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国防教育缺陷及对策

时间:2022-12-20 10:48:00

中小学国防教育缺陷及对策

国防(①)是一个国家为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与完全、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教育(②)是国家根据国防的目的和要求,对公民实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防形势、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科技、国防法制、军事技能为主要目的,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培养公民的防卫观念和尚武精神,自然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活动。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

加强国防教育,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良好氛围。我国《国防教育法》特别强调:“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全民国防观念,重视国防教育”。今年5月,教育部将和中央相关部委逐步分批建立国防教育等多方面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格局。今年5月起正式实施的《重庆市国防教育条例》将全市大中小学生列为国防教育重点对象。要求中小学生每年需参加不少于1次的国防教育活动。因此,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贯彻《国防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各门学科任课教师的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当前中小学国防教育存在的误区

当前,中小学国防教育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中小学国防教育“无用、无为、无关论”。一些人对国防教育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为时尚早;有的认为战争离我们很远,对中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大可不必,危言耸听;有的认为未来战争的特点是高科技、立体化、大纵深,靠的是武器上的抗衡取胜,中小学生爱莫能助,鞭长莫及。二是中小学国防教育方式松散化。零散、随意、应付倾向严重,没有规范、科学、系统的教材;部分学校以为增强学生“吃苦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就是国防教育,工作方式是“课内主题报告、课外组织军训”,与学生综合素质关联的国防观念、国防意志、国防道德、国防志向等教育比较缺乏。三是缺乏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目前不少中小学校都未开设专门的国防教育课,也没有专任国防教育教师,大多由学校政工干部、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等人员兼任。以我县为例,全县中小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7241人,但其中有一定国防知识基础的教职工还不到总人数的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十分缺乏,更缺乏一种能够促使科任教师自觉抓好国防教育的有效手段,没有做到书本知识与国防知识相结合、学科教学与国防教育同步实施。四是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职责不明确、活动不经常等问题。部分学校将国防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点缀”,甚至当成“软指标”“虚任务”,存在“两张皮”现象,使国防教育在学校处于“提起来重要,搞起来次要,工作起来不要”的状态。因此,必须转变中小学国防教育零散、随意、应急等临时性应付的方式,加强系统性、经常性、规范性建设。

二、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思想认识要深化。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国防观念则是民族生存之魂。公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在我国,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教育家和军事家,都很重视国防建设,重视对人民的尚武卫国的思想教育,并把它视为立国安邦之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明耻教战”“教戒为先”“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等就是其光辉国防思想的结晶(③)。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为前提而进行的生动实践的国民思想教育活动。其基本功能是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而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当今世界,虽然国家制度、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各有不同,但把爱国主义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却是各国国防教育通行的“价值原则”。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它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责任感把这项事业抓紧抓实抓好。

(二)教育内容要优化。国防知识是一个包容了从天文到地理,从内政到外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科学到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知识群体,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十分广泛。目前,我县中小学国防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因此,要在规范内容上下功夫。要把握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始终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把提高学生爱国主义觉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学阶段:以国防常识教育为主,重点是爱党、爱国、爱军的“三热爱”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军尚武情操。建立家乡、祖国、首都的概念;认识国旗、国徽、党旗、党徽、军旗、军徽;了解“七?一”、“八?一”、“十?一”等纪念日来历,知道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历史功勋,会讲一些革命先烈和少年英雄的故事;了解祖国的疆域及周边国家,了解我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史。初步体验站岗、操练、执勤等军事生活,了解一般的兵器、弹药等常识。通过教育,使幼小的心灵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奠定为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思想基础。初中阶段:以国防知识教育为主,重点是国防精神、国防历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懂得国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学习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等国防地理知识;熟悉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中外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学习军人仪表、作风,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学习“三防”知识,结合军事夏(秋)令营、少年军校等活动体验军营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人民军队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认识到保卫和平、保卫祖国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进一步增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勇于为国家利益牺牲奉献的观念。高中阶段:以国防理论传授和军事实践为主,重点是国防战备、国防法制和国防科技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进行基本国防理论教育,初步掌握国防构成、国防建设方面的知识;学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等有关国防法规,使学生明确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学习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国防领导体制等,了解当前的国防军事形势、现代军事科学和武器装备发展状况。学习投掷、攀登、越野、制作航(船)模等军体活动的技能,进行阅兵式、分列式、射击、战地救护等方面的军事训练;通过教育,缩短学生与后备军人之间的差距,引导广大青年从朴素感情的自发状态向精忠报国的自觉行为转变,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作贡献。

(三)教育形式要多元化。学校国防教育要贯彻长期、有效、稳定的方针,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一是课堂教育。即结合学科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要抓住各学科教育内容与国防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和国防观念方面的教育素材。在历史、地理教学中,应着重讲清旧中国有兵无防、任人宰割的屈辱史和广大人民群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在语文、政治教学中,应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着重穿插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灌输国防精神、国防法制等基本常识;在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揭示这些学科知识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在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国防事业的热情。二是渗透教育。即把国防教育寓于学校各项课外活动之中,有意识地进行国防精神的渗透。要发挥少先队、学生会、共青团组织及班(组)的作用,积极开展升旗唱国歌、知识竞赛、读书读报、瞻仰烈士、春游秋游、军民共建、慰问军烈属、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利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防意识的熏陶。三是专题教育。学校要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国防建设发展、学生自身实际,在结合学科进行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适时地组织开展一些国防教育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讲座,帮助学生系统连贯地接受国防教育,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四是行为教育。即以军事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接受国防教育。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军事夏令营、军训、到军营体验生活、做军事游戏、进行军事项目比赛,有条件的单位可创办少年军校、预备役军人职业学校,使学生亲身体会生活,接受军事知识,从而增强国防教育效果。五是随机教育。即结合有关节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接受国防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为阵地,利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利用“八?一”、“全民国防教育日”“十?一”以及革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历史上的“国耻”日,进行国防教育宣传;利用普法、征兵等机会,进行国防、法制、兵役义务和拥军尚武观念教育,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保障机制要强化。为保证中小学国防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各单位应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机制。一是着力抓好经费、师资、教材“三落实”。要按照《兵役法》的规定,对大中小学校学生实行普遍的国防军事教育。其经费可由教育行政部门拔一点,学校自己筹一点,学生本人负担一点的方式,保障国防教育工作切实到位;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国防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以少量的专职和适当数量的兼职教师来保证开展国防教育;要统一中小学国防教育教材,着力解决大中小学校国防教育教材的科学衔接和配套问题。二是健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国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形成齐抓共管工作网络。人武部门要主动协调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提供信息、资料、智力等支持,帮助学生搞好国防教育;宣传部门要把中小学国防教育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教育规划,切实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要建立考核评比制度,对在中小学国防教育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国防教育任务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先进称号和评选资格。

(五)理论研究要科学化。一是要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要重点研究大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目标、内容、课时、授课的方式、方法,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国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等。二是要建设一支较强的理论研究队伍。要充分发挥包括国家机关干部、人武和专武干部、转复退伍军人、人民教师、新闻工作者以及自然学科等领域的研究者,形成职能部门、兼职部门、民间学术团体及个人多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新型研究体制,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小学国防教育理论研究队伍,鼓励他们积极总结提练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实践经验,积极表彰他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