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学论文9篇

时间:2022-12-23 02:37:59

高校艺术教学论文9篇

“俄罗斯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外语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国内外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现实派观点,现实主义者注重外语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本科学习期间要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以便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一种是理想派观点,理想主义者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在掌握五项基本技能的同时,学生还应对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文学等非实践性课程甚至是边缘性课程有一定深度的了解。由于两派的诉求不同,所以在不同学校的教学大纲里的反映也不一样。现实派多以专业外语院校为主,虽然这些院校也相应地提出了“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但多年的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惯性并非一个理念所能制动。理想派多为综合性大学,由于综合性大学特殊的学科优势,使得学生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其他单一外语院校很难开设或者囿于教学理念不愿意开设的课程。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开设的“俄罗斯文化基础”为例,这是该校俄语专业拔尖创新班所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非实践性课程。依照现实派的观点,这种与俄语实用性有一定距离的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都成为疑问。本文作者认为,这门课程非常有开设的必要,但如何能协调现实的诉求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这门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其实,2003年版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对类似的课程已经有了较为笼统的规定“,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俄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新闻、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由于学生在校时间仅仅四年,而且每个学校乃至每个人的要求是不同的,真正实现全面的“复合”目的是不现实的或者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某个方面的“复合”到不失为一种选择,这也是俄语教学的层级需求。“俄罗斯文化基础”是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依据根据拔尖创新班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所开设的课程,该班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将考研(或保研),其未来发展方向为科学研究和俄语教学,还有一部分人将在外事部门工作,因此层级需求决定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材的选择

确定了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就面临下面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目前,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使用的参考教材是《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该书以音乐、绘画、电影和戏剧为主要内容,将俄罗斯18—20世纪的艺术史串联起来,对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作了简单的论述,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和价值判断。通过这个教材,学生可以对俄罗斯艺术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坐标上的定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这是一本不错的教科书。由于俄语教学注重实践的特点,这本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如何才能把汉语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在交际过程中的俄语自觉表述。以爱森斯坦导演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为例,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电影内容本身,还关乎蒙太奇这样的电影艺术手法,虽然学生可以在汉语层面知道电影的内容,了解蒙太奇在观影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但这门课程除了能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汉语表述外,还需要知道相应的俄语表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俄语教学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我国英语界的著名教授王佐良很早就关注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他指出:“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如果对这些(欧洲文化知识)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3]英语如此,俄语亦如此。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语言大赛,特别是具体的言语实践表明,只有把艺术史教学和具体的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知识的自觉应用和艺术的审美效用。问题之二,目前,国内俄罗斯艺术史教材可选择的面不大。基于此,可以考虑依照《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或《俄罗斯艺术史》的编撰体系,引进俄罗斯相关教材内容作为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能通过艺术史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俄语词汇和相关的语法知识。目前,俄罗斯出版界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史书籍,如格涅基奇(П.П.Гнедич)主编的《俄罗斯艺术史》(Историярусскогоискусства)、格拉巴尔(И.Грабарь)主编的四卷本《俄罗斯艺术史》(Историярусскогоискусства)和德米特里耶娃(Н.Дмитриева)主编的《俄罗斯艺术简史》(Краткаяисториярусскогоискусства)等。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组织专业人士,编撰适合中国学生的俄罗斯艺术史教材,如果用俄语编写存在难度,可以考虑在术语和概念等关键环节用俄语标识出来。问题之三,“俄罗斯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定位需要认真研究,仅就课程的名称而言,本课程似乎不应该仅仅包括艺术史内容,换言之,“文化基础”这个概念本身应该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应该与跨文化交际或国情语言学有隐在或显在的联系。文化不应该紧紧局限于艺术文化。因此,艺术史应该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如果能够基于文化这个概念来理解并讲授这门课,那么教师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关注艺术文化,还有国情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可能由于对“文化”理解的不同,目前这门课基本上以艺术文化为主,也许在时机成熟之后,可以考虑与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交叉,实现艺术体验与文化教学的双赢。以上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也是这门课程下一步所要完善的地方。

三、授课时间的选择

授课时间的选择和有效教学理念有紧密的联系。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主要研究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共同的教与学的空间里如何完美互动,最后如何实现效果最大化。虽然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的教育科学运动,但直到今天依旧没有失去它的指导意义。我国学者也注意到有效教学在现实俄语教学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有效教学即可以是一种教学形态、教学管理,也可以是一种教学理想”[4]。教学理想的实现需要诸多要素,除了教材的选择和教师的知识储备等必要条件外,还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授课时间和有效教学存在密切关联。如果把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讲授“俄罗斯文化基础”这门课程,那么,上课的时间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这门课程是安排在大一下半年,这个时间安排是有问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俄语有一定的水平,但他们的词汇量还不足以应付在原文语境中去理解俄罗斯艺术问题,即便如“强力集团”这样的概念,也需要查词典,才能把该团体的组织结构、审美取向等关系厘清,对于大一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二,这个阶段课程多,教学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花时间学习俄罗斯文化艺术这门课程显然不是很恰当。作为将审美教育和知识教学与外语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尝试,我们拟把这门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半年。原因如下。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的俄语词汇量基本上可以阅读具有较大难度的文章阅读,这里所说的难度不但指俄语,而且包括在汉语语境下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四级考试结束,八级考试尚未开始,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理解俄罗斯艺术的精妙之处。艺术教学与普通的实践教学的区别之一在于除了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储备之外,还需要去感受艺术的美。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实现这一诉求。

四、授课方法的更新

“俄罗斯文化基础”的名称暂时尚无法和它的实际内容相互匹配,该门课程实际是关于艺术史教学,而且是关于俄语专业学生的艺术史教学。事实上,这方面的科研成果还不是很多,但有些与此相关的论文为该课程的教学可以提供可资借鉴的学理依据。外语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高等院校的现实教学必须在纷杂的现象中找到最核心的东西。新版《俄语教学大纲》强调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俄罗斯艺术文化的教学无疑是所要“复合”的内容之一。而如何使“复合”成为可能,则与授课方法的更新有关。语言诗意地栖息在艺术或文化之中,同样,艺术也无法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即“语言反映文化时折射出某一特定社会团体中的世界图景”[5]。基于此,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特点,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可以考虑。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本来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必选项,但“俄罗斯文化基础”有其特殊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至少要完成如下二项内容:内容之一,找到与课堂所学内容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增加对艺术文本的感性认识;内容之二,借助维基百科(俄文版)等工具来了解人物、基本术语和一些概念。课堂实践。课堂上通过欣赏俄罗斯艺术产品的影像或音像文本,来理解个案的艺术品与整个时代的关系。自主发挥。允许学生用俄语(或者一部分人试着用俄语)进行表述,阐释他们对俄罗斯音乐、美术和电影艺术的理解。要有重点。俄罗斯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如何在这广阔的海洋里寻找最有价值和最代表性的东西是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五、结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会对接受该门课程的学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应该是有效教学理念的良性反射。以“俄罗斯文化基础”为例,该课程的实施会涉及教材的选择、教师授课方法的摸索、授课时间的优化和考试结果的评估等环节。根据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俄罗斯文化基础”这门课程非常有存在的必要,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郑永旺 单位:黑龙江大学

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与科学就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还存在很大不足,面临很多挑战,对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迫在眉睫。

1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指课堂教学形式以外的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其与“第一课堂”公共艺术类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将美育提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是对于艺术教育重要作用的深入阐释,是我们今后加强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其中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

2目前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不足及挑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第二课堂艺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大不足,面临很多挑战。易晓明教授调查了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和实效的评价。调查结果为: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偏低;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在艺术活动各维度中,大学生对于学校在艺术活动的宣传方面较为肯定,但对自身在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度评价最低。[1]余嘉博士经过对上海地区9所理工科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着管理体制尚无规范、课程设置条理不清、实践平台尚可扩展、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等四大问题。[2]笔者通过长期的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研究发现,作为中部地区理工科高校的河南工业大学与上述研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共性。

3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包含六大机制,即目标构建机制、战略实施机制、特色锤炼机制、内涵建设机制、品牌营造机制、艺术普及机制,这六大机制互为补充,共同支撑了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本文选取河南工业大学做为案例进行研究,该校在第二课堂艺术教育中不断创新,构建了“一二三四五六”管理机制。即把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艺术育人体系作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重心下移”“请进来、走出去并举”两大战略;广泛开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世界性三大特色的多元文艺活动;着力打造艺术活动的四个“合”;构建五大品牌文艺活动体系;在艺术普及方面做到全年不断线,力求六个“有”。

3.1创新目标构建机制,坚持一个目标———构建

“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艺术育人体系目标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管理工作理性化的最终体现。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目标构建成为管理机制创新的第一步。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与“艺术展演季”等活动,学校着力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体系。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相结合,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届次化的艺术展演,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载体,力求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完善艺术育人体系。与此同时,河南工业大学还力求学生艺术团体的一体两翼、协同发展。“一体”即校大学生艺术团,“两翼”指各二级学院艺术团及其他艺术类学生社团。校大学生艺术团以“弘扬校园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宗旨,活跃在校内外的文艺舞台上,用艺术诠释着河南工业大学的精神和气韵;与此同时,各学院也建立了院级学生艺术团,很多院系的学生组织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活动品牌,在校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各类由学生自行筹建的艺术社团,如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大学生剧组等,是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学生组织调动自我热情、凝聚自我力量、发现自我价值,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春工大处处洋溢着艺术之风。

3.2创新战略实施机制,两大战略并举———纵向

维度的“顶层设计、重心下移”与横向维度的“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态管理过程,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运用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政策激励等机制,有力推进了战略实施。3.2.1纵向维度的“顶层设计、重心下移”坚持顶层设计与重心下移相结合。一是需求导向,认真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谋划第二课堂艺术育人工作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运用学生组织“工大青年调查”的平台,对第二课堂艺术活动进行调研。围绕“三度”,即艺术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美誉度开展工作,使调研结果成为下一步工作的源头之水、有本之木、决策之基。二是目标管理,重心下移。河南工业大学对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各项重大活动实行招标承办制,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同时,制定《河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考评细则》,针对学院艺术育人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对学院工作成效的量化考核,把软要求变成了硬指标,使艺术育人工作有标准、有检查、有考核,便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促进了艺术育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政策配套,表彰激励。课程化改革中实施的第二课堂“一课化”是河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即将部分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列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学分奖励。另外,在学校年度“五四”表彰中,专列学生艺术活动单项表彰,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活动的开展。3.2.2横向维度的“请进来、走出去”坚持“三个请进来”,使高雅成流行,国粹为时尚。一是“请进来”高水平的演出。河南工业大学连年承办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河南民族乐团、河南省曲剧团等为广大师生呈现了一场场丰富的视听盛宴。优秀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二是“请进来”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河南工业大学聘请著名竹笛演奏家、河南省青年民族乐团团长吴建艺等艺术家担任艺术团兼职导师,进一步提升艺术水平。三是“请进来”高水平的讲座。河南工业大学运用“工大讲坛”平台,邀请学界大师为学生开设文艺类学术讲座,例如:物理学家黄祖洽院士的《科学与人文本同根》,国学大师傅佩荣的《探寻国学精髓,感悟人生智慧》等,使广大青年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坚持“两个走出去”,成为德育新载体,服务主旋律。一是“走出去”观摩艺术。河南工业大学校团委老师整合社会资源,带领大学生艺术团、学生会、艺术类协会骨干等,共同观看校外优秀文艺演出。提升了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工作水平,加强了艺术团的对外交流,开阔了艺术团成员的视野。二是“走出去”展示艺术。近年来,在高雅艺术的感召下,学生开始从台下走到台上,发挥艺术社团的优势,于暑假分别走进乡村与社区,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回馈给人民群众。

3.3创新特色锤炼机制,三大特色多元互融———广泛开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世界性的多元文艺活动

特色发展是艺术工作的灵魂,丰富多元的校园艺术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粉丝”,扩大艺术活动覆盖面与育人效果。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我们看到艺术活动类型兼具民族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做到了雅俗共赏、丰富多元。一是民族性。开展“国学周”系列活动、届次化的“最炫民族风”民族风采展示大赛、学生社团芰荷汉服社的“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系列讲座等活动,使艺术作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表现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情趣,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是地域性。由于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例如:届次化的“粤豫连襟,共谱华章”粤文化主题演唱会、二人转专场演出、“民族风,家乡情”高校艺术交流晚会等。展示了具有各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对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普适性都具有良好示范效应。三是世界性。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和办学视野全球化的氛围日益浓厚,艺术教育工作也应乘势而上,借力前行。通过海外留学生在校内各个艺术平台的展示,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少林武术培训班”汇报表演等,丰富了学校的艺术类型;同时,学校还举办了届次化的英语文化节、世界文化巡礼等活动,充分展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3.4创新内涵建设机制,着力打造艺术活动的四个“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河南工业大学做到了艺术活动与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主题教育活动、新媒体氛围营造等的有机结合,为艺术活动营造了更深、更广的舞台与发展空间。3.4.1艺术活动与办学特色相契合河南工业大学着力打造契合办学特色的文艺活动,助力内涵发展。粮油食品学科群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核心办学特色,学校紧紧围绕该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第一方面,承办“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包括“科学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省级辩论赛、科普展览、主题影片展播、大学生“爱粮节粮”公益广告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号召大学生爱粮节粮;同时,承办“世界粮食日”河南分会场系列活动,包括启动仪式、烛光守夜晚会、大型“高校行”活动等。第二方面,在以粮油为特色的社会实践中,广泛采用多元文艺形式,普及知识,影响大众。例如:“食品安全行,助力中国梦”社会实践,“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爱心粮”社会实践,宣讲“节粮爱粮”进社区,“光盘行动,弘扬传统美德”活动等,有力支撑了学校的特色发展。3.4.2艺术活动与专业特点相韵合第一,以两大校级平台凝聚人。河南工业大学现有“青年研究中心”科教文化发展研究室及“大学生论坛”两大学生组织平台。“青年研究中心”是从事青年及大学生研究的学术机构,其下属“科教文化发展研究室”对艺术育人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大学生论坛”为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激情的平台,陆续开展了《光影感动青春》《读书•旅行》《梦轮回》《多元的校园文化》等文艺类分论坛,凝聚了学生文艺力量,拓展了学生文艺平台。第二,以各个院级平台熏陶人。经过多年沉淀,河南工业大学形成了以设计艺术学院“创意风———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家园”、新闻与传播学院“传之梦”理想教育平台、生物工程学院“秋之舞动”植物卡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艺术育人平台。艺术活动与专业特点相韵合,打造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3.4.3艺术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相耦合河南工业大学以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学校的主旋律,产生了德育、美育齐头并进的强大耦合效应。第一,开展爱国爱党艺术教育,提炼“红色”内涵。例如:在十八大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演讲比赛、红歌大赛、红色剪纸作品展、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为了巩固学校“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在青年学子中开展《长征组歌》排演活动,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艺术教育高度融合,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第二,发挥文化渗透力,提炼时尚内涵。河南工业大学通过承办河南省青年时尚促进会成立大会暨郑州女裤创吉尼斯纪录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吸引了省领导及社会各届人士3000余人参加,被人民网等全国200余家媒体报道。第三,进行爱校艺术教育,提炼“美丽工大”内涵。河南工业大学通过开展“美丽工大”系列活动,通过工大E图网、工大掠影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发现身边之美、校园之美、生活之美,培养爱校、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操;连续九年开展“唱校歌•铭校训•爱工大”活动汇报展示会,发挥了“工大精神”的引导、激励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3.4.4艺术活动与新媒体氛围营造相融合河南工业大学善于运用多维宣传媒介,通过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宣传,营造全体学生赏艺术、论艺术、爱艺术的良好氛围。第一,校团委于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课外艺术活动一览表》,绘制“艺术活动地图”,并通过“青年在线”网站等进行全媒体推介。第二,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海报、展板等多种媒体,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周末文化沙龙”大型喷绘平台,于每个周末整合推介全校的文艺活动。第三,利用校共青团微博、微信、人人网、QQ空间四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对演出活动进行图文现场直播;对历次迎新晚会、毕业晚会进行校园网同步视频直播;在校团委官方微信平台引入校园广播站、大学生艺术团音频双向互动栏目,升级“点对面”传播方式,做到“点对点传播,心贴心服务”。不断开辟多维育人空间,持续影响、持续熏陶。

3.5创新品牌营造机制,持续锤炼五个艺术活动品牌

艺术活动品牌的实质是其承载的价值、文化品味和个性的总和,是组织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艺术活动的无形载体。只有坚持不懈地营造品牌,才能不断增加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忠诚度。河南工业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梦想起航”主题迎新晚会、“飞得更高”主题毕业晚会、科技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季等五个文艺活动品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开展历时三个月、由十余场演出组成的“艺术展演季”活动。该活动由校大学生艺术团、校广播站及二十余家校内外艺术社团联合承办,是学生艺术团体“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与最佳诠释。通过展演,激发活力,铸造精品,以展带练促提高,以点带面促发展。展演季的举办,为各学生艺术团体打造了艺术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了校内与校际各艺术团体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活力,点燃了艺术精品打造的热情。同时,学校教工艺术团成员及艺术指导教师与同学们联袂演出、同台献艺,共同将演出推向一个个高潮,产生了极佳的引领与示范效应。

3.6创新艺术普及机制,校园艺术活动力求六个“有”

艺术活动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必须创新艺术普及机制。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目前高校艺术教育的最大挑战。在该校案例中,艺术普及方面做到了全年不断线,力求六个“有”,即“学校有规划,学院有平台,社团有活力,活动有届次,周末有沙龙,周周有活动”。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各基层学院均具备院级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及合唱比赛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平台,各级社团开展了届次化的新生文化节、社团巡礼展、社团文化节、女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网络艺术文化节、大学生原创流行音乐节、摇滚音乐节等活动。在学校“周末文化沙龙”的统一引领下,做到了周周有活动,精彩不间断,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言:“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高等学校应继续重视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工作,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谱写艺术育人工作的新篇章。

作者:杨子江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推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音乐剧是20世纪欧美大陆献给人类的文明成果,集歌、舞、演为一体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更是一种对人性的自由表达,并充满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求意识。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兴起了第一轮音乐剧高潮,以搬演国外著名音乐剧目如《美女与野兽》《猫》《悲惨世纪》《巴黎圣母院》等为主要推广形式,这些经过历史沉淀大浪淘沙之后的优秀作品往往成为思考中国本土音乐剧的起点。星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艺术高校纷纷开设专门的音乐剧系,以培养新兴音乐剧人才。与此同时,音乐剧这种综合舞台艺术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师生的视野,以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开始摸索在普通高等院校创作、排练、演出音乐剧的新型教育模式,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音乐剧教育改革风潮。

一、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需求

推广普通高校音乐剧通识教育乃是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回顾近五年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政府无论在政策导向上还是资金投入上,都大力扶持和鼓励文化演艺活动。现将公开的相关政府报告和重要政策通知按时间顺序整理如下:(1)《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该《规划》特别提出将努力在“十二五”期间“推出100部以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和精品剧目,重点扶持20台左右交响乐、15台左右歌剧(音乐剧)、10台左右舞剧(芭蕾舞剧)”。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学习引进并扶持西方优秀综合舞台艺术在国内发展的决心。(2)《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本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该《通知》在文化产业的演艺模板中提到:重点发展音乐剧、歌舞剧等高端演出市场。依托和发挥海淀艺术团联盟等组织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市场化程度高、具有海淀特色的音乐剧和歌舞剧作品;加强国外优秀音乐剧和歌舞剧目的引进,鼓励企业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地区的演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海淀区打造成国际音乐中心。首届中关村音乐剧艺术节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成功举办。这种“立足高校研究——倡导多方艺术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文化艺术圈”的模式已经在北京海淀区初见成效。(3)《关于开展2013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紧接着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2013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高校在推广文化演艺方面的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组织部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30个省(区、市)的高校演出京剧、昆曲、话剧、交响乐、歌剧、音乐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经典作品,计划安排290场左右;组织各省(区、市)开展普通高校和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等,该《通知》在财政方面亦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2.素质教育需求

目前,高等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已不再是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的探讨,而是着重研究如何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并且重视在实践中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潘懋元教授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可总结为三条:一是结合已开设的专业课来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开设相当于西方通识教育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三是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认为广义的艺术教育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就是素质教育。音乐剧通识教育的推广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与素质教育体系。(1)提高修养健全人格。教育应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在素质教育里面,一方面,美育——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全面培养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因为审美素质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我们全民的素质,当然要全面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而人的审美修养的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2)促进科学思维发展。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联系都交汇在想象思维这个文化原点上。想象支配联想,联想创造形象,形象成就艺术,这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的一条永恒不移的基本规律;想象诱发猜想,猜想接近真理,真理成就科学,这是科学发现和科学教育的一条亘古不变的基本原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是这个道理。以理工科为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就更加需要音乐剧这种极具实践精神的艺术平台。(3)完善艺术教育体系。20世纪以来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又从排斥到融合。而在国内非艺术类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中,亦呈现出不断重视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探索出一套包括三个层次的素质教育体系,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调查与实践;东南大学采用必修加限定学时的选修制度,以保证人文课程的授课时间;清华大学每年举办音乐节并成立音乐教育研究机构等。发展并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国内外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共性,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非多此一举,而是为素质教育发展大计锦上添花。

3.学术研究需求

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如何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才能,如何在高校推广音乐剧,如何将普通高校的艺术资源融入到音乐剧产业链中,如何进行贴近校园文化和欣赏品位的本土化音乐剧创作等。对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语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等人文社科艺术类院系来讲,音乐剧研究中心无疑是一个提供理论和实践机会的绝佳平台,能大大促进综合高校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学术研究发展。

4.文化市场需求

从已形成的北京中关村海淀来看,“立足高校研究——政策性倡导多方艺术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文化艺术圈”的文化发展路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数量庞大的在校大学生既是当下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播对象,又是将来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和文化市场繁荣的推进者。目前我国音乐剧市场结构失衡,形成向高端畸形发展的市场格局,亟需以校园大学生为中心的低端消费市场来补充。音乐剧以其雅俗共赏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成为目前艺术文化市场公认的朝阳产业,虽然目前许多高校自创自编自演的音乐剧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却有着无限可能在将来的音乐剧文化市场发展中分一杯羹而走在时代前列。

二、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的实践案例

1.北京大学音乐剧通识教育实践

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是一个“学术带动型”音乐剧艺术研究机构,依托北京大学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卓越的社会影响力排演了许多原创音乐剧,如《大红灯笼》《曹雪芹》《元培校长》等,其中《大红灯笼》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该研究中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音乐剧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等重点国家课题,同时关注音乐剧通识教育的推广,连年举办音乐剧大师班。2013年12月9日至12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关村国际音乐剧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中国音乐剧孵化基地承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宣传部为支持单位,以“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音乐剧与中国美学”“作为文化产业的音乐剧”为主要议题,邀请来自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艺术院校的音乐剧专家、优秀的音乐剧制作人与艺术家,通过主题讨论、剧作赏析等方式,相互借鉴、交流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这一举措掀起了整个海淀中关村地区的音乐剧热潮,吸引大量非艺术类综合高等院校师生积极参与研讨与观摩,意义非凡。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剧通识教育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团委音乐剧工作小组,积极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成功排演原创音乐剧《罗阳》,在大学生中反响强烈。北航的优势在于:社团教师有较强的学术研究潜力和表演实践能力;而北航的学科设置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无论是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艺术设计学方面的训练,还是经济管理知识架构的建立,都使得学生们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注重实践,既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又能在排演过程中进行得体的管理运作,弥补了艺术水平的不足,十分适合音乐剧这种注重合作的艺术活动。北航的劣势在于缺乏专业音乐剧人士的指导以及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这两者则通过短期有针对性地密集音乐剧技能培训和财政补贴来弥补。由此可见,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剧艺术的欠缺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进行弥补,在进行音乐剧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普通高校应当借助专业艺术院校的外力助推自身发展。

3.南京邮电大学音乐剧通识教育实践

南京邮电大学由其直属单位文化艺术中心承担音乐剧通识教育实践,现有教师承担音乐剧学术研究、编剧创作、对外交流学习、音乐剧短期项目培训和剧目排演等内容,并在必要时整合各个学生社团的力量,形成相对独立的音乐剧通识教育推广平台。2012年南京邮电大学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DREAMHIGH音乐剧社,成功排演音乐剧《歌舞青春》,反响热烈,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连续复排。经过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判断,该研究中心立足以学术研究(含音乐剧创作)为理论内核,以外聘专业音乐剧指导教师为艺术保障,以定期剧目演出为实践目标,以对外交流、举办通识讲座、日常艺术训练、建立音乐剧资源库等为推广措施,不断深入探索普通高校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4.普通高校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SWOT分析

通过上述三个案例的分析,普通高校在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上既有其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存在外来的机会和威胁,综合分析如下:图1 SWOT分析

三、推广音乐剧通识教育的主要模式

1.通识教育中的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内容包括在社团中插入音乐剧表演所需要的训练课程,举办才艺选拔比赛,定期排演音乐剧目等。(1)声乐表演训练。音乐剧的歌唱,无疑是音乐剧无穷魅力的重要源泉之一。“音乐剧演员应是全能型的、一专多能的,没有一般观众能够感觉得到的弱项。这个‘一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专在歌唱;这个‘弱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弱在歌唱”,声乐训练可谓音乐剧训练的重中之重。同时,应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学生的气息,“寻求一种自然声的演唱方法,以各种不同的音色和唱法来诠释剧中人物”,以适应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2)舞蹈编导训练。定期邀请外援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训练,以爵士舞、踢踏舞、外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中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等课程为主,其他舞台技能为辅,如有可能将开设舞蹈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驾驭多种风格的中外音乐剧作品。(3)戏剧表演训练。提到音乐剧演员的培养,大家往往会对音乐、歌舞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台词的训练重视不够。可以这样说,音乐剧演员的台词功底应该能够与话剧演员相媲美。可以针对具体的音乐剧目进行必要的戏剧表演台词训练,方式方法包括正音、绕口令、古典诗词朗诵、即兴戏剧人物独白等。同时以斯坦尼拉夫斯基对话剧演员的训练体系为基础进行表演训练,融入音乐剧演员的创作特性,加强音乐、歌舞与表演内在的联系。(4)才艺选拔比赛。普通高校可以定期举行独具音乐剧风格的才艺选拨比赛,通过对世界著名音乐剧唱段的表演和模仿,推广音乐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并从中吸纳有潜力的学生演员进入音乐剧研究中心表演团队。(5)音乐剧目排演。一是排演经过缩略和改编的著名音乐剧,而这个思路已经在2012年得以实现。例如南京邮电大学音乐教师将《歌舞青春》这部讲述美国高中校园故事的音乐剧改编为讲述中国大学生活的校园故事,删减不符合文化背景的段落,将台词改为符合中国人的讲述习惯,同时因地制宜地修改音乐并编排动感十足的现代舞蹈,在学生中反响热烈,成为保留剧目。二是串演著名音乐剧的经典段落,即片段性重现。在西方音乐剧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剧唱段,例如《演艺船》中的《老人河》,《猫》中的《Memory》,《歌剧魅影》中的《ALLIaskofyou》,《音乐之声》中的《哆来咪》等,若有一定逻辑和层次地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不仅可以让这些经典片段深入人心,还能有效降低排演难度,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三是试演原创小型音乐剧,推进音乐剧本土化进程。

2.通识教育中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又包括音乐剧理论推广和音乐剧理论研究两部分。前者体现为开展一系列的音乐剧理论课程,培育音乐剧生长发展的土壤,例如开设音乐剧概论、音乐剧经典剧目欣赏等选修课,以及不定期举办音乐剧相关讲座,组织去专业艺术学校观摩,组织学校间的演出交流活动等。后者则将在实践中探索音乐剧扎根大学院校的道路,从音乐剧创作、音乐剧表演理论、音乐剧人才培养、音乐剧产业发展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增添人文社科方面研究成果。

3.推广普通高校音乐剧通识教育之运作模式

综上所述,具体可行的普通高校音乐剧通识教育运作模式可以总结成下图:

四、总结与展望

音乐剧这种渊源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类型,本身有着复杂的演化历史,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关。纵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于其它艺术门类,但是它已然成为了一支盛开的、独特的艺术奇葩。中国当代音乐剧是从西方音乐喜剧发展而来的,不过音乐剧早已超越了喜剧的模式,正剧、悲剧均有佳作出现。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和积淀之后,我们有幸赶上了音乐剧发展最宝贵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可以预测,未来十年左右将是音乐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音乐剧市场成熟繁荣的关键期。艺术对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极建设健全艺术教育体系和开展艺术演艺活动将日益成为综合性高等院校发展重点之一,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搭建整合社团资源的平台,扎根理论,付诸实践,对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发展、树立高等院校自身品牌形象等诸多方面都将大有裨益。

作者:丁一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高校开展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1.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是学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可以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欣赏课涉及的知识领域较为广泛,对历史、人文以及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涉猎,从中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在音乐欣赏中的熏陶,提升其审美情趣和感知力。因此,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力和审美创新力。2.利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热衷于具有感染力的音乐。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尤其是开发其创新意识及拓展想象力。音乐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它是人们情感上的补充,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快感和心灵享受。合适的音乐有助于进行思维创造及情感延伸,通过情感上的满足激发人们的共鸣,对于学生来说,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以让思想更加地宽广,思维更加发散,进而丰富想象力。3.利于提升学生精神文明境界。高校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支撑者,在道德和胸襟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求。体格上可以通过体育来锻炼,内心上则需要音乐的灌注。音乐欣赏课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音乐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价值观角度来看,音乐欣赏课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音乐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教育意义。通过音乐欣赏课,能够帮助学生成为道德高尚、品格美好的人。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其丰富的音律和美好音节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让学生的精神文明得到更好的升华。

二、当前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现状

1.课程时间短无法实现教学目的。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音乐欣赏课,但对其还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此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学校资源,因此课程设置上通常为了降低学校成本而缩减音乐欣赏课课时。很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时间大概在36个学时左右,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大部分学生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及就业找个好工作,较为注重文化课培养,在初中时期关注力注重放在主课程上,常会为了文化课而占用音乐课时间,使得学生音乐基础不高。所以,单靠短短的36课时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弥补音乐乐理知识是不够的。2.教学内容和手法与学生情况不符。高校音乐欣赏课的选材上多以艺术性强、庄重的音乐类型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较偏好于比较熟知的民族音乐。因此,那些较为庄重严肃的音乐题材往往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致,加上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手法,大多以播放音乐形式来进行。这样长此以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无法全面地了解音乐的精华和意义,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使音乐欣赏课形同虚设。

三、关于高校有效开展音乐欣赏教育的建议

1.拓展音乐教学空间。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净化情感。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不同,因此需要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扩展音乐教学空间,利用业余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授课。比如说,通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让学生加深对音乐欣赏课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2.因人而宜开展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法也应不同。这就需要从培养对象、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制定适合于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特点的教学方式。比如说,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新的学校,对于环境和生活上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因此可以选择生动形象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较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深刻含意的音乐如《广陵散》《婺江风光》等。3.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心理年龄大多是由生理年龄所决定的,因此,其思维特性也与其年龄特点有关。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进而丰富想象力,这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是极为有效的一个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素质不同,那么在进行音乐熏陶过程中,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选取优秀的乐曲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联想,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4.注意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只有学生具备了创造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具创造力。首先,可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指导学生延伸作曲的思维想象,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创新与不同。这样不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客观科学地进行方向引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音乐欣赏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因长期积累的一些旧观念、旧思想的影响,使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中,尤其是在非艺术院校中的推广与普及步履艰难。所以,提高高校音乐欣赏教育水平,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说非常重要。

作者:何贵汀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影视艺术分院

艺术教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艺术是人类认识和走向文明的基本途径,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钱学森也曾说过:“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1]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对150位科学家个人传记的研究之后,得出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都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的结论。从古今中外杰出人才的素质和成就来看,他们大都是科学与艺术兼修,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或造诣。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70—80%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钱学森、达芬奇等科学家与艺术家均是科学、文学、思想与艺术的“全能型选手”,是素质教育的集大成者。

1.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它是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体,概括而言,智力因素包括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智力能力、思维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独立性、冒险性、个人精力、好奇心、洞察力等一系列人格特征,全神贯注、精力充沛的工作作风,能够承受失败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2]传统认为,创新能力是先天性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基因决定,其培养只能在婴幼儿阶段进行,是一种先天性的特质。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可开发、可培养的,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德纳(Gard-ner)将创新能力区分为小“c”创新能力———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大“C”创新能力———非常偶然才发生的能造成突破性、历史性作用的创新能力。目前,创新能力被普遍认为是在“先天”基础上,“后天”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2.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是为国家繁荣富强培养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是为国家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事业输送人才的主流群体。但是,由于培养体制和机制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袁本涛、延建林有关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调查表明:有近半数的调查者认为硕士生的创造力为“一般”和“差”,认为博士生的创造力“一般”和“差”的有近三成。[4]王孙禺等人的调查发现:仅有“9%”的导师和管理者认为硕士生创新能力为“优”。[5]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关注的热点,但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短板。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高层次阶段,学生群体有自己的特点。研究生艺术教育在研究生阶段更是被视为附属品,是可有可无的活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零散性、随意性突出,规划性和系统性不强;艺术活动强调娱乐性,忽略育人性和艺术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不够衔接不够,没有一个相对完成的教育体系,导致艺术教育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一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理工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的割裂现象,由于学科设置相对单一,缺乏综合大学的教学资源和人文底蕴,在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上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保证研究生日常课程及科研任务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不断挖掘其潜能,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艺术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艺术,本身是开放的、交融汇合的,它追求的是超越自我,摆脱束缚,这对研究生打破自我、摆脱传统观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个性化模式培养,促进创造性品格形成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个性化培养,而创新性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则是独立自主、强烈地求知欲,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基于艺术教育的独特培养模式,才得以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艺术本身是“求异”的过程,追求的是大胆地创新,不断地突破与超越,这一点正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切入点。(2)超越传统教育理念,推动创新性思维传统教育注重的是记忆力以及逻辑能力的培养,而艺术教育则侧重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教育从观察和发现能力入手,多方位、全角度培养。例如,以艺术教育中的媒体影像课程为例,它要求学习用相机模拟各种焦距摄影镜头和各种光圈下的视野,去选取、观看周围的景物,学习从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观察事物,洞悉其变化的规律和奥妙,把握自然景物的色调、影调、造型等的微妙差异和刹那变化,只有独特的视角才能挖掘有意义的东西,这对研究生视觉敏锐度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3)加强实践活动,提升创造性实践能力艺术教育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对乐器的弹奏,还是对事物的绘画,都是一个需要不停练习的过程。这就要求研究生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付诸实践,将每一个想法具体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电子科技大学艺术教育的“四位一体”平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典型的理工类高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的学生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教育部网站以《电子科技大学努力打造“四个一”工程,全面提升理工科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做专题报道[6]。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实践总结出“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平台建设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电子科技大学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学生艺术活动为重要载体,以艺术团为抓手,以第二课堂为突破,形成了“艺术课堂传授经典、成电舞台传播文化、艺术团队引领品质、艺术基地实践创新”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1)高质量的成电艺术课堂是创新的源泉,丰富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电子科技大学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主要渠道。电子科技大学注重课程结构综合化,按照“精选内容、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原则,横向布局上力争使课程覆盖艺术范畴的主要门类,纵向结构上兼顾理论传授、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三个层次,形成了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艺术课堂”。第一,每年开设《交响音乐名著欣赏》、《声乐基础与训练》等系列艺术鉴赏课和技能训练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学生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养成的全面融合;第二,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到学校举办高水平专题讲座,实现艺术知识讲授与赏析讲座的有机互补;三是鼓励开展教学改革,采用多媒体、现场表演等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高雅艺术进课堂,艺术教学高质量,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改变研究生“专业教育扎实、素质教育薄弱”的现状,更可以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带来多维的视角、多样的素材和多发的灵感,是研究生创新的源泉。同时,通过高质量的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有助于研究生平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发掘科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及交叉学科的魅力与价值,为自己的研究注入更多的元素,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2)高品位的成电艺术舞台是创新的平台,开拓研究生的艺术视野艺术实践活动是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艺术演出中的节目排练、舞台表演和作品的创作都极大地给了学生体验审美、塑造心灵、学会创造的机会。电子科技大学立足构建一个多彩化、精品化的“成电舞台”,包括“校园主题演出、月末专场音乐会、文化艺术节活动、学院专题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五大系列演出。该舞台坚持以先进文化教育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雅艺术熏陶人的原则。在舞台活动设计中,一是充分考虑演出的覆盖性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得需求,如月末专场音乐会包括声乐、舞蹈、交响乐、民乐、电声乐、话剧、心理剧等,给予学生多种选择;二是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参加艺术体验和学会创造,如各类型演出活动的普及和各学院的专题演出都给了学生表演的舞台;三是强调育人性以彰显学校倡导的“求真求实•大气大为”核心价值观,如“迎新生晚会、新年音乐会、新年晚会、毕业晚会”四大主题演出,从主题设计,形式创新,都注重发挥育人作用。四是发挥骨干的引领作用,艺术团以排演精品节目引领成电舞台、带动艺术社团的发展和群众性的艺术活动开展。眼界决定学生的世界。“成电舞台”的“高品位”和“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近一年来,登上“成电舞台”的省级、部级及跨国艺术表演近30场,校级表演更是每周都有。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雷纳.霍内克专场音乐会、美国杰尼阿塔学院合唱团的专场演唱会、中央歌剧院经典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专场演奏会、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王弢的专场演奏会等均与科大学子邂逅在“成电舞台”。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通过“成电舞台”的平台感受艺术、拓宽视野和认识世界。众多原创和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成电舞台”首演,带给研究生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和美感,更有心灵的震撼和创新的激励。只有创新才有精彩,只有创新才有未来。艺术如此,科学更如此。高品位的成电艺术舞台是创新的平台,更是青年学生的“梦工厂”与“创工场”的缩影,带给研究生深层次的“美育”与“创新教育”。(3)高水平的成电艺术团队是创新的载体,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支高水平的艺术团队,不仅是艺术教育和实践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也是展现学生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电子科技大学目前设有交响乐团、舞蹈团、话剧社等10余个团队,常年有普通学生300人左右在艺术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学校坚持发挥艺术团的示范作用,以排演精品节目引领成电舞台;注重对普通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辐射作用,带动艺术社团的发展和群众性的艺术活动开展。在全国及省市比赛中获得部级一等奖30余项,省级一等奖项近100项。研究生通过加入艺术团,在各类高水平的赛事与表演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艺术能力与创新能力,部分关于艺术的创新与学术作品的获奖也逐年增多。同时,校艺术团节目曾代表学校和国家赴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通过实践传播和学习国际艺术文化。艺术教育平台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审美和创造能力得到长足发展,成长成才的愿望更加强烈,艺术教育成效显著。(4)高关联的第一第二课堂是创新的突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灵感电子科技大学艺术团积极延伸教育平台,除了第一课堂的艺术学习之外,也注重研究生第二课堂的实践学习。艺术团利用区域文化优势,传播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四川多民族、多元文化、历史悠久的丰富文化资源,形成多元的“艺术基地”平台,开展艺术创作及演出,传承并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使“艺术基地”成为文化育人活动的创新平台。学校在康定、汶川、甘孜、金沙遗址、四川艺术研究院分别形成了包括“创作基地、实践基地和传承基地”的综合性艺术基地,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体验优秀、精品创作及排练演出系列活动,在完成系列精品创作演出的同时,不仅推进了本土文化进校园,还成为了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2008年和2011合唱团师生深入金沙遗址、川剧院等基地,创作和排演出了承载四川特色的声乐作品《神奇的面具》、《川剧变脸》,对金沙文化和川剧艺术进行传承和创新;合唱团部分师生还深入汶川、云南、阿坝等地采风,创作出了展示四川藏、羌、彝三大名族特色的小合唱《高原彩虹》、《云朵上的山寨》、《打跳》。2012年,合唱团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建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项目“川江号子”传承基地,2013年与理县县政府合作建立“博巴森根”传承研究基地,对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传承基地、艺术创作和演出,一方面丰富了艺术团的作品创造和演出题材,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层次;另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对本土文化传承传播和升华创新的意识,使研究生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并结合时代特色将其创新到更高的境界。艺术教学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理论与实践的互补,第一课堂是源泉,第二课堂是突破,在实践中不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灵感与创新能力。理工科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它不仅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更对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说:“艺术不单纯是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还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我们有逻辑思维,还要有创造思维,这两个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大的作为。”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艺术情操,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韩蕾 陈龙 李晗 杜鹏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观念及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激发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艺术的元素来提升外部形象。同时,“艺考热”不断升温,各类高等院校相继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并且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是,社会上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的增长远远不及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行业规范逐步完善,一些小型设计公司或者设计室在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中遭到淘汰,则加剧了就业供需矛盾。所以,本文拟通过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现状的探讨并提出建议,以为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提供借鉴。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现状

1、个人职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尚不成熟

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其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经调研,陕西地区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学费是每年6000元,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则每年高达9000元,除此以外,再加上一些必须的专业用具等,一个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培养成本近7万元,因此学生在就业取向中就容易出现“投资期望值高”的特点。我们对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2012级、2014级学生进行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对刚毕业时的月薪要求超过4000元以上。由于专业的限制,学生在就业时很少有用人单位与其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

2、缺乏全面职业规划,把握不准就业方向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的几个重要就业方向是城市规划、动漫创意和工业设计等。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环境艺术拥有了特殊的地位,现在的城市规划,园林工程,环境改造都在各个城市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景观设计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动画专业,可去动漫创意、网络游戏、影视公司等对口单位,做网络游戏,写网络剧本,设计人物造型。在产品设计方面,这是市场发展空间最大及发展潜力最强的,现在的产品造型设计是工业设计当中相对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工业设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及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带来高利润与高附加值。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全面职业规划,把握不准就业方向,失去了就业机会。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专业知识不够踏实,就业信心不足

信心来自实力,一些同学在谈到自己的就业观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底气不足”,无论是亲历招聘会人才济济的场面,还是连面对招聘会的勇气都缺乏而选择逃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够踏实所致。某些同学在大学最重要的大一至大三的专业学习阶段,对自身要求过于宽松,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以六十分及格通过考试为目的,缺乏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艺术设计类的学科教育与理工科类的学科教育存在的差异化之一就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要,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赋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对学生本身的自主能力要求更高。学生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培养和锻炼,对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提高等重视程度比以前增加。但逆商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遇到挫折会感觉受伤害较大。

2、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当中发现,在其目前缺乏的素质当中,沟通协调能力、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这些首当其冲的方面欠缺较多。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差距很大。期待以后能够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在学校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方面,例如参加各种竞赛、获奖、专利、发表文章、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方面却偏向自己的其他兴趣爱好(例如文学、写作等方面),不少同学在谈到自己利用寒暑假参加过的社会工作经历是,有的在奶茶店打工,做超市收银员、超市促销员、打扫卫生、在手机卖场做销售员、在酒店打工做传菜员、发传单人员、宣传“保护环境”的志愿者;体验“为小区打扫卫生”的志愿者;敬老院志愿者;半坡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在大理石厂打过短工等等,涉足领域广泛而分散,没有紧紧围绕专业这条主线,有效积累含金量高的专业设计领域的经验,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促进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的措施

1、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钻研精神

在大学的课堂上,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更多折射在设计理念,与设计相关的全面知识积累要靠课下的自我学习,应聘岗位所需的专业软件技能要靠学生课下多次实际使用才能熟练掌握。很多同学的学习观念依旧停留在被动的理念上,认为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教学课时就能充分学习所需的知识,当面对就业市场时会抱怨学校没有教授,以此来推脱,这种理由就会显得十分苍白。学校和学院每年都在努力改进本科教学,通过到其他高校、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本学院毕业生、各年级教学座谈会,不断总结提高,教学大纲也在不断调整改进,学校也在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学生,但学生不能完全期望学校解决就业难题,幻想学校能够培养出每年都恰好符合“买方”单位标准的人才,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2、强化实践总结

在大学大一大二初期就能够按照所学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对未来从事就业岗位的范畴越明晰越具体越好,培养随时进入社会做事的良好就业心态。利用在校及寒暑假机会,尽量参加围绕与此职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在每次实践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总结出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累积的知识储备和锻炼出的核心能力,在随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加以强化,为实现良好的就业打好基础。

作者:段辉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英国HND对高职艺术类课程的启发与思考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也逐渐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面对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全球化趋势,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以在国际视野内寻找参照系,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按照《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地处首都的高职院校要具备国际化办学视野,这既是地域优势的现实需求,更是肩负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的职责所在。

一、现阶段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难

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以及受国家相关政策冲击所带来的生源影响,全国多家高职高专院校出现了“生源荒”。受生源不足影响,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连年下调,生源素质持续下降、生源类型多元化和生源基础多层次化将成为高职课堂教学状况的新常态。生源素质和知识、技能差异带来的教学问题:1.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新生普遍起点较低,学生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效果不佳。2.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多元化和生源基础多层次化,导致生源之间的素质差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二、英国BTEC-HND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启发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解决方案

(1)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动机问题解决策略英国BTEC-HND的教学理念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要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就学习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成果。这种模式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对灌输式教学的抵触和叛逆,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其主动学习。(2)学生层次化差异教学解决策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基础方面的差异,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然而对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方面,学生不愿意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威根雷学院的教师会通过面试、问卷等形式,在学生入学前了解到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并加以归纳分类,例如视觉型学习方式、听觉型学习方式,以及动态型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了解,教师能更好地针对学生喜好的学习方法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辅导。

2.“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具备原创能力学生的有效途径

BTEC-HND课程将英国最好的学术传统与现实工作中所需主要技能的开发和评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学习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地分析理论和概念,运用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独立的研究,作出独立的判断,从而开发学生的原创性和实现自我意识的技能。就这一点来讲,艺术类设计专业BTEC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贴近得更加紧密,也使学生更具备艺术设计类人才成长的基础。HND的精髓是,不只是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呈现一个过程———调研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会带来自我开悟的必然结果,这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3.小黑皮本(LBB)———教学质量管理的最后一米的有效保障

LittleBlackBook小黑皮本———艺术类课程中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成果载体。小黑皮本包括Sketchbook(速写本),是某些课程中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业它是考量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最好的佐证。它能够反映教师为学生进行的学习路径搭建,并能够直观反映学生学习历程的“行动”质量。小黑皮本既可以是手写本,也可以是延展为设计时候的作业夹,把研究、调查的记录写在上面,也可以是手绘的资料、剪报,留下的是作业过程的痕迹、思考过程的路径。其意义不仅仅是一次作业,提交之后就扔掉,而是可以伴随职业生涯一生,在自己的创作工作中可以随时翻阅、查询过去的想法的工具书。甚至可以带小黑皮本去面试,体现专业素养。这不仅是是一份承前启后的课业资料,还可以作为一个搜集资料的素材反复利用,变成一本受益终生的工具书。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正确的方法+合适的学生一样会产生惊艳的化学反应。

三、要实现接地气的内化

英国BTEC-HND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关注学生学术能力培养,以成果为导向设计学生学习路径。这些方法,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英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为国内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面对从中职蔓延而来的生源荒,到相关政策性的冲击而带来的高等职业教育重新洗牌,凸显特色、积极转型是应对生源危机、突出重围的发展对策。国际视野下的教育解决方案再完善,也需要取其精髓并依国情而落地内化,虽然体系性的习惯无法朝夕改变,但可效法木楔正阁,积跬步而致千里。

单位:姜旭李晓楠: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部门对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阅读课的良好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也要进行改变,但在教学方式改变的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由于不能完全理解新课改的要求,从而使得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很多教师课前备课不充足,上课时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语文阅读课堂的氛围沉闷、不活跃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觉得语文阅读课毫无吸引,从而造成学生缺乏上课的兴趣,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方面出现的问题

随着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当代初中生的课余生活也越加丰富起来。因此,很多学生都放弃了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更多地倾向于电子小说等快餐文化。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导致学生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还使得一部分学生对阅读书籍失去了兴趣,甚至讨厌阅读。这种现象逐渐反映到初中的语文阅读课上,很多同学对阅读没有兴趣,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还有的同学忽视了自己在阅读课上的主体地位,一味的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不能正确把握自身的实际情况。正是由于初中生在阅读课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中阅读课不能良好的开展。

二、对阅读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1.教师要加强备课,多形式教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要根据要讲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备课。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影音设备等增加讲课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乌鸦喝水这节课时,就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然后在上课时让同学们边看视频边进行课文的阅读。通过在讲课时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让教师讲课更加生动形象,也提高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师在讲解春联方面的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春联的由来以及发展历史,还可以在班级举行一个小型的写春联比赛,让每一位同学都创作春联,并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在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

2.创造轻松的阅读氛围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及民主的阅读教学氛围,有利于初中阅读课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营造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十九首》的教学时,就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地提问学生,让他们随便背出十九首古诗中的一首或两首。但若学生背诵不出来,教师也不要批评学生,而是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来让学生选择惩罚,教师可以把惩罚设为唱歌或讲笑话,这样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时,不仅不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还可以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上课氛围。其次,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可以在上阅读课之前,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上课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让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3.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动力。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做到努力地提高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每天都能阅读一篇,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读书的乐趣,持之以恒的阅读下去,还能让学生养成一种每天都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比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引领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以此来让学生养成读书时摘抄的阅读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讲故事比赛,让同学们把他们在课后读到的书籍,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激发了学生阅读书本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阅读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平台,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有重大影响,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初中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谢菲菲 单位: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将军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教学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学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及时的反馈分析。在初中语文中,教学提问的艺术性还体现在促进学生思考,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堂中不理解的内容。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教学提问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教学提问的艺术性更加凸显了出来。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分析

教学提问有两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教学提问能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知道学习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提问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师生感情;最重要的是通过提问来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提问方法使用不当,并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在提问中教师若没能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教师抛出问题后不愿意进行思考、回答,这就从根本上无法达到教学提问的目的。其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会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多次的重复,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埋头记笔记而不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思考,因此教学提问只是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进行答案的记忆。而提问过多,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充分思考就转换到下一个问题,也同样不能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理解。最后,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但教师在语文课中很容易拿标准的答案来评判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甚至会因为师生间的观点不一而出现厌烦的情绪,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心情,也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敢轻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1.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合理

在语文课堂中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问题的设置,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但也不能过于困难。太过简单的问题,学生甚至不用通过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不能达到教学提问促进学生思考的效果。问题过于困难,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照顾到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考量,并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问题的设置。

2.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一些问题的提出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就像一些问题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正误判断,而是应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例如,在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提问时,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出中心思想是什么,而应让学生在回答中心思想时找出课文依据,这让学生在回答时不是根据买的参考书进行回答,而是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回答,还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帮助学生学习怎样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找出中心思想。当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思考还能培养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正确运用初中语文的参考书,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照搬参考书的答案。

3.提问难度和多少都要适宜

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但是过多的提问会使课堂思考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最后失去课堂提问的意义。过于简单的提问,答案过于浅显,在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高中生来说,会有不屑一顾的印象。提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气氛冷淡更不利于授课进行,所以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中,对于象:这是故事的高潮吗?这种问题不宜多问,应提问如:作者描写第五自然段有何用意?或是前面说杀人可饶恕,后面笔风一转成了杀人不可饶恕,这是否自相矛盾?应该怎样去理解?若是提问到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把课文前面提到杀人可饶恕的地方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样在对课文后面提到杀人不可饶恕的地方进行整理分析,两相比较才会体会到作者笔下的社会背景,最终了解到作者故事布局的精妙。这种问题虽说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是它在学生仔细思考和做好课前预习就能够找到答案。并且在学会解答这一问题后,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就能快速、顺利地进行,所以说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将帮助学生把握授课内容。

4.注重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没有任何可以想象、联想的情况下提出课堂问题,常常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无从下手。但在提问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具体地进行扩展性的联系、联想,就能丰富学生回答的知识点。例如,在对诗歌的赏析中,学生如果不明白诗歌的时代背景,就不会觉得杜甫诗歌中的“家书抵万金”中一封家书的可贵性。这种创设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课文的背景知识来达到,但不同的课文内容,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也不尽相同,一些课文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视频或音乐,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课文情境中,增加教学提问的感情色彩。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一些提问的艺术才能在课堂中达到提问的目的,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掌握课文的难点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过程中,也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提问策略。

作者:陈小玲 单位:江西于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