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2-07-25 08:59:55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摘要】科技型社团始终是高校大学生社团中的一大亮点。高校科技社团是由一群热衷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时下最新科技成果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对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部署的“双区协同、三全育人”模式下,采取制定目标、强化指导、整合资源、形成品牌等具体举措加以推进。

【关键词】高校;科技社团;创新能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服务”指示精神,强调我国应建好社会主义大学,建好“服务型”高校。会议指出,高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探索建立“双区协同、三全育人”模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双区协同、三全育人”的主战场,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开展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其中高校科技社团在学风建设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大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应对时代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也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与核心目标。

一、高校科技社团

高校大学生社团定义:目前国内尚没有人对“高校大学生社团”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多数学者在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均有自己的理解与定义。在我国,对于“高校大学生社团”相关的文献中,绝大多数都围绕“趣味相投”、“自发组建”等关键词展开。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依其性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学习研究类、娱乐休闲类、公益活动类等。其中,学习研究类社团是众多社团中最为主要的类型之一。学习研究类社团是以满足大学生课堂知识或其他方面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提成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能力,与专业能力、科研研究相关同时具有专业实践性质的学生组织。高校科技社团隶属于学习研究类社团的一种,它也是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社团中衍生出的新生物。高校大学生社团在我国高校中由来已久,其不仅填补了教师及课堂不能带给学生们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的空白,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实践机会,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素质教育补充功能。新时代下,我国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素质教育补充功能,必须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社团的潜能。而科技型社团除了具有其他社团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性质之外,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自我创新。[1]社团成员应始终秉持社团创新精神,在学习及社团管理中,将创新精神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补充功能。

二、“双区协同、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科技社团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科技型社团是爱好创新的大学生们的大本营。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喜欢创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高校科技性社团成了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群体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在“双区协同、三全育人”的模式下,高校科技社团能够实现在课余时间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空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目前,科技型社团的活跃程度已逐渐超越了其它娱乐型社团。与其它类型社团不同的是,高校科技社团除了具备服务、培训、管理等功能,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高校科技社团最核心的特征,在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还具备了以下几点特征:第一,高校科技社团自由性强,灵活度高。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成的组织,是一群拥有相同兴趣爱好通过共同的关注点所维系在一起的,他们通常对科技有关的课题感到关心,但又存在不同专业与学科间的交融。也正是由于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流与融合,导致很多新鲜问题的产生。这些知识火花的迸发,弥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空缺,实现了社区学区的协同教育。学生们通过高校科技社团发现具有思考与探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它帮助自己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高校科技社团团队凝聚力高。高校科技社团不同于其它大学生社团组织,其管理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年轻人自觉组建的组织,成员彼此间更具有共同语言,团体的目标也更加一致。高校科技社团的最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实践活动的成功展开,依托于社团成员间的团队合作与配合,也需要各个专业、学院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集体度过科研上的难关。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学共同学习,也使得学生得到全方位、全面的自我提升。它绝非某个专业能力优异的学生张扬自己的舞台,而是一群拥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团队合作攻克科研、学术难关的主阵地。第三,高校科技社团更加尊重成员观点。高校科技社团团内规则由每位成员参与制定并遵守,管理方式极其民主。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科技社团主张百家争鸣,任何一位成员都可以提出自己关于某一学术问题的观点及意见。在不违背法律的基础上,成员具有高度的自由,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同时,高校科技社团并不是高校正式部门,它只是由学生根据大家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小团体组织。其内部氛围相对轻松愉悦,每位成员间不存在等级压制,彼此间互相协助、尊重的社团风气也充分保护了每一位成员对于科研创新的热情,从而真正实现走出教区在舍区也能拥有学习热情。

三、高校科技社团社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举措

(一)制定高校科技社团总目标,加强社团建设。高校科技社团是大学校园实践创新活动的主要负责组织。其担任着带领学生参与、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担。可以说一所高校创新实践活动办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科技社团的发展程度。此外,高校科技社团应以实现“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为自身的总目标。通过开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高校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并筛选出优秀的就业创新成果。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教区、舍区都能接收到充分的创新知识学习,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最终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提升的机会。(二)实行针对性指导。由于高校科技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内部成员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专业与学习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想要提升高校科技社团的专业创新能力,应该实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对于刚加入社团的新生,专业知识水平较差,更多的培养兴趣、普及知识为主。由直系学长传帮带,对其进行基本知识的培训,通过简单的教学与培训,让新生能够更快的接收深层次的知识,为社团储备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对新生的辅导要注意多利用舍区课余时间,从而弥补课堂上老师的不足;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同学,社团应组织开展高级辅导课程,对其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培训。同时社团应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报名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进行学习。组织他们申报课外科技立项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促进师生双向选择,引导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2](三)整合资源,确保双区协同。“双区协同”模式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部署的全新育人模式,要求教区、舍区双管齐下。“双区协同”,就要对大学生学习及课余生活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应拿出创新项目基金,重点建设用于大学生科研实验的硬件设施,为高校科技社团配备良好的实验器材与仪器设备。通过硬件设施的保证,保障高校学生在教区的学习质量。同时,创新实践基地及实验室应尽量对学生开放,增加科技社团成员课余学习时间,充分保证学生在舍区的学习,普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提升。(四)形成特有品牌,增强影响力。“双区协同、三全育人”模式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新概念,需要不断坚持,在探索中建立。这就要求高校科技社团组织积极配合,不断在磨合中发展。高校科技社团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形成特有品牌,可以年度为单位在学校举办科技创新节日,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不同项目。同时,教区同舍区的协同配合也离不开教师团队的支持。老师们也应在高校科技社团中发挥作用,将教学与创新实践具体结合,带头为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开展创新创业型教育管理。对于科技社团中具有潜力的成员,教师应加强对其培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活中,真正做到全员创新、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对于高校科技社团中出现的困难,高校教师应多做服务工作、帮助解决社团的某些困难,充分尊重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营造民主氛围,助推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使社团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舞台。[3]

[参考文献]

[1]周欣.科技型社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世纪桥,2011,(06).

[2]魏萍.高校学生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04.

[3]魏萍.高校学生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04.

作者:金晓辉 廖海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