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0:35:39

营利性范文篇1

[关键词]营利性养老机构;运营;强制责任保险;养老服务市场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人口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养老机构。目前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还存在多方面问题,因此,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养老机构出现较多法律纠纷,而养老问题关乎我国全民福祉,不容小觑,亟待解决。

一、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概述

(一)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概念

营利性养老机构是指由政府以外的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建立的,专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居住、日常照料等生理需求服务,并向其提供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服务来满足其心理需求进行营利活动,获取利益的一种综合性营利机构。

(二)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特征

1.营利性

相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公办养老机构,营利性养老机构具有营利的性质。其区别于社会福利机构,对所提供的服务享有收益的权利,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投资者对其运营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享有分配权。

2.社会公益性

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其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营利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服务的对象是老年群体,在帮助他们安度晚年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养老问题给社会、政府带来的压力。正是因为其特殊性,使其经营活动具有社会公益性。

3.风险较大性

营利性养老机构的风险主要分布在经营投资和法律纠纷上。根据《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反映,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利润不客观,收益周期长的特点。大多数机构处于盈亏基本持平的尴尬状态。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而言,营利性养老机构属于一种高投资,低收益的服务行业。另外,选择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都有生活自理障碍,需要医护人员照顾其日常起居。在居住期间,老人的身体机能很可能由于机构护理人员的疏忽或自身原因造成损伤,甚至死亡,进而引发法律纠纷。

二、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尚未规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和服务等级

目前,我国尚未统一规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以及认定与之相匹配的服务等级。仅依据《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笼统地划分为自理型(不依赖他人护理)、半自理型(依赖老人设施帮助)和介护型(依赖他人护理)三种。这种笼统的划分,主要是由养老机构的主观评估,缺乏第三方客观评估,且未将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病情、经济状况、精神及身体状态等)考虑在内,无明确的标准。由于缺乏通过护理需求来认定养老服务等级标准,以此也无法对收费标准进行统一规定。通常发生纠纷后,法院也只能参照纠纷发生地民政部门及协会的相关标准,来判断养老机构是否侵权。

(二)相关法律对养老机构的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监管机制缺位,立法薄弱,所指定的相关政策调控和部门规章操作性差,造成我国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上的混乱,如缺乏对消防安全的有效监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2015年“5•25河南鲁山养老院火灾事故”造成39人死亡,黑龙江海伦敬老院火灾事故造成11人死亡,2人轻微烟熏伤,南京建邺区子利洋养老院火灾事故等。我国相关法律对养老机构与老年人或其人签订的服务合同监管不到位,民政部的合同示范文本直至2016年11月才出台,实际推广履行情况并不容乐观,因合同不规范,合同内容涉及的权利和义务不够详尽,导致法律纠纷时有发生。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缺乏政府的监管,没有建立相关制度和准入、退出机制,致使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三)处理养老机构纠纷缺乏相关依据

在营利性养老机构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老年人各项技能下降,身体和行为能力的削弱,极易发生危及身体和生命安全的情况。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与之直接接触,难逃其责,引发法律纠纷,原告大多是老年人的家属或人,由于未直接、及时了解情况,加之取证难,且我国尚未出台处理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法律法规,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处理此类事件时,主要依靠自身职业素质结合类似判例做出裁决。缺乏客观法律依据,容易出现冤假错案,裁判者的个人差异、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将直接影响判决结果,审理中对老年弱势群体利益的倾斜或对养老机构的偏袒,均不利于司法公正理念的有效实行。

三、国外营利性养老机构法律制度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社会养老服务水平较高,养老机构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发展成熟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如美国于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日本的《护理保险法》,澳大利亚的《老年人服务法规》,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法律制度。

(一)美国

美国《老年人法案》提出照护监察员制度。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其服务不满意时,可及时向监察员申诉,这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服务起到了监督作用。

(二)日本

日本采用养老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制度来降低营利性养老机构运用中的经济风险,缓解养老机构纠纷中所涉及的医疗费用压力。这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持续经营起到保障作用。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提出了老年护理评估表。养老机构对入住的老年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为服务等级和收费标准提供判定依据,这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服务起到了参考作用。

四、完善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老年护理评估机制,明确收费标准,划分服务等级根据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四项指标对老年人的能力进行测评,统一由医疗机构对老年人进行体检,结合老年人能力和身体的评分结果,对服务的难易度和当地的经济消费水平设置合理的收费标准,并按星级划分服务等级,配备星级护理服务,明确服务项目和程度,可参考以下三种定价方法:第一,养老机构市场比较定价法。第二,养老机构边际成本定价法。第三,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以增加性价比和需求服务契合度为导向,保证标准化服务到位,个性化服务多元性。

(二)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管,健全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为避免职能部门间不作为,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管不可或缺。除《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辖外,公安消防、医疗机构、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也须发挥其应尽职能,共同确保管辖内养老机构和入住老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养老机构和与公安消防部门联合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实时专项通报,时刻绷紧安全管理弦,实时通报问题,限期整改。还可与医疗机构联合推动形成医养互促共进、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辖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依托街道、居委会实现“医养协同”。提供财政贴息,吸引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吸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1.营利性养老机构准入法律制度

依据《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的相关规定,建设、运营养老机构必须办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设置明确的营利性养老机构准入条件,严格把控准入程序,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资质进行实地考察和书面审查,以防证件不齐等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养老机构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扰乱秩序,从源头上规范营利性养老服务行业。

2.营利性养老机构退出法律制度

民政及其他协同监管部门可通过实践操作,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评定,对硬件设施条件、运营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量化测评,定期进行养老机构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安全隐患大排查,重点排查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是否落实、消防要求是否落实到位、食品安全是否符合要求、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养老服务标准化要求是否达到等六方面,对不达标的营利性养老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对有重大火灾隐患的养老机构,将挂牌督办整改。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暗访,届满再次测评仍未达标的机构,可强制性要求其退出养老服务市场,督促各养老服务机构对照安全管理工作要求逐项自查自纠。联合区消防部门开展安全专项突击检查,真正做到排查“零盲区”,隐患“零容忍”。

(三)实行公办和营利性养老机构双轨制,建立养老机构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根据老年人家庭状况、身体状况、收入及财产状况进行精准定位,设置明确的公办养老机构接收标准,如只接收一些贫困家庭,以及“三无”或“五保户”家庭的老年人。激发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市场活力,制定相应制度对营利性养老机构进行宏观调控,督促落实优惠政策,全面推进营利性养老机构蓬勃发展。由日本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启发,着实提高我国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度。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参加责任保险不失为一种转嫁风险,缓解纠纷矛盾和保障其健康稳定运营的良好措施,为避免一些机构盲目追求利益,不愿参保而致使无力承担赔偿责任,从而损害原有老年人利益的不良后果发生,建立营利性养老机构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实属必要。五、结语营利性养老机构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不全面,法律纠纷时有发生,以致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行业活动不足。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在老龄化社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参照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在养老机构评估机制、准入机制、退出制度方面进行相应规制,完善配套法律制度,从而促使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吴玉韶、王莉莉.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M].华龄出版社.2015。

②孙文灿.养老机构侵权问题研究[J].中国养老网.2017,(08)。

③闫萍、柴宇阳.我国养老机构研究回顾与评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6年,(3)。

④宋驰.“医养结合”的模式下养老机构的经营与管理[J].才智.2018,(11)。

⑤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17,(8)。

营利性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营销信息银行市场

1引文

市场营销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日益成为一种能创造价值、增加财富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信息革命,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而言,拥有信息量、信息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成为其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的营销观念必须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这样与新型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信息营销应运而生。

2信息营销的基本概念

信息营销,乍看之下,很难理解。究竟是将信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行营销,还是将信息作为最终产品来营销呢?事实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看作是信息营销。因此,根据信息(本文“信息”的涵义是基于广义层次的,即从大信息观来看,包括信息内容本身、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等)在营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将信息营销分为两类:

2.1辅助性信息营销

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信息为重要资源,综合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组织、利用各类有效信息来制订营销战略,并协调和管理营销工作,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确地识别、预测并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营销方式,是企业为了把物质产品销售出去而采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在营销过程中起纽带作用。企业所开展的市场调查、进行的广告宣传、提供的售后服务、企业信息化及建立的相关支持系统等都属于这一类。

2.2营利性信息营销

它以直接的营利为目的,通俗地讲,就是“卖”信息。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和服务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企业或信息机构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信息或信息产品,提供合适的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企业借此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网上软件的销售、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企业竞争情报及信息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等都属于这一类。

综合上述两类信息营销,笔者认为,只要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提供的信息服务等活动都是信息营销。信息营销以直接促进营销实绩和销售潜力为目标,较之价格竞争、品牌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手段。如新兴房地产业和市场就是靠综合利用两类信息营销方式来提高销售业绩的,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这种数字化的互动式媒介,创建公司网站宣传自己的形象,同时在网上采用全数字化的三维技术,引导用户进人真实感和可视化的交互式环节,提供网上选房功能,建立营销数据库。另一方面,将小区信息化作为卖点,推广智能住宅,提供宽带上网、安全防护系统、能源调节系统等。这些措施无疑是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3辅助性信息营销

日益丰富的信息量和高速度信息传播,为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依据。市场之战要取得胜利,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运用。对于辅助性信息营销,值得注意的是:(1)信息不仅是参考依据,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该说,传统营销并不忽视信息的作用,信息在营销活动中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其地位在决策过程中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信息营销中,我们更应该将信息看作一种重要资源,一种可以创造价值、增加财富的重要资源。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在营销活动中应占主导地位,并对营销组合起定性作用。不仅依靠信息作决策,更新营销方式,促进新产品结构合理化,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商业自动化,而且要把信息作为重要资源加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发展信息服务,及时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有效的信息,使信息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直接对象,从而获取信息产业市场的主动权。(2)现代信息技术应作为营销的主要手段,以促进营销活动的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信息营销中的各种信息都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存储及传输。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营销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建立多种信息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115、决策支持系统DSS、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来简化和优化营销活动。例如,电子函件系统扩展了现有传真等通信手段的通信功能;电子支付与电子数据交换使得合作伙伴间的业务来往可完全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来实现;可视电话和可视图文信息系统给企业管理、信息交流及顾客购物带来极大方便等。

目前辅助性信息营销也有多种形式:(1)电子邮件营销,全球有2亿多电子邮箱地址,可以根据用户的地区属性或其它属性进行分类,如中国用户、美国用户、上海市用户、湖南省用户等,将各类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2)信息营销:将各类信息到全球2000多个中英文的BBS和供求信息网、黄页、电子橱窗、中英文搜索引擎,如goole,yahoo等。(3)短信息营销:将各类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用户的手机,建立手机用户信息数据库,可根据不同的属性对用户进行分类,再发送信息。例如娱乐公司可以不定期的给喜爱音乐的用户发送歌曲排行榜、最新影视、明星动态等消息,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世界零售业的巨头—沃尔玛,在信息营销方面做得是相当成功的。可以说,没有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零售业的庞然大物。沃尔玛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投人了大量资金,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SO年代初期,沃尔玛已经建设完整科学的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投资7亿美元由美国休斯公司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建立了一个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连锁店的即时信息管理。借助该系统,公司总部得以同数千家连锁店和几十家分销中心保持实时联络。全球4000多家门店网络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并通知货车司机最新的路况信息,调整车辆送货的最佳线路。总部的会议情况和决策都可以通过卫星传送到各分店,也可以进行新产品演示。这种以卫星技术为基础的数据交换系统的商品配送中心,将自己与供应商及自己的各个店面实现有效连接,大大提高了沃尔玛的物流速度和物流效益。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商业企业的商品配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5%左右,而沃尔玛由于使用了以卫星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商品配送中心,其商品配送成本只占其销售额的3%。仅就这一项,沃尔玛每年比竞争者就节省下近8亿美元的商品配送成本。沃尔玛也十分重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尤其是市场信息和顾客反馈信息。沃尔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数据库,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还要大,并时时保持数据库的更新。

从沃尔玛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企业在信息营销中既要具备强烈的信息观念,又要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营销信息系统和有序、高质的信息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来发展壮大自己。

4营利性信息营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尽管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但信息一般不被看作商品,传统的信息服务基本上是无偿的,也正因为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一般都是公益性服务机构,各类图书馆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甚至于在互联网相当普及的今天,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是FREE,即自由与免费,信息畅通无阻,一切服务免费,尽管有部分垃圾信息。但随着信息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升以及人们信息意识的逐步提高,信息将不再是免费的了。生产和收集信息是有成本的,人们占有和利用信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今,人们的信息需求趋于多样化和社会化,信息开始进人市场流通并成为商品,从而导致了大规模信息市场和营利性信息营销的兴起。

信息市场是一种新兴的市场形态,在其中流通的主要是信息、信息产品和各类智力型服务。信息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将生产的信息商品销售给用户,最终使信息商品被信息用户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内信息市场已初具规模,进人市场流通、交换的商品包括:(1)资料提供型信息产品与服务,主要是图书馆、信息部门向用户有偿提供的文献资料的借阅、复制、索取服务。(2)大众传播型信息产品与服务,主要有各种类型的广告产品服务,公开营销的报道各种信息的目录、索引、文摘、数据库、音像制品及其他信息服务。(3)定向查询型信息服务,这是根据用户信息需求,通过信息检索工具或系统检索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如定题服务。(4)研究、咨询型信息产品与服务,主要是以信息研究为基础的课题论证、科学预测、市场调查、技术监测、以及科研、工程、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资讯服务,其信息产品一般是各种分析、总述、预测和咨询报告。(5)技术开发型产品与服务,主要有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远程处理与传播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服务、信息网络工程服务、信息软件服务、数据库生产服各及相应的信息产品。(6)中介、经纪型信息服务,包括各种类型的中介、和信息经纪服务,如科技成果交易中介服务、产品广告,以及相应的信息产品。

将信息当作一种商品来经营有时并不容易,信息经营者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这主要在于信息不同于传统商品的特性:信息是一种因人、因时而异的特殊商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信息价值的转移十分容易并且具有无限可复制的特点;信息供应与信息需求之间的匹配难度较大,很难进行市场定位;信息营销最终是要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信息价值的实现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过程。因此,信息经营者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信息商品的特殊性。以优质资讯取胜的中国资讯行在“卖”信息方面积累了独到的经验,也启发了信息企业的思路。

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资讯行是一个专业从事收集、处理、传播中文商业信息的高科技企业,拥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和网络产业经验。经过7年发展,已成为海内外中文资讯的主要提供商,该公司的定位是“信息银行”。

信息银行的概念来源于传统银行,就是经营信息的机构,从事对信息进行储存、放发、承兑、保密和分析研究等业务。它实际上是提供有偿服务的网络数据库,具备处理信息的职能、银行职能、研究职能三种职能,以突出信息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为特色。经营方式主要是会员制方式,会员以有偿方式到提供商站点获取信息。“信息分享,收益共享”是信息银行的核心。

中国资讯行网站日前建成了最大的网.上中文信息银行。该网上信息银行由22个数据库构成,包括经济信息库、商业报告库、统计数据库、金融证券库、环球商讯库、上市公司库、企业产品库和科技成果库等,内含几十亿汉字的海量信息,并以每天150万字的速度不断扩充。其系统及其升级版本把零星散落的信息汇集起来,通过“对用户有偿使用”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

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销售运作过程与传统商品的经营是有区别的。中国资讯行在7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如何将原始信息变成有价值的、可以售出的信息商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帮助信息拥有者整合信息、包装信息、推广信息直至卖出去。下面从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两方面对中国资讯行的服务作简要介绍。

强大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是资讯行运作的基础,它体现在三个方面:(1)具备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该公司在北京有一个近200人的数据处理中心,每天24小时连续处理大量数据,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50万字以上。(2)拥有最好的数据库检索技术,高速海量的中文全文搜索引擎是整个数据库平台的核心,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所需信息。(3)很好的网站集成技术,因为公司网站既提供信息服务,还有相关服务。当然,随着数据量和访问量的扩大,高效的负载分布技术也是必需的。

信息内容方面,中国资讯行锁定“为商业用户提供中文商业信息”的方向,提供大量的实时新闻、报告、法规等。目前国家经贸委已经把他们的经济研究报告放到中国资讯行的网站为大家所共享,外经贸部文告也通过中国资讯行在海外及网上作独家,新华通讯社将其英语实时新闻通过中国资讯行网站向外,还有国家信息中心、中国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台湾中央新闻社、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香港地方报纸和电视台等近百家权威信息机构和媒体纷纷加盟信息银行。正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加盟,中国资讯行才能创建全球最大的中文商业信息平台。资讯行提供个性化的全球新闻服务,相当于一个全球新闻监视系统,还提供远程商务洽谈室。这是由会员申请开设的,完全按主题进行讨论。同时推出的还有网上商品交易会、金融服务、商业工具、商业知识培训系统等。值得一提的是,资讯行在2000年推出的中文商业信息特区。它是对网上数据库服务的拓展,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商业服务。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商业交流空间,为发展电子商务营造有利空间。在该信息特区内,用户可进行直接的商业交流:商业信息、查询商业机会、接受在线培训等,还可以在商务洽谈室进行远程商业谈判。该特区的会员都拥有一张信息卡,可以在各分销公司购买,此卡是进人特区的“护照”。

资讯行利用丰富的数据库作为产品,已经在香港地区确立了本行业老大的地位,拥有的用户包括香港贸易发展局、金融管理局、美国银行、恒丰银行、大和证券等知名企业。它的成功表明:信息就是财富,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探加工,并在网上有偿,不仅赢得了用户的欢迎,而且也给信息提供商带来了不菲的经济利益。

营利性范文篇3

关键词:非营利性;监事制度;构建

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民办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在这里并没有区分营利性民办院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见,不管是营利性民办院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都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在实践中,有部分民办学校打着非营利的旗号,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扶持待遇,却变相从事着营利的活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非营利民办学校内部设立监督机构,以解决其内部监督缺失的问题,促进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促使其内部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进而保证我国民办教育能够获得健康、持续发展。但是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的监事制度如何设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设立的现状

通过调研,我国除极个别非营利性民办院校设立了监事制度,绝大多数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并没有设立监事制度。以陕西省为例,全省18所民办普通高校只有1所设立了监事会,其他17所学校均没有设立监事会。在全国少数几个设立了监事制度的非营利性民办院校中,其监事会大都依附于董事会,监督效果并不理想。这反映了我国民办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主管部门和民办院校的举办者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还重视不够,迫切需要加强与完善。

二、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一)法律要求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民办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在这里并没有区分营利性民办院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见,不管是营利性民办院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都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法律这一强制性规定,任何民办院校都必须遵守。

(二)实践需要在实践中,有部分民办学校打着非营利的旗号,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扶持待遇,但却变相从事着营利的活动,严重违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非营利民办院校内部设立监督机构。

三、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设立的他国经验

与营利性民办学校不同,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外部监督。在大陆法系国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监事会,在非营利法人的治理结构中并不是是法定的必设机关。在监事会的权力配置上,因各国公权力对非营利法人介入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如果外部监督比较严密,则监事会的权限较小,否则会对董事会及其执行机构权力的行使造成很大的束缚。反之,则监事会的权限就较大,必须达到对董事会及其执行机构的权力行使起到有效制约的作用。[1]在英美法国家,则没有监事会的设置,对非营利性法人的监督主要是依靠其他制度因素来实现,如美国依靠严格的会计准则、全面的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禁止内幕交易制度、鼓励成员诉讼的程序规则以及发达的新闻监督制度等。此外,捐助人、受益人和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

四、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监事制度的构建

(一)监事会的人数、人员构成参照我国《公司法》及国外的相关规定,非营利性民办院校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规模较小的,可以设1-2名监事,不设监事会。监事会设主席1人,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主席负责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如果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会议。对于监事会的人员构成,由于其监督的对象是董事会和校(院)长及整个行政团队。因此,董事会成员、校(院)长以及各职能处(室)的正副负责人都不宜进入监事会。考虑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维护,监事会成员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一是主管教育部门指派的代表;二是学校党委监察人员代表;三是出资人代表,但担任董事、校(院)长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正副负责人的除外。四是教职工代表,由单位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五是学生或家长代表,由学校学生代表大会或者家长委员会选举产生;六是熟悉财务、会计、审计、法律工作的社会热心人士。同时,应规定与被监督者具有具有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不得担任监事。

(二)监事的任期限制以及工作报酬对于监事的任期,应规定与董事会任期相同,每届5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同时,为了达到监督效果,必须对监事给予相应的工作报酬。报酬的数额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当地的物价水平确定。另外,为了能充分调动监事的履职积极性,要对监事建立考核机制,其报酬要与年终的考核相挂钩,要根据其履职的情况进行动态浮动。为保证监督的独立性,该报酬的经费来源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予以保障。

(三)监事会的负责对象根据公司治理的理念,设立监事会的目的就是对董事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以达到保护股东利益的目的。因此,规定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而我国目前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很少设立有股东会,而只有董事会。并且现实情况是,我国绝大多数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都是通过控制董事会来控制学校的。如果让监事会向董事会负责,那么监事会就会沦落为董事会进一步控制学校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建议组建由政府、举办者、教师代表、学生及其家长代表等组成的社员代表大会作为学校的权力机关,由监事会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四)监事会的职权对于监事会的职权,为了更好的体现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监事会存在的价值,有必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私立学校法》中有关监察人发现可疑事实有权向主管官署报告的规定,可以规定监事(会)如果发现董事会及其执行机构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要求其限期整改。如果对方拒不改正,监事(会)可以向主管教育部门报告。因此,建议监事会的职权包括:1.列席董事会会议,对董事会决议有权提出质疑。2.检查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有权要求其限期整改;3.维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当董事、校(院)长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正副负责人的行为损害学校或教职工、学生的利益时,有权要求纠正,必要时可以单独或协助相关当事人对被监督者提起诉讼;4.监督董事会和行政机构成员的履职情况,对被监督者在执行职务时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学校章程行为有权进行监督、批评和责令整改,必要时可向主管教育部门报告;5.必要时,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6.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五、结语

在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内部设立监事制度,是对非营利性民办院校进行监督的关键环节,但这并不能取代其他渠道的监督。监事制度能否有效、客观、公正的运行,一方面取决于民办院校的举办者、董事会成员、校长等能否具有长远眼光和海纳百川是胸怀,能否认识到监事会制度的设立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能否自觉的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还有赖于相应的配套制度,要实现对其有效监督,必须多管齐下,必须努力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检查制度、信息的公开与披露制度、资产与财务的审计制度等以及来自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行业监督和新闻媒体、普通公民的社会监督等。只有这样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才能达到监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圣足.浅论民办高校监督制度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2).

营利性范文篇4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公益性的特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公益型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和服务。公益性的定位取决于科研活动的服务对象,即主要服务于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行业或产业,同时由于此类科研机构使用国家的财政资金,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公众利益,为国家的特定目标服务。科研项目的立项原则应体现国家的战略目标需求,充分考虑非营利科研机构自身的能力与优势所在,同时资源能否充分利用,研究的成本和预期效益也是决策的参考因素。科研项目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其中心的任务是保持科研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保持科技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科研环境的开放性。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系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科研活动的根本宗旨和动力在于创新,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保持一个畅通、开放的研究环境,吸取各方面的有用信息,对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素质和科研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战略任务的不断调整,科研工作是在各相关领域之间发展形成的一个相互渗透、影响、交叉和促进的过程。其次,科研管理中要避免“内部人”现象的发生,保持开放性不可或缺,这样能够体现科研竞争活动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第二,科研人才的开放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外部单位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是促进提高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提高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以及赶超同行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意识,同时,人才流动的畅通可以不断地为科研机构带来新的思路、新的创意,保持科研机构的活力。第三,科研成果的开放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中要贯彻公益性的要求,真正使科研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益,使科技资源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实力。要做到科研成果的全社会共享,建立信息和科研设施的基础平台,打破部门、行业间的界限,提高科研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设备的盲目引进,重复购置。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是对科研工作运行过程的管理,其基本宗旨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设备、成果数据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战略目标。科研工作的运行过程包括科研活动的全流程,具体有:科研规划、先题立项、组织实施、质量管理、验收评估、成果使用等内容,相应地科研工作的管理也涵盖了对上述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此外,科研活动的支持系统、有关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外部科研机构或单位的交流合作也是科研工作运行和管理的延伸。科研管理应该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通过对科研工作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科研管理体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和需要。科研支持系统的职能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服务,对科研硬件设备的服务与管理,其性质是科研活动的后勤服务基地。其工作重点是通过建立并执行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尽可能地将与科研相关的硬件设施、信息网络的配套服务,将因保障工作的不到位、不及时而可能对科研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科研支持系统位科研人员提供开展各项研究活动所必须的环境与条件并管理好这些硬件设施和信息网络。

2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改革,改变原有的统得过死,僵硬的管理体制,科研院所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到1992年为止的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实现“科技长于经济”,科研院所可以从事经营性的经营活动。1992年以后,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实行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自1999年开始,我古的政府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开始了以机构转制位重点的重大组织结构调整。*年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开放启动,一部分有市场能力的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经营。对于不能面向市场,没有营利能力又确实需要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逐渐向具有独立性、自治性的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转型。在分配与激励制度上,目前很多社会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通过各种方法试图改变原有的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的机制,拉开不同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收入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学科倾斜。通过相当一部分收入从科研课题和经营开发活动中支出,力图使承担科研任务多或创收能力强的人员拿到较高的收入,这是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

科研院所改制以来,科研工作的运行和管理逐渐向规范、有序、效率的方向发展。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项目课题来源主要是政府,企业委托的课题比例逐年下降。在课题研究方式上,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研究的课题在不断下降,独立研究的合作课题的比例不断上升。

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研机构在人事制度上已较普遍地实行了院(所)长负责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等管理机制,这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中组部、人事部等部委*年3月颁布了《关于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实行聘任制、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实行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但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研单位逐渐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用人机制不灵活,分配制度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问题,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这些严重阻碍着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制约着科研的发展。

科研院所改制以来,科研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立项上没能真正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没有向国家的战略目标倾斜。科研项目分散,小而全的现象普遍,不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支持的科研项目上来。第二,在科研体系支持系统上,综合服务水平低,仪器设备落后,跟不上科研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公开监督、协调合作、合理使用的机制,部门利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一些先进的设备利用率低,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在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不力,公益性科研成果、数据不能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科研成果的共享有待加强。第三,符合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下能上、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任聘解聘,绩效考核制度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第四,科研人员流动制度难以实施,其中社会保障、户口、住房等外部制度不健全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吸引优秀人才包括归国留学生、国外专家的措施比较有限。目前我国相当部分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项目团队的凝聚力、科研协作攻关氛围还不够强,对科研项目的主要骨干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科研院所目标必须通过成员间相互协作才能得以实施,因此科研院所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本质看是一种利益竞争与目标协作的关系。

今后的几年时间,是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快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及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3对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工作运行和管理出现的问题,建议对科研管理进行进一步改革。

首先,在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上,组成一个包括多方面人士参加的评估机构,保证科学地进行决策,使科研立项能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向国家战略目标上倾斜。评估机构的人员构成应避免某一领域或部门出身的专家人士过于集中的现象,可以考虑聘请社会上独立的知名人士或政策官员共同参与,评估的标准设计应充分考虑相关领域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项目的发展方向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可行性。

其次,加强对科研支持系统的管理和协调,打破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封闭的现状,形成一个科研资源的档案登记,各有关单位资源共享、合理有效使用的开放性的健全机制。政府加强投入更新科研基础设施,成立一个科研资源信息管理的非营利性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购置,不同单位可以互通有无,提高一起设备利用率,在非营利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和协作并存,资源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强对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数据、资源等科研成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设立数据共享平台,使科研成果及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营利性范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医疗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绝大部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有部分财政拨款,但远远弥补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为了生存与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实行成本核算这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难点和问题逐渐浮现,并日益突出,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加入WTO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医疗市场创造了公平、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我国占绝大部分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有部分财政拨款,但已远远弥补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为了生存与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引入成本核算这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难点和问题逐渐浮现,表现如下:

1政府定价的“大福利”与科室核算的“小利益”之间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因此,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理应由政府制定。政府制定收费价格要考虑到百姓的实际情况,即从社会这个“大福利”角度出发;同时医院的福利性质也要求其承担一部分社会义务,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基本上是服务成本,有些基础性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定价在成本以下,这种定价的差别,使科室在成本核算中考虑自己的“小利益”时出现了问题。

科室的奖金一般是以科室收入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这样就存在有些科室由于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偏低,即使工作努力,节约消耗,但由于收入不高,使得奖金偏低,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有些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高,收入高,为防止奖金太高医院封顶,而并不太注重成本的节约。在全院实行成本核算时如何剔除物价因素,做到公平合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科室更多追求经济效益与医院兼顾社会效益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院的性质,要求医院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方向,既要讲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基础。但在实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短期效应,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对于那些社会效益虽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科室开展起来缺少积极性,比如在手术科室,医生们愿意做那些用时少、收费高、消耗低的手术,而对那些用时很长、耗人力、物力,但收费有限的项目积极性不大;在病区,医院给每个病区设立了陪护椅,由于按物价部门的定价,陪护椅不能收费,而椅子坏了维修费用需科室承担,因此,有些病区干脆将椅子收起,不让使用,这种结果是完全有悖于实行成本核算初衷的,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医院的长远利益,因此,如何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是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同时需同步解决的问题。

3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的弊端

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效益作为奖金分配依据,其优点是将奖金分配和成本管理责任制联系起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将收入作为奖金计算依据,无形中可能导致科室通过大处方、重复检查等方式来提高收入,这无疑会浪费资源,加大病人负担。其次,奖金提取比例的制定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没有科学依据,易造成科室之间的矛盾,影响工作,降低奖金分配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成本核算为依据计发奖金的办法,易使科室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奖金上,忽视了医疗技术质量这一医院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如何将医疗技术质量作为分配要素,参与奖金分配,是否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

4如何加强后勤管理

如何加强后勤管理,以适应成本核算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医院成本核算分为院级成本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在实行科室成本核算时存在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然而,由于医院设置,许多建筑的设计达不到每个科室安1个水电表的要求,因此,医院的水电费必须按一定方法进行分摊。常用的方法是按人员分摊,造成的结果是科室之间核算的不公平,也起不到节约用水用电的目的。后勤水电管理部门如何比较准确地提供出各科室的实际用量还需多做研究。目前,大多数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时,对于科室的维修费采取的是医院内部结算方式,即参考市场价格,制定出内部结算价格,当后勤部门为医疗部门提供服务时,按结算价计入科室成本,同时算做后勤部门的收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制定一个临床科室、后勤科室都满意的内部结算价格是很困难的,从而影响医院的全局工作。

5实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在物资购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营利性范文篇6

1政府定价的“大福利”与科室核算的“小利益”之间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因此,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理应由政府制定。政府制定收费价格要考虑到百姓的实际情况,即从社会这个“大福利”角度出发;同时医院的福利性质也要求其承担一部分社会义务,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基本上是服务成本,有些基础性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定价在成本以下,这种定价的差别,使科室在成本核算中考虑自己的“小利益”时出现了问题。

科室的奖金一般是以科室收入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这样就存在有些科室由于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偏低,即使工作努力,节约消耗,但由于收入不高,使得奖金偏低,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有些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高,收入高,为防止奖金太高医院封顶,而并不太注重成本的节约。在全院实行成本核算时如何剔除物价因素,做到公平合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科室更多追求经济效益与医院兼顾社会效益的矛盾

非营利性医院的性质,要求医院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方向,既要讲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基础。但在实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短期效应,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对于那些社会效益虽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科室开展起来缺少积极性,比如在手术科室,医生们愿意做那些用时少、收费高、消耗低的手术,而对那些用时很长、耗人力、物力,但收费有限的项目积极性不大;在病区,医院给每个病区设立了陪护椅,由于按物价部门的定价,陪护椅不能收费,而椅子坏了维修费用需科室承担,因此,有些病区干脆将椅子收起,不让使用,这种结果是完全有悖于实行成本核算初衷的,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医院的长远利益,因此,如何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是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同时需同步解决的问题。

3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的弊端

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效益作为奖金分配依据,其优点是将奖金分配和成本管理责任制联系起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将收入作为奖金计算依据,无形中可能导致科室通过大处方、重复检查等方式来提高收入,这无疑会浪费资源,加大病人负担。其次,奖金提取比例的制定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没有科学依据,易造成科室之间的矛盾,影响工作,降低奖金分配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成本核算为依据计发奖金的办法,易使科室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奖金上,忽视了医疗技术质量这一医院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如何将医疗技术质量作为分配要素,参与奖金分配,是否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

4如何加强后勤管理

如何加强后勤管理,以适应成本核算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医院成本核算分为院级成本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在实行科室成本核算时存在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然而,由于医院设置,许多建筑的设计达不到每个科室安1个水电表的要求,因此,医院的水电费必须按一定方法进行分摊。常用的方法是按人员分摊,造成的结果是科室之间核算的不公平,也起不到节约用水用电的目的。后勤水电管理部门如何比较准确地提供出各科室的实际用量还需多做研究。目前,大多数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时,对于科室的维修费采取的是医院内部结算方式,即参考市场价格,制定出内部结算价格,当后勤部门为医疗部门提供服务时,按结算价计入科室成本,同时算做后勤部门的收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制定一个临床科室、后勤科室都满意的内部结算价格是很困难的,从而影响医院的全局工作。

5实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在物资购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营利性范文篇7

关键词:股东营利性;价值取向;社会责任

中外法学界认同的观点是公司的营利性,而隐藏于公司商法人营利性背后的则是股东的营利性。保证股东的营利性并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是其作为公司经营的当然之意。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观点,公司作为一种契约,它虽然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主要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产权交易组成的,但并不是说这些财产所有者都是公司的所有者,都享有公司的所有权。公司中,什么样的财产所有者应享有公司的所有权,关键要看各种财产的所有者是否是公司风险的承担者。从财产的产权特征来看,由于物质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可分离性,使物质资本天然地具有抵押功能,容易被其他成员作为“人质”,也容易受到其他人员的“虐待”;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不具有抵押功能,不能被其他成员当作“人质”。因而在正常状态下,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天生”是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而不是人力资本所有者。[1]因此,股东作为公司真正的“主人”,具有营利本性,要求获利最大就是理所当然的。

一、股东营利性价值基础

创造并体现股东投资的价值,保障并维持高利润的运行,公司为股东负责,公司把营利性作为首要或唯一目标,这是和根植于人们思维方式的中国儒家文化有着根本的冲突和矛盾的,儒家文化往往将义利关系摆在极端矛盾的地位来考察。所谓君子舍利取义、君子不言利等等的说教,似乎总是将营利和道义看作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2]因此,正确理解股东营利性的价值基础,对于公司法的制定适用和经济的良性运行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看,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主体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客体属性的认识,然后确立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新的实践活动去创造新的价值,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如此周而复始,推动主体不断地追求新的价值,创造新的价值,以实现新的价值追求。[3]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股东投资公司,其主观上是毋庸置疑地以谋求营利作为其根本目标的,自然而然作为客体的公司便当然具有了服务股东,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角色定位,无论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人文观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股东营利就好似商业经营的真理般始终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尽管股东营利的内涵从直接简单的短期营利已经发展出了具有更深层次的复杂深远的社会责任问题。

首先,追求股东营利最大化,是人类利己性本能所决定的。休谟如是说:“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组织和结构中固有的,因自私的本性驱使而追求财富和鄙视贫贱”。[4]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Rational)、利己的,都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的动力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社会上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5]公司的股东,原则上不会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所关心的仅是投资的安全和利益。人们就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正所谓“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可见,股东的营利性乃是经济生活中公司发展竞争的原动力。所以,摆脱君子不谈利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承认追求营利最大化的股东价值,恰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方面来理解公司法的很多问题,是直面现实的客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其次,坚持股东营利性,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很多国家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美国的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曾说过,“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财富,是美国企业的传统”。[6]但该原则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利益相关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不应当把股东当作唯一服务的对象,除股东外的其他主体,例如雇员、债权人以及所在社区和政府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但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观点,追求股东营利性实际上并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恰恰相反,它是以保证其他利益相关人利益为前提的。公司是各种利益相关人之间契约的组合。根据契约,管理者、员工、供应商,他们自愿地走到一起,利用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去生产一种希望客户愿意购买的产品。如果管理者不公正地对待任何一个利益相关人,也就是说违反了契约的规定,那么利益相关人就会中断这项交易。如果一家公司试图压低员工的工资,它就不能雇到它所希望和需要的一定素质的员工。如果它对供应商付款推迟,供应商将提高供货价格,或者要求取消赊帐。如果产品没有达到公司所承诺的质量,客户将会放弃购买,并转向它的竞争对手。[7]因此,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股东作为投资者与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独立的主体,会产生治理成本,这就要求公司治理应协调、规范公司系统各利益主体行为及权利的制度安排,使其遵循效率的原则,合理安排治理目标。如果强调利益相关人利益,将所有利益相关人置于相同的位置上,势必导致公司治理目标的多重性。这不仅会使公司管理者失去统一的行为准则,造成公司治理的的混乱,而且会使本已存在的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或者不同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难以协调和平衡,从而加大治理难度,增加治理成本。这样,管理者也很容易对自己的过失或机会主义行为找到正当的借口和理由加以掩盖。实际上,“让高级经理们对所有利益相关人都负责任相当于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让人人都成为所有者结果会人人都不是所有者”。[8]所以坚持股东营利性,是公司治理中涉及股东价值的一个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观点,是经济效率的恰当展现。

二、股东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之平衡

在商业社会,股东投资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讲到的,公司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公司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公司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表明,公司主要是为股东的营利目的服务的。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公司不为股东营利服务,不能保证股东营利性的实现,公司这种基本组织形式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公司法的历史表明,虽然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任何时候的公司法也不会否认股东是公司的主宰者。即使是在雇员导向和债权人导向的公司法中,雇员或债权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也不会凌驾于股东之上。而且由于全球竞争的结果,各国的公司法越来越表现为股东导向的公司法收敛。[9]

1924年,美国人谢尔顿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ionSocialResponsibility)这一概念,究竟何谓社会责任?尽管学者对其界定不一,但均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源于公司营利过程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摩擦的调整,为了保障公司活动过程中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权益,必须给予公司经营活动一定的限制,使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致公司与利益相关人权益之均衡。社会责任产生并从属于营利活动的过程中。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10]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乃指营利性的公司,于其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所希望者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之意图,俾符合多数人对该公司之期望”[11]而美国学者则通常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

无论公司社会责任如何界定,是要求追求社会责任的同时放弃公司营利还是要求两者兼顾,归根到底是与股东营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的,但绝不意味着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就等于说可以把股东营利性作为次要原则或第二位的目标来对待。实际上,正确对待股东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二者的关系,把握好平衡与协调的态度,是能够做到二者聚合,共同实现的。第一,公司制度迄今仍然是最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只有保证了股东营利最大化的公司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投资的欲望,实现财富聚集,为组织社会化的大生产提供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资产规模等作为一个衡量公司实力的主要指标,其在国际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非常突出,保证了股东的营利性,也就等于有了筹措巨额资金参与竞争的砝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公司法制度设置,实际就是保障雄厚经济基础的策略和手段。第二,传统公司法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认为实现股东营利最大化是公司唯一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思想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作出了对股东营利性原则的修正和补充。[12]坚持股东的营利性,结果是每一个人,包括工人、消费者、供应商和分销商最终都会受益,只有营利,公司才有可能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才具备分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公司社会责任肯定了股东的营利性,股东营利性也同样能保证公司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实现。正确处理股东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公司制度得以存在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股东营利性市场分析及法制保障

(一)营利性的两种表现:价值投资和短期投机

作为公司的股东,概括面上的营利性是很容易理解的,股东投资应是一种体现股东价值的重要策略,其所进行的投资,完全可以在公司不断地运行中得到持续且上升性地回报,但于实际中,在股东与实际经营者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中,股东往往为了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或者为了规避风险,短期实现获利回本,就会采取短期投机获利的情况。结果导致在公司经营中,股东为了实现营利,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运作资本方式,价值投资和短期投机。价值投资是指股东看中的是资本于市场中的长期效应,所做的投资并不急于回笼,而是瞄准了公司的发展潜力,相信凭借其公司的市场前景可以获得超过短期回笼资金更有效的营利性体现,可以在有股东营利性保证的前提下持久地相对充分地实现股东价值。短期投机指的是股东投资公司,或者并不看好整体市场状态,或者并不看好该公司的发展潜力,或者对该公司的管理者持不信任态度,或者是资本特性所决定,所以相对价值投资的股东来说,短期投机者比较看重短期内资本的升值潜力,即希望快速营利,快速调整投资方向。

股东营利性两种表现源于股东的不同价值取向。坚持长期性价值投资价值取向的股东,其在公司经营中的营利性表现则是对整个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好地是适应并促进的作用,因为公司发展到现今社会,必须要考虑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一个公司长期、持续地营利增长,保持相对稳定性,无论对于雇员还是债权人、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人都是一个希望看到的结果,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平稳进步的良好状态。而对于热衷于短期投机价值取向的股东来说,则很大程度上仅仅为了营利、套现,而可能忽略了一个公司的长期前景,整个经济方向的把握。那自然非常容易忽略到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权益问题,最终也可能为了短期的资金回报而放弃了某些产业的长期性发展,甚至破坏了区域性经济的平衡秩序,导致诸如证券市场混乱、资金运行出现链条断裂等一系列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往往成为了一个根本不去考虑甚至故意牺牲的附属品,这是和当代公司法社会责任观念不相符合的。

(二)股东营利性的法制保障

为保证股东的营利性,实现公司治理的良性发展,需要改善资本运作的法制环境和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制。对于股东投资来说,实务部门除了提供健康适当的投资渠道、投资方式、退出机制外,也需要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和立法部门沟通,立法部门在完全掌握了投资现状后,高瞻远瞩地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修改上市公司融资规则,明确股东投资方式,控制股东操纵市场、股票价格,遏制急功近利地短期套利行为,保证股东营利性原则得以贯彻的同时坚持公司社会责任理念,促使公司股东转变为积极地价值取向,“和谐”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制,是需要一种内外兼修的法律素养的培育和表达的,公司法在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制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引进了西方社会很多成熟有效的具体制度,对促促进我国公司法制的发展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例如公司自治价值观、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独立董事和监事制度的完善等等,其从多个角度都贯彻了股东营利性观念,支持和保障了股东营利价值的实现,今后可以在细则的制定上提供一些操作性更强的股东营利性价值体现的实施细则,避免因法制的欠缺而造成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和价值分配策略的失调。

参考文献:

[1]李小平.“股东价值论”的四点理由[J].经济学家,2003(1):114-115.

[2]林金文.公司法价值的道德基础[J].河北学刊,2007(11):186-190.

[3]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2.

[4]张云平,刘凯湘.所有权的人性根据[J].中外法学,1999(2):69.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

[6]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AlfredRappaport).创造股东价值的十条原则[J].哈佛《商业评论》,2006(10):42.

[7]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2):96.

[8]张建伟.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J].当代法学,2005(5):114.

[9]刘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90.

[10]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

营利性范文篇8

首先,我国非营利机构财务体制不完善。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作为公益性部门迅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多数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案集中于国家企业、大中小型私有企业。在针对于非营利性机构现有财务困境时,比较常用的几种财务风险分析模型有:Z分数模型、单一指标模型,这两种模型主要是对企业具体的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用较为经典严谨的数学评价方法,分析出的评价标准依赖过去的经验数据,由于非营利性机构的特殊性,所以难以避免分析结论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其次,我国大多数的非营利性企业的现有财务预警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有效整合。虽然目前有一些机构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SAP等管理信息技术将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理论上为财务风险的预警扩宽了渠道,但实际上却很难将数据采集日常化,在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风险识别中,对于这些忽视了定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而形成的分析结论,会导致财务风险评价结果不准确且不全面。众所周知,非营利性机构在财务方面有着巨大的舆论压力。非营利性机构是大众非常关注的机构之一,大家都对相关公益机构十分的财务问题非常敏感,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现有的非营利性机构所采取的防范性发展战略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我国的非营利性机构很难被外界监督,也很难做好自我监察。这会导致非营利性机构很难建立持续性的将经费投入业务继续发展的问题的合理性结论,这会导致非营利性机构陷入运作难题。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的主要困境

第一,财务风险难以量化衡量,从而进行风险防范较为困难,首先要识别风险中较为常见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得机构由于机构形态和运作方式方面的原因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市场和舆论的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的主要根源。有些时候财务风险会根据资金短缺的筹资行为而引起的投资者收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不确定性,并会由于财务信息的不可靠性等带来其他风险。第二,在财务预警方案的建立中定性和定量难以相结合。主要想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对于建立规范的收支管理、成本效益分析、财务数据分析等风险识别制度,但是要真正实现财务透明,多方面的监督是必须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现有的财务预警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有效整合,并且缺乏有效运行缺乏组织和制度保证第三,非营利性机构的一大特点就是现金流量指标量大且项目复杂,常规的模型中,难以在分析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变量时进行运用,而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是相对于非常重要的反应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核心报表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现金流动状况是评价非营利性机构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此类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灭亡。

三、对于财务风险识别困境的几点应对

(一)建立财务风险专项基金。建立财务风险基金是一种有效的保障非营利性机构正常运转的方式,能够防止机构由于财务风险无法识别而导致陷入财务困境,是从非营利组织的投资收益中,也可以从公盏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这笔资金类似于广大企业所普遍采用的“坏账准备金”、“投资跌价准备”等准备金制度,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控制。该程序可以使非营利组织在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作出恰当的反应,同时又不影响组织日常工作的运行。(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财务预警方案。树立风险意识是风险控制的要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各个财务风险可行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例如:财务风险数据分析、财务风险程度评估、财务风险报告等,对财务风险进行一系列防范和控制,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建立财务预警的特定指标,从而在加强财务风险预测功能的同时逐步开启财务风险的监控、预警、报告、评价的整体系统。通过对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横向、纵向数据比较分析。对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运作中发生的潜藏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提高整体非营利性机构对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非定量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干扰行为,逐步带来更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这样不仅有助于非营利性组织内部进一步防范控制财务风险,也有利于整个行业建立更合适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风险识别制度。(三)建立可读性较强的公众监督平台。在现有无法解决的财务困境的影响下,民间非营利机构想重视信息透明等行业基础建设,但是能力有限,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风险本质上所受的行业信任程度与财务信息公开化程度的巨大影响,针对信息公开需要的其实是专业能力和运营成本,将财务数据以大数据分析的状态呈现在公众面前以获取更多的社会影响力,谋求更好发展。此外多数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人员观念还是集中于将账务交给机构,并没有建立起良好有效的核对和审核的机制,本项目将通过建立更好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案来将财务责任建立在非营利性机构本身,使非营利性机构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在其各子系统之间实现系统的资源共享及功能集成,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从而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充分的数据来源和畅通的传递途径,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关于构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思考》.肖坤.《生产力研究》,2006-08-15.

[2]《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刘旭光.《河北企业》,2013-04-20.

[3]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探讨.冯宇.《商业经济》,2010-08-10(是否引证:否).

[4]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冯艳.《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04-01(是否引证:否).

[5]李霞.干胜道.《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评价研究》.《湖北社会科学》.ISTICPKUCSSCI-2016.(3).

[6]庄蓉.突破NPO的“经费瓶颈”———NPO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公共管理.2006.(9).

营利性范文篇9

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推动职业介绍经纪事业的发展,根据《**市经纪人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市职业介绍暂行规定》,现就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通知如下:

一、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职业中介(非家政服务类)活动资格的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

二、申请设立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的,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有与其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职业介绍经纪人:

1、公司或者非公司企业法人应当有5名以上的职业介绍经纪人;

2、合伙企业应有2名以上的职业介绍经纪人;

3、个人独资企业应当有1名以上的职业介绍经纪人。

三、申请设立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的,应当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市职业介绍许可证》;并应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

四、营利性职业介机构设立从事职业介绍的分支机构的,应当具有与其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职业介绍经纪人,并按照本《意见》第三条的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

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如需变更的,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应当报经原审批部门同意。跨行政区域的,应当报经原审批部门同意后,在新的行政区域内,按设立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的程序,重新办理审批、登记手续。

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如需终止的,应当到原审批部门办理终止手续,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五、本市实行职业介绍执业资格考核制度。

职业介绍执业资格考核,由市执业经纪人协会与市劳动保障学会共同组织。考试大纲和考核要求由市工商局和市劳动保障局审定。

取得考核合格证明的,可以依法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纪执业注册,领取经纪执业证书(职业介绍类)后,方可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六、经纪执业证书(职业介绍类)每2年审验一次。

七、营利性职业介绍构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劳动保障局年检。

市劳动保障局应当将职业介绍机构年检不合格的情况及时告知市工商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营利性范文篇10

如何理解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民非单位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其宗旨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非为了营利。但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并不排斥其根据自身提供的社会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这些费用是服务的成本价格,是维持并扩大其服务必不可少的资金。对非营利性的正确理解还应包括能够理解民非单位可以从事一定的营利性经营活动。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根本不在是否营利,而在营利如何分配。民非单位的盈余资金不得在成员中分配,注销后财产不得私分。

我们目前登记的所有民非单位都制定了与《暂行条例》规定相一致的章程,并在章程中突出强调“资产管理、使用原则”和“单位终止后资产处理程序”,也即明确界定了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但大多民非单位的章程只留于形式,并未真正理解其中“非营利性”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民非单位只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却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一些民非单位打着非营利组织的旗号,从事营利性的活动;帐目不透明,财务支出不合理;在成员中分配资金,私分或挪用固定资产;从事宗旨以外的活动等等。这些民非单位假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举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引起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经济的增长,甚至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我们目前对民非单位的主要管理手段是年度检查和平时的行政监督。《暂行条例》中规定,年检的内容包括①遵纪守法情况;②照章(程)办事情况;③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④财务管理情况;⑤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可以给予行政处罚的情形中也包括了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违反财务制度;侵占、私分、挪用单位资产等内容。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在保证民非单位“非营利性”的性质上,用法律从宏观的角度给予了明确规定,但登记管理机关在履行职责时还缺乏明显针对非营利性的有效制度和具体标准,具体工作很难于操作。这一问题已成为规范我国民非单位发展过程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民非单位的管理领域急需建立起科学性与可行性兼顾的非营利性评估机制。

在国外,很多民非单位比较发达的国家相应的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营利性评估机制,包括健全的评估制度和详细的评估标准。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探讨一下我们在建立非营利性评估机制中的几个要点。

(一)建立中国非营利性评估制度的几点想法

1、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政府对民非单位的监督与评估决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强化。即使象美国这样政府“很斜的国家,仍要依靠国税局这样的强势部门来落实对民非单位的监督职能。在我国,民政部门是政府对民非单位登记管理的执行机关。但目前民政部门还是个相对弱势部门,要树立政府对民非单位评估的权威性,必须赋予民政部门更大的职权,加强民政执法力度。但在评估的内容和方式上必须变革,使得既不会管死守法的民非单位,又能较好的促进其整体向前发展。

2、我们的民非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实行双重管理,在管理范围上是无一遗漏,在管理内容上更是面面俱到,表面上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完善,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美国国税局每年通过抽查和重点审计的办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妨效仿一下,将我们以往的全面监察,改为随机抽查和对重点的单位重点审查。这样一来可以令民非单位防不胜防,二来可以从精力上保证重点对象重点检查。同时,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经劝告仍不悔改者必须进行更为严厉的处罚。

3、建立民非单位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制度,借助公众的力量来对民非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即以一定的方式强行规定民非单位公开财务信息,所有公民只要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从任意一家民非单位得到年度报告和财务信息。外国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全社会的公民参与其中,效果非常好。比方说有A、B两家诊所,A是营利性的,B是非营利性的(可以享受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果B诊所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势必造成A诊所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监督的动力。再如,同是两家民非单位,一家遵纪守法,一家违法乱纪,这也必将调动起同行互相监督的积极性。再放眼全社会,民非单位提供的是社会服务,其服务受全社会公民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全社会公民为监督主体的强大监督力量。

4、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美国对非营利性评估制度的一条有效经验是充分发挥媒体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在中国,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多是报喜不报忧。这也许是政府扶持民非单位发展的结果,但长此下去,显然不利于民非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中国非营利性评估标准的几点想法

1、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民非单位的产权并不属于其负责人,而应属于社会大众,因此需要用机制来确保民非单位的执行管理人员不损害公众的利益。因此应将决策层和执行层分开,即由执行者实施决策者的决议。建立由独立的自愿人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减少直接或间接受薪的董(理)事,通常不超过有投票权的董(理)事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决议的公正性和代表性。

2、资金的使用和运作。根据国际惯例,民非单位每年至少有50%--60%的经费支出要用于项目开支。以民办教育机构为例,它每年用于教育事业上的开支最少要达到全年总支出的50%,否则则有营利性之嫌。当然维持一个单位的正常运作,行政性开支又是不可避免的,这里关键是强调一个比例,这一比例应在50%左右。不过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民非单位的行政性支出比例也应有所不同,例如规模大的民非单位用于行政开支的比例应较规模小的低一些。

3、经营收入的比例。如果一个单位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市场销售的收入,它就是营利组织;如果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则是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应来自于其提供服务的成本。但并不能彻底否定民非单位从事营利活动,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其发展,关键看营利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这一比例不应超过50%。另外,一定要从制度上保证营利收入用途上的透明,任何组织或个人只要通过一定程序都可以得到其营利收入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