香,观音润心田。在尚韵茶芯行里,映入记者眼帘的亦是一道和谐的雅阁品茶图,茶行主人亲自为我们泡茶,但见热炉煮水,取茶叶,置茶具,水汽氤氲之中, 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茶艺之神韵尽现也。宾主品啖香茗,谈古论今,仿佛置身又一处世外桃源,再无世俗纷扰,尽抒雅兴,沁心释怀;茶香愈盛,雅兴愈高,心情愈见舒畅,长此以往,心境愈加豁然矣!

纯乃茶道之本。饮茶,首先要求茶性之纯正。好茶的关键要素不外乎四个字:香、甘、重、滑。而“甘”,即是判定好茶味纯之标准。“纯”,不仅只是茶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二者结合,方可品出茶之真味。

古人云,“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茶之所以能“清心”,首先在于茶本身之“清”,也就是茶汤明亮,透明清晰,这就决定了制茶功夫的高与低。茶清之后,饮茶的过程即是“清心”的过程。人茶合一,讲究的也正是由茶道入人道,借品茶清人心,从茶性中领悟人生哲理。一盏清茶,深蕴哲意,茶叶沉浮之间,自有深厚的人文积淀。

茶之正,亦指茶性之纯正,但重点也已由“纯”而入“正”。确切地说,就是追求一种适度的“韵味”,也就是常说的“官韵”。品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过程,品过茶之纯味,尚须回“韵”一番,这也是色、香、味之后的品茶精修阶段。做人有如品茶,亦应如此。适度方正,乃人当深谙之茶道真理。为人方正者,才能不避奸邪,不畏鬼神,心中坦荡,豁然大度。

铁观音茶香飘进联合国

天和地篇5

最近,我读了《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很受启发。

天堂与地狱有什么不同呢?故事主人公在上帝的带领下,参观了天堂和地狱的食堂。结果是:天堂与地狱一样金碧辉煌、使用同样的餐具——1米长勺、吃着同样的食物。不同的是:天堂的人相互喂食,个个笑容满面,和谐与幸福弥漫着整个天堂;地狱的人拼命地往自己嘴里塞食物,却怎么也吃不着,个个贪婪、自私,丑态百出,骨瘦如柴。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天堂和地狱其实没什么区别。可为什么一样的待遇和条件,天堂的人快乐幸福,而地狱的人却那么悲惨?差别其实很简单,在天堂,人人都会先喂别人。

我欣赏天堂的人,唾弃地狱的人。天堂与地狱,其实就在一念之间。习惯于行善,善待身边的人,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别人,你就身处天堂;完全只顾自己,不懂得先满足别人的利益,甚至以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欲望,你就身处地狱!

天和地篇6

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中所说的:“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创业者而言,也可谓:“成功的创业,家家相似;不成功的创业,各有各的原因。”

成功的创业与幸福的家庭一样,有着大体一致的模式。心理学研究将幸福归结为观念上的认同与情绪上的愉悦,幸福的人就表现为他认可他的生活,而且从中感受到快乐。成功的创业如果要概括起来,也有着大体一致的模式,即所谓的“天地人和”。

只不过,创业心理学讲的“天地人和”与传统的“天地人和”意蕴有所不同。传统的中国哲学认为,将人置于天地之间,使人与天地处于和谐、平和的境界;创业成功所具备的“天地人和”指的是创业成功者,他们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个人特质(天)、环境资源(地)、人际关系(人)在恰当的时机融会贯通,并最终促成创业的成就。

个人特质是最重要的一环。安迪・格鲁夫多年前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当然不是说精神病学里面的“偏执狂”,而是指一个企业要在激烈而且高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领导者需要有执着、坚韧、敏感和快速反应的品质。创业者也应该如此才更可能走向成功。这些成功需要的品质部分源自后天的学习、经验,以及个人思考,但更大部分则与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有关。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通过大量研究,将不同的人区分为六种职业性格类型。其中,主导倾向为企业型(E)的创业者更可能创业成功。相对地,主导倾向为其他类型的创业者,要取得同样的成功可能就面临更多甚至难以逾越的障碍。很难想象,一个主导倾向为常规型(C)的创业者要如何奋斗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但事实上,并非每一个执着、坚韧、有抱负、有野心、敢于竞争的典型企业型的人创业都一定会成功。每天都有雄心勃勃、才能出众的创业者铩羽而归。一个具备创业成功潜质的人还需要结合另两个要素才能使一个创业项目取得成功。

环境资源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一个典型的大企业里面,跳槽出去创业的,最可能成功的往往是营销系和技术系的员工。营销系的员工只要掌握了市场渠道和客户资源,他就能迅速地打通下游。像日化行业的宝洁集团,从曾经的营销系里走出了多少最终取得成功的营销系旧将。技术系员工如果掌握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那么就能很好地号召和整合上游。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有家族企业或经商背景的,比那些父母都是教师或公务员的创业者,成功概率更高。在创业过程中,有些间接经验,前者可能被有经验的长辈点拨几句,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后者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才能有所心得。

人际关系对创业者是否能走向最终的成功具有重要甚至关键的影响。当然,有时候人际关系一项也能使一些哪怕缺乏环境资源的创业者看到成功的曙光。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决定创业时,他在智能手机行业既无营销资源,也无技术资源,甚至连生产资源都没有,但依靠多年积累的人际关系,他同样成功地拉来了投资。像辍学创业、最终成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他创业之初收获的第一份订单,其实来自他母亲担任董事的IBM。

天和地篇7

有一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人间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有的。”“你带我去那儿瞧瞧!”“你是做什么的?”“你别废话,快带我去那儿瞧瞧!”“你到底是做什么的?”“我是一名将军!”“哈哈哈!哪一个笨蛋请你当将军的呢?看来你很像个屠夫!”禅师嘲笑道。将军听后怒火冲冠,“唰”一声就把宝刀从腰间抽出来,直挺挺地向白隐禅师劈过去。“看我宰了你!”将军咬牙切齿地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禅师呵斥道。“啊!请原谅我的莽撞。”将军连忙把宝刀收回来,跪在地上向禅师赔罪。禅师微笑着点一点头说:“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其实,天堂到地狱的时间是很快的,快到只有一瞬之间。如果一个人不在这一瞬之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会蹈入人间的地狱,苦海无边。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让我们在人间的天堂里快快乐乐,自由自在。

广东肇庆鼎湖水坑一小学五年级:植奇栋

天和地篇8

[关键词]顺德 私房菜 十三姨

一、寻味顺德

俗语有云:食在广州,厨在顺德。由此可见,顺德的烹饪与饮食在粤菜中的重要地位。顺德之所以成为广东饮食的重镇,与其特殊的人文地理以及与之相伴的食材来源、饮食方式、生计生活,乃至现今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顺德的人文地理与饮食生态出发,介绍其饮食文化的基本状况,并与现代餐饮中私房菜的发展相结合,进一步讨论以顺德十三姨私房菜为代表的顺德饮食发展背景和状况。

(一)顺德的人文地理与饮食生态

顺德区包含十个街镇,现今直辖佛山,东连广州番禺,北接佛山,西邻江门,面积约808平方公里。用通俗的话说,天生就注定不凡。

宋代之前,珠江上的土著主要为D民,这些水上人家熟悉水性,以捕捞蚝一类的海物为生,被古代记载中称为“食水产之人”,在后来与汉人的同化中,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人口流离失所,大量南迁。中原族群携带家眷长途跋涉、越过南岭,在珠江两岸安营扎寨、围湖造田、耕种求生。D民渐渐被汉化,南下汉人同时吸收水上人家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方式。

珠江三角洲由西、北、东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复合状态而成,有别于单一河流冲积而成的长江和黄河三角洲。沙田的形成主要靠自然因素,即由三江挟带泥沙淤积而成。宋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发展缓慢。明代开始,人们通过抛石、种草实行人工促淤,加快了沙田的淤涨。清代与海争田,堤围修筑迅猛发展,沙田开垦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明初,只在低洼地方挖塘,环水筑基。在塘内养鱼,在堤围上种植桑树、果树、甘蔗等经济作物,形成了独特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种植水稻的农业形态,发展了商品性的经济作物,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清代之后,随着基塘利益不断增长,人们逐渐开始把一些肥沃的沙田也挖为鱼塘,“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结果,使得农田面积日益减少。特别是乾隆二十四年后,广州成为通商口岸,对生丝的需求扩大,从而刺激了人们大量地发展基塘农业,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耕地被大量挖为鱼塘,稻作生产受到一定排斥。

李健明馆长在《顺德文化初析》中谈到,顺德人谈鱼生、敬鬼神、杂食成风,结合了楚越风俗特征。他在研究南迁家族的族谱中,发现远距离人口血缘交换,也使得顺德地区的人种兼有了南北文化特征。作为文化边缘的边缘地区,顺德人长期在“远儒状态”中重利重商。务实求索的顺德,在明清时已是“百物辐楱、商贾常满”,清代初期成为广东银行、南国丝都,广东省最大的蚕丝交易中心。桑基鱼塘催生了自由经济的繁荣,R丝业和金融业又推动了顺德金融格局的形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顺德推进的十项改革措施,使得顺德成为全国现代化城市的试点城市之一,并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佼佼者。

顺德四通八达的水路,为民众轻松进入内陆的江河名川,并直达世界各大洲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中原文化和南迁中原人呈现出的勇气,与D民的包容和接纳结合在一起,使得顺德在近两个世纪变成富饶之地和美食之乡。明末清初,顺德每天有洋船往来香港澳门,通向东南亚,直至欧洲。贸易往来的便利条件,也为顺德海外经商和开餐厅酒楼谋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粤菜也随之传播到了海外,同时不断吸收海烹饪技法发展本地菜,促进内外技术的交流。

发达的商业贸易往来,最终成就了顺德的饮食行业,顺德厨师在中国乃至世界,闯出了一片天地,本地特色美食闻名遐尔。其中,大良有炒牛奶,勒流有水蛇羹,伦教有伦教糕和羊额烧鹅,陈村有陈村粉,乐从有金猪玉叶,龙江有集北水蛇粥,杏坛有八宝酿鲮鱼,均安有蒸猪,容桂有鸡仔饼、北蛴斜探虾仔云吞,种类繁多、简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是“食完碟中无汁水”。

2014年12月1日,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官网宣布,顺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组织的成员,并获得“美食之都”称号。总结取胜的理由,是顺德美食行业已称为城市商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拥有大量传统的餐厅和厨师,以及丰富的食材来源,传统烹饪方法和传统食品市场交易,常年的地方美食节,烹饪比赛和奖励,烹饪学校对传统的系统培训,决定了顺德菜是粤菜辉煌的重要创造者。

(二)私房菜的由来

关于私房菜,最早源于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该著作是旧时私房菜集大成者,史称其为“中国古代最讲究的食客”。袁枚不仅介绍了南北菜肴饭点及名茶名酒,还讲了不少厨事原则和饮食原则。其中,对各种细微之处的在意,如掠过一缕缕炊烟,把人物和风物都看透了。

“私房菜”是指开在私人馆邸,无光鲜门面,无固定菜单,全靠厨师手艺的食肆。坊间流传,私房菜源自清末年间,富家大院酒席宴请诸多。也有说法,私房菜式是官府菜的民间版本。官府的菜制作甚为繁复、规矩多,厨子离开官府后沦落人间,但吃饭的事仍然讲究刀工、手法和品味。

清代中后期,顺德的士大夫与豪门富户,有钱又有闲,打发日子的方法,便离不开“啖”。《粤菜溯源记》提到,但凡有钱人家,都喜欢雇佣厨师,为主人提供精致雕琢的美食,同时料理一日三餐。顺德藉香港美食家唯灵曾写道:我们祖父一代,不论城乡富户都是几房人聚居大宅,上下人等由大厨房统筹。家中少爷、少奶、小姐,有时想吃些什么时鲜美食或滋补养颜的炖品,对胃口的小菜,这就是私房菜。这些食不厌精的美食家,造就了脍不厌精的私厨。为讨主人欢心,私厨们使出浑身解数,全副身心投入在捻制工夫菜上,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顺德独特的私家菜谱。

清代薛兴国在《吃一碗文化》谈及私房菜,光绪年间有一位祖籍广东的世家子弟谭青,祖父辈皆为官且好饮食,其父把家乡粤菜混合京菜成“谭家菜”,在北京打响了名堂,后来家道中落,他便以筵席方式做“谭家菜”,每晚只做三桌,并要在三天前预订。其时,达官贵人都以吃过其私房菜为荣,最盛时订位要等上一个月。“谭家菜”名声大振,“食界无口不夸谭――谭家菜。”后来,随着私房菜的流行,其在香港、广州、北京等地迅速蔓延,较为出名的有江府菜、段家菜、任家菜、王家菜等。私房菜由此走出了私家大园,演变成小众商业模式,也带动了社交空间的延伸。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顺德的R丝大亨,银号老板成了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与靠租金吃利的土财主不同,他们务实干练、讲求效率,急需了解资讯和行情,因而少不了社会交际和业务洽谈,经常要办理或出席各种私人宴饮活动。这一新消费群体的出现,使得顺德私房菜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即炒即卖”的全新烹调方式,顺德小炒瞬间流行起来。它的及时性和精致家常特征,代表了顺德菜更为简单易行地进入商业社会。这个烹饪模式的传播,让食客们对饮食有了虽简单却变化无穷的体验。

由此可窥,社会阶级的分层,是私房菜产生的根本原因。某个时代的某个时期,有人开始掌握更多的财富,食物便成为区分阶级、衡量地位的因素。无论数量还是菜色,或料理方式,以及食用方式,自然出现了差异,直至出现私人空间和烹饪方式。多样化和高质量,代表了高社会地位的饮食。这些高级料理的元素包括:量多丰富,菜色独特,服务殷勤,菜肴多样又具有创意。

食不厌精、或食不厌多,这两套标准意见自古相持不下。孔子的饮食主张是食物绝对新鲜,通过巧手烹饪、摆设精美,但不违背简朴原则。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本身引人注目,量少和精致的烹饪才能显得其高贵。而私房菜的形成,正是高度的食物思想浓化。所谓精心挑选,受过训练的人,见过世面的人才懂得。区分社会阶级的烹饪,造成了高阶烹调职业,一连串的技术和厨房务实规范,也因此而兴起。

顺德私房菜的特点,源于顺德厨师与食客对“原汁原味的理解和追求,强调鸡有鸡味、鱼有鱼味”,绝不许因调味的雷同而含糊混淆。具体而言,首选在食材选择上注重物料的鲜活品质。比如选鱼,鱼被捉时受了惊吓,就算游水如常,但蒸熟之后只剩下一碟鱼水,他们把这种鱼称为“失魂鱼”。因此,买回来的鱼,须在静水中安神十五天,使之心情平复。如鱼能向一个方向静止或极慢游动,说明已经恢复到常态。顺德有句行语“造活”,就是指鲜活的全鱼从剖杀到起肉,切片到上碟,摆好造型,八分钟时间。

顺德即捕即烹的生猛海鲜,强调只有善待食材,才能得到它的鲜美。其次,烹制要火候恰到好处,以保证鲜嫩爽滑。菜肴烹饪完成后,第一时间送到餐桌,上菜路程的远近也必须考虑。正如清代美食家李渔说的:“鱼之致味在鲜,而鲜之致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顺德人把鱼的“初熟离釜”的时间缩倒最短,吃鲜吃到了极致。

可见,顺德私房菜的精髓在于讲究原汁原味,注重清淡鲜甜,追求真味。忠于自己最好的烹饪方式,是从在地的时令鲜活食材中吸收“菁华”,这堪称顺德人的“核心口感”。

(三)十三姨私房菜餐厅

笔者家住番禺,紧靠沙湾镇,越过一桥便是顺德。作为资深旅行家,在走遍世界诸多国家后,每次归来最思念的,是找家粤菜馆大快朵颐。当然,平常也会约上朋友到顺德寻吃。过程中,与十三姨私房菜的缘分非常奇妙。在进退维谷的瞬间,我们遇上了,而且第一印象是来对了。

十三姨私房菜地方不大、客人不多,主人家一边若无其事地给我们沏茶,一边慢无目的地攀谈。得知笔者是寻食之人,通知大厨做最拿手的粤菜。半小时后,端上了四道菜:拆鱼羹,椒麻鸡,白灼海鱼,盐煎饼。自此,我们像久别重逢的人,十三姨私房菜成为了笔者的“田野”。

十三姨私房菜餐厅位于顺德容桂镇,是一座简约版的“西关大屋”,占地六百平方米,二层建筑属于砖木结构,采用了青砖。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在大门正上方挂着牌匾,“十三姨”三个大字非常显眼。

前d左方祭拜的是财神爷关公,右侧摆放的明清仿古家具供客人等位。中庭一侧是巨大的水池台,各式当季的河鲜在池中悠闲游动。一侧玻璃墙上挂的,是热辣出炉的卤味,香人。大厅右边是开放式的庭院中厅,藤椅、木桌、精致的盆景,棚架十分贴近自然的田园风格,让客人仿佛来到农家大院。卡座位的藤椅、工夫茶具、素色餐具,让食客未用餐已倍感亲切。二层楼里放置了自养的绿色植物,将屋里环境装饰得温馨整洁,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气息。

餐厅规模不大,雇佣员工四十余人,专注于顺德私房菜。餐厅取名源自家喻户晓的黄飞鸿第四任太太十三姨。据说,十三姨从西方留洋回来,精通洋文、能文能舞、思想开放、行为大胆。十三姨私房菜选址不在闹市,一是降低成本,不愿虚增售价,也有意隅于一角,坚持食材新鲜应季,不设固定菜单,保持传统的烹调之法,以小见大、以私见长,赢得百分之八十的回头客。

在十三姨私房菜的饮食过程中,笔者不停的追问:你们的优势是什么?怎么站稳脚跟?关于餐厅定位,关于餐厅策略,关于采购,关于食客,关于顺德,每次回答都很有意思。“我们没有宣传”、“我们不参与评奖”、“有时间就去市场和田头找好食材,回来琢磨,制作出来给美食家”、“食客嘴刁,我手更刁”、“我们顺德人是最有风骨的”,等等。

二、十三姨私房菜的制作理念和程式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厨房的运作似乎大同小异,无非是买菜、洗菜、切菜、煮菜。对于私房菜而言,这一过程却蕴含着丰富的烹饪经验与经营理念。通过对十三姨私房菜运作的田野调查,展现出私房菜对“私”的追求,对食材和烹饪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在其中蕴藏的生活经验、烹调知识经营策略。

(一)采购:时令、营养与健康

对于日常饮食而言,采买的原则各地变化不大,虽然不同地方的饮食方式有所差异,但选择的要素始终离不开时令、营养与健康。对于一家兼顾地方饮食传统与商业运作的私房菜馆,主人家的话通俗易懂,“选材时要会看会摸”。这是对食材最具体和朴素的表达却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农业经验。顺德地区从最早的农耕,到桑基鱼塘,到缫丝工业,再到今天的小家电生产,虽然有着极大的变化,但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农业经验和生活知识,仍然长期地储备和传承着。

关于食材,主人家认为最好吃的自然是应季食物。顺德人天生就带着泥土气息,当地种植什么,什么时间收获,什么季节该给身体补充什么,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如夏季的西瓜性凉,正好与燥热相平衡,秋末成熟的大白菜性温,与寒冷相呼应。这个认识,建立在食补的平衡理论基础上。如果进食的平衡被打破,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健康。当季食品带给人的美好体验,也是十三姨私房菜美所强调的饮食之道。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同质,甚至已经感知不到四季的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生疏而珍贵。这是私房菜强调时令的事实基础,按季节享用才算取之有道,错过了就只能等。

基于此,十三姨私房菜餐厅将食材采购视为每天的重头戏。首先,采购选料工作由主人家或具备丰富食材经验的人担任。每条鱼的大小、体重、特征,都会一一过目甚至过手。比如手伸进水里摸鱼身,鱼重二至三斤为佳,太小的时间不够长,肉质不爽滑,太大则质感会下降,养三年的鱼最好。养殖或运输过程中,有损伤的鱼不能要,如果摸到有类似疙瘩,表明健康状况不良,肉质也会失去鲜嫩。

私房菜馆因为规模不大、用料有限,采购压力不大,完全可以做到精选。达不到要求的物料,即使便宜也不要。“毕竟食家在我们这里得到的体验是独特的,包括对我们的眼光和信任”。不同新鲜食材浸泡的水也很讲究,分为淡水、咸淡水和咸水,一般请卖家配置好比例,早上的食材最为鲜活,也最为热闹。“第一个选货的人是早上最幸运的人”,由于关系熟络,商家一般会挑选好料供给主人家。鲜活海鲜的存放有专人照顾,氧气的供应和水质清理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24小时监护不能间断。

在饮食材料市场上,并不是完全用钱说话,也有日久见长的社交关系。比如,市场上某蟹店老板正好早晨在田里捞到少许“虾那”(顺德话意为最小的蟹),随手就送给主人家。主人家强调说:“顺德这个地方不大,能在市场上做买卖十几年,肯定是有料的。”所谓“有料”,包含了如何识货和处理关系。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顺利拿到较好的供货渠道和价格。“虾那”这类尤物日趋见少,厨房也习惯和懂得如何处理“小私物”。里面的小惊喜与小确幸,是餐厅和食客之间心心相映的关照。当然,也是私房菜的另外一种生存策略。

采购食材的思路并非一成不变,除了当季的地方食材,也尝试其他区域的当季食材。比如广西的枸杞叶,请几百公里之外的农户当天采摘,通过穿梭在两地的客运大巴送至餐厅。顺德人身处小镇却信息灵通,,他们了解到广西的农家不追求产量,至今用传统方式耕种而且手工采摘,这样的蔬菜口味上乘。这种选材思路,基于顺德人对土地的认识和经验。顺德人在饮食上所表现的文化特质,正是长期以来他们对水土深刻了解,并由此发展出来的商业模式。食材选好送到餐厅,再一次过秤,确定斤量是否足够,也是对食客的负责。个别如果数量和重量出错,马上通知卖方及时补齐,买卖双方的信任也借此建立起来。

食物选材需要经验和现场感,主人家对这个岗位的人选慎而又慎。但无论选谁,主人家还是坚持每周巡视市场。采购过程呈现的商业道德也关系到持续的生产力和影响力,不细致和不严谨的采购,将导致供货渠道和顾客信任的背离。可以说,采购这个环节是一家餐厅的生命线。

(二)烹饪:私房菜的功夫活

选好食材只成功了一半,还需要上好的烹饪,才能调制出上等私房菜。在对大厨的几次访谈中,他总是反复强调刀工和镬气。

十三姨私房菜厨房早上开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鱼,以备制作顺德名菜“拆鱼羹”。拆鱼既是十三姨私房菜的开弓菜,也是他们训练厨房的第一堂课。拆鱼羹这在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家常汤品,并不需要很高的烹调技巧,全是基本功――耐心和细致。选用的鱼一般用鲩鱼或鲫鱼,鲫鱼比较小而且多鱼刺,如非有子般的细心,一般不会轻易选用。

所谓“七分刀工,三分火候”,好的刀工不仅增加了菜肴的外观美感,还有利于烹饪和入味。比如宰鱼,鱼生的好与坏从厨师下刀那一刻就确立了。宰鱼还讲究速度,只有刀快才能使鱼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切片时做到“白如雪、薄如纸”,切出来的鱼片才会翘起来。鱼肉在人手上耐久了,人的体温会使鱼片“生溺”。这项工作称为“水台”,是厨房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什么叫新鲜?那是一系列人和食物的知识和经验链接,然后在大量的指导、训练和总结之下达成的”。

在顺德烹饪界技术派的炒法,不得不谈到镬气。镬,也被称为炒锅。是中国餐饮的主要烹饪工具,特征是顶部开口大、底圆,区分于西方的平底锅。顺德在清代后期发展出的烹饪技法以小炒为主,炒菜的锅为了方便抛炒方式,多带有手柄。镬气的层次感极其丰富,既可以理解为烹r用火的大小,也可以形容用火的时间长短。专业的厨房会配以鼓风炉增大用火。猛烈的火候之下,镬所烹饪出的食物会保持原真。因为,当食物受极高的温度烹调(超过摄氏200度),氨基酸和蛋白质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的系列复杂反应,便产生焦化反应及美拉德反应。这种反应直接的结果,是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生成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M黑素,以及成百上千个有不同气味的中间体分子,包括还原酮、醛和离还化合物。这些物质为食品提供了可口的风味和诱人的色彩,最终带出食物精华,即色、香、味、形四元素。

关于“镬气”,十三姨私房菜大厨的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镬气的私房菜,冷了则镬气不再,所以上菜的速度和运输距离也必须考虑在内。

(三)菜式:不设菜单的招牌菜

“把吃什么交给你,把做什么交给我”,这样的餐饮主客关系,是一种全新的餐饮商业模式。来私房菜吃饭人并不满足吃饱,他们带有对的食物认知,记忆和好奇,通过私厨料理一一佐证和体验。而且十三亿私房菜的大厨认为,不同食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各不相同。一个懂吃的人,也是一个懂得规律的人,否则吃不到好东西。

十三姨私房菜没有张菜谱,主人家认为,大自然的供给随季节变化,人的食物也要“天人合一”,吃什么取决于当天的时鲜采购,接下来的是食客和大厨商量怎么做。这个工作分两方面,一是食客根据喜好下单,二是大厨提出建议。比如吃鱼,厨师一般会问几吃?所谓几吃,指的是鱼身、鱼尾、鱼头、鱼片均可处理成不同菜式。比如鱼片生吃、白灼,鱼身清蒸,鱼头红闷,鱼尾煎炸,鱼架拿来熬汤或煮白粥。厨师也会建议配置时令虾贝,或添加些猪、羊、牛肉等。这种季节的搭配类似营养学,对厨师的要求极高。

其次,对私房菜馆来说,不断推出特色菜式是一项重要的探索。如何在私房之“私”上做文章,厨师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吃鱼,顺德人一直追求清淡。而十三姨私房菜尝试用酿鲮鱼的方式,做了一款叫“鱼生鱼宝”的菜式,菜名寓意繁荣昌盛、鱼生鱼宝,采取了鱼身最重要的中间部分,将猪肉剁成肉茸,加上少许的生粉、精盐和炒香的花生、芝麻、葱花,把它们捞匀猜韧后再酿回鱼生中,然后用慢火煎熟,淋上特质的酱汁融入。这道菜继承了酿鲮鱼的方法,并发展出两肉共存一体,肉味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增添了食客求变的乐趣。

顺德地区生产一种黑毛瓜,标志是带一朵刚谢的花,身短而且个体不大,重250克至400克,口感清淡略甜,成菜之后松软软嫩滑,深得食家厚爱。十三姨私房菜馆在传统名菜“酿节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精心打造的“白雪藏珍”,正是借顺德产的一种黑毛瓜打酿出的,清新鲜甜、温润如玉的菜式。

在顺德,蟹是鲜美之物,一年四季都有得吃。春天里最好吃花蟹,9月吃膏蟹,10月吃肉蟹。十三姨私房菜餐厅对蟹的崇拜是顺德式的。他们做清蒸蟹的时候,会放些花雕酒提鲜去腥,而放花雕酒的时间非常有讲究,要在蟹刚蒸熟时喷上花雕酒,这样酒通过空气,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香味才能最均匀而全面地渗透到蟹中,唤醒蟹最原始最诱惑的鲜,撒上香菜、即可享用。

“布包豆腐”也是十三姨私房菜的另一道招牌菜,可称为顺德手工作坊的“大发现”。十三姨私房菜的布包豆腐,用最简单方式烹饪――蒸,出炉之后淋上些许香油和落一小把姜葱,这样能吃到豆子的原香,r滑爽口。关于豆腐的来源,是主人家听说某地方还有用传统方法做布包豆腐的作坊,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便找到了。

这个豆腐作坊,隐藏在顺德大良一条老街的老房子内,从来都是深夜三点开工。作坊主人七姐,就像一名顺德田间扛着锄头走动的农耕妇女。她的舅舅一直在顺德做豆腐,后来看到在工厂挣钱比磨豆腐多,就随大流去打工。但又不想放弃豆腐坊,主要是街坊邻居都有感情,就传授了七姐几个人,继续打理这份生意。七姐每天晚上九点到夜里两点睡觉,凌晨两点起床磨豆、煮豆,加石膏固定,手工一块块成型。早上七点请人送到预定的餐厅,其余部分为市场零售。

顺德传统布包豆腐的制作工艺,充分显示了当地人对“吃”的追求。先将大豆用水浸泡一夜,然后用石磨或研磨机湿磨制成水浆,在水浆里加水后,再加入消泡剂悬浮液(脂肪酸钙、硅树脂及脂肪酸单甘油)进行加热,直到除去大豆的青臭味为止。接着过滤,将豆腐渣除去,得到豆浆。在豆浆加热到70℃-80℃时,加入悬浮于水中的凝固剂,蛋白质包裹住油脂发生凝固,与上面澄清部分分开,在有油的型箱中铺好布,把凝固物轻轻放入,压上重物,将水分挤出,型箱中所剩即为豆腐。将豆腐在水中从型箱中取出,切成大小适宜的块,原样加以控水,以除多余的凝固剂。布包豆腐的名称,是因在豆腐周围有一圈布纹的缘。一块布包豆腐,还原的是传统手作和专注,与私房菜所强调的“私”,理念上不谋而合。

对于私房菜,十三姨私房菜主人家认为,除了菜式的与众不同,还包含着上碟的看相。他们不会选择豪华夸张的器皿,追求的是“素”和“雅”,不张扬、不显摆,却让人有很深的印象。浮夸、虚荣,虚增价格,在顺德这个地区是大忌,十三姨私房菜的大厨不露声色,而对于厨房工作却极其严格,极少使用赞美言辞。记得第一次到店时,他为笔者及友人准备的菜式放在一张圆台上,不显得空大无物,相反有一种流畅得体的排列和秩序。他解释说:椭圆形或鱼形适合放鱼,拆鱼羹则放在玻璃容器,外观色泽鲜亮,散发出香气,调动食欲。食物过多,器皿太小,不仅会影响使用,还会使得食物摆放杂乱无章,毫无美感。食物过小,器皿过大,虽然可以轻松盛下,但留白太多,器皿则显得喧宾夺主,也不甚美观。唯有当菜肴的数量和器皿的大小正好相称,才能产生完美的视觉感受。一盆熟透的鲜虾,按常理端上来即可清光,而大厨却坚持一只只摆好,盘边放些许新嫩的绿色小菜,红绿相间,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让一餐饭变为看得见的生活美学,诗一般的情趣跃然桌上。

结语

顺德十三姨私房菜馆,与众不同之处的“私”,在于他们放弃了“大而全”的餐饮,把眼光投向以发掘鲜活的当季食材,和尊重自然法则,尊重食物本性的原则。“私”包含了多层意思:餐厅独自研发的“私”;食客自选的“私”,和“私”享的小型社交圈子,构成了十三姨私房菜馆的生意经。这种 “小而美”的私房菜馆,表面看来是生意方式,而本质是一种生活还原。它所体现出来的顺德美神,即地方生活的人文传承,是典型的务实自信。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浮沉起伏中,顺德人养成了不声张、不高调、不虚荣,善于钻研、考究和延展的精神。生意便是顺德人的生活,食物的好与坏,要经得起食客们一次次的检验,生意才能持久。生活离不开美食,诚如主人家搜眼,我们顺德人就是爱吃。在这个爱吃的城市,他们的理想是经营一个小型的私人的空间,人们持续不停来这里找到好吃的,体验到好吃的。厨艺、生活、生意以及人情在这里完美组合,十三姨私房菜馆展现了顺德饮食从农耕社会到商业社会的与时俱进,而从未改变的,是对“天地人和”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梦因.粤菜溯源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P76-77;

〔2〕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

〔3〕薛兴国.吃一碗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17-18;

〔4〕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谷(卷二十二《鳞语・鱼》);

〔5〕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P11;

〔6〕李健明.顺德职业技术学报.2008(6.2):P01-03;

〔7〕袁枚.随园菜单.中信出版社,2008;

天和地篇9

阳光倾泻而下。

卡车碾过石子细碎而沉重的声音,

伴随着落叶树的休眠。

一张一张泛黄的叶纷飞着洒落着,

打着旋儿从头顶掉落。

兔子和猫咪偎在长椅上,

说着他们想要的未来。

兔子看着风带着叶远走高飞,

他靠着猫咪开心得想笑。

他闭上眼说就是这样的天荒地老。

记忆里,

天和地篇10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