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及劳动教育策略

时间:2022-09-23 08:31:06

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及劳动教育策略

摘要:为探究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本文结合对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现状的分析,从中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角度切入,从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精神、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劳动素质

2020年,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确了中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课时要求。随着大家对劳动教育在中职院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等问题,成为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职院校劳动教育调查情况

(一)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分析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劳动素质一般包括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等方面。此外,劳动理论、劳动技能也是劳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一般,多数学生虽然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但仅限于理论层次,付诸行动时则表现较差,对劳动的良好认知态度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这也是“00后”中职学生群体较突出的劳动特征。在劳动态度方面,多数中职学生“怕吃苦”,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劳动价值观方面,有些学生出现了偏差,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在劳动精神方面,多数中职学生“有奉献精神品质”,但缺少足够的“无私奉献劳动行为”;在劳动习惯方面,多数中职学生的劳动习惯并不好,在校期间很少主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水平一般,在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劳动的认知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真正付诸行动者。

(二)中职劳动教育情况分析

笔者对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中职院校已广泛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此外,校本教材编写、校本课程设置较滞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劳动素质培养要求、“三观”教育融合等方面匹配度不高,没有完全体现出劳动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劳动教育的含义、意义、价值等的理论知识讲授不够系统、规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和个人发展之间建立关联较为困难。另外,中职劳动教育中的实践基地、实践70OCCUPATION202108职业OCCUPATION现代德育设施等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而且一些劳动实践活动的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此外,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不够细致和具有针对性,这也对中职学生综合劳动素养水平的提升带来困难。

二、劳动教育对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的劳动素质,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三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创新是时展的动力,而创新离不开劳动。中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提升劳动素质所需要的手段。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的必经之路。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因此奋斗精神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奋斗精神是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则是帮助中职学生树立优良劳动精神的关键。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在中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系统的劳动教育对于中职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大环境中,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外来不同价值观或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系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劳动教育还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劳动实践,提升中职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弥补基础教育中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探索精神、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三、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的策略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促进劳动精神的形成

实践表明,在中职劳动教育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师生双方都要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明确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支配地位。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比如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学术沙龙等。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明确“积极参与、主动践行、劳动光荣、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是劳动精神的核心。将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促进中职学生热爱劳动,发扬劳动精神。

(二)校园劳动实践常态化,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校园劳动是中职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重视校园劳动的作用,设计丰富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以校园劳动实践活动来拓展劳动教育途径。结合中职院校实际情况以及中职劳动教育要求,中职院校可进一步丰富劳动实践活动,构建常态化的校园劳动实践机制,创新校园劳动实践形式,比如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设立“校园活动日”、定期组织校内外公益活动、建立中职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拓展中职学生劳动实习平台等。实践表明,偶尔的劳动实践活动并不足以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质,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建立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足够多的劳动锻炼机会。比如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可多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发明等活动,并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劳动实践体系,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足够多的参与机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心得与体会,在实践活动中收集学生对劳动的感悟,让中职学生从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促进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在中职劳动教育中,校本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学校要立足实际,开发校本教材,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学科等相结合,体现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融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的劳动素质。注重劳动实践与德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四)开展校企合作,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将家庭、企业、社会等因素融入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中,丰富校本课程。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既然是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阶段,就要充分发挥和履行好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实习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把实习实训学生当作熟练工人使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的热情,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了“恐惧的阴影”。为了避免在实习实训中出现这些问题,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者,校企可以合作采用“师徒结对、阶段小结、校企督查”的“三段式”实习就业管理模式,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构建劳动教育机制,提升劳动教育价值

中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同时还要构建对应的劳动教育机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打下基础。要建立多元化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等各方的作用,共同推进中职劳动教育,提升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着重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理论等。企业辅助学校开展劳动实践,促进中职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家庭辅助学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社会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中各主体的义务与职责,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此外,中职劳动教育还要联系生活,贴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感受。

参考文献:

[1]高鲁光.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

[2]赵磊.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校本实践探究[J].中小学德育.2018(7).

[3]赵碧波.劳动育人观在中职学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0).

作者:王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