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水平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1:04:53

盈利水平

盈利水平范文篇1

[摘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保险公司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产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挑战。产险业应加快业务发展速度,争取好的规模效益;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降低成本费用;扩大资金运用总量,尽力提高曰报率;不断增强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的效益观念,将分配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盈利水平。

一、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挑战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保险条款和费率基本是由保险监管机构统一制定的,并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加之当时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不多,竞争不甚激烈,各家公司正常经营一般都有较丰厚的利润。我国加入WTO之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险监管机构逐步取消了统一制定条款和费率的做法,改由各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自主地制定各种条款和拟定费率,实行费率市场化,这一改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费率市场化后,由于价值规律开始发生作用,以及目前各公司间的竞争主要仍在价格方面,长期形成的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惯性影响,目前,中国大陆保险市场上的各险种费率普遍快速走低,很多险种的费率已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赢得市场,各家公司都相继扩展了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了服务的投入;由于竞争,从中介组织取得业务的价格不断攀升,居高不下;在竞争中,一些基层公司为了完成保费任务,暗箱操作,违规退费,乱支、多支手续费等等。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保险费率走低;另一方面承保费用提高,加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利润率,使获利空间变窄了。

保险公司获利的另一渠道是资金运用收益。国际保险业在资金运用方面曾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近几年,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其收益率较之以往有所下降。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尚在构筑中,投资风险大,以及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专业人材缺乏等原因,政府对保险业资金运用范围的扩大一直持谨慎态度。目前,保险投资渠道依然偏少,受股市低迷的影响,2003年以来,投资回报率也有所降低。

在机动车险改革之初,曾有人撰文称“保险业的暴利时代将结束”,对是否曾有暴利另当别论,但可以说财产险较高的利润率已是昨日黄花,不论经营者多么的不情愿,现今,产险已处于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时期。如果说过去粗放经营管理尚有利可赚的话,现在,非精细的经营管理则可能无利润或亏损。

二、现阶段如何提高盈利水平的思考

(一)加快业务发展速度,争取好的规模效益

在承保利润率降低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要取得相同量的利润,必须要有相适应的、更多的保费收人支持。要争取多盈利,唯有加快业务发展步伐,不断地扩大业务规模。当前,中国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民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险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这对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做大做强保险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加快业务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保险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经营风险必须能控制住风险。所以,保险业必须正确处理保费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没有保费数量的增长,谈不上发展,但保费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与效益,就会步人贫困化增长的歧途,使保险业的经营处于困难的境地,最终制约业务的发展。业务上规模,必须建立在有效益的基础上,在利润率低的情况下,业务规模上去了,还是可以争取到好的经营成果的。

(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

当前,财产险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之一是竞争激烈,而引发激烈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险种竞争过于集中,尽管财产险险种种类不少,但竞争主要还是围绕着企财、机动车、货运险展开的。责任险、信用保证险、短期健康险等险种,社会需求日益扩大,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业务量不大,发展速度缓慢,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在这些险种的发展上下大气力,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个适销的新险种就会形成一个市场,保险业应加快实施产品开发战略,一方面修改那些不太适销的老产品,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制新的保险产品投放市场,扩大保险市场容量。一般来讲,新产品上市后一段时间内,竞争不太激烈,其费率与保额的匹配优于老产品,盈利空间相对较大。再者,其发展空间大,容易形成规模,增加业务总量。

(三)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认真开展以核保、核赔为中心的全面业务内控管理,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核保,要将那些不可保风险坚决剔出;认真核赔,在充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减少骗赔、诈赔案件,挤干赔案中不应有的“水份”,合理降低赔付率。其次,要加强再保险工作,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和公司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细化各险种的自留额标准,将超出自留额标准的大的承保项目和高风险业务适时分保出去。通过分保,既扩大了公司的承保能力,又分散了经营风险。第三,要重视开展防灾防损工作,要整合必要的资源(人力、财力),支持承保单位开展防灾防损活动,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安全教育,主动配合承保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尽力减少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率,在取得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降低赔付率,减少赔款支出。第四,要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对有效益的险种,大力发展,扩大规模;对赔付率高的险种,要及时查找原因,调整对策,降低赔付率;对那些难于获利,又一时扭亏无望的险种,要尽快淡出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再伺机发展。

(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降低成本费用

在经营活动中创利,除了大力发展业务,降低赔付率外,还应合理地降低成本费用。合理降低成本费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源,即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保费数量,使成本费用率相应下降;二是节流,即合理减少费用开支,降低费用率,二者都不可偏废。从节流的方面考虑,要降低成本费用,首先,在思想上要教育全体员工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整个经营活动中,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杜绝浪费。要加强各级公司的成本预算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稽核监督。对降低成本成绩突出的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成本费用失控,严重超标的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给予批评和相应的经济处罚。

(五)扩大资金运用总量,尽力提高回报率

资金在运用中才能增值,我们要利用当前政策所允许的资金运用渠道,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在安全和效益的基础上,扩大资金运用总量,争取相对较高的回报率。从发展趋势看,保险公司应该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逐步放开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此,保险业应加快培养和引进投资理财方面的人才,认真学习国外保险业的投资经验,不断完善投资运行机制,在投资收益上有更大的作为,不断加大投资收益在整个经营获利中的比重。

盈利水平范文篇2

[摘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保险公司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产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挑战。产险业应加快业务发展速度,争取好的规模效益;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降低成本费用;扩大资金运用总量,尽力提高曰报率;不断增强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的效益观念,将分配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盈利水平。

一、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挑战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保险条款和费率基本是由保险监管机构统一制定的,并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加之当时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不多,竞争不甚激烈,各家公司正常经营一般都有较丰厚的利润。我国加入WTO之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险监管机构逐步取消了统一制定条款和费率的做法,改由各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自主地制定各种条款和拟定费率,实行费率市场化,这一改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费率市场化后,由于价值规律开始发生作用,以及目前各公司间的竞争主要仍在价格方面,长期形成的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惯性影响,目前,中国大陆保险市场上的各险种费率普遍快速走低,很多险种的费率已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赢得市场,各家公司都相继扩展了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了服务的投入;由于竞争,从中介组织取得业务的价格不断攀升,居高不下;在竞争中,一些基层公司为了完成保费任务,暗箱操作,违规退费,乱支、多支手续费等等。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保险费率走低;另一方面承保费用提高,加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利润率,使获利空间变窄了。

保险公司获利的另一渠道是资金运用收益。国际保险业在资金运用方面曾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近几年,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其收益率较之以往有所下降。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尚在构筑中,投资风险大,以及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专业人材缺乏等原因,政府对保险业资金运用范围的扩大一直持谨慎态度。目前,保险投资渠道依然偏少,受股市低迷的影响,2003年以来,投资回报率也有所降低。

在机动车险改革之初,曾有人撰文称“保险业的暴利时代将结束”,对是否曾有暴利另当别论,但可以说财产险较高的利润率已是昨日黄花,不论经营者多么的不情愿,现今,产险已处于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时期。如果说过去粗放经营管理尚有利可赚的话,现在,非精细的经营管理则可能无利润或亏损。

二、现阶段如何提高盈利水平的思考

(一)加快业务发展速度,争取好的规模效益

在承保利润率降低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要取得相同量的利润,必须要有相适应的、更多的保费收人支持。要争取多盈利,唯有加快业务发展步伐,不断地扩大业务规模。当前,中国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

建设惠及13亿人民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险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这对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做大做强保险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加快业务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保险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经营风险必须能控制住风险。所以,保险业必须正确处理保费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没有保费数量的增长,谈不上发展,但保费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与效益,就会步人贫困化增长的歧途,使保险业的经营处于困难的境地,最终制约业务的发展。业务上规模,必须建立在有效益的基础上,在利润率低的情况下,业务规模上去了,还是可以争取到好的经营成果的。

(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

当前,财产险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之一是竞争激烈,而引发激烈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险种竞争过于集中,尽管财产险险种种类不少,但竞争主要还是围绕着企财、机动车、货运险展开的。责任险、信用保证险、短期健康险等险种,社会需求日益扩大,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业务量不大,发展速度缓慢,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在这些险种的发展上下大气力,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个适销的新险种就会形成一个市场,保险业应加快实施产品开发战略,一方面修改那些不太适销的老产品,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制新的保险产品投放市场,扩大保险市场容量。一般来讲,新产品上市后一段时间内,竞争不太激烈,其费率与保额的匹配优于老产品,盈利空间相对较大。再者,其发展空间大,容易形成规模,增加业务总量。

(三)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认真开展以核保、核赔为中心的全面业务内控管理,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核保,要将那些不可保风险坚决剔出;认真核赔,在充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减少骗赔、诈赔案件,挤干赔案中不应有的“水份”,合理降低赔付率。其次,要加强再保险工作,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和公司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细化各险种的自留额标准,将超出自留额标准的大的承保项目和高风险业务适时分保出去。通过分保,既扩大了公司的承保能力,又分散了经营风险。第三,要重视开展防灾防损工作,要整合必要的资源(人力、财力),支持承保单位开展防灾防损活动,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安全教育,主动配合承保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尽力减少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率,在取得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降低赔付率,减少赔款支出。第四,要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对有效益的险种,大力发展,扩大规模;对赔付率高的险种,要及时查找原因,调整对策,降低赔付率;对那些难于获利,又一时扭亏无望的险种,要尽快淡出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再伺机发展。

(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降低成本费用

在经营活动中创利,除了大力发展业务,降低赔付率外,还应合理地降低成本费用。合理降低成本费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源,即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保费数量,使成本费用率相应下降;二是节流,即合理减少费用开支,降低费用率,二者都不可偏废。从节流的方面考虑,要降低成本费用,首先,在思想上要教育全体员工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整个经营活动中,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杜绝浪费。要加强各级公司的成本预算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稽核监督。对降低成本成绩突出的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成本费用失控,严重超标的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给予批评和相应的经济处罚。

(五)扩大资金运用总量,尽力提高回报率

资金在运用中才能增值,我们要利用当前政策所允许的资金运用渠道,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在安全和效益的基础上,扩大资金运用总量,争取相对较高的回报率。从发展趋势看,保险公司应该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逐步放开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此,保险业应加快培养和引进投资理财方面的人才,认真学习国外保险业的投资经验,不断完善投资运行机制,在投资收益上有更大的作为,不断加大投资收益在整个经营获利中的比重。

盈利水平范文篇3

一、电力企业的特点

(1)收入只能预测但不能有效的加以调节和控制。大多数企业的收入都是自己能控制和掌握的。但电力属于特殊的商品,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紧密关联,其定价和销售受国家的严格管控,因此,电力企业的收入只能进行预测,但不能进行调节和控制。

(2)设备资产需提前维护,修理时需要一定的周期。为确保供电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的可靠运行,一旦运行中的设备资产出现故障,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为确保设备资产的安全运行,电力企业必须对设备资产进行提前维护,需要维护的设备资产,一般根据资产运行状况和年度收入水平进行合理控制。由于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的特殊性,进行修理时,维修材料配备、停电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

(3)维持稳定的利润水平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电力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短时期的高盈利水平或亏损状态,都会影响电价政策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确定合理的盈利水平,保证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是电力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可能存在的税收和法律风险

(1)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目前,电力企业有较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依据年度收入预算,合理安排全年各项费用和支出。执行时,年初预算和年中调整相结合。如果能较准确地预计收入,那么只要严格执行全年的预算,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收入预算由于种种原因,一旦出现较大的偏差,那么全年的费用和支出预算就需要较大幅度的调整,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由于我们按较为严格、谨慎的标准编制了全年的预算,因此,较多地会出现收入高于预期而需增加全年的费用和支出,才能达到理想的利润水平。而电力企业费用和支出的发生,尤其是占较大比重的电力资产维修费用的实际发生需要较长的维修周期,时间上的限制将严重影响全面预算的执行,增加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税收和法律风险。

(2)可能存在的税收和法律风险。我国的《会计法》、《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法》中关于收入、成本费用的发生和确认均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为了追求合理的盈利水平,提前或滞后确认收入、成本费用都将承担一定的税收和法律风险。在执行较为严格、谨慎的全面预算标准下,容易存在收入滞后、成本提前入账的情况。收入滞后、成本提前入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容易形成预算外收入、账外小金库;更重要的是,收入滞后、成本提前入账本身就让企业承担了巨大的税务和法律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规定“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有效避免和减少电力企业税收和法律风险的途径

电力企业的收入预算较难准确预测,一旦收入预算出现较大的出入,要实现稳定的盈利水平,则各项成本费用支出预算需要较大的调整,由于预算安排和实际实施时时间上的限制,为了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均衡,就有可能需要隐瞒收入或提前确认成本费用,在实现均衡的利润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税收和法律风险。在现有的管理环境和外部条件下,既要实现盈利水平的持续稳定,又要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各种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在进行预算安排及执行上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确定合理的盈利水平。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保证其健康稳定发展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电力企业基本上属于垄断行业,国家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其合理的成本费用支出和利润空间,结合社会对电费电价的承受能力,确定了比较合理的电价水平,为电力企业的盈利水平确定了大致的框架范围。电力企业应在确定的电价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盈利水平和目标。

(2)最大限度地提高预算收入的准确性。电力企业要实现既定的盈利水平,就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预算收入的准确性。电力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电费销售收入,电力销售受国家政策、电力客户经营状况、居民用电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准确预计年度收入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应在确定的年度预算收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的、及时的调整,通过调整,来提高预算收入的准确性。

(3)在追求准确性的前提下,不同的成本费用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原则。根据电力企业成本费用的不同属性,在追求准确性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以下三种原则进行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对于购电费、固定资产折旧等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成本费用,只有努力提高测算水平,按测算的金额如实进行预算的编制。对于人员工资、会议费、招待费等实时发生,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成本费用,在正常测算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偏紧的原则进行预算的编制。而对于占成本费用较大比例,实际发生需要较长时间周期,发生时间有较大变动范围的资产设备维护、修理费用,可以采取偏宽松的原则进行预算编制。采用以上编制原则的好处在于,当预算收入显著高于预期时,可以适度的提高资产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费用,以期能达到合理的盈利水平,同时有效规避了成本提前入账的法律风险。

盈利水平范文篇4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指将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值进行分解,将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目的在于明确责任,确定未来各单位、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常可以先将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种产品,然后再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车间或工序。

一、企业总体目标成本的分解

如果某企业属于多品种生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为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与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挂钩分解法

此法在确定每种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的基础上,倒推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最终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合计值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并综合平衡,进而确定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显然,照此分解的目标成本并未与基期的盈利水平挂钩,这种方法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盈利状况出发,直接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无论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还是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均可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或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其中: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目标销售利润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实务中常常按产品销售利润率计算;另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合计值等于或低于按总体推算的目标成本即可。否则,各产品就需要反复综合平衡,直到具有实现总体目标成本的可能为止。还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利润的确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标销售利润率确定,也可以利用目标资产利润率或目标成本利润率等确定,从实际的应用来看,多采用目标销售利润率,故本文仅以目标销售利润率为例进行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预计甲产品的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600元,预计应缴的流转税(包括消费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360600元;乙产品的预计销售量为3000件,单价为400元,应缴的流转税(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10200元。该企业以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标准确定目标利润,假定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20%。要求:预测该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并说明如果该企业结合实际确定的甲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3%,乙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8%,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是否合理?

依题意,则:

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产品目标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乙产品目标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总体目标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说明:虽然各产品自身的销售利润率与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不一致,但以此测算的总体目标成本为2923200元,低于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因此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合理,应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预计值纳入计划。

2、与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挂钩分解法

实践中,企业常常与基期的销售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直接挂钩来确定计划期的目标盈利水平,以此确定的目标成本较上一种方法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此法在调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先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产品,进而利用“倒扣法”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它的理论依据是,目标利润决定目标成本,只要各产品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就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规划。实际应用中,根据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是否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

如果企业要求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同比例增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按计划期的销售比重调整基期销售利润率,公式为:

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Σ某产品基期销售利润率×该产品计划期的销售比重

②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以及计划期的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别为:

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计划期销售利润率的预计增长百分比

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销售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

③确定各种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该产品的基期销售利润率×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例2]假设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上年三种产品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0%、10%、15%,计划期要求销售利润率增长2%,预计销售收入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销售税金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题意编制的目标成本计算分析表如表1所示。

*验算:225%×50%+11.25%×30%+16.875%×20%=18%

(2)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常常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变动,而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各产品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即可。

[例3]沿用例2已知资料,假定A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4%,B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维持上年的水平不变,C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7%。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据题意,则

企业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24%×50%+10%×30%+17%×20%=18.4%>18%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72(万元)

A产品目标成本=50-5-50×24%=33(万元)

B产品目标成本=30-3-30×10%=24(万元)

C产品目标成本=20-2-20×17%=14.6(万元)

由于33+24+14.6=71.6(万元)<72(万元),因此该企业能完成预计的总体目标成本。

二、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分解

在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产品的基础上,还需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组织体系和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等继续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分解方式:

1、按产品组成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由各种零部件装配而成,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的组成或称结构,利用功能评价系数或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零件或部件的目标成本。

(1)利用功能评价系数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功能评价系数反映产品功能的程度,是产品价值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密切相连,通常,功能多、质量好的产品,成本就高一些;反之,成本就低一些。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评分法予以确定,即将各个零部件的功能—一进行对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功能评价系数是某一零部件得分与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功能评价系数=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

依据功能评价系数可以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零部件的目标成本。

[例4]假定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由A、B、C、D、E五个零部件组成,其功能评分及系数计算如表1所示。如果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28000元。要求:分解目标成本。

根据功能系数分解的目标成本如表2所示。

(2)利用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是指依据历史成本资料计算的各零部件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分解目标成本时,企业可结合计划期各零部件材质、复杂程度等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该百分比,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零部件。

按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是产品目标成本最基本的分解方法,但从成本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的产品目标成本更能真实地反映各零部件的成本,从而使各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合理的目标成本水平上。

2、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加工步骤,前一步骤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是后一加工步骤的加工对象,最终形成产成品。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逆方向,由确定的产成品目标成本依次倒推各步骤的半成品目标成本,即根据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比重的历史资料并经过调整,还原已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从而将产成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半成品的目标成本。

[例5]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符合连续式复杂生产工艺特点,顺次经过甲、乙、丙三个工序的连续加工,之后形成产成品。假定该企业测算的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120000元,该企业各步骤成本项目并经过调整后的资料如表3所示。要求:将目标成本分解为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并确定相应步骤的目标成本项目。

说明:由于该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由其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所决定,第二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108000元,第一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91800元;另外,该表还反映出不同工序各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构成情况,这样有利于实际中进行成本项目的分析与控制。

盈利水平范文篇5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指将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值进行分解,将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目的在于明确责任,确定未来各单位、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常可以先将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种产品,然后再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车间或工序。

一、企业总体目标成本的分解

如果某企业属于多品种生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为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与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挂钩分解法

此法在确定每种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的基础上,倒推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最终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合计值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并综合平衡,进而确定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显然,照此分解的目标成本并未与基期的盈利水平挂钩,这种方法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盈利状况出发,直接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无论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还是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均可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或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其中: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目标销售利润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实务中常常按产品销售利润率计算;另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合计值等于或低于按总体推算的目标成本即可。否则,各产品就需要反复综合平衡,直到具有实现总体目标成本的可能为止。还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利润的确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标销售利润率确定,也可以利用目标资产利润率或目标成本利润率等确定,从实际的应用来看,多采用目标销售利润率,故本文仅以目标销售利润率为例进行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预计甲产品的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600元,预计应缴的流转税(包括消费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360600元;乙产品的预计销售量为3000件,单价为400元,应缴的流转税(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10200元。该企业以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标准确定目标利润,假定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20%。要求:预测该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并说明如果该企业结合实际确定的甲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3%,乙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8%,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是否合理?依题意,则:

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产品目标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乙产品目标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总体目标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说明:虽然各产品自身的销售利润率与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不一致,但以此测算的总体目标成本为2923200元,低于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因此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合理,应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预计值纳入计划。

2、与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挂钩分解法

实践中,企业常常与基期的销售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直接挂钩来确定计划期的目标盈利水平,以此确定的目标成本较上一种方法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此法在调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先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产品,进而利用“倒扣法”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它的理论依据是,目标利润决定目标成本,只要各产品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就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规划。实际应用中,根据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是否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

如果企业要求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同比例增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按计划期的销售比重调整基期销售利润率,公式为:

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Σ某产品基期销售利润率×该产品计划期的销售比重

②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以及计划期的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别为:

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计划期销售利润率的预计增长百分比

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销售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

③确定各种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该产品的基期销售利润率×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例2]假设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上年三种产品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0%、10%、15%,计划期要求销售利润率增长2%,预计销售收入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销售税金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验算:225%×50%+11.25%×30%+16.875%×20%=18%

(2)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常常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变动,而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各产品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即可。公务员之家

[例3]沿用例2已知资料,假定A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4%,B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维持上年的水平不变,C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7%。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据题意,则

企业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24%×50%+10%×30%+17%×20%=18.4%>18%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72(万元)

A产品目标成本=50-5-50×24%=33(万元)

B产品目标成本=30-3-30×10%=24(万元)

C产品目标成本=20-2-20×17%=14.6(万元)

由于33+24+14.6=71.6(万元)<72(万元),因此该企业能完成预计的总体目标成本。

二、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分解

在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产品的基础上,还需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组织体系和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等继续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分解方式:

1、按产品组成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由各种零部件装配而成,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的组成或称结构,利用功能评价系数或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零件或部件的目标成本。

(1)利用功能评价系数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功能评价系数反映产品功能的程度,是产品价值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密切相连,通常,功能多、质量好的产品,成本就高一些;反之,成本就低一些。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评分法予以确定,即将各个零部件的功能—一进行对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功能评价系数是某一零部件得分与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功能评价系数=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

依据功能评价系数可以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零部件的目标成本。

[例4]假定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由A、B、C、D、E五个零部件组成,其功能评分及系数计算如表1所示。如果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28000元。要求:分解目标成本。

根据功能系数分解的目标成本如表2所示。

(2)利用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是指依据历史成本资料计算的各零部件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分解目标成本时,企业可结合计划期各零部件材质、复杂程度等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该百分比,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零部件。

按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是产品目标成本最基本的分解方法,但从成本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的产品目标成本更能真实地反映各零部件的成本,从而使各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合理的目标成本水平上。

2、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加工步骤,前一步骤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是后一加工步骤的加工对象,最终形成产成品。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逆方向,由确定的产成品目标成本依次倒推各步骤的半成品目标成本,即根据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比重的历史资料并经过调整,还原已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从而将产成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半成品的目标成本。

[例5]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符合连续式复杂生产工艺特点,顺次经过甲、乙、丙三个工序的连续加工,之后形成产成品。假定该企业测算的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120000元,该企业各步骤成本项目并经过调整后的资料如表3所示。要求:将目标成本分解为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并确定相应步骤的目标成本项目。

说明:由于该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由其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所决定,第二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108000元,第一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91800元;另外,该表还反映出不同工序各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构成情况,这样有利于实际中进行成本项目的分析与控制。

盈利水平范文篇6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指将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值进行分解,将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目的在于明确责任,确定未来各单位、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常可以先将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种产品,然后再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车间或工序。

一、企业总体目标成本的分解

如果某企业属于多品种生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为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与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挂钩分解法

此法在确定每种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的基础上,倒推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最终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合计值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并综合平衡,进而确定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显然,照此分解的目标成本并未与基期的盈利水平挂钩,这种方法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盈利状况出发,直接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无论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还是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均可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或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其中: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目标销售利润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实务中常常按产品销售利润率计算;另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合计值等于或低于按总体推算的目标成本即可。否则,各产品就需要反复综合平衡,直到具有实现总体目标成本的可能为止。还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利润的确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标销售利润率确定,也可以利用目标资产利润率或目标成本利润率等确定,从实际的应用来看,多采用目标销售利润率,故本文仅以目标销售利润率为例进行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预计甲产品的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600元,预计应缴的流转税(包括消费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360600元;乙产品的预计销售量为3000件,单价为400元,应缴的流转税(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10200元。该企业以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标准确定目标利润,假定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20%。要求:预测该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并说明如果该企业结合实际确定的甲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3%,乙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8%,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是否合理?

依题意,则:

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产品目标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乙产品目标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总体目标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说明:虽然各产品自身的销售利润率与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不一致,但以此测算的总体目标成本为2923200元,低于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因此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合理,应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预计值纳入计划。

2、与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挂钩分解法

实践中,企业常常与基期的销售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直接挂钩来确定计划期的目标盈利水平,以此确定的目标成本较上一种方法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此法在调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先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产品,进而利用“倒扣法”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它的理论依据是,目标利润决定目标成本,只要各产品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就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规划。实际应用中,根据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是否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

如果企业要求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同比例增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按计划期的销售比重调整基期销售利润率,公式为:

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Σ某产品基期销售利润率×该产品计划期的销售比重

②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以及计划期的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别为:

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计划期销售利润率的预计增长百分比

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销售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

③确定各种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该产品的基期销售利润率×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例2]假设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上年三种产品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0%、10%、15%,计划期要求销售利润率增长2%,预计销售收入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销售税金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题意编制的目标成本计算分析表如表1所示。

*验算:225%×50%+11.25%×30%+16.875%×20%=18%

(2)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常常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变动,而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各产品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即可。

[例3]沿用例2已知资料,假定A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4%,B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维持上年的水平不变,C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7%。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据题意,则

企业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24%×50%+10%×30%+17%×20%=18.4%>18%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72(万元)

A产品目标成本=50-5-50×24%=33(万元)

B产品目标成本=30-3-30×10%=24(万元)

C产品目标成本=20-2-20×17%=14.6(万元)

由于33+24+14.6=71.6(万元)<72(万元),因此该企业能完成预计的总体目标成本。

二、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分解

在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产品的基础上,还需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组织体系和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等继续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分解方式:

1、按产品组成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由各种零部件装配而成,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的组成或称结构,利用功能评价系数或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零件或部件的目标成本。

(1)利用功能评价系数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功能评价系数反映产品功能的程度,是产品价值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密切相连,通常,功能多、质量好的产品,成本就高一些;反之,成本就低一些。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评分法予以确定,即将各个零部件的功能—一进行对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功能评价系数是某一零部件得分与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功能评价系数=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

依据功能评价系数可以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零部件的目标成本。

[例4]假定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由A、B、C、D、E五个零部件组成,其功能评分及系数计算如表1所示。如果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28000元。要求:分解目标成本。

根据功能系数分解的目标成本如表2所示。

(2)利用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是指依据历史成本资料计算的各零部件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分解目标成本时,企业可结合计划期各零部件材质、复杂程度等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该百分比,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零部件。

按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是产品目标成本最基本的分解方法,但从成本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的产品目标成本更能真实地反映各零部件的成本,从而使各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合理的目标成本水平上。

2、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加工步骤,前一步骤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是后一加工步骤的加工对象,最终形成产成品。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逆方向,由确定的产成品目标成本依次倒推各步骤的半成品目标成本,即根据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比重的历史资料并经过调整,还原已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从而将产成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半成品的目标成本。

[例5]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符合连续式复杂生产工艺特点,顺次经过甲、乙、丙三个工序的连续加工,之后形成产成品。假定该企业测算的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120000元,该企业各步骤成本项目并经过调整后的资料如表3所示。要求:将目标成本分解为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并确定相应步骤的目标成本项目。

说明:由于该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由其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所决定,第二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108000元,第一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91800元;另外,该表还反映出不同工序各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构成情况,这样有利于实际中进行成本项目的分析与控制。

盈利水平范文篇7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企业内部控制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占据主导地位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应当予以考虑的重要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受到企业的关注,而加强财务分析能力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方法环节与范畴的关系,财务管理工作包含着财务分析,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财务管理中,利用财务分析可以有效的将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结构、盈利水平、偿债能力等信息展现出来,以便于管理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风险,抓住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机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1.盈利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盈利分析主要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企业的收入水平、支出情况及获利能力等各项数据信息进行财务分析,精确的计算企业为获得预期或既定利润所需的成本投入与达到的收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盈利水平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者还必须要明确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不能单纯追求盈利水平而忽略了企业的债务风险,二者要统筹兼顾,有效整合企业的资金链条,寻求最佳的资本结构。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多方面进行分析,如:将当期的盈利水平与以前期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通过盈利水平的趋势变动,分析判断企业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经营风险,是否存在发展的机遇,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预测;与此同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掌握同行业中竞争对手及本行业的盈利状况,通过与竞争对手,与行业水平进行对标分析,对企业自身的收支状况进行深入的剥析,找差距,挖潜力,将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2.资产负债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企业可以通过对自身资产状况、负债情况的分析,充分掌握企业的资产组成结构,资产状态,充分掌握企业的负债权益结构,辅以相关财务指标的分析,有利于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做出合理的预期。通过分析资产组成、资产状况,有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进,提质增效,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对企业负债权益结构的分析可以预警债务风险,有效地提高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控能力,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3.现金流量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财务分析,可以清楚地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及使用状况;通过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判断出下一步资金的流向,有效地利用每一笔资金。以往,多数企业总会把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作为是对企业盈利能力或对资产负债情况分析的补充。但是,事实证明,有相当的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处于扩张期的企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与资产负债结构会给人错觉,现金流才是这类企业应重点关注的。忽略了现金流,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结果是致命的。而一些其他指标不太合理的小企业,由于具有充足的资金,而得以不断的发展壮大。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八个坛子七个盖子的理论,就是对现金流量分析重要性的佐证。因此,企业要重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运用好企业的每一笔资金,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由于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特点,找出自己的着眼点,采取最适合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助力企业的经营决策。

三、深化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有效运用的建议

1.严控财务数据信息质量。财务数据信息是财务分析工作的基础。企业要想使财务分析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要想获得合理有效的财务分析结论,就应当将保证财务数据信息质量当成首要任务来抓。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收集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财务工作者要加强财务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培养并树立确保财务数据信息质量的意识,自觉抵制不合格的经济资料,对各种经济事项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在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能对不同的经济事项做出合理的假设,能辨别剔除出非常规因素,减少降低偶发因素对财务数据的干扰与冲击。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时,可将工作划分成三个阶段,分阶段依次进行,即:描述、解释、推论。其中:描述,就是利用财务信息来描述企业已经完成的运作状况;解释,就是对已完成的运作状况,以及当前的财务信息所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并将产生的原因,反馈给主管部门,制定处理方案;推论,就是结合当前的运作状况、走向,以及管理决策,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可能的机会等。2.引入信息技术,缩短数据信息收集时间。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使每一个企业置身于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这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效性是财务分析的又一高要求。而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加速数据信息资料的收集,尽量缩短信息收集时间。因为,如若数据信息收集时间过长轻则会托慢分析的进度,得出仅能用于事后控制的参考数据;重则,滞后的信息数据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决策层据此得出错误的决策判断,给企业带来损失。引入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ERP管理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加速数据的传递,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为财务分析工作赢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分析结论的有效性,为企业带来商机,创造经济效益。3.扩展财务分析的内容,多角度分析运营状况。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财务基础工作占据了财务工作者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由于对财务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不够熟练,加之公司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重视程度,财务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的业务往往不够深入,及财务分析工作的多样性、广泛性等原因,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能对有限的财务指标做出分析,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不够透彻,揭示不出有用的信息,从而导致公司的有关决策缺乏有力的支撑。为此,财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外,一定要深入到企业的运营中,了解掌握本企业的业务特点,运营操作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展开分析,据实际情况融入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过程,扩展财务分析的内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分析指标体系;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或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工具,综合推论。

四、结束语

盈利水平范文篇8

关键词:财务;火电企业;危机管理

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火电企业的发展,并改变了火电企业经济运行环境、国际政治环境等,继而由此呈现出财务风险问题。为此,为了稳固我国火电企业运营发展状态,要求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建构预警系统,即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等,由此实现对企业经营危机的识别与防范,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以下就是对财务视角下我国火电企业危机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我国火电企业特点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火电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重大,即火电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保障供电安全、充足、电压稳定的责任,同时要求火电企业作为电力生产领域的核心,应注重为供电的连续性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例如,在南方冰冻期间,即要求火电企业应注重承担自身社会责任调煤保发电,且坚守“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运营理念,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满足其生活需求;第二,资本密集度高,即我国火电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需要向设备更新、电源建设、新技术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由此呈现出固定资金占有率较高的现象,因而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1];第三,盈利水平受政策影响,即煤价的调整关系着火电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且由于政府部门掌管着上网电价的权利,因而火电企业盈利水平逐渐呈现出受政策制约的运营特点。

二、火电企业危机管理内容

当前火电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危机运营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火电企业整体发展步伐,要求企业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实时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并注重结合自身资本密集型特点,对财务状态实施危机管理,由此规避实践经营过程中资金断链等现象的凸显。同时,由于财务危机在火电企业危机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因而当前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加强财务危机防范措施的制定[2]。此外,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治理结构、管理制度等治理危机亦是火电企业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即部分企业在内部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多数采用多级法人治理模式,继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利益协调、人事任免、职权安排等危机问题,为此,应注重实施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

三、财务视角下提升我国火电企业危机管理的方法

1.加强成本控制。从财务危机角度来看,要求我国火电企业在危机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即落实原料成本控制措施,同时结合煤成本占据总成本比例70%的特点,建构相应的原料管理制度,且在制度内容完善过程中对煤炭选购、煤炭运输、煤炭验收、煤炭存储等环节作出规定。例如,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煤炭选购过程中应注重深入到煤炭市场掌控到煤炭价格信息,并注重与多家煤炭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从而由此选定信誉较高的企业,展开长期合作行为,且就此打通上游产业链,以集中采购的方法实现对原料成本的控制。此外,在火电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对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运输方法的综合应用,最终由此将成本投入控制到最低状态下[3]。另外,火电企业在成本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亦应强调财务费用支出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严格遵从日常现金收支平衡的管理原则,且注重以短期投资等形式来提高自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财务危机发生几率。

2.提高盈利水平。在火电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强调盈利水平的提升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当代火电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结合燃料成本占据发电成本70%的特点,对自身盈利水平进行调整。例如,某火电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即在煤炭价格上涨趋势的影响下,其主要业务成本率由2014年的24%下降至2015年的6.5%,但其净利润却呈现出降低0.75倍的财务危机问题,为此,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实施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措施[4]。此外,在当前火电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规避危机现象,要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推广“市场煤”、“计划电”双轨价格体制的落实,最终由此缓解火电企业成本压力,并引导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同时,为了提升当代火电企业盈利效果,亦应注重鼓励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实施煤电一体化运营模式,且将部分资金投入到煤矿开发领域,以此来提升煤矿储存量,满足自身盈利需求。另外,当代火电企业在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注重加强与煤炭企业间的合作,继而以建构坑口电厂的形式来缓解自身危机问题,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提高盈利水平有助于火电企业财务危机问题的处理,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3.改善资本结构。在火电企业财务危机问题的冲击下,传统的资本结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当前火电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其在危机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对资本结构进行完善:第一,资产负债率的提升将诱发财务危机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火电企业危机管理水平,要求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电力建设投资将诱发资金紧张的现象,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就此将企业负债率降至合理化范围内。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规避财务危机问题的凸显,应注重针对自身发展规模及速度进行实时调整。例如,华电、国电、中电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缓解自身危机现象,即针对自身发展现状,于2015年将装机容量由原有的状态调整至7697万千瓦、8000万千瓦、6500万千瓦的状态下,即保持着平稳的发展状态,最终就此实现了对负债率的有效控制[5];第二,在火电企业发展过程中强调对融资渠道的扩展亦有助于缓解财务危机问题,为此,当代火电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加大自身资本运作力度,由此来达到最佳的运营状态。同时,当代火电企业在融资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且采取资金市场运作募集资本金方法,最终达到高效率危机管理效果。

四、结语

综上可知,部分火电企业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涌现出财务危机问题,影响到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威胁到了企业运营环境的安全性。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打造良好的企业运营空间,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危机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从改善资本结构、提高盈利水平、加强成本控制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财务危机处理状态。

作者:李金飞 单位:东源曲靖能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莉,陈维军.我国企业危机管理及预警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4(13):188-192+208.

[2]叶陈云,陈乐怡,孙海英.经济下行期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危机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企业经济,2014,12(08):50-53.

[3]杜岩,庞嘉萍,姚晓红.基于AHP分析法的我国家族企业危机管理研究[J].山东经济,2011,12(06):72-77.

盈利水平范文篇9

1.1降低施工费用,提高工程的盈利水平

控制成本是工程盈利的基础性措施,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整个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是最大的,同时,施工阶段的成本浪费也是最严重的,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促进施工成本的优化升级,最大限度的提高成本的有效利用,将会大大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市场竞争力。

1.2提高施工质量,促进工程的良性发展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为了有效控制成本,施工阶段的人员配备和设施配备要精简化和优质化,施工技术的采用要先进化,施工进度要快速化,施工质量要高标化,这些措施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保证施工质量,尽量减少返工和维修次数,大大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更是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良性发展。

2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在施工阶段,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调整、物价波动、地质条件变化、工期延长、征地滞后等。其中国家政策调整是建设征地及水库淹没补偿费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物价波动是材料、设备采购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变化、工期延长、征地滞后等是建安工程变更与索赔的主要因素。对于国家政策调整、物价波动等影响因素,建设单位应密切跟踪和分析国家有关政策,科学安排工程进度计划和采购计划,力争投资收益最大化。对于建安工程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建设单位合同违约行为

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要尽可能按招标文件或合同约定的边界条件履行合同义务,避免或减少合作方提出合同索赔。

2.2加强变更、索赔的控制和管理

一是要加强变更项目必要性、方案合理性和经济对比性论证,确保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控;二是加强风险管控能力,避免建设单位合同违约行为,重视索赔、反索赔事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2.3加强结算的控制和管理

结算控制的核心是工程量和单价,其中工程量控制要以合同计量原则为最高准绳,特别是针对隐蔽工程,更要加强过程管控力度,通过诸多手段分析、论证签证工程量的合理性,避免出现虚报多计造成超结被动局面。单价控制同样以合同计价原则为准绳,特别是针对变更项目单价,要特别注意类似单价的套用和定额的选取,对无合适定额子目的项目,要做好现场工料记录和分析,合理测算单价水平。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成本控制是一种新兴起的概念,而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中,管理者和施工人员普遍适应的是一种粗放式的施工方式,他们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和理念,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够,没有认真考虑施工阶段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忽视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对提高工程盈利的重要性,这是阻碍成本控制实施的重要阻碍。

3.2对成本控制存在错误的认识

随着成本控制理念的引入和逐渐流行,一些人已经逐渐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施工工程中,这种理念却被错误的理解和运用了,主要表现在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这种做法彻底违背了成本控制理念,不仅会造成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力的巨大浪费,还严重降低了工程质量,大大提升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潜在危险,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3.3成本控制措施难以有效进行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阶段充斥着大量的、繁杂的,相互关联的工作,这种局面使得成本控制的措施难以全面、有效的开展起来,首先,成本控制措施的制定难以覆盖所有领域和细节,其次,措施的实际进程难以有效控制,再次,缺乏对措施实施的有效监督。

4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4.1提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引导力量,没有足够的成本控制意识,就难以在实际施工中注意到成本浪费现象,难以认识到控制浪费,节约成本的重要性,因此,加强成本控制理念的宣传,提高施工操作人员及管理者的成本控制意识,就会引导他们关注浪费行为,认识到浪费行为的错误性,自觉杜绝浪费,甚至能够以实际经验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献计献策。

4.2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措施制定的全面性和实用性需要以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作为支撑,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需要在整体上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和实施策略,同时需要说明不同施工项目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应该实现的成本控制分目标,必要时,可以按照施工性质进行分组,通过各个分目标的实现来促进总体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另外,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还要特别注意成本控制细节的设置,细节处的成本浪费看似很少,但是长期下去也将是一项大的浪费,因此,加强成本控制的细节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4.3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无论在怎样的工程中,技术的更新,设施设备的换代都对成本控制、施工难度的降低,施工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设备是一项重要手段,它们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施工成本,减少了浪费和返工现象,大大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4.4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成本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依赖于施工人员的良好配和,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技能,就能认识到成本控制对整个工程的重要意义,自觉以成本控制措施来要求自己,同时,专业的操作技能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减少施工原料的浪费和施工工具的损坏,减少返工和维修现象,这些因素对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4.5完善成本控制的监督工作

成本控制措施的实行和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有效的监督措施,监督工作做得到位,成本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实行,实行的实际效果才能得到保证,为此,我们可以委派财务部门作为专门的监督部门,指派工作小组的管理人员作为监督的实际执行者,严格检查成本控制措施的实际执行,及时纠正影响成本控制的行为,保证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顺利进行。

5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每个阶段,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有关部门、项目法人、咨询和设计单位、施工承包人、金融机构和其他有关单位等。因此在应用成本控制的基本前提是,要对该理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和成本控制之间划等号,两种行为是截然相反的,成本控制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只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

作者:张卫 王小宝 单位:江西省德安县水务局

盈利水平范文篇10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三种改革形式并存。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理论上有三种典型观点:一是坚持合作制:二是实行股份制改造:三是办成股份合作制农村金融企业。21世纪初,按上述观点分别进行了试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初步决定,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等大城市郊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一般的中西部地区实行股份合作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广大西部传统农业地区,继续保留合作金融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三种经营方式并存产生了诸多弊端:

首先,三种经营方式建立于不同的经营机制之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之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不利于社会公平,容易滋生寻租行为;其次,各种形式的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和业务品种差异较大,不利于联社之间业务往来;第三,西部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需承担部分的政策性支农任务,农村商业银行则更注重盈利水平的提高,各种形式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各异,不利于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不利于监督管理。

(二)业务品种单一,中问业务盈利水平低.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主要是小额存贷款业务。其中,比较重视开展抵押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盈利水平较差。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收入还达不到营业收入的1%,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50%以上的水平相差很远。就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仅在8%以上。表1)

(三)规模不经济,大型电子信息系统尚未建立.金融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只有大规模的资金融通和业务往来方可有效降低成本。目前,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县或市联社,经营规模小,各联社之间业务往来不多。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间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大型网络系统无法进行通汇通存和支付清算等业务。

(四)行业风险大,保险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村,农业属弱质产业,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农业贷款的风险要远高于其他贷款。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高额不良贷款大部分来自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和农业贷款。相对于农村信用社的高风险运行,我国农业贷款的保险机制几乎是缺失的,这更不利于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

二、政策建议

(一)统一经营方式,建立股份制银行。如果将目前农村信用社现存的三种经营方式进行整合统一,不但有利于统一管理,减少寻租现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增强企业竞争力。传统合作制存在效率低下、所有者缺失等弊端,已为市场经济所抛弃。农村信用社采用此种方式经营,政府必将成为最后贷款者,为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买单。股份合作制试图在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寻求一种折中方案,即既要保证政策性支农方针又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结果是“两难选择”,效果不佳。股份制是一种相对成熟的适合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实现发展。实施股份制改造,应该是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最优选择。江苏是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个试点省,从2000年改革至今,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其盈利水平大幅增长。(表2)

(二)拓展业务品种,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应紧跟市场需求形势,大力进行业务创新。针对不同的贷款客户目标,采取不同的贷款方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汇兑结算、投资、理财、技术咨询、金融委托等中间业务,适当拓展农村的住房贷款、生活消费品贷款、教育消费贷款等信贷业务,提供“一家一户”式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有条件的、力量较强的,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扩大融资区域,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乃至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必须走“以人为本,人才兴社”的战略路线。具体办法是既要从外引智,又要对内挖潜。通过加大对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加强对内员工的培训教育,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构建全国联社,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县、省、全国三级合作联社体系,自下而上层层入股,自上而下服务。三级联社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全国联社对地方联社没有行业管理职能,但有金融服务功能,主要是资金调剂融通服务,联社系统内资金支付结算服务,开发提供各类银行产品及提供保险、国际业务等金融服务。现代银行体系是建立在大型信息系统之上的,许多金融服务项目也是以电子信息系统的存在为基础的,如网上银行,汇算清缴等。农信社要创新金融服务项目,首先应建立现代的电子信息系统。

(四)控制金融风险,建立农村金融保险机制。首先,农村信用社应响应银监会的号召,将贷款风险四级分类改为五级分类,强化贷款风险控制,降低不良资产。其次,建立客户信息库,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最后,要建立农业存、贷款担保制度。农业保险收费低、风险大、难测定、难管理,特别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赔付率高。因此,应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业务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并每年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亏损进行适当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