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转型探究

时间:2022-02-07 10:59:00

政治教育转型探究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概要解读

“交往”作为现实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交往,哈贝马斯有过深入的分析,他的交往理论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以符号为媒介的独到见解来进一步探究交往的行为和方式。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把人的交往行为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基础上,他认为,人总是社会的人,不能没有“交往行为”,不能脱离种种交往关系,而必须生活于“交往行为”的联系之内。马克思曾对人的社会性做过深入的分析,并把人的社会性建立在人的本质的双重性基础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的两重性,人类一方面不同于其他动物,所面对的世界分裂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类有自己的意识,可以建构一个专属人类的理想世界,而这又是人和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人生活在现实的自然界中,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外部物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作为独立的个人,在面对外部的大自然时,会感到自己力量的微弱。人要想生存和发展,就不能直接的面对自然,一方面需要使用劳动工具,另一方面“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同时,必然地与他人发生关系”。因此,社会成为人类存在的必然方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借鉴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人的交往行为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人的双重性本质要求人必须生活在社会中,而人一旦处于社会关系中,就不能不与他人发生交往关系。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人的行为分成了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工具行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所说的“劳动”,即人类把外部世界当做实践对象,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活动,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而交往行为则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的涉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哈贝马斯所认识的交往行为,与马克思认识的角度不一样。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承认。社会规范必须用法令来加强。它们的意义体现在日常语言交往上”。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交往行为需要多个行为主体理解并遵循一定的规范,而一定的规范也是通过交往行为得到确认的。

(二)实现交往行为需要合理化的交往方式如何才能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呢?哈贝马斯提出的基本措施有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改变生活世界,二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三是承认和重视共同的规范标准。

第一,改变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为交往行为提供好的环境。哈巴马斯认为交往行为体现在日常交往中,而交往行为的核心就是让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的交往与对话,以求得相互谅解。这就是说,要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首先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第二,哈贝马斯把语言当做交往行为的重要媒介。他指出,“相互理解是建立在语言交流上面的”,这就是说,通过语言交流,才能实现相互理解。哈贝马斯对正确的语言提出了三个有效性要求:“(1)对一个被陈述的内容存在性先决条件,他要求真实性。(2)对规范(或价值),他要求正确性(或适宜性)。(3)对被表达的意向,他要求真诚性。”

第三,哈贝马斯还把承认和重视共同的道德规范当做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他强调道德规范在交往行动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共同规范的标准是“普遍化原则”。普遍化原则是指加以承认和尊重的规范标准应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为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而共同的规范标准也是通过交往行为形成的。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以向现代社会提供相互理解的、为各交往共同体成员所接受的道德规范体系为目标的商谈伦理学。

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启示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建立教育者与受众的平等关系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实现交往的合理化来实现社会的合理化。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一项实践活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点是人的思想需要,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具有丰富人文关怀色彩的教育活动。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片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大意义,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的重要意义,割裂了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系。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内在需求和接受能力,向教育对象单向灌输社会要求的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在社会信息多元开放和个体主体性意识凸显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势必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接受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十分重要,它是认知态度的问题,是愿意听、不愿意听的问题。要实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从人出发。要想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的思想价值观,教育者就需要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出发。如何了解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首先需要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就是要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高高在上与个体利益无关的活动,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化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就是关注现实的个人,在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把握个体的人的具体的思想情况。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本位,未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受教育者作为个体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机械灌输社会价值观念的方法。这类方法在社会经济结构相对稳定、信息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灌输的方法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使受教育者了解社会价值观念,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外化过程。但社会价值观念对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从社会本位的角度上研究个体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规律,而作为个体的人是复杂多样的,并且人的思想是动态变化的,很难寻求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灌输教育的方式造成了受教育者在活动中主体性的缺失,这种教育方式很难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受教育者往往口头上接受教育内容,但内心并不接受这样一种价值观念,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既定目标南辕北辙。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视以商谈的方式交换彼此的思想观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研究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利益群体多元、思想价值观念多元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改变过去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式,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用平等的交谈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点是认识到并理解尊重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传统的灌输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抹杀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其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千篇一律。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时代要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商谈方式的教育方法恰好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从受教育者那里获得其思想情况和内在需求,受教育者也可以从教育者那里获取一种理解和引导。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等主要方面。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社会本位,贯彻政党意志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的需求。加之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采取的是灌输式教育的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承认和重视共同的道德规范,把它当作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实际上,共同的道德规范也是在交往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社会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受教育者不缺乏各种各样价值观的认知,而在于对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引导。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但是内容可以在交往的过程中根据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进行不断的调整。一次活动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共识,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会获得更多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会一步步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