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2:46:11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1

开题报告

1.毕业论文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研究背景

八十年代以利润和产值为主要的盈利分析,评价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考虑的因素较少;九十年代以后综合性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开始应用,它对复杂的市场分析更加客观和真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良好的盈利能力来吸引股东投资,很多公司每年都会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而且国外的企业的产品也进入到中国国内,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企业能够盈利,持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盈利能力,是企业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公司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是通过企业利润率来体现的。不管对经营者还是投资者来讲,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管理经营和投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策,促进利润率的提高,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不管是企业的债权人还是股东,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防止投资失败的出现,从而实现投资资本的回收及增值。因此,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是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研究意义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盈利能力问题是一个企业管理重要核心之一。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较早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对于盈利能力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

K.

Krausa(2017)在《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一实证调查》中出现了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即投资报酬率。他通过分析美国30多家跨国大型公司的业绩状况,总结出了企业绩效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1]。

Jun

Ye(2017)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即给可持续增长率下的定义为“公司销售在不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该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2]。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不少学者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盈利能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孙语诺(2018)提出了“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3]。每一个评价内容由若干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最终反映的经营成果体现在“超额利润增长率”上。

李明明(2018)选出4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利用主成分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4]。

王海林(2018)中提出:将企业周期与盈利能力结合起来,以中小企业(奇瑞)、房地产行业、资产重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对象盈利能力及生命周期判断有关的不同指标,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5]。通过财务、非财务指标最终能够判断企业处于哪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老化期。

俞旭芬(2018)从电力上市公司的市场背景和盈利现状出发,依据盈利能力分析基础理论,设计了一套适合电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利润水平、现金流量和成长性三方面[6]。

王玉伦(2018)认为,“在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中,盈利能力是核心。盈利分析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重要内容[7]。”由此可见,盈利能力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具有关键重要的地位。

易文学(2018)认为盈利能力分析主要目的有三:从企业的角度看,经理人员可以利用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投资者可以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从股东的角度看,股息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盈利能力提升使股东们获得更多的资本回报[8]。

李慧玲(2018)阐述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不论是所有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的经营者,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利润是所有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来源[9]。

苏欣(2018)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率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0]。

田宇(2018)采用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为公司业绩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负债水平越高,但其与行业并无明显的关系

[11]。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盈利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中小型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分析盈利能力的形成原因,从而制定有利于改善这一现象的制度,有利于公司对盈利能力这一环节的科学管理,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际经营利润,以此来稳定甚至扩大公司自身的市场份额。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杜邦分析体系理论和盈利能力理论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对盈利能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而对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改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的主要对策。

(2)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

文献资料法: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有关资料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总结归纳法:根据论文的整体资料,提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对应的对策。

(3)进度安排

2018年11月25日前:师生见面、确定论文选题;

2018年11月26日—2018年12月05日: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8年12月06日—2018年12月25日:文献资料查阅,提交开题报告;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03月31日:毕业论文初稿撰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2019年04月01日—2016年09月10日:毕业论文修改、定稿;

2019年05月11日—2016年09月01日: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毕业生答辩资格审核;

20196年06月04日:毕业论文答辩;

2019年06月05日—2016年06月10日: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选,根据答辩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形成终稿,完善相关资料、存档。

3.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课题的重点:

1.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3.格力电器盈利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4.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研究难点:对格力电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形成“杜邦分析体系下的盈利能力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的论文。

4.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5.所在院(系部)审查意见

院(系部)主管领导: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resent studies about the profit pattern of enterprise and listed companies.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ck of depth and systematic and so on.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profit pattern;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26-03

0引言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见表1)。

国内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具体企业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文献检索,可以看到与“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如图1)。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开展研究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最早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0年7月,徐锋在《互联网周刊》上发表《慧聪――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叙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加快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对宽带、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通过研究探索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借鉴。对宽带、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仍然较多。2003年的相关研究较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专家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004年至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和广播电视行业盈利模式等相关方面。

2006年,国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数量又创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数量多一倍,研究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房地产企业、出版企业、连锁企业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行业。2007年至今,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涉及到新兴时尚产业盈利模式(如动漫产业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如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还有对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行业盈利的模式探寻。

2国内外盈利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2.1 盈利模式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其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关注于企业如何获得利润。麦考尔・罗帕(Michael Rappa)[3]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部分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区分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他们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相关学者的论述虽是对商业模式的描述,但都明显地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如Hawkins(2001)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盈利模式必须把握住几个要点。首先,盈利模式是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展开设计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第四,盈利模式是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始终的。Linder,Cantrell(2001)[5]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琼・玛格丽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的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周永亮(2001)[7]在《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2003)[8]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五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潘永涛(2004)[9]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即让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且这种盈利状态能够保持持久性。盈利体现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达:企业盈利=产品价值-生产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的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设计制度安排等作为保障。

2.2 盈利模式创新和策略研究西方学术界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种具体的盈利模式最适用。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 J Morrison)[11]出版《利润模式》(Profit Patterns,1999)一书。书中通过分析众多知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竞争对策,提出了30 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指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2002)[12]在《赢利艺术》(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够实现高额利润的 23 种模式。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2002)[13]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盈利模式的组成元素。他认为,盈利模式应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及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进行了众多分析研究。饶红兵(2003)[14]对中国的经销商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类经销盈利模式是当前阶段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最优选择。黄长征(2004)[15]分析了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及零边际成本等特征,认为这些特征既对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一定影响,更对企业实现利益回报的方式有重大影响。提出产业链横向扩张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传统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余伟萍等(2004)[16]通过分析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性,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提出各种盈利模式设计。芮明杰(2005)指出创新的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②增值服务;③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分销能力;④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作等,并说明了盈利模式转变的途径。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17]。吴晓求(2004)[18]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产品、利润结构、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何诚颖、陈东胜(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经营业务时发现,亏损企业通常存在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而且过于依赖经纪业务等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时期,传统的旧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须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针对证券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不同建议策略,力求构建新的利润模式。一般认为要创新券商的盈利模式,应包括盈利方式的转变、盈利结构的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以及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滨2005[22])。李连三(2002)[23]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和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提出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郭良勤(2002)[24]运用历史数据分别对股票发行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度进行测定,总结了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我国券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吴志峰(2004)[25]认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和业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强资金能力,强化业务创新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等。黄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应包括资金实力、人才优势、销售能力、投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从业务收入角度与美国投行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优化通道模式、投行业务创新模式、技术优势模式、集团化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精英化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模式。徐丽梅(2005)[28]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比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机制等。黎水龙、丙学飞(2005)[29]认为券商业务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是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2.3 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看到,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MBO有渐成盈利模式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使我国股市能够健康发展。范军环(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它B2B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产业互动盈利模式,以皮宝制药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为代表的品牌创新盈利模式等。通过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为更多潮商企业获得商业的成功提供经验借鉴。

3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3.1 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07月国内以“盈利模式”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的研究数量也只有个位数。2009年达到最多,也不过153篇。而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献资料。

3.2 深层次研究文献少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733篇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622篇。而博士论文为0篇;硕士论文95篇。可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3.3 系统性研究文献少目前,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等。通过对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部门,其中分析较多的如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以及互联网盈利模式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论探讨。真正全面、系统阐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这类特殊企业形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具有代表性,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3.4 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量化分析。这也将是我国企业盈利模式在未来研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2]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3]Rappa,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siness models on the Web.Http:///t/page/105888.

[4]Osterwalder, Alexander and Pigneur, Yves.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2002).BLED 2002,Proceedings:Paper 2.

[5]Linder, J. C. 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e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Institute for strategic Accenture,2001.

[6]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0-53.

[7]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9]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10]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J].新闻界,2006,3.

[11]Adrian J Slywotzky,David J Morrison.Profit Patterns[M].Warner Books Press,1999.

[12]Adrian J Slywotzky.The Art of Profitability[M].Times Books Press,2002.

[13]加里・哈默尔(美),卫新等译.领导企业变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3-166.

[14]饶红兵.建立新型赢利模式[J].销售与市场,2003(07):36-96.

[15]黄长征.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市场特征与赢利模式创新[J].商业研究,2004,15.

[1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2(26):20-23.

[17]王开国等.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吴晓求.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p27.

[19]何诚颖,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获奖成果,2004,(2).

[20]王如富.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战略取向[N].国际金融报,2003.10.21.

[21]林娜.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J].中国经贸,2004,5.

[22]王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当代经济,2005,05.

[23]李连三.中美证券业券商业务收入对比[J].资本市场杂志,2002,12.

[24]郭良勤.证券业务集中度分析[J].资本市场,2002,7.

[25]吴志峰.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内涵拓展与创新[J].上海金融,2004,4.

[26]黄建.着力产品服务创新重构券商盈利模式[J].证券时报,2005-4-2.

[27]傅佳琳.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28]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29]黎水龙,丙学飞.多元化业务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J].国际金融报,2005-3-30.

[30]丁秀斌,王占武.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盈利预测;季度盈利模型;预测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2

一、引言

一般而言,企业盈利预测研究主要运用于三个重要领域:证券估价与投资决策;获得“更准确”的市场预期盈利;解释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Wattsand Zimmerman,1986)。因此,盈利预测研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许多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随机游走模型,并根据企业的历史年度盈利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年度盈利(李丽青,2012;岳衡,林小驰,2008)。随着上市公司普遍规范地季报,我们得以在时间序列模型中进一步深入地利用历史季度盈利数据,获得更为准确的年度盈利预测。基于这一考虑,笔者首先分析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能力,然后通过比较季节盈利模型估计下的年度盈利预测与随机游走模型(利用历史年度盈利数据)估计下的年度盈利预测,分析它们预测能力的差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研究人员和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盈利预测和更为合理的预测模型。

二、研究背景

在实证研究中,很多早期文献研究了企业年度盈利的时间序列性质。尽管盈利的均值回归性质具有很强的经济理论基础(Kothari,2001),但是大量实证结果却显示年度盈利遵循随机游走特征。此外,体现均值回归特征的模型并没有比随机游走(naive)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即使有些实证结果表明年度盈利遵循均值回归特征,这一结论也仍然成立。

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逐渐采用季度盈利数据研究季度盈利的性质。Kothari(2001)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一,许多行业中的企业核心经营活动具有季节性,这导致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季度盈利也具有季节性。第二,鉴于季度盈利的及时性,基于季度盈利预测的市场预期盈利有可能比基于年度盈利预测的市场预期盈利更为准确。第三,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季报时在不同季度之间合理分配费用。在此过程中,管理当局可能故意在前三个季度多分配或者少分配费用,并利用第四个季度加以冲回或者补足。这不仅导致前三个季度与第四季度之间的盈利性质的差异,而且为验证实证会计理论和资本市场研究假设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第四,季度盈利观测值的数量四倍于年度盈利观测值,因而在保持同等预测准确性的条件下,季度盈利数据比年度盈利数据更容易获取,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扩大样本公司数量和减少生存偏误;此外,将季度盈利合并为年度盈利显然还损失了部分信息。综上所述,以季度盈利预测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应该比以年度盈利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更为准确。Watts and Zimmerman(1986)也指出,若要预测年度盈利,最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季度盈利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四个季度的盈利,然后将其加总。

与有关年度盈利的实证研究结果不同,关于季度盈利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盈利数据具有均值回归性质,且体现均值回归特征的模型比随机游走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Brown and Rozeff,1978)。

三、模型与数据

本部分主要分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时间序列模型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年度盈利模型

国内许多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随机游走模型,并根据企业的历史年度盈利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年度盈利(李丽青,2012;岳衡,林小驰,2008)。本文中,这一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作为季度盈利模型的对比参照模型,其具体形式如下:

F(Xt)=Xt-1

下标t表示时间(年),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2.季度盈利模型

Watts and Zimmerman(1986)指出,对年度盈利的最佳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可能形成于对季节盈利数据的运用,而非对年度盈利数据的运用,即预测年度盈利最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季度盈利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四个季度的盈利,然后将其加总。因此,笔者采用了下列季度盈利模型:Seasonal Martingale、SeasonalSub-martingale 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

① Seasonal Martingale Model

F(Xt)=Xt-4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② Seasonal Sub-martingale Model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③ 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

F(Xt)=Xt-1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二)预测误差指标

Eijkt=(Xit-Fijkt)/|Xit|

其中i代表公司,j代表预测模型,k代表预测区间,t代表年度或者季度。Xit代表i公司t年度 (季度)实际盈利,|Xit|代表i公司t年度(季度)实际盈利的绝对值。Fijkt代表用j模型对i公司t年度 (季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Eijkt代表用j模型对i公司t年度(季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值的预测误差。预测误差取绝对值之后的指标|Eijkt|则代表预测能力。为了检验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差异,本文采用了Friedman检验(针对两个以上预测模型之间的比较)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针对两个预测模型之间的比较),因为它们较不容易受到预测误差定义和极端值的影响(Brown and Rozeff,1978)。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采用每股收益作为盈利指标,而A股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年度每股收益和季节每股收益来自Wind数据库。取得数据之后,笔者首先在“提前一个季度”的预测区间内,比较不同季度盈利模型的季度盈利预测。然后,根据季节盈利模型,按照不同的预测区间分别形成年度盈利预测,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其中,预测区间分别为:“提前四个季度”,即上一年度年报公布后,当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三个季度”,即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后,中报公布前;“提前二个季度”,即中报公布后,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一个季度”,即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后,当年年报公布前。在各个不同的预测区间,对于季度盈利模型而言,年度盈利预测是已经公布的实际季度盈利与未来季度预测盈利之和,对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而言,年度盈利预测始终是上一年实际盈利。

为构建研究样本,笔者遵循以下要求:(1)存在2002―2005年共16个季度的每股收益;(2)2003―2005年共12个季度的每股收益以及年度的每股收益不为零①;(3)2002年4月~2006年4月,未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变动总股本的事项②。据此要求,样本包括635家上市公司。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季度盈利模型之间的比较

表1分析了三种季度盈利模型的季度盈利预测能力。其中,RWB在所有季度中都显著优于SSM,在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中优于或至少不显著劣于SM,但是在一季度中明显劣于SM;而SM在所有季度中优于或至少不显著劣于SSM。因此,SSM是最差的预测模型,而SM和RWB则互有优劣。根据这一实证结果,笔者挑选SM和RWB这两个模型预测年度盈利,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

(二)季度盈利模型与年度盈利模型的比较

表2分析了三种模型的年度盈利预测能力。其中,SM在所有区间都显著优于RWA或至少与其同样准确;RWB在较远的预测区间显著劣于RWA,但在较近的预测区间显著优于后者。可见,由季度盈利模型(SM)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优于或至少不劣于由年度盈利模型(随机游走模型)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这一结论与Watts and Zimmerman(1986)和Kothari(2001)的分析也一致,即以季度盈利模型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盈利预测比以年度盈利模型为基础的年度盈利预测更有效。

与此同时,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更加优于年度盈利模型。这是因为,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由季度盈利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中包含越来越多的已经公布的当年实际季度盈利,而年度盈利模型却只能利用截至上年度的盈利信息。因此,季度盈利模型预测包含了更为及时的信息,具有相当的信息优势(尤其是在预测日期日益接近年底的情况下),从而使得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优于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经研究发现,季度盈利模型之中,Seasonal Sub-martingale是最差的预测模型,而Seasonal Martingale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则互有优劣。根据这一结果,笔者挑选Seasonal Martingale和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形成年度盈利预测,并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的年度盈利预测相比较。Seasonal Martingale在所有预测区间都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或至少与其一样准确。随机游走模型(季度盈利)在较远的预测区间劣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和Seasonal Martingale,但在较近的预测区间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和Seasonal Martingale。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结论如下:由季度盈利模型估计的年度盈利预测优于或不劣于由年度盈利模型(随机游走模型)估计的年度盈利预测。此外,随着预测区间逐渐缩短,季度盈利模型预测涵盖了更为丰富、及时的信息,信息优势逐渐增强,从而使得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得以显著改善并更加优于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上市公司普遍规范地提供季报之后,以往研究中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未来盈利的方法有待改善。如本文所述,季度盈利模型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年度盈利预测。随着广大投资者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上市公司的季报信息,投资者对未来盈利的预测必定会因季报信息而有所改善。因此,从理论上讲,较之年度盈利模型的预测,市场预期盈利会更接近于季度盈利模型的预测。综上,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和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获取更加准确的盈利预测和市场预期盈利。

注释:

①笔者以2003―2005年作为预测期,而预测期的实际盈利用于调整预测误差,因而不能为零。

②由于上市公司会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变动总股本的事项,而这导致总股本变动前后的年度及季度每股收益数据不可比,因为总股本变动前计算每股收益所依据的总股本数与总股本变动后计算每股收益所依据的总股本数不一样。因此,根据研究惯例,笔者剔除发生这些事项的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跃. 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预测准确性与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M]. 厦门:厦门大学, 2007.

[2]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J].会计研究,2008(8):40-49.

[3]李丽青. 分析师盈利预测能表征“市场预期盈利”吗[J].南开管理评,2012(15):44-50.

[4]安青松.我国上市公司影响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4 (23).

[5]Brown, L., Rozeff, M. 1978. The superiority of analyst forecasts as measures of expectations: Evidence from earnings [J]. Journal of Finance33: 1-16.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4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谈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体会

入 学 年 月___2012春_____

姓 名______张妮_____

学 号__[1**********]__

专 业____会计学_____

联 系 方 式__[1**********]__

学 习 中 心山西运城学习中心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潮中。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而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创新力、应变力、凝聚力和承载力的基础和综合体现,也是竞争力强弱的首要标志。因此,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标志,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关键词: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因素;盈利质量

目 录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3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3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3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3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5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5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8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9

(一)A公司的情况概述 …………………………………………9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10

五、结束语………………………………………………………………11 参考文献 ………………………………………………………………12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

(一)研究背景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盈利能力不仅是核心指标而且影响着财务分析的其他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企业经营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则这个企业一定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发展前途必然广阔。如今,国家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和成熟,但同时也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只注重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忽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分析,即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盈利是指公司获取利润的大小,是公司价值的根本性来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利能力情况的分析,是正确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企业盈利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盈利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盈利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好。因此,无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1.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最终来源,只有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才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发生债务关系时,债权人只有在审查债务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偿债能力的强弱。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债权人是非常重要的。

2.对于投资人来讲,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更是至关重要。投资人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率的分析,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投资人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

3.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盈利的结果,而且包括盈利的原因及过程。所以,我们利用有关指标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不仅能反映和衡量企业经营

业绩,又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公司不仅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多地盈利,而且使公司盈利能力保持持续增长,最大化公司价值。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西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西方的盈利能力分析大体上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观察性的盈利能力分析、统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以及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19世纪以前,西方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合伙制,进而逐渐成为了家族产业。这些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意义不大,主要是以观察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者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需要大大增加,但这一时期的分析指标是统计性的,如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单个统计指标。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采用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五个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其后,英国管理专家罗斯、彼得·德鲁克等在此基础上对其深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盈利能力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向更加注重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的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方向发展。

2. 我国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分析不重视价值和成本的考核,只从实物和产出的角度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放权让利式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国家从价值的角度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方面,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后,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更加注重效益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有以利润为主向综合性分析过渡。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从单个的统计财务指标,到多个财务指标,再到综合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构建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也更加全面化、合理化。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

第一部分结合自己实习过程中的体会,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又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不同要求,论述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对合理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选取主要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每一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化。

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所实习企业的调查分析,结合企业实例,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的各项指标。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体现着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销售收入实现水平和资产的运营效率,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成果的具体体现,预示着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可能。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趋势。利润率的高低对我们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从生产经营、资产、所有者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总量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指在企业实现一定营业收入或消耗一定资金而取得的利润额,它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包含的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营销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1)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它表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在企业内集中的程度,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凡是构成企业规模的要素都可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企业规模直接影响产品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最终影响利润额。规模经济产生利润的来源可分为生产的规模经济、交易的规模经济、储藏的规模经济、专业分工的效益四个方面。

(2)企业的产品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产品结构反映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企业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需求的认可,才能实现产品的销售收入。

(3)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采用适当的分销渠道、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买者,并使之较为满意,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2.资产盈利能力的分析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企业要盈利,必须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有效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资产不断运用的过程。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得的利润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也就是说,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只有资产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企业才能够吸收投资,获得长远发展。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投资是企业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报酬,一个公司投资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有投资者是否继续投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是否追加或重新投资。这就要考虑净资产报酬是否满足投资者的利益要求。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企业披露的数据与实际利润会存在差距,这就反映了盈利质量。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时,应结合经营现金净流量来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分析可视为对盈利能力的补充分析,反映了盈利质量。同时,还要关注在连续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质量实质上是广义的盈利能力分析的一部分,对盈利质量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及企业现金保证程度。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会计利润表中的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它仅仅代表的是企业的账面价值,而不是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产的增加,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现金而不只是报表中账面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商业信用成为企业之间购销的主要方式。企业的销售额越大,涉及的赊销业务就可能越多,这就要注重收现能力的提高。现金周转不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认为,会计盈利的现金保证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盈利的质量也就越高。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的持续性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利润的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是营业利润,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主营业务,由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具有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因此由主营业务产生的营业利润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因此,主营业务突出的公司,其盈利质量较高。

3.盈利的稳定性

盈利的稳定性是企业盈利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影响盈利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盈利结构,盈利结构与会计确认原则对公司盈利质量的分析评价具有关键作用。盈利结构是指收益组成项目的搭配及其排列、盈利的业务结构与盈利的地区结构。剖析公司的盈利结构,可以得知公司盈利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分析盈利质量如何,盈利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帮助公司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使其提高盈利质量,并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预测。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销售净利润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公式可以理解为每一元营业收人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 表示营业收人的收益水平。净利润额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销售净利率低,表明企业净利润额低。销售净利率与营业收入成反比关系,营业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销售净利润提高,净利润必须同时增加,才能使销售净利率提高。总之,该指标数值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这一指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商品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

(3)息税前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率是指息税前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息税前利润是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的分子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母一般为产品销售净收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的盈利能力越强。息税前利润率这一指标会对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2.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总额与该时期公司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是评价公司资产综合利用效果、公司总资产盈利能力以及公司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收益率高,说明公司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收益率时,需要与公司前期的总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其他公司或先进公司的这一比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公司加强经营管理。

(2)长期资本收益率

它是收益总额与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之比,可以说明公司运用长期资本赚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平均长期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税前利润+长期资本利息。该公式可以理

解为运用每百元长期资金可以赚取多少利润,体现了公司吸引未来资金提供者的能力。长期资本收益率是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投入角度,考察该部分资本的回报,以此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3)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式中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该公式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该项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表明公司股东权益投入所获得的投资报酬。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净利润是指税后净利。所有者权益是指公司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既可直接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公司股东价值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好;反之,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弱。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及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企业发展后劲越强。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对那些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公司,可以用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对比,从而补充观察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

(2)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也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这一比率反映公司本期经营活动产生是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在一般情况下,盈利现金比率越大,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持续性是企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利润来源及其各自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往往能反映出企业不同的经营业绩和经营风险。

(1)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该指标客观地公司的经营业绩,代表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性利润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是持续性利润。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高,公司利润的持续性就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反之,盈利质量就越低。

(2) 营业外收入净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外收入净额比率=营业外收入净额/利润总额×100%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在非生产经营中取得的,具有极大的暂时性和偶然性。虽然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盈利持续性强。

3.盈利的稳定性

利润的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等稳定性。

(1)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营业利润的变化趋势。该指标值如果连续几年大于0,说明企业的营业利润逐年增长,主营业务发展良好。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越快,企业的未来收益就越具有良好的预期。

(2)经营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结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 现金径流量总量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该指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通过自身经营实现现金能力越强,利润的稳定性较强、盈利质量较好。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一)A公司情况概述

下面案例是结合自己实习经历,通过对实习企业的盈利能力调查,采用真实数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简单深入的分析。

A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资金雄厚,生产经营能力强大。公司主营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经营。目前已发展成为山西省内一家较具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下面表格是近两年的一些基本数据: 表一: 基本数据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1.A公司财务因素分析 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销售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较上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营业收入与不同利润的关系。但最终都说明了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增强。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

=总资产周转率×息税前利润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两个: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与资产结构有关,资产结构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反映了公司产品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

根据上表,可以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变动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分析对象: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21.29%-12.47%=8.82%

因素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变动的影响=(1.19-0.92)×13.55%=3.66% 息税前利润率变动的影响=(17.89%-13.55%)×1.19=5.16%

分析表明,A公司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8.82%,主要是由于总资产周转率速度的加快和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总资产周转率的加快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3.66%,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5.16%。总之。A公司资产运用效率好,资产周转率较快,息税前利润率高,总资产收益率就高,公司盈利能力则比

较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100%=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A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15.79%增加至2012年的29.4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3.69%。前面已经分析了总资产净利率,知道一是由总资产周转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资产利用效果好于上年,该公司利用其总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效率提高了。二是由销售净利润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增强。而2012年的权益乘数较2011年有所降低,权益乘数小,则说明A公司负债程度低,偿还债务能力强,财务风险低,公司的盈利质量就高。

2.A公司盈利质量因素分析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2.18%,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13.69%,表明该公司增加的收益能力并没有反映在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上,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相对降低。

而该公司2012年的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且较2011年相比下降了62.89%,可见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盈利质量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A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好,各项财务状况都有所增长,盈利能力比上年有所提高,但盈利质量还有待增强。

五、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经营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的结构也日趋复杂化。企业面临着信息、知识经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企业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财务指标的简单分析,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孙银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62. [3]田俊敏.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7:34-36. [4]周晓燕.对现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1,01:155-156. [5]任小平 袁纵云.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商业会计,2006,04:37-38

[6]张冬梅.浅议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1,(80):238-240 [7]岳虹.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3-159

[8]卢根发.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4:38-39. [9]曹春焕.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刍议[J].现代商业,2012,07:258-259. [10]宋冠东.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D].吉林财经大学,2011. [11]赵银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6:38. [12]刘颖.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现代商业,2011,30:242+241. [13]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 中国总会计师,2009,06:88-89. [14]王婷.浅议盈利能力分析[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02. [15]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0:41-42. [16]王鑫淼.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5

盈余质量一词,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提出,即在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确定之后盈余质量观念就形成了,随后得到了学者们的不断扩展。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都做了诸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盈余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结果观重点关注利润实现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结果。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下一个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持续性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公司能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盈余,即当前的盈余对未来的盈余提供了很好的指示。未来持续性越强的公司,盈余质量越高。张新民(2003)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反之,低质量的利润,则表现为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企业的主观操纵性或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差的支付能力、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二)真实观关注会计盈余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情况。周浪波(2002)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中立性和适当性;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杨功敏(2003)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会计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业绩,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好:反之,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不好。李琳(2006)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

(三)现金流量观认为盈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与现金流量的匹配度。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能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高。储一昀、王安武(2000)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意义,其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盈利质量越高。艾健明(2001)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郦玉敏(2005)认为,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量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

(四)决策有用观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会计盈余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程度。余新培(1998)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程小可(2002)认为,盈余质量就是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对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佟岩、王化成(2007)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解释与预测市场回报的能力。曾祥飞(2009)认为盈余质量就是指盈余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五)综合观认为盈余质量涵盖以上真实性、稳定性和收现性的各个方面。齐飞(2002)认为,利润质量主要包括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利润质量的基础,现金保障水平是利润质量的核心。费明群、干胜道(2003)认为收益质量既要反映会计收益和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又要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苏龙(2004)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收益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综上,对于盈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比较赞同综合观,认为盈余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收现性,而且表现在利润的稳定性及真实性方面。

二、盈余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由于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不同,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从大类上来分,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一)定量分析 定量的方法是选择财务报表中的某些指标来测定盈余质量,并加以定义在何种情况下代表价高的盈余质量,在何种情况下代表较低的盈余质量。例如,艾健明(2001)认为应从自由现金流量和收益稳定性两方面分析盈余质量的高低,提出主要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收现比、投资收现比、净利润现金比率等。齐飞(2002)主要从利润真实性、稳定性、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提出分析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是收益现金比率(即净利润现金比率),分析利润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是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分析现金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是销售收现比率、购货付现比率、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净利润营运指数、净利润现金比率。陈丽萍、郑磊(2002)认为指标分析可能是相比之下最有效的分析工具,提出几个比较有效的指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主营业务收现率、非主营业务收现率、现金毛利率。

(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侧重于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客观因素中的风险、会计环境、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杨功敏,2003)。此外,周斌(2003)认为评估公司的盈余质量应分析公司的审计报告、分析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公司的收入来源、关注敏感账户、分析公司的会计政策。很多学者也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袁淳、王平,2005)、公司的治理结构、股权结构都会对盈余质量有影响。

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和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大体可归类为上列的两个方面,特别是指标方面,大多数都是集中于稳定性、收现性和真实性几个方面。总体而言,国内对于盈余质量的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

三、盈余质量与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

理论界直接论述盈余质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文献较少,主要是集中在对会计盈余的披露,会计盈余的构成、会计盈余的变化等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由于会计盈余相关的信息也就决定了其盈余质量,因此,对盈余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的研究,可以借鉴会计盈余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

(一)国外研究在国外相关文献中,对于会计盈余与股价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领域。Ball和Brown(1968)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61家上市公司从1946年~1965年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披露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通过运用符号检验的方法,发现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相关性,从而为收益信息的有用性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第一次证实了披露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验证了盈余变化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显着正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继续研究,Beaver、Clarke和Wright(1979)等也通过研究证明了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的确向市场传递了有用的信息。Lev(1989)汇整了自1968年以来有关研究盈余与股价报酬关联性的文献,发现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虽显示盈余与股价间确实存有关联性,但其相关程度却无预期高。Easton和Harris(1991)在分析了基于账面价值的计价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的计价模型之后,分别比较研究了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对这些样本股票报酬的解释能力,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股票报酬与盈余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股票报酬与盈余变化存在更强的相关关系。

随后,研究人员又转向于研究市场对会计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即盈余反应系数(ERC)的研究。Kormendi和Lipe(1987)的研究表明,非期望的当期盈利变动的持续性越强,ERC值越高。Lev(1993)根据财务分析人员评估盈余质量的12条基本原则,给每个样本公司的原则分别赋值1分或0分,以其分数总和来衡量盈余质量,并将样本公司分为五组,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给每个样本组估计一个平均ERC值,发现盈余质量越高的样本组,其ERC值也越高。

(二)国内研究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相对不完善,而且对盈余质量的研究还未深入的情况下,国内学者对盈余质量与股票价格相关性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在国内相关文献中,最早运对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是赵宇龙(1998),他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股票不能对其区别定价,对会计盈余数字的反应仅锁定在名义的盈余数字上,而对会计盈余的质量缺乏应有的关注,功能锁定障碍对提高市场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消极影响。

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以沪深两市261家上市公司1994年~1997年年报的764个公告数据,在交易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盈余数字的有用性进行了大样本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的反应,从而证实了我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市场中,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公司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提供了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吴世农、李常青和陈碧华(2001)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在其信息公布前后的市场反应,探讨了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在会计盈余信息的基础上提供增量信息。

柳木华(2003)仿用Lev(1993)的研究方法,利用沪深股市1995年~1999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相关数据对盈余质量计量与市场反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ERC值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ERC值大。

袁淳、王平(2005)以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为核心,研究会计盈余与股票的价格相关性的影响。以深市上市公司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共计1452家公司为样本,选择盈余资本化模型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深交所进行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了交易所信息披露考评的有用性。结果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影响。即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反映股票价格对每股利润的变动越敏感。

陈炳辉、黄文锋(2005)从理论上通过对计价观与信息观、会计盈余与经济盈余、永久盈余与暂时盈余、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等会计范畴的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之间具有非线性的、互动的、结构性的、实证的关系。并特别提出,非持续性的盈余不应该对股价产生影响,若股价因非持续性的盈余而上升了,是市场传递的虚假的信号。建议在资本市场上,不仅要披露盈余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披露不同盈余的性质,或者可以把非持续盈余直接驱逐在会计报表中的会计盈余之外。

王庆文(2005)以沪深两市1999年~200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以经过总资产标准化过的应计项目作为公司会计盈余的质量标准,研究样本股票在第t年度的会计盈余质量是否会影响第t+1年度的会计盈余,同时是否会对接下来两年内的股票收益产生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会高估那些会计盈余高而经营现金流量低的股票,而低估那些会计盈余低而经营现金流量高的股票。

王菊仙(2009)以非正常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分析了盈余质量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会计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当把盈余质量作为交叉项代入收益模型时,得出盈余质量好的公司比盈余质量差的公司盈余反应系数大,投资者更依赖于盈余质量好的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盈余水平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要强于盈余变化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且盈余质量好的公司盈余水平的解释能力要高于盈余质量差的公司盈余水平解释能力。

以上研究都是基于会计盈余的变化或者是盈余质量的某一方面与股价的关系的研究,而直接研究盈余质量与股价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林敏(2004)通过设计影响盈余质量的指标设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直接探讨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呈现非理性,还不能够充分理解和利用有关信息来评估证券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证券市场的“功能锁定”现象依然存在。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较小,年报的解释力度稍强于中报的解释力度。林敏的研究相对于以前的突破是,设计了具体的影响盈余质量的指标,将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具体化,更为明确。

四、评述与展望

通过对盈余质量的相关概念的回顾可以发现,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主要是集中于盈余的可持续性、盈余的收现性以及盈余的真实性这三个方面,对于盈余质量与股价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验证会计盈余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关系,即会计盈余的真实性、持续性、以及披露程度与股价的相关关系。但是会计盈余的质量对于股价的波动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学者们的观点还是有较大分歧的。另外,学者们大多是从整个市场的层面来考察会计盈余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并没有将研究对象细分,并没有区分该公司当年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没有区分公司是正常的公司还是被ST的公司,可以预计,不同性质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压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其盈余的质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若是将这些公司区别开来,可能会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已有文献的回顾也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会计盈余这一大概念来分析,很少直接用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的指标来直接分析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若是从盈余质量的定义出发,根据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设计相应的指标和模型,直接研究盈余质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应该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盈利指标;有用性;灰色关联

一、引言

针对股价波动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投资界、决策层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对股价波动的研究体现在一些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中,其中作为主流的基本面学派认为,股票价格围绕公司内在价值上下波动,即公司内在价值是公司股价波动的决定因素。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估,主要应用的是收益法,而收益法是基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因此,理论上股票当前的价格与其盈利存在相关性。因此本文对盈利能力指标投资有用性问题的研究实证也是对股价波动理论的探讨。

自Ball等[1]在1968年的开创性工作以来,研究者们就一直致力于揭示盈利能力与股价间的相关性以及二者间的作用机理。Beaver[2]认为,由于公司当前的收益是未来收益的合理预期,而股票当前的价格是未来收益的折现。Soliman[3]在Nissin等[4]的工作基础上,探讨了杜邦分析指标对当期和未来一期证券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若以年为时间单位,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在解释股票收益时,在净资产收益率的基础上有信息增量提供能力,能显著地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在国内蒋贤品[5],鲁爱民等[6]从定性的角度加以介绍和分析,直接利用杜邦分析体系和指标来评价和预测公司的价值。朱宏泉,舒兰等[7]仅用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盈利指标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并且没有分行业进行研究。因此分行并且对财务指标投资有用性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与研究内容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样本为具备2008-2012年五年完整年报数据的沪深两市14家主营业务为化纤的上市公司。2008-2012年我国证券市场经历过牛市熊市,将5年的股价涨跌幅和财务数据平均值作为分析对象可以较大程度避免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对分析的干扰。同时就某一行业做分析可以避免行业特征对分析的干扰。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以及股价数据自于CSMAR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四、结论

综合上述对14家上市化纤公司股价涨跌幅与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股价波动与公司的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存在相关关系,这符合内在价值评估理论。

(二)权益乘数和销售净利率的相关性比较强,总资产周转率相关性较弱。这说明股价能较好的反映公司的风险程度,以及盈利能力,但对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反映较弱。这符合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证券投资主要考虑企业的风险和收益,而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不是关注重点。

(三)在一个行业内,五年的公司股价波动与其公司财务指标呈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正趋向成熟并起到价值发现的职能。作为投资者应当践行价值投资的理念,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后再进行投资配置。

参考文献

[1]Ball.R.& 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1968,6(2):159-177.

[2]Beaver.Financial Reporting:An Accounting Revolution.3rd Edition[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8.

[3]Soliman,M.The Use of Dupont Analysis by Market Participa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823-853.

[4]Nissim,D.,S.Penman.Ratio Analysis and Equity Valuation: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1,6(1):109-154.

[5]蒋贤品,祝锡萍.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扩展形式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6(5):65-66.

[6]鲁爱民,陈锦辉.实践中对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修改和运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7(7):73-75.

[7]朱宏泉,舒兰,王鸿,范露萍.杜邦分析与价值判断——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10):152-160.

[8]邓聚龙.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85-100.

[9]严若森.公司治理评价及其灰色关联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7):114-120.

[10]沈永跃.河南省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7):105-108.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7

【关键词】市盈率 每股收益 盈利增长潜力 投资者预期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1.基于的理论模型

根据传统的金融理论市盈率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R成反比,和公司未来各年的每股收益增长率GRt+i(i=1、2、3……)成正比。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如果投资者对某一个公司未来的业绩具有较好的预期,那么它的股价会反映出这个预期,其相应的市盈率也应该较高。在同一个证券市场上,在风险水平无差异的情况下,具有高盈利增长率的企业股票能享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相对价格(即市盈率)。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提出有关市盈率的两个假设:

假设I:市盈率和未来公司的盈利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如果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率越高,那么股票的市盈率也应该越高。

假设II:从市盈率中最能够看出次年的公司盈利增长水平,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应该更能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

2.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囊括了2000-2007年的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的大部分数据。EPS和P等均来自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软件。按照P/E的高低将每年的公司分成五个股票组合,即P1、P2、P3、P4和P5,各组包含了各年20%的上市公司。

二、分析过程及其结果

1.分组样本市盈率分析

2000年~2006年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42.62倍)。和世界其它比较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稍稍偏高。

其原因主要为:(1)中国有全民炒股的热情,而在美国是极为罕见的。(2)美国公司上市所采取的是注册制,而中国是核准制,在注册制下的美国例如高盛摩根之类的大上市公司,市盈率虽然低至十几倍,其增长前景仍然不是很高。

2.对EPS增长率从两个角度的分析

将t期以后各年的EPS增长率GR做平均,然后选择其中位数。

(8)

EPS增长率中位数的数据具有下面四个特征:

第一,我国证券市场的每股收益(EPS)的增长率普遍比较低。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是非常好,那些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其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并不可观,虽然偶尔年份增长率超过1%但是,大多数处于负增长或在0左右徘徊。

第二,按照前面的理论,高市盈率的股票组合和低市盈率的相比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EPS增长率中位数。但2001年至2006年从P1组到P5组之间的次年增长潜力是并没有明显的递减规律(说明市盈率和EPS增长率之间没有严格正的相关关系),而平均的GRt+1也是呈现随机的增长率现象。

第三,市盈率最高的20%组合相对于最低的20%组合而言,其增长率是呈现较高增长趋势,而相对于中间P2、P3组合则不具有这种规律。P2明显要低于以上所有组合,其增长不稳定导致了平均值较低。

第四,假设二认为从市盈率中最能够看出次年的公司盈利增长水平,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应该更能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按照假设二,从P1到P5,各个股票组合之间的平均EPS增长率中位数在次年相差最大,其次是第三年、第四年……但数据显示,P1、P4组合在次年的相差最小,在t+2―t+4相差逐渐加大,P3、P5组合平均EPS增长率中位数在次年相差最大,其次是第三年、第四年……而P2组合呈现一定的随机性,这说明实证与假设并不完全相符。

三、基本结论及原因分析

1.基本结论

市盈率和未来公司的盈利增长率并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出现一定的负相关性,股票的市盈率源于市场本身的自发行为。

以后各期的公司盈利增长对市盈率都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次年和以后各年相比,并没有非常显著的解释股票当期的市盈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假设在中国均不能得到很好的证明。这意味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较晚,还不完善(每股收益增长率对市盈率的解释能力较低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还未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进行判断。此外,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总体偏高。

2.原因分析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中国市盈率总体偏高的现实给予了以下几点解释。

(1)中国存在资本管制,投资渠道窄,投资工具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单一,低利率导致投资者追逐股市。

中国存在资本管制。尽管QFII和QDII为海内外资金转移打开了小小的缝隙,但资本的跨境流动渠道并不顺畅,中国投资者的回报标杆,是中国的利率水平,而不是全球的PE。尽管目前银行不断加息,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的物价上涨,中国的利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拥有低的资金成本。

(2)管理层出于各种考虑保护股市,希望市盈率维持在一个高位。在这种超强的官本位的信心支持下,股市越炒越高。

社会主义国家大量的国有资产走向私有化是加速向市场经济跨越的必然。而如何使国有资产私有化却是一个大难题。我们国家前期搞的中小国有企业私有化也很不理想,很多国有资产被贱卖。目前,国家手里所剩的多是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如果再采取这样的方式,势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社会稳定。采取在股市上出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仅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而且,可以实现利益均沾,相对比较合理。

(3)中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导致投资者多进行短线投资,急功近利。

中国股市是典型的“快牛”。“快牛”总是表现为急不可耐、过度投机,投资者急功近利,无心长期投资,快牛必然“抵消”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并会严重透支股票投资价值。因此,过度投机的市场氛围是走不出“慢牛”格局来的,相反,它会让人们“一年炒完四年的股”。

(4)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主体单一,上市主体资格具有垄断地位。

美国公司上市所采取的是注册制,而中国是核准制,尤其是在1992年股市刚建立初期采取的是额度制,这种相对稀缺的上市额度使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主体单一,基本上都是具有垄断资源或规模,技术具有优势的企业,中小企业往往不能获得上市的资格。即使目前给出的市盈率已经很高,之后仍然会有较好的增长前景。中国上市门槛的高使得投资者往往相信上市公司,并不管它现在的盈利水平。投资者的追逐又使得中国整体的市盈率走高。

参考文献:

[1] Fama, E.F. & French, K.R. 1992, The cross 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7, no. 2, pp. 42765.

[2] Fuller, R.J., Huberts, L.C. & Levinson, M. 1992, It’s not higgledy-piggledy growth!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vol. 18, no. 2, pp. 3845.

[3]吴明礼.我国股市的市盈率结构分布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4]李洪刚,付茜.中国股票市盈率合理范围探析[J].改革,2002,(2).

[5]宋剑锋.净资产倍率、市盈率与公司的成长性[J].经济研究,2000,(8).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8

关键词:债务融资;会计盈余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前言

随着债务融资在我国各地的兴起,债权人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债权人由此参与到企业治理中,而其参与企业治理的效果通过会计盈余质量这一反映公司治理水平高低的数据就能够得到较好展现,这一数据对于相关企业的更好治理就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由此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地认识到本文就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展开研究的必要性。

一、会计盈余质量概述

会计盈余质量属于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经营环境和会计准则的具体情况,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的公司治理好坏也能够通过会计盈余质量得到较好展现。对于会计盈余质量来说,其本身存在着多种衡量方法,本文研究选择了从盈余管理角度采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衡量会计盈余质量[1]。

二、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为了能够较为深入完成本文就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就这一影响开展理论分析,为此笔者选择了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三方面理论开展了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分析。

1.委托理论

对于委托理论来说,从委托关系出发,协调委托方和方之间责任权利的关系,激励方更好地为委托方创造价值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而结合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开展具体的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分析。

当企业债务融资达成后,债权人很容易与股东出现冲突,这一冲突之所以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股东往往为了获取高额收益将将高风险项目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所致,而为了较好化解双方的冲突,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就需要签订债务契约,这一契约能够实现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的行为约束。值得注意的是,债务契约的有效期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控股股东的公司治理行为,而这些都将为企业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2]。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视作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显性和隐性契约的集合体,而这一认知就使得企业确定了自身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创造目标。相较于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更为全面的关注利益相关者,这对于企业厘清与利益相关者的委托关系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债务融资所产生的债权人也能够由此更好参与到企业的价值的创造中。

对于企业的债务融资来说,银行融资、债券融资、供应商融资、客户融资等都属于这一融资的具体组成,而这一系列债务融资产生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冲突强弱也有着较大差别,这就使得企业本身必须对债权人的债务契约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银行的银行和债券持有人与债务人企业的委托关系较为清晰,而供应商和客户融资与债务人企业的委托关系不牢靠[3]。

3.公司治理理论

对于公司的治理来说,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配置和运行是这一治理的核心,大部分国家与公司间的治理都会围绕这三类权力展开。不过相较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的很多上市企业大多数属于大股东控制或者家族控制的模式,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债权人的地位较低,债权人治理模式距离成熟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这点也需要引起我们重视[4]。

三、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完成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理论分析的研究后,我们还需要就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展开实证分析,而结合上文中理论分析的结果,笔者提出了银行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供应商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客户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关联方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差;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等五方面研究假设。

1.样本选取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判明笔者提出的五方面假设正确性,本文选择了2014-2016年沪市和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剔除了金融行业、农林牧渔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和建筑业公司等上市企业,最终得到了3324个上市公司样本,这一样本数据源于国泰安数据库[5]。

2.模型构建

在用盈余管理的角度衡量会计盈余质量后,笔者结合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提出了行业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值替代会计盈余质量,该模型具体表现为:

这一公式包含了相关上市企业总应计利润、年末总资产、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年应收账款的差额、年末的固定资产净值、年营业利润、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年操控性应计利润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结合这一模型展开的研究中,笔者确定了会计盈余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融资、供应商融资、客户融资、关联方融资、债券融资作为解释变量;而企业规模、总资产净利率、经营现金流量、股权集中度、财务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则为这一研究中的控制变量[6]。

3.研究结果

介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对具体数据分析环节进行详细论述,但结合上述研究得出的结果,笔者最终确定了银行融资比例越高,会计盈余质量越好这一假设不符合实际,而其余四方面假设与我国上市企业发展实际相吻合的结论。

四、相P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全面了解了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而为了保证债务融资能够实现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提升,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了银行处理好银企关系、供应商加强赊销信用审查和跟踪、上市公司加强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力度、上市公司在监事会中引入债权人代表、监管部门扩大债券市场规模等五方面对策建议。表1对这五方面建议进行了直观展示。

表1相关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银行处理好银企关系 按照市场规范进行信贷决策,做好持续的信贷跟踪,以此保证银行融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正向作用,实现相关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提升;

供应商加强赊销信用审查和跟踪 加强对债务人的赊销信用审查,结合信用等级制度确定不同企业的赊销额度,并在债权人遇到困难时适当修改债务契约,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会计盈余质量能够在供应商支持下得以实现较好提升;

上市公司加强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力度 通过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将得以实现较好夯实,债权人融资自然就将为企业会计盈余质量提升带来有力支持;

上市公司在监事会中引入债权人代表 债权人代表引入能够较好解决监督固化形成制度缺乏、监督力度不够问题,债权人也将更好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

监管部门扩大债券市场规模 通过完善债券发行审批制度,放宽准入限制,更多有能力的人就能够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企业会计盈余质量提升也将得到有力支持;

五、结语

在本文就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会计盈余质量的相关概念、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相关政策建议等内容,希望这一系列内容能够为我国相关上市企业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黄丹.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39-40.

[2]李敏,张士强.会计制度变迁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对股权、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差异――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1998―2012年的经验研究[J].东岳论丛,2016,4:69-77.

[3]朱佳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χ行啥利益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16,14:87-89.

[4]刘淑花.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债务融资成本吗[J].财会月刊,2016,30:35-39.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9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 信息解读 盈利预测 实证研究

1 导语

证券分析师即作为信息中介,在信息的筛选、分析和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盈利预测,是分析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预测类信息,盈利预测信息通过反映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等,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不确定性,从而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相比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的证券机构及其分析师行业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显著的“板块联动”现象、“指标股效应”和“同涨同跌”现象,在预测准确度、选股能力、撰写的研究报告质量上还有待提高。而证券市场频现证券分析师的丑闻,也给证券业蒙上阴影。

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两大因素——公司因素、分析师个人因素,更深层次地理解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使用的专业人士行为影响,证券分析师获取、解读、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影响投资者及市场效率的程度。

2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鉴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进行了研究,并通常被分为三种观点:①理性分析,认为分析师会迅速地、毫无偏差地将信息融进预测中。②分析师往往系统性地反应不足。③分析师对新信息反应过度或系统地乐观。在我国,随着证券分析师作用不断地发挥,针对其行为的研究也不断全面和深入。在盈利预测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来源(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2003)、预测方法(方军雄,2007)、预测精度及影响因素(姜国华,2004;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关系(方军雄,2007)、市场有效性(白晓宇、钟震、宋常,2007,吴东辉、薛祖云,2005)以及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对比(胡奕明、孙聪颍,2005)等方面展开。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其股票价格反映了已公开的信息, 但并没有达到fama (1970) 所定义的“完全反映”程度,即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吴东辉、薛祖云,2005)。其预测误差的原因,主要与上市公司和分析师因素有关。公司特征和公司行为会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产生公司效应(firm effect),而分析师的个人经验、工作环境也会影响其预测手段和能力。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应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可预测性正相关。

假说1-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负相关。

假说1-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波动程度负相关。

假说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明显。

假说3: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机构家数正相关。

假说4: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时间负相关。

3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以所有上证a股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目前已有对2005年之前盈利预测数据的研究,我们将本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限定于2007年,样本期为2007年的年报。又由于存在多个分析师分析同一家公司的情况,我们取其盈利预测平均值。最终确定355家符合条件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4 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检验

在考察分析师盈利预测影响因素之前,我们先对其预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指标对其测量:

误差率=(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当误差率小于0,分析师的预测为乐观预期;大于0,是悲观预期。

为了数据分析的需要,我们也采用绝对误差率指标,排除正负误差的影响:

绝对误差率=┃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一般认为绝对误差率越小,可靠性越高。误差率分析

将证券机构的盈利预测与公司实际的盈利预测进行比较,我们计算汇总了盈利预测的误差率。356家样本公司中,有165家公司误差率大于零,184家公司误差率小于零,6家相同。可以看到,误差率小于零的公司比大于零的公司多。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倾向于高估,或者说预测偏于乐观。

进一步分析绝对误差率,可以看到,有68.45%的预测误差在20%范围内,其中小于10%的比例为41.13%;有19.15%落在20%-40%的误差范围中,预测可靠性较低

;12.39%的预测误差超过40%,盈利预测误差较大。根据该数据可以看到,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良好准确性的比重并不高,并且超过十分之一的预测存在较大误差,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5 回归分析

5.1 研究设计 为了验证上文提出的假说,探究怎样的公司和分析师影响预测准确度,我们使用以下回归方程作进一步分析。

模型一:

afe=α+β1scale+β2pc+β3leverage+β4ev+β5number +ε

模型一用以考察样本整体情况。其中因变量afe为绝对误差率,即┃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在各自变量中,公司规模(scale)以其总资产反映,同时为了消除量纲的差异取自然对数。盈余的可预测性(pc)参照利润构成,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利润总额比值的绝对值来计量利润构成情况。财务杠杆(leverage)我们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流动。盈余的波动程度(ev)是利用近3年每股收益的标准差来计量,在计算此指标时,如果公司的实际上市时间不足6 年的,以实际上市年限计算,但最少不得小于3 年。预测机构家数(number)为年度内做出盈利预测的分析师人数。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原有样本中,我们剔除了6个eps不足3年的公司,故新样本数量为353。从描述性统计(表5-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样本公司来说,平均的分析师人数在9人左右,在分布上则较为分散,标准差达到了6人。财务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平均数为29.8%,而中位数为12.8%,故存在部分预测误差较大的情况,其标准差同样体现出了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但结合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对2004、2005年ape描述性结果我们仍然发现,相比于2004和2005年,07年分析师预测绝对误差的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均明显减小,说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均在不断提高之中。

5.3 回归分析 从这一模型回归方程的p-value值来看,只有盈余的可预测性(pc)在5%水平上显著,且估计系数大于零(0.2881),说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可预测性越高,预测的误差越小,预测精确度越高。证实了假说1。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1999年开始强制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年报中没有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因而上市公司往往利用非正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故pc值越大,非正常损益所占比重越小,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而间接证明了假说1-1。规模变量(scale) 的估计系数小于零(-0.0345),但根据p-value并不显著,说明大公司能提高预测精确度,但影响程度很小。与假说2相同。盈余的波动程度(ev)系数和预测机构家数(number)的回归结果显著性不高,故对盈利预测影响程度不大,无法证实假说1-2和假说3。

6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7年的上证a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目前我国证券分析师在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盈余时预测精确度及影响因素,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水平较不均衡,依然存在较大误差。同时,分析师对过去的信息有其事负面信息的关注和反映程度在加强。此外,同一家公司的预测机构数对分析师的预测并不明显,而分析师所在机构对其职业判断的影响也较小,反映出目前我国分析师“羊群效应”有一定减弱,分析师倾向于拥有更多私人信息进行独立、客观地判断。

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信息来源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也反映出在预计非正常损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上,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能力尚有不足。

分析师在盈利预测时,能较准确地收集、筛选和利用信息。

根据本次研究可以预见,随着分析师信息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个人经验和行业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稳定和发展,分析师对证券市场的分析活动还将不断深入,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更加显著,并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晓宇,钟震,宋常.分析师盈利预测之于股价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2]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金融研究.2007.6.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篇10

【关键词】盈余质量;上市公司;启示与借鉴

一、引言

盈余作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一直是财务管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盈余质量关系到公司的发展,一直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接连发生的上市公司在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中弄虚造假,对盈余进行操纵或管理问题,大大降低了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盈余质量的研究逐渐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焦点。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财务界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盈余质量的概念界定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先后发生了安然公司等几个世界知名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由此,盈余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综合的体系开始在国内外兴起。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举办了一次以“盈余质量”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计评论》杂志与2002年末发行了一期关于盈余质量研究主题的增刊。由此,盈余质量成为会计、财务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盈余质量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目前有几种关于盈余质量的涵义界定:

1.基于会计信息角度的定义

周斌(2003)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柳木华(2003)分别从计量观和信息观的角度分析了盈余质量的内涵,在计量观下,盈余质量是指报告盈余反映经济盈余的程度。在信息观下,盈余质量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各种信息感知报告盈余与未来盈利预期的关联程度。

2.基于现金流量角度的定义

Sloan(1996)年认为,会计盈余是由现金流量和应计额两部分组成,高比例的现金流能反映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储一昀、王安武(2000)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Mikhail等(2001)则从FASB 的概念框架出发,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当前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高低。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秦志敏(2003)认为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程小可(2004)认为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信息的投资者相关决策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3.基于会计利润角度的定义

杨明增(2004)认为:所谓盈利质量,是指与利润表有关的信息系统报告的本期盈利与企业未来绩效的相关性。张新民在《公司财力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一书中定义的盈利质量是指公司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的结果的质量。

4.基于可靠性角度的定义

Penman和Zhang(2002)认为“公司披露的非正常项目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余新培(2003)从盈余的真实性角度将盈利质量定义为“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汪红认为公司的盈余质量,是指公司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真假虚实而言的,也就是公司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和可信程度。

三、盈余质量的特征

很多学者们将盈余特征分为盈余的持续性、盈余的预测性、盈余的平滑性和盈余的及时性及其稳健性。

首先,从盈余的持续性出发,Ramkrishnan&Thomas(1991)根据盈余的持续性将盈余分为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永久性盈余预期将在公司的未来会计年度中持续发生,这类盈余具有最高的持续性;暂时性盈余仅仅影响当期,在未来的会计年度则不会发生,这类盈余的持续性最低;价格无关盈余主要由公司的会计变更产生,虽然影响当期盈余但并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量分布,因此不会影响公司价值。Kormendi和Lipe(1987)研究发现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变化将如何影响股东对未来利益的期望有关且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持续性正相关。

其次,从盈余的预测性出发,对于会计盈余来说,其预测价值表现为当前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Lipe,1990)。Easton和Zmijewskii(1991)将盈余的预测能力定义为过去的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

第三,从盈余的平滑性出发,盈余的平滑性被认为是管理当局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关于公司未来收益的私有信息平滑盈余中的短暂性波动,以披露更有用、更具代表行的盈余(Ronen and Sadan,1981;Chaney and Lewis,1995;Demski,1998)。

最后,从盈余的及时性出发。及时性是指盈余对当期经济收益的反映速度。Watts and Zimmerman(1986)认为,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对资产的可能价值报告最低值,对负债的可能价值报告最高值,而且对收入的确认晚一些,对损失的确认则早一些。盈余的及时性常与盈余的稳健性一起讨论,Ball et al.(2000)将盈余的稳健性和及时性统一起来称为会计盈余的透明度。

四、盈余质量的评价研究

1.现金流量角度――利用盈余的收现量对盈余质量进行评价

储一昀、王安武(2000)采用现金制下的指标与应计制下的指标作对比,计算两者的差额,从而判断利润的含现量。李春华、李世军、胡志文(2001)等人认为现金流量是收益的真实体现,以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为依据,设置了5个反映现金流量与利润比值的指标,比值越大,盈余质量越高。

2.利润角度――用利润中各个构成部分对利润总额的比重来评价盈余质量

孟焰、张莉(2003)对1999年至2001年的年报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三年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较大,盈余质量堪忧。魏刚分析了1993年至1999年期间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情况,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构成中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所占比例过大,盈利质量不高,盈利的持久性较差。贝洪俊(2002)从主营业务利润分析盈利质量,公司的盈利质量与主营业务利润持久性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利用多指标模型评价盈余质量

苟开红(2005)从相关性和可靠性出发,选取了四项指标,构建了一个盈余质量的评价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上市公司总体盈余质量水平偏低,但从发展趋势看,面对不断被揭露出来的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和检查力度,监管绩效开始显现,2000年到2003年盈余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无偏性明显提高,说明在更加严格的监管下,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了抑制。

4.信号评价

Lev&Thiagarajan(1993)从财务分析师在进行证券分析时经常运用的财务量中挑选出12基本信号作为评价盈余质量的指标。Hawkins,D.F.(1998)把反映盈余质量的信号称为“红旗(red flag)”,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不受欢迎的”情形。Hawkins,D.F.列出了与会计盈余质量有关的19项红旗以及它们反映的可能的问题类型。

5.盈余持久性

对盈余的持久性的度量,Easton and Zmijewski(1991)采用低阶时间序列模型―_ARIMA(1,0,0)模型对盈余的持久性进行了估计,而Lipe and Konnendi(1994)则采用了高阶的ARIMA(4,1,0)模型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

五、启示及其借鉴

我国对盈余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虽有不少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质量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的检验以及盈余质量的简单评价。因此,应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1)盈余质量的确切内涵应如何界定?(2)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公司的盈余质量?(3)如何治理和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盈余的数量,更要重视盈余的质量。因此,加强上市公司质量的研究并以此指导改善盈余质量的实践,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2]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映[J].中国会计评论,2003,V01.1.

[3]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09.

[5]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07.

[6]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J].当代财经,2003,02.

[8]汪红.论企业的收益质量[J].税务,2002(6)P26-27.

[9]孟焰,张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