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综述

时间:2022-06-10 10:13:00

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综述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在小学应运而生,并取代了过去的自然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这些理论的推出,标志着小学科学课从过去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学双向方式要变革。然而,任教科学课的教师怎样教好这门课已是转型阶段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好思想、好方法、好观点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引导。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近年来科学课内容不但多学科性,而且观察与实验也具有多样性。怎样让这些实践活动发挥高效的作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举足轻重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科学课教学摸索,对小学科学课教学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让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实际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农村学校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大山挡不住信息,网络连接着未来”,“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的远教工程,是国家为所有中小学投入远程教育的惠民工程。随着这项工程的落实,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是城里学生的专利,农村孩子也可以享用各地好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把图片、音频、文字材料及板书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每个学生,让学生看到也许从未见过的事物,让学生体验一些不易或者无法操作的实验,让学生看到一些平时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展。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能为教与学提供很大的便利,在学习中起到其他教学课型无法起到的作用。然而,过分依赖这一手段,只放一放图片或者单一地利用课堂实录,会使学生对知识和结论半信半疑。因此,在实际教学科学课时,应力争每一个实验都按照由多媒体与活生生的新鲜事物及学生亲身经历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巧妙的教学。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观察动物———青蛙”一课时,除了科学地利用投影片、录像片段、文字资料外,笔者事先还在当地的亮江河、小溪沟里捕捞活青蛙的受精卵、小蝌蚪、带尾巴的小青蛙、不带尾巴的小青蛙、成年青蛙各1只,分别装入5个容积为500mL的透明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为防止成年蛙跳出,在后2个玻璃杯口上罩上适当的网子。然后,在教学中分别按顺序放在投影仪上,并通过投影放大到银幕上,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在水中游动的卵、小蝌蚪、带尾巴的小青蛙、不带尾巴的小青蛙、成年青蛙,使学生对青蛙的生长过程、条件以及形态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使自己身临其境,进入了动物世界,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笔者派专人将青蛙放归大自然,并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教育。新的科学课程要求接近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中寻找知识的主题,使学生从中认识和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身边的事物是层出不穷的,也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捕捉,就会有许多鲜活的例子。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的时候,要与真实的现实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因材施教,组织和引导好每一节科学课,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观念

科学课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包含对学生科学技术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启发、熏陶和实际锻炼,让学生在掌握和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科学的实验观念。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探究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教师的左手心内先握1块圆柱形的磁铁(磁铁暂不让学生知道);让学生观察拳头的手背和拳轮上吸住的铁屑、钉书针、大头针等物体,而且甩也甩不掉,然后再让左拳接触粗沙、锯末、碎玻璃、小铜片和小铝片,无论怎样接触总是吸不住,学生观察到这种现象时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教师是在玩魔术,迫不及待地要弄个清楚,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的学生真想将教师的手掰开看看手里到底是什么。当打开左手将圆柱体磁铁拿走时,手上的铁屑、书钉、大头针自动掉下,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磁铁的作用。用这种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直观地解释磁体、磁性、磁场等概念就容易多了。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了解了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利用和改造的过程,学生牢固树立了科学实验的观念。

三、充分利用小制作、小发明和身边的自然现象,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数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指导学生用小制作、小发明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中的“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笔者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2块平面镜,通过调整2块平面镜的位置,可看到自己后脑勺的头发,并对学生进行“人要经常用镜子照照自己,看一看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是否端正,树立严于律己的思想”品质教育。另外,笔者还巧借身边的事例来解释室外观察题。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玻璃窗上尽是室内物体的像,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而玻璃上的像消失了。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由此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到身边时时有科学,处处有科学。这既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浓烈兴趣,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充满神奇的环境中展开想像、获取知识、认识科学,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想像、总结的科学实验习惯。借助科学实验结论还可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科学观教育。

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培养学生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态度

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接触事物本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自然界随处都有新奇的东西,随处都蕴藏着科学的道理,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学生才有认识事物的机会,才有想像的空间,才有科学的灵感。学科教育的改革步伐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去落到实处。科学课如果仅仅靠在课堂上介绍自然界的事物,教学就显得空洞而枯燥,学生听起课来也会不知所云,这与童心未泯的孩子们迷恋大自然、爱游玩的个性特征恰恰背道而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创性地组织教学。小学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出去,走向大自然,教师在活动中要适当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这样,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的教学需要全体科学教师共同努力,带领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只有在科学课的教学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才能达到从小培养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思路也是无穷的,无论科学课的教材发生怎样的变革,教师都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教好这门课程,都应该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学习主人和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