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十篇

时间:2023-03-25 23:23:12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篇1

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有多强势?

Twitter的一个信息让我们看到它的彪悍:Google和微软的Bing每年至少付费1000万美元给Twitter,从而得到搜索Twitter微博内容的允许。同时,Twitter也提供广告服务给业主,但是,Twitter允许用户屏蔽这些广告。

相比之下,百度曾经的消息更彪悍。

2007年初,中国第一大视频门户酷6网发现,竞争对手优酷网与Baidu达成参股协议。优酷网用300万元人民币现金以及赠送价值300万左右股份(不到1%),获得了百度在视频方面独家合作伙伴的资格。酷6网立刻开始跟Baidu接触,最后以600万元现金和3%的赠送股份获得Baidu合作资格。有意思的是:酷6网随后决定召开新闻会,但百度告诉酷6,此消息不能公布。作风强硬的酷6网并未理会百度,但在会即将举行之际,百度将酷6网从搜索结果中屏蔽,导致该网站流量大幅下跌。24小时之后,李善友被迫收回了本已向媒体发出的会邀请函。

Google与微软的强悍,比起Baidu来当然只高不低。但在跟Twitter合作时,Google和微软在付钱。给钱的手永远高于拿钱的手,因此Twitter通知付钱的广告业主“这些广告将可能被屏蔽”就显得尤为有意思。

Twitter为什么敢这么做?原因真的如Twitter创始人Biz Stones说的“不以商业为导向”吗?还是说,Biz Stones抓住了商业的某些本质?

只有盈利模式赚利润

业务模式,是你如何吸引用户的模式。比如,我是Google的用户,我用他的搜索引擎和地图,但我不会付一毛钱给Google。他只是如慈祥的圣诞老人,费尽心思地讨好我,让我免费地用。

盈利模式,是你如何吸引客户获取利润。比如,付钱投广告的公司才是Google的客户。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费劲心思地琢磨从用户身上挣钱,这可能是个误区。业务模式可如Biz Stones所说的,不考虑赚钱。让用户用得舒服是第一要义,用户对网站的最大贡献不仅在点击率,更在使用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信息。盈利模式,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来源。比如,我在使用Google时输入的关键字、上网习惯等等,这些宝贵的信息才是Google针对性广告这种盈利模式成功的真正前提。又如,阿里巴巴替网商牵线银行提供免抵押的小额贷款业务,而自己现在却不收一分钱;不是马云学雷锋,而是马云要通过这种方式让网商真正依赖阿里巴巴工作。积累用户群、培养用户习惯才是马云当前的首要任务。

开放的业务模式隐蔽的盈利模式

Twitter的业务模式很简单:搭建平台让用户发微博。Google的业务模式也很简单:做搜索引擎。

好的商业公司,从来不把盈利模式裸地展示给别人看。让客户了解自己究竟怎么赚钱,恐怕没这个必要;同时,客户也关心的是自己需要的价值如何兑现,而非提供方盈利模式的过程。

比如,我们只知道Google做广告挣钱。但究竟他如何吸引广告业主的,甚至,Google理解的广告究竟是什么。有几个人能真正讲明白?

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一些民营医院以“新型服务模式”走入人们的视线,迅速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在医疗服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卫生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营医院的异军突起为改变供需不平衡的医患格局及民营资本完全进入医疗市场实现公平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民营医院无论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与公立医院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在国内医患矛盾、医患纠纷连连出现,医患双方互不信任的状态下,北京新兴医院虚假广告被媒体狠批,上海长江医院又曝出将孕妇当不孕病人诊治的丑闻,使得民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究竟,我国民营医院该以何种角色出现,而又该以何种模式实现盈利呢?

一、什么是医院盈利模式

所谓盈利模式指按照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目标利润。人类营销发展史上,盈利模式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产品推销阶段:品牌营销阶段(定位理论:让顾客多掏钱购买);商业模式阶段:羊毛出在牛身上(错位理论:让顾客少掏钱购买)。因此,今天的盈利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

医院盈利模式相应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业结构及对应的业务结构,和医院所获得的目标利润。

二、当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和学术研究现状

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非公立医院数量达到6240家,占到医院总量的30.7%,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民营医院的床位、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只占到总量的1.4%、9.4%和0.8%,门诊量、入院人次只占全部的7.7%和2.9%。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010年12月,广东省共有民营医院138所,占全省医院总数2410所的5.72%。其中综合性医院91所,专科性医院38所,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院9所。民营医院投资总额达4011亿元,其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仅17所,民营医院所占据的医疗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1。

(一)当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拨款仅占全国各公立医疗机构支出总额的10%—15%,医疗机构单靠财政拨款难以维持运行,更难切实保障医护人员合理待遇。“用3%的资源保障了世界22%的人口的健康”的伟大成就,是以牺牲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为代价的。因此,以药养医政策出台后,药品收益成为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或者称之为“第一盈利模式”。其后,医院全面倾向于购置和大量使用医疗仪器、检查与检验设备,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多地成为一种盈利手段,即“第二盈利模式”。在此之下,出现感冒也用CT来确诊、出现哈医大附二医院550万元、深圳市人民医院128万元天价诊疗费用等等事件。目前,我国民营医院更大程度上依赖第一、第二盈利模式来生存、发展和获取利润。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政府“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对依靠患者获取收益的这两种盈利模式的依赖会因逐渐受限而减轻。取而代之的,是寻求一种新型的模式,理论上称之为“第三盈利模式”,笔者将另文探讨。

(二)关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研究较早,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是相比民营医院发展的实践来看,对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还是对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划分方法的分析,本文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国外学者Gapenski从民营医院盈利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提出组织、管理、病人成份及市场因素。组织因素包括医院规模、所有制形式、系统状况及教学状况。管理因素包括劳动强度、非业务收入成份、债务利用、服务成份及设备使用年限。病人成份因素包括病例成份、门诊服务、亚急、管理服务、无偿服务及平均住院天数等。市场因素包括医院集中程度、当地工资水平、医生密度及病人收入水平2。

第二,学者陈绍福,王丽华等提出:我们借鉴国外营利性医院的发展规律,针对我国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提出五种医院赢利模式,即医院顾客解决方案、医院专业化服务利润、医院低成本利润、医院创造附加价值医院价值链的控制等,需要营利性医院按照“以顾客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医院设计,使医院走人合理合法的利润区3。

第三,国内学者范芳荣,欧阳霞等认为营利性医院赢利模式由医院对环境的假设、医院对自身目标的假设和医院实现盈利目标的优势等三部分基本要素组成,我国营利性医院主要有四种典型的赢利模式,即基于渠道的赢利模式、基于服务的赢利模式、基于价值链的赢利模式和基于知识的赢利模式。

盈利模式篇3

证券市场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的走势常常平稳而乐观。2006年我国证券市场结束了4年的熊市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底的1161点,上升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大牛市。但是证券市场常常有牛熊市的交替变换,经济繁荣与经济萧条也是在周而复始的发生,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股票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历史最高6124点至1800点,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跌了70%,至2009年12月仍在3000点徘徊,大多市场投资者亏损过半,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都无法幸免,这给依靠传统经纪业务获取主要收入的我国证券行业以沉重打击,不少证券企业面临倒闭风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A股的暴跌与国际金融危机是有很大联系的。当漫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到来时,如何在全行业低迷危机的时刻实现平稳过度,为下一轮的经济高涨作好准备是我们此刻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盈利模式稳定性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明确,在现代金融环境和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应作如下理解: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

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盈利能力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稳定状态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即使出现大的偏离,所产生的损失也会限定在预先设定的可容忍幅度内。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着眼于动态的过程,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内容

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稳定的盈利模式强调的是盈利模式要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经营策略,改善服务方式和技术,改善业务流程,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一成不变。如果证券公司消极保守,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敢于创新,就会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竞争能力不断削弱,甚至破产倒闭,盈利的稳定性就得不到保证。

(三)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强调安全与效率兼顾

安全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协调可以增强盈利的稳定性;如果不能使二者统一,那么盈利的稳定就无法真正实现。

盈利模式篇4

所谓渠道盈利模式,指的就是企业不更换任何产品,只通过渠道自身的改变或者调整就能产生利润。渠道盈利模式和渠道销售产品差价完全是两个概念。

做企业的人都知道,在财务上有一个关于利润的简单概念:利润=收入—成本。

通常的情况下,企业通过营销手段扩大收入、通过管理手段降低成本实现利润的增长,问题是这种“分而治之”的想法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是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难。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二者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是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认识到这个根本上的原因就会明白为什么单纯从“营销”和“管理”的独立层面解决不了企业的利润增长,而是需要思考与回答诸如“谁给我们钱、他们能够给我们多少和多久、我们需要多少成本掏出他们的钱”等之类的问题,因为这是关于利润来源的真正思考。

在中国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费用最大、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就是销售费用,比如一个销售额5亿的企业,其销售费用高达近1亿,这还是中国快销品企业的平均水平。那这一个亿里有近70%都是渠道上的费用,大部分都是通过经销商花出去的。但是这些费用有多少是实际用到企业自己的产品和市场中,不得而知。我们在市场上随时可看到的现象是:

·啤酒厂家的实物促销品被用到了白酒上;

·一家酒店厂家花了20万进店,酒店可能实际只得到了10万或者根本无法回收投资;

·同一批促销小姐,今天穿你厂家的促销服,明天你一走,立刻换成别的厂家的;

·广告费明明只花了20万,经销商报给厂家的费用却翻倍;

……

这些现象也意味着,在经销商那里,厂家的费用变成了一种盈利的来源,有时候产品销售差价反而成了次要的。经销商把厂家销售费用当成一种盈利手段,那么,反过来厂家是否也可以把渠道上的费用当成一种盈利手段呢?或者说,如果厂家的销售费用节省了,不就是一种变相的利润吗?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渠道盈利模式具体的可以分为三类:

1、 通过节省厂家的销售费用来实现盈利。如果厂家通过恰当的经销商管理方式,将渠道的费用通过技术手段比如合理的经销商布局、科学的渠道促销方案等将渠道费用降低那么节省下来的就是厂家的利润。但是,从目前看来,这种方式的有效性越来越差。因为,经销商的利润就那么多,他总能想办法套出厂家的费用来,况且不是每个厂家的执行力都特别强。最根本的核心还是帮助经销商提升整体的盈利水平,使其目光不要老停留在企业的那点费用上,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的舞台,厂家那点费用经销商也就不斤斤计较了。这种方式比较成功的是英昂公司的“128渠道激励方案”,企业通过帮助经销商做咨询,提升了经销商整体盈利能力,就不会只盯着厂家的费用了,从而为企业降低了销售费用。

2、通过渠道层级的减少降低企业费用来实现盈利。

这里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渠道扁平化。通过减少渠道里的经销商层级和数量,使每个经销商的利润得以增加,这样企业所付出的费用相应的就可以减少。至少理论上这个是成立的,但在实践操作中,如果太过于追求扁平化,可能就会产生管理上的难度,费用有可能会更高,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实施。

3、通过厂商联盟来来实现盈利。

盈利模式篇5

其原因就是“市场的价值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股票是做一个死一个,96年的三面红旗不赴存在。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三波牛市。

第一波:1994年,“价值回归掀盖子”。

当时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1~12倍,其中上海石化8.20倍,外高侨12.00倍,陆家嘴8.00倍,当时的牛市行情属于“价值回归”行情。主力的操作手法很简单,如成商集团(600828),主力就采用了底部通吃,向上快速拉升,向上有阻力、拉不动了怎么办?向上打不动了、不敢打了,找人打,掀盖子,不到一周时间,使得成商集团(600828)从4.60快速拉到了7.00。其手法是典型的“掀盖子”手法,不需要“盈利模式”。

第二波:“价值发现”。

第一波牛市行情之后,大部分个股已经回到了合理的价值区,所以“寻找未被挖掘的股票”即“价值发现”被提到了机构的讨论之中。1996年,国泰君安王明夫率先提出“价值发现”到“价格体现”。如四川长虹(600839),94、95、97三年最低价都为7.00左右,而其当时的净资产就是7.00,当然该股当时有很大潜力。这个时候主力的坐庄方式为“靠主力集中力量”坐庄,吃掉整个流通盘的1/3之后,开始向上推,最后直到吃掉2/3的货。这样的主力基本上是分散投资收益低,且时间长,如在美国基本上要做1~2年的长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主力的资金是拆借出来的怎么办?不允许做长庄呀?这个时候就会使得一些庄家与上市公司关系密切“配合”,从而达到坐庄拉升的目的。举几个例子:陆家嘴(600663)1996年中期业绩0.80,10送5之后,死掉了,之后5年不能翻身,为什么?因为它卖的是地皮,它把未来几年的利润都吃掉了。那你明年卖什么?后年你还有东西卖吗?就这样,把很多股民套在了高位很多年,而投资者还不明白,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当时象这样的上市公司有很多,如爱建股份、上海石化、深科技等等。对于服装业,如果仓库积压大量运动服,没人要。如果你是庄家你会怎么办?主力会想让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到1.00,所以引进外资通通买断,但是把货运到公海后就通通到掉了。第三种方法是想办法送钱。如宁波海运(600798),庄家可以问会计所,送多少钱可以使其税后利润为0.45……

从第一波到第二波之后,再往后,连“价值有待发现”的股票都越来越少了,由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机制被掏空,股票自然做一个死一个,这样中国股市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波:“价值创造”阶段。

1997年之后,主力的作用不仅要“发现价值”,而且还要“创造价值”,就好比是“沙漠”一样,能够有价值的股票越来越少。到了1998年,坐庄泛滥成灾。机构的一句话“资金不产生利润就是亏本”,没有价值的股票,也要创造出价值。而股票的价格的推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内部价值”与“外部资金”。1998年,庄家的成分占了30%,2000年除了大盘股都有庄,而2001年由于监管力度开始加大,对这些庄家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新的“坐庄”模式又会死掉呢?!

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市场资金结构发生了变化”。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坐庄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坐庄的基础条件是:有大量的潜在跟庄资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坐庄,九个人跟庄,只要至少有一个人上当就行了。必须是“机构主力资金占少数,散户资金占多数”才可以顺利坐庄。如在1997年机构主力的资金只占20%,而市场散户的资金占80%,自然很容易坐庄,1997年南方证券的坐庄资金也只不过1.5亿,至少需要1:5的资金比例才能出局,而当时的确需要6.5亿资金的散户,而市场的散户资金比例的确如此,所以坐庄容易。

1999年,国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正因如此,市场发生了资金结构的本质变化,主力资金的比例迅速由20%~30%扩充到50%~60%,等到了2001年后,大批主力坐庄,谁说主力持有的股票不想出局了,成天想出来,但无人接盘。一个字“苦”,一个字“哭”,原有的坐庄模式彻底失败。到后来的个股“长安汽车”,大家都以为是基金所为,其实不然,蔡名才是真正的庄家,而基金是跟风者,如果市场上有100个蔡名的话,市场就会彻底完蛋。

坐庄失败之后,无论是机构、分析师、经济权威人士也好对中国股市的未来走势的观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大盘一反弹,就会有很多人提出“大”牛市来了。

2003年中国股市终于迎来了“1311”点。当天晚上,中国股市96年的风云人物陈刚向上海证券报主任打电话,提出要留出一个版面,重点提出“中国股市的大牛市来了”。随后大盘一路狂彪,可谓人心大在震。但是中国股市的大牛市真的来了吗!?我认为,2245点是对中国股市7年的调整。许多人对中国的股票价格表示怀疑,认为市盈率过高,但我的观点是40倍的市盈率是可以认可的,但要清楚流通股比例越低,则市盈率越高。只要“国有股减持”问题,无论采用什么办法减持,对投资者而言,都是“利空”。根据中国股市的现状,假设美国20倍市盈率(全流通),那么目前中国市场60倍的市盈率都是正常的。

由于全流通的问题,我建议分析师们在近10年来少谈大牛市,所有上涨都说成反弹为好,也许2245点,几年内大家都看不到。

机构怎么办?!2002年以后,主力的盈利模式走向“多元化”。

主力的盈利模式“多元化”

1)坐庄

坐庄必须是极少数人才能获利。其过程一般分为:

1.1个别庄家对上市公司“价值发现”

1.2距离上市公司比较近的机构

1.3先知先觉的个别基金

1.4基金大部队

1.5散户

1.6死跷跷

做庄极成功的只有两种:

一、巴非特模式:如新疆德隆,重点考虑价值成长性,大量买进股票,之后进入懂事会;但有些情况特殊,如巴非特破天荒地在香港大量买进中国石油(90%国有股),但其目的是为了和中国政府保持一致,从而实现间接控股。

二、普莱斯模式:主力大量买进股票,然后就可以气势汹汹地去找上市公司,根据主力的要求,调节报表,如故哦不答应,主力就卖获,从而压迫上市公司……

2)波段操作模式

现在大家都提出波段操作,但各位依据的是什么?!机构的波段操作模式与散户的所谓“波段操作模式”截然不同。有人说看K线图,其方式用在散户身上是可以的,但对市场庄家是不行的。

所谓主力的波段操作方式,是指市盈率波段操作方式。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市盈率越低就越买。美国股市已经证明,“市盈率”代表市场对个股的价值认可,因此研究个股的历史市盈率现得尤为重要。其选择的个股的特点是“收益稳定型”!

1995年南方证券炒做上海石化,引起强烈反映,当时大盘股无人可炒。举例而言,上海汽车上市5年来,每年平均市盈率18倍左右,大家不要看这个数值的大小,这是代表市场对上海汽车的价格认可程度。假设今年上海汽车每股收益0.38*2=0.76,那么按18倍市盈率计算,其价格应在18*0.76=13.68,这就是说,上海汽车应该在13.00上方,机构投资者应毫无保留地彻底出掉。

3)成长基础上的长期经营模式

“成长基础上的长期经营模式”即“坐庄不控盘”模式。典型的如长安汽车,坐庄1年,利润增长1倍,股价增长2倍,还有四川长虹,94959697年利润高度增长,而现在的外运发展,QFII之所以选中,也是基于这一点,也许外运发展是目前最具成长性的股票。其稳定的税后增长率,假设5年后该股进入价值平衡区,那么该股按22倍市盈率计算,按其发展打7.5折,其价格也应在32.00左右,该股在2003年23.00下方购买该股,都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看后复权),根据其净资产计算,2003年该股波动范围应在17.00~23.00之间波动,所以该股被QFII选中,也就不足奇怪了。

第3类的总体选股思路是,主流利润方向走--à追随税后利润走-à利润增长趋势必须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3倍(坐庄就做龙头)。

结束语:

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投资非常成熟,因为那里基本是机构、基金的天下,前几年中国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也是在向美国投资模式靠拢,但美国的投资方式真的成熟吗?

美国的股票可以一夜涨到天上,为什么?有人想过没有??

盈利模式篇6

非盈利网络新闻组织ProPublica(省略)以纽约为根据地,2008年6月正式营运,由之前曾在《华尔街日报》任16年常务总编辑的Paul Steiger担任总裁兼总编辑,目前旗下有员工28名(人数可能因人事变迁略有增减,且并未纳入网页设计、财会等行政人员)。这支全美单一媒体最大的调查记者团队,成立不到三年已成功晋身为普立兹奖俱乐部会员之一。

2010年,ProPublica 以关于新奥尔良一家医院在卡特琳娜风灾之后实施安乐死的调查报导作品,成为第一家赢得普立兹新闻奖的网络新闻组织,但由于得奖作品是与《纽约时报》合作发行,该项荣誉因此也由两家媒体共同分享。

ProPublica今年再接再厉,再次获普立兹肯定,得奖作品揭发华尔街令人诟病的投资舞弊导致美国金融风暴由来。2011年得奖系列报导虽然仅通过网络发行刊登,其实另外也与美国公共广播电台《Planet Money》和《This American Life》两个节目合作,只不过因电台本身并不符合普立兹奖的评选资格而作罢。

诚如总编辑Paul Steiger所言,ProPublica成立目的在通过深度新闻报导促进社会改革,要达到这项目标必须以“道德力量”从事新闻报导与写作;换言之,ProPublica的使命在于揭发政府、企业与团体组织滥用权力与行为不当之处以维持公众的信任。

作为非盈利性的网络新闻新秀,为扩大影响力,ProPublica 规划之初即已设定未来产制的新闻内容将采取与平面报章杂志或其他类型媒体合作的模式发行,免费提供给有合作意愿的运营商。秉持干中学的敬业精神,ProPublica 希望找出吸引优秀人才并与主流媒体合作的经营之道。

从 2011年普立兹新闻奖项的评选过程与结果,可观察到纯网络新闻组织在这项传统上属于报纸媒体的竞赛领域中角色日渐吃重的趋势。以 ProPublica 为例,不仅连续两年捧回普立兹新闻奖,今年更成为首度以纯网络系列报导获此殊荣的网络新闻组织,意义更显不凡。

根据普立兹官方资料,本届新闻类奖项的1097件参赛作品中,约100件为纯网络新闻,由60家媒体分别提名。与第一次纳入网络媒体参加竞赛的2009年只有37家媒体提出65件网络作品参赛相比较,增长表现可观。

事实上,今年度有更多的纯网络内容受普立兹委员会肯定入围新闻奖项,入围作品中将近1/3以网络内容为特色,较去年的1/4比例提高;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七项作品也一致地表现丰富的数字内容应用。

如上所述,ProPublica 产制的调查新闻报导采取与主流媒体合作模式发行,原则上,如果双方对于议题的报导手法、意见或是撰写内容无法达成共识,ProPublica将会另寻其他合作媒体,或直接在自己的网站上刊出。ProPublica 也积极拓展网络发行渠道,多次与网络媒体如 Politico 或 Huffington Post 网站合作,都取得超过预期的发行成效。

ProPublica同时开发各种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应用的创新实验。2010年7月 ,在官网上推动的分散式专题报导项目(Distributed Reporting Project)连续第二年得到新闻创新奖 Knight-Batten Awards肯定,获颁特殊贡献奖;另外,ProPublica的新闻应用程序(News Apps) 以开发各种让更多人近用报导资料的新闻应用模式,也赢得优良作品的推荐。除了在网络平台,在主要社群网站、移动装置与平板电脑上,也处处可见ProPublica的身影。

总编辑 Paul Steiger 评论 ProPublica 在网络与新媒体创新应用的心得时表示,ProPublica 团队深刻地理解网络绘图与互动元件不仅可强化报导内容,也提高了报导的影响力。Paul Steiger 更指出由于见证到网络所展现的丰沛能量与增长力道,团队中来自平面报纸背景的资深记者,莫不从拥有网络背景的年轻记者身上获益良多。

不容讳言,美国传统新闻产业正面临严峻考验,根据佩优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各项最新调查结果,2010 年所有新闻平台类型中,包括全国电视网、有线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网际网络是唯一阅听人数持续成长的平台。此外,网络不仅首度超越平面报纸,仅次于电视成为美国民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网络广告收入也首次超越报纸。

美国报业危机亦可见于全美每日新闻报纸雇用的记者人数较十年前减少约一万人左右,调查报导记者与编辑的人数近年来也大幅滑落,在新闻实务上呈现的结果则是,尽管信息泛滥,但是好的调查报导却越来越难取得,有助于公民营造社区与生活所需的重大新闻报导质量双双滑落,也威胁到美国报业传统与社会价值的维系。

ProPublica 可说是美国社会各界针对这股传统新闻产业危机反省的产物,与ProPublica 雷同的非盈利新闻新创组织不乏其数,例如以加州柏克来为据点的调查报导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或是说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普立兹灾难报导中心(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推动政府国会信息公开化的阳光 基 金 会 (Sunlight Foundation) 、 美 国 大 学 的 调 查 报 导 工 作 坊 (InvestigativeReporting Workshop)等机构,也有如第一个专门提供每日国际新闻服务的网络新闻组织全球新闻(Global News)。

除了专注深度报导与国际新闻的非盈利新闻组织,许多地区性或城市型的新闻网站也纷纷成立,关怀重点则放在报导不足的地方性题材,例如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的独立媒体中心(Center for Independent Media)陆续在新墨西哥、明尼苏达、密西根、爱荷华、科罗拉多与华盛顿特区等六个州设置延伸网站,提供当地新闻服务。

这些非盈利新闻新创组织深耕传统媒体退守的深度报导、国际与当地新闻,发展数字平台、开发多元化收入,并展现扮演全国性领导者的企图。事实上,非盈利新闻组织的兴起,除了弥补主流媒体报导不足、从未报导或是报导有误的缺失,另外一个目的也在尝试开创让关键新闻产业继续生存的营运模式。

美国各界对传统新闻产业危机的反省也反映在非盈利基金会赞助新闻项目的数目增加,并改变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室采用独立报导内容的方式。长期推动美国新闻产业发展的纳特基金会(Knight Foundation)于2009年6月对外宣布总额1500万美元的新闻创新项目,鼓励并协助独立新闻组织在数字平台上发展调查报导的新商业模式。ProPublica 从该项新闻项目争取到101万美元赞助,而调查报导中心与阳光基金会也成为该项目的赞助对象。

非盈利独立新闻组织如 ProPublica 的崛起也再次点出美国新闻业至今仍喋喋不休的命题:倚赖捐赠经费维持营运成本的非盈利模式是否可解决传统新闻业现有的困境?非盈利模式是否应扩大到所有新闻产业?

比较起来,ProPublica 在起步阶段即拥有较为厚实的财务基础。ProPublica 由前Golden West 金融资产公司前董事长Sandler兄弟基金会创办,基金会承诺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维持组织日常运作,即使如此,ProPublica本身仍必须积极寻求其他基金挹注,争取各项小额项目经费补助。其他类似的非盈利新闻组织的预算规模只达ProPublica一小部份,本身也并未真的聘用大部分撰写报导的记者,故财务压力因此较低。

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过去维持新闻业繁荣的营运模式日渐式微,新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非盈利模式的前提在于新闻业拥有稳定、长期的经费来维持基本营运,虽然对全国性的大型新闻媒体来说,昂贵的营运成本永远是一道难题。

为吸引优秀人才,ProPublica 提供旗下记者足以媲美大型报业的薪水与福利,1000万美元可勉强维持人数不到30名的采访团队的一年运作成本,但对全国性的大型报业如《纽约时报》来说,估计至少需要50亿美元的经费才能维持一年非盈利模式的营运成本,但能够慷慨解囊50亿美金的民间基金会或企业寥寥无几,而新闻组织同样需承受每年疯狂寻求赞助经费的高度压力。

美国网络新闻杂志Slate特约编辑Jack Shafer一语道破其中奥妙,美国大型报社的声誉来自在资本主义市场的成功竞争,并非由于蒙受亿万富翁或基金会的青睐。大型报业本身的活力与适应能力是其赢取市场主导地位的因素,去除追求增长所需的财务动机,反而可能对新闻发行的创新与效能带来不利影响。

盈利模式篇7

关键字:淘宝、阿里巴巴、易趣

一、淘宝网的背景

淘宝网的背景淘宝网(),中国最大的网购零售平台,目前拥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数,每天有超过6000万的固定访客,同时每天的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了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随着淘宝网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淘宝也从单一的C2C网络集市变成了包括C2C、团购、分销、拍卖等多种电子商务模式在内的综合性零售商圈。

据统计,淘宝网2009年的交易额为2083亿人民币,2010年则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是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 在全球权威 Alexa2004 年排名中,淘宝网在全球网站综合排名中位居前 20 名,中国电子商务网站排名第 1 名。

根据2007年第三方权威机构调研,淘宝网占据中国网购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C2C市场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二、主要业务及盈利模式

目前,淘宝网业务主要是C2C合B2C两大部分。其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支付宝盈利。淘宝网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拥有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担保交易模式为C2C买卖双方提供了安全保障。淘宝网2007年总成交额突破433亿人民币,绝大多数的交易都是通过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的,因此在支付宝中就沉淀了大量的资金。

2.通过开发B2C业务盈利。通过免费的C2C交易积累到大量的注册会员后,淘宝网推出其B2C购物平台--淘宝商城。淘宝商城通在B2C领域中主要定位为商家提供B2C的平台服务,不仅给C2C市场中高级别卖家一个提升品牌的机会,更给传统的渠道销售商带来了进行网络渠道销售拓展的机会。但是加入淘宝商城和使用淘宝商城的商家服务都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

三、 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 准确的市场定位。在关键的"主流用户"定位上,淘宝做到了准确把握。分析淘宝与易趣的用户可知,易趣选择的往往是国际化、男性、大龄、熟悉技术、较高收入的白领以及喜欢收藏和分享的人士。而淘宝的定位则是时尚、女性化、年轻、小商铺模式的人群。相比之下,淘宝的定位更适合中国,这也是淘宝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2. 正确的本土化策略 中国有着独特的国情和文化,淘宝网正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才在众多购物网站中脱颖而出。

3. 正确的营销策略

① 体验式营销---免费。淘宝网成立伊始,就坚持认为中国当前的市场还不成熟,消费者无法接受收费服务,全面推广免费策略,在极端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巨大的顾客群体,迅速地进行了市场扩张。

② 差异化的市场推广策略。淘宝网作为一个后发企业在成立之初就遭到了e-Bay易趣公开的排斥和封杀对此,淘宝网避开了eBay易趣的锋芒,巧妙地采用了游击式的推广策略。

4. 自身成熟的技术标准

① IM工具。即时通讯工具(instantmessage,IM)能迅速进行虚拟场景的实时交流和信息互传,如QQ、MSN等。"淘宝旺旺"是完全以淘宝网为生存场景开发的IM个人网店专用工具,它整合了特色的动画表情、强大的聊天记录、即时信息、交易管理和支付宝等功能,使中国的IM工具出现市场细分,满足了网上交易的需求。

② 支付宝。安全支付是C2C网站的软肋,也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2003年10月,淘宝网推出"支付宝"服务,有利地保证了网络交易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二)劣势分析

1.免费的沉重负担。淘宝网仰仗着"免费"打下了天下,但后来的竞争者也不容小视,个个都是携巨资杀进C2C领域的,抱有与淘宝网同样想法的竞争对手正在增加。

2.模式的局限性。淘宝网网站及其各种功能的设计,均是面向国内客户群体。这种针对性的设计,在淘宝成立初期的发展起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国内顾客;但同时也制约了淘宝网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淘宝网进一步的开发海外市场。

(三)机会分析

1.电子商务的发展。2003年,电子商务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日趋成熟,eBay和易趣的联合使C2C成为电子商务竞争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

2.政策支持。2007年《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相继出台。

3.网购市场的迅速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硬件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四)外部威胁分析

1.强烈的竞争。由于C2C网站本身技术的局限,使得网站经营模式可复制性强。C2C网站的生存依靠的是稳定的卖家数量与庞大的客户流,因此淘宝网着力于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2.政策的不确定性。2009年初商务部开始就《电子商务模式规范》和《网络购物服务规范》进行网上征求意见,两份管理办法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对商家法人资格、备案执照、经营行为、支付方式、服务体系等各个环节的考核要求,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保留用户注册信息达10年之久。

四、 盈利模式发展建议

1.第四方物流。淘宝作为整个C2C的供应平台,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整体的买卖行为。因此,淘宝这个平全可以开展自己第四方物流的角色,运用第四方物流中的协同运作模型和方案结成商模型的混合方式。

2. 增值服务。面对卖家开发市场推广、店面装饰等增值服务,并根据不同服务收取不同费用。所以,淘宝需要为卖家提供真正实用优惠的服务,才能实现其盈利目的。

3.第三方合作。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各供所有,各取所需,以增加各方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在整个商业经营过程中,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除了接触供应商和客户外,完全独立于其它企业自己生存,小至一桶水,大至物业管理,都必须由第三方的服务来提供企业专业以外的必需品,以保持企业经营顺畅,C2C平台也不例外,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运营者、卖家和买家外,其实还有很多第三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吕英斌等编,网络营销案例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盈利模式篇8

正如不能一般性地研究数字出版问题一样,我们也不能一般地、泛泛地研究动漫产业问题,而应紧紧抓住它的盈利模式进行剖析,探究阻碍之症结,寻求发展之路径。

关于动漫产业发展的国际成熟的逻辑模式是:在杂志上连载漫画的作品――选择读者反馈好的漫画作品发行单行本改编成动画片――根据漫画造型创造玩具、服装、日常用品等衍生产品开发游戏。既然是成熟模式,它就体现着人类的某一方面的共同文明,它就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推而广之,中国也应当和必须大致上遵循这么一个顺序来发展动漫产业。已有的实践表明,由于没有遵循这个路径,或是“重动轻漫”,甚至撇开漫画环节,直接进入到动画领域,结果事倍功半,陷入尴尬困境;或是“重动轻衍”,只是抱怨电视台的低价购买不商量,所获远不足以支付巨大的制作成本;或是“重少轻成”,没有去充分开发全龄式动画,创造整个民族的动漫需求,而是断定中国成人缺少动漫情结等。

当然,这个产业链式的盈利模式,只是一个简单的抽象,它的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比如,不只在杂志连载漫画作品,其它的介质,如网络、CD-ROM、ebook等皆可登载;对读者反馈好的作品不只是发行单行本,出版音像制品和图书也是完全可以的;又如绝不要把动画片只看成是少儿的专利,然后都挤在一块儿“吃”儿童,其实发达国家,譬如日本早有了覆盖全年龄段的动漫产业;又如衍生产品也不只限于玩具、服装,也可以做旅游产品等。

盈利模式篇9

所谓商业地产,是指在开发商业性建筑项目的过程中,将投资估算、开发规划、市场定位、业态组合、招商、销售和运营管理等按一定的次序作为一个整体流程来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它包括商场(购物中心等)、娱乐场所、休闲性场所和各类消费场所的商业物业的开发与经营。

2007年1~2月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增幅比同期房地产及办公楼投资分别低11.6和6.8个百分点;2007年第一季度,商业营业用房投资虽有所反弹,即比上年同期增长17.7%,但增幅不仅比同期房地产投资低9.2个百分点,而且比同期办公楼及其他非住宅投资分别低5.3和2.3个百分点。2007年1~4月份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略有反弹的情况不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增幅与上年全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第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比2007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办公楼和其他非住宅投资分别低12.1、23.0和11.7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重为11.1%,比上年同期和2007年第一季度分别低1.2和0.2个百分点。

随着以美式摩尔为代表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落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已经或计划建设大型的购物中心,这就为商业地产商的发展留下了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商业地产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商铺租赁形式、以全面融合地产业与商业为特色的地产形式,正悄然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宠儿。中国商业地产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商铺地产、购物中心地产、酒店地产、写字楼、工业地产都将成为未来商业地产投资的亮点。

二、商业地产项目的特点

商业地产项目主要有以下特点: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受政策的影响大、协调利益的难度大、合理规划的难度高。

1、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地产项目的投资大、占地广、建设和投资回收期长,商业地产开发投资要求巨大的资金投入。商业地产项目需要一次投资建成才能形成商业氛围,因而所有的前期投入都来自开发商的积累。据有关专家估计,按北京商场目前的装饰水平,每平方米建筑费用加上装修费用大约为2万元,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就得近10个亿,一年仅利息就要5,000多万元,加上水、电、空调、电梯等一系列费用,其运作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而在出租过程中,为了吸引主力店加盟,发展商不得不采取前几年租期内低租金,甚至部分免租金的形式,这必然又减少了前期回报。因此,商业地产对开发商的资本实力、市场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2、受政策的影响大。对于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政策层面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这些政策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政策、金融信贷政策、销售管理政策、工程建设政策等。首先,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报建要经多个政府部门审批。除了国土、规划、园林、消防、人防、市政等部门外,规划方案还必须向市商委报审,设计必须符合城市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才可能获得通过。有的城市由于商业设施较多,对开发大卖场和百货店甚至要召开市民听证会,如大连。其次,银行对商业地产购买的抵押贷款条件与住宅有区别,商业房地产贷款至多六成10年,而住宅贷款可以达到八成30年。

再者,商业项目的层数少,根据销售政策规定,一般要到物业结构封顶后才能预售,而高层、小高层住宅只要投资达到1/3、已经确定竣工日期就可以进行预售,因此商业地产开发要求发展商具有很强的资金实力。此外,商业项目对政府区域规划比住宅更敏感,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对商业项目的收益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商业地产与城市发展互相促进、互为制约。

3、利益协调的难度大。商业地产的目标市场面临两级客户,一是销售阶段的投资经营者;二是物业经营阶段的最终消费者。在进行商业地产策划时,不仅要考虑各投资经营者的需求特性,更要考虑最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如此,在商业地产的开发中,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物业管理者就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其多方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开发商只有从为商业经营服务角度出发,兼顾自身开发利益的同时,考虑整个环路的其他利益者,才能维持整个环路的发展。

4、合理规划的难度高。一方面商业项目面对客户需求个性化特点更加鲜明,各种业态对商铺的要求不具有替代性。如果针对特定目标客户规划设计的商业项目招商不成功,项目在短时间内将很难找到合适的客户,从而给项目销售招商带来严重的后果。最关键的是,由于其规划难度大,因此需要多个专业顾问中介机构、各方面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才能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这也对商业地产项目资源整合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地产的主要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多样性同样也是商业地产项目的显著特点。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住宅,住宅是一次性获利,而商业地产是靠物业增值来获得长线投资回报和长期现金流。因此,商业地产盈利模式的确定,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纵观我国目前商业地产的运营盈利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整体出售。通过店面或店铺分割的方式,将商业地产出售给各个小业主。这种方式可以使开发商尽快收回投资,减少商业风险,但不利于商业地产项目的持续经营,且小业主面临较大风险。

2、整体出租。开发商将商业地产全部出租给商业经营者,获取租金收益。这种方式回报周期长,风险大,但可以获得物业增值和持续现金流,同时还可以以此获得抵押贷款。

3、部分出售,主力出租。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部分出租,部分销售。项目较好的运作模式是将部分房地产出租给著名零售商,以此带来人气,提升整个商业地产的价值;同时高价出售待售物业,以获得最大经营收益。

4、整体持有。开发商自己经营商业物业。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开发商自身拥有商业的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队伍,是开发商实现多种经营的途径。实践中,由于该模式容易使开发商自己误入竞争激烈的零售业陷阱中,承担商业经营风险;同时,容易出现商业经营人力资源和品牌资源的缺乏,导致房地产专业指挥零售专业的情况,外行领导内行;此外,还会加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所以,这种模式在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实施。

5、混合运作。大量商业地产的出现,使零售服务企业选址机会增大、商业物业招商难度增大。开发商可以通过与零售商合作,共同经营商业地产。具体方式有:(1)保底+营业额提成模式。开发商提供商业物业,零售商负责其余部分投资,并负责经营管理,开发商得到保底金额和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提成。一般情况下,超市类商品的提成比例为1.5~2%;百货类商品的提成比例为3.5~5%。双方约定的保底利润一般低于该项目正常出租时的租金。(2)参股经营模式。开发商为了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主力店而出资参股,该主力店设在其商业地产的分店,开发商参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分店每年按双方约定向开发商支付租金,同时向零售服务商交纳品牌使用费和人员输出管理费,约为1.0~2%营业额。该模式优点是容易吸引知名商家,产生其他正效应,可带租约销售整体物业;缺点是参股资金分红受分店经营状况限制,并因此承担经营风险。

6、产权式商铺。产权式店铺,指开发商将商业地产分割成小商铺出售给小业主。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1)售后产权人自营。这种方式不利于物业的持续经营。(2)先分散售出产权,再集中招商。这种方式管理困难。(3)先集中招商,再出售产权。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开发商获得物业最大增值,又有利于商业物业持续经营。(4)采取售后包租。由开发商聘请专业经营者经营商业物业,并承诺一定的收益回报给小业主。这种方式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商业经营失败或开发商失信等各种原因,而使小业主难以获得承诺的回报。(5)以租代售。承租人租赁物业一定年期后获得物业产权。当前,有些开发商对农贸市场经营采取现代超市加商铺地产的模式,其实质是对农贸市场的产权式商铺运作与超市零售商的合作组合。根据分析商业地产投资的特点可以看出,商业地产投资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因此,在分析评价商业项目投资方案时,也要把风险控制考虑在内。

四、选择商业地产盈利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讲求聚合效应和互补效应。把握好项目的市场背景,认真做好市场调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不要同质化。许多烂尾楼并不都是因为资金短缺造成的,主要还是开发商对项目的市场研究不够,市场定位不准。

二是对高成本的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寸土寸金,地价昂贵,拆迁补偿费、安置费巨大,开发成本非常高。城市中心商业地产一般都是高层,建设周期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开发风险相当大。建设周期失控,会给资金供应、市场营销等带来困难。要考虑自己的投资实力,根据实力决定到底是卖,还是租,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自己实力达不到的赢利模式是无法驾驭的。

三是要有跨行业整合的能力。商业地产不同于单纯的住宅地产,具有跨行业的特点;不仅要为投资者定位,还要为经营者定位,甚至要为管理者定位。如果自己没有现代商业地产的理念,缺乏商业地产的操盘经验,而是用住宅开发的习惯性思维搞商业地产,不仅赚不到钱,甚至会把老本都赔了。

盈利模式篇10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传统商业模式中,“用户模式”往往不在考虑范畴之内。传统的商业更多从“盈利模式”开始考虑,所谓无利不起早,一定是有利可图、想清楚了盈利模式才会去做这个生意。但在互联网业务,企业首先要集中精力考虑用户模式,首先考虑怎么发展客户,怎样以某种方式获得客户,以某种方式获得很好的用户体验,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客户平台,等到形成了一定的用户规模和用户忠诚度(或称黏性)之后,再来考虑如何开发这些用户资源来赚钱。比如YouTube,在网站开办之后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确定的盈利模式,但它的网络视频给了用户全新的体验,用户规模迅速扩大,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用户模式,而为相应的盈利模式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用虚拟空间映射实体世界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是一个由众多个人组成的社会化网络空间,根据消费者在这个社会化网络空间中的商业消费行为的两大类,我们可以把社会化网络中的这个虚拟空间分成两个子空间:数字消费空间和实体生活映射空间。

先来看数字消费空间。这个空间里的产品是纯数字化的消费品,听音乐、读书都是可以数字化消费的。传统的书籍和唱片,那些有形的东西其实都只是载体,我们真正消费的是音乐本身和文字所带来的信息,而不是光盘和纸张。所有这些信息产品现在都已经数字化,所有这些信息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不再需要建立任何一个有形的载体。

再来看实体生活映射空间。我们现实生活的许多消费行为,比如吃饭喝酒,没有办法放到虚拟空间去进行,还必须让我们的真身到实地去消费,但即使是餐饮、娱乐、旅行这些实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信息映射到网络空间,我们把这个空间称为做实体生活映射空间。我们通过映射到这个虚拟空间的信息,去驱动和影响我们在实体世界中的行为。比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都是通过网上信息去驱动的一个个消费行为。

当我们寻找移动互联网业务机会的时候,应该清楚移动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本质上,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真实地、完整地映射我们的实体世界。

在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中寻找新定位

在整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中,大家没有必要一窝蜂地都去追App store这个热潮。应该看到,苹果的App Store只是苹果自己这个半封闭的生态中的一个部分。但这个部分是最值得仿效的最重要部分吗?我们认为,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中,最重要的是形成网上社区。在这个网上社区中,用户能够把用户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行为、偏好等都真实而完整地映射出来,创造出全新的数字化生活,从而为增值业务带来巨大的创新机会。

移动互联网给运营商、给服务提供商(SP)/内容供应商(CP)等行业参与者的机会和挑战在哪里?无论是对个人移动互联网还是对于企业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我们都需要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图,只有理解了整个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找到机会和定位。

在个人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其价值链主要是四个环节:内容生产、内容聚集、内容发送、内容接收。内容生产部分包括音乐、电影、新闻、体育、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各种内容形态,其提供者主要是各种电视节目、电影视频及音乐等制作方和发行方;内容聚合部分包括内容管理、内容编排、内容转码、内容呈现、标准变换等,其典型参与者有YouTube、优酷网、土豆网(微博)、Facebook,新浪微博等互联网企业;内容发送部分则是把聚合后的数字化内容分发到移动终端的网络,包括有线/IPTV/卫星,下一代无线网(4G,LTE),无线电,平面等,这其中包括中国电信(微博)、东方有线、Comcost和AT&T等运营商。最后是内容接收部分是各种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其典型参与者,包括苹果、诺基亚(微博)、索爱等终端制造商。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企业只参与价值链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有些企业则参与了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如索尼公司,在内容生产和内容接收环节都有参与。

以上便是由不同的层次所形成的整个个人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其中各个层面,从终端、应用、开发社区到运营商的能力开放,都有非常多的商业机会,原本完全不同领域的不同角色在新的价值链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

移动互联网应用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正在产生一个全新的ITC(IT and Communications ?信息通信)生态,这将会给整个IT和通信行业带来新一轮创新机会。在这个新的生态中,个人或者中小型公司的创新力量会得到更好的价值体现。中小规模的SP、CP或AP(Service Provider,Content provider, Application Provider)公司,只要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能强有力发挥作用的位置,都会找到很好的商业机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以前做SP和CP的,都是将面对个人消费者的服务产品放到运营商的平台上运行,然后跟运营商分成,现在简单产品放进去不会再有那么好的收益。如果从企业信息化移动应用当中找到服务企业所擅长的应用,哪怕是简单的应用,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发挥创意,把移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利用起来,企业都会得到很多很好的机会。在企业移动信息化方面,中小型企业乃至个人相信都会有潜在的巨大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是用户为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