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初论

时间:2022-10-12 04:59: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初论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秉承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讲政治育新人的优良传统,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同时,在不同层面日益显现其“一基二殊”的规律性表征:在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稳定性与管理境况的变化性的矛盾中显现的“三因”律,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职责矛盾中显现的“三全”律,即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之中;在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学形式的直白效应与专业课隐性教育形式的意会效果的矛盾中显现的“双同”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概括与总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认识、把握与遵循相关规律,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升其管理质量,推进其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三因”;“三全”;“双同”

高校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国家建设的最后一站。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1]268,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则是更着力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更关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为其管理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在指导思想、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具体环节等方面不断地累积经验,探索规律,取得了显著成效。时至新时代,不论是从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还是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效看,都有必要对其规律性的有效做法,尝试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总结。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不同层面的矛盾

概括或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其路径不外乎是“从矛盾中抽象规律、从特征中归纳规律、从目标中提炼规律、从要素环节上划分规律”[2]。这些不同的研究路径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触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但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301因此,笔者认为,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还是应该从其内部矛盾出发,以其内部矛盾为根据或许更能准确地揭示其中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矛盾,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矛盾概括与总结其中的规律,不可能把其中所有的矛盾及其所体现的所有规律都揭示出来,只能择其显然的和主要的矛盾揭示其可能存在的规律,相比而言,以下3个层面的矛盾更具有代表性。其一,管理目标的稳定性与管理境况的变化性之间的矛盾。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体上是相对稳定的,那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思维方式教育,以提高教育对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特别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层面促进教育对象的自由全面发展,促其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可靠的接班人。然而,相对于这个稳定的目标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境况不仅在不断地变化,而且还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情况看,其管理环境也经历了我们国家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国际环境,与中华民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密不可分;从国际政治和经济情况看,我国从相对封闭到加入全球化、再由适应全球化到推动全球化,国内经济体制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对的是自由开放、思想多元、文化交融的复杂局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部情况看,教育对象的“身份”已由以往单纯的知识学习者转变为知识学习者和教育消费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由相对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增加了关心教育对象的学习和就业、心理和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具体事务,还要应对教育手段由传统的言传身教、读书读报到多媒体、自媒体等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渠道和新情势[4],等等。这些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问题,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其管理目标的稳定性与管理境况的变动性之间的“不变”与“变”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二,管理领域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的矛盾。这里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的问题,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问题,而是其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在职能上的“条”与“块”的关系问题。“主渠道”与“主阵地”分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功能性描述,对应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教育者和实践教育者的“教”与“管”的责任。但是,毋庸讳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部分高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是存在“脱节”现象的。[5]个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只注重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完成其教育教学的计划;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管理者仅关心其具体事务的落实,完成其行政性和程序性的岗位职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管理没有在育人功能上形成互补,二者之间缺省了关键性的环扣,那就是共同的育人责任,从而导致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与“行”分离,甚至出现了“教”与“管”的力量冲突与能量耗散。其三,课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学形式的直白效应与专业课隐性教育形式的意会效果之间的矛盾。这是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专业知识领域的分工也日益细化,高校开设的课程种类越来越多,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同课程之间的间隔性似乎越来越大,很难融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有些教师就形成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性课程及其授课教师难以涉入也无法涉入的,那是专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授课教师的事情;二是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是理想信念等价值取向内容的,其他课程传授的是专业知识甚至是特殊技能,是价值中立的或者是与“价值无涉”的,二者“井水不犯河水”;三是理想信念教育是抽象的、没有实用性的,唯有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才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谋生手段,唯有凭此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此等等。由此导致了专业课的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彼此孤立,造成了各行其是的“两张皮”,没有实现专业课的隐性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育人的同频共振,在“教书”和“育人”、“知”与“德”之间出现了一些隔阂与矛盾。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三因”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不断积累经验中走向成熟,在解决和协调不同时期的各种各样的冲突与矛盾中显现其管理的规律性。因为善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378,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从容、越做越有成效。“三因”做法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解决目标稳定性与境况变化性的矛盾中,积极地顺应时代要求、回应时代使命的管理规律。“三因”律表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事而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立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以学生的思想认识情况为抓手,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成长期待和发展诉求。要按照青年学生的认识方式、遵循青年学生认知规律,摆明事实、讲清道理,开展疏导心理和引领思想;引导学生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世情和党情,使其养成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的和实践的自觉;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扎根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教育者要以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实际行动化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面临的困难,进而化解其思想上的疙瘩与纠结,廓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时而进”的核心要义就是因应时代变化、把准时机、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7]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要紧扣的是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唤。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积极应对国际局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攻坚克难,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适逢新时代的高校学子,被党和国家寄予了殷切厚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要因应时代要求,把中国梦的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精彩篇章。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精准把握教育时机,确保工作时效。比如,抓住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8]让青年学生在特定场域中体悟、在特殊环境中感受,这就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时机,可以收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特殊效果。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因势而新”的核心要义是了解大势、适应形势、顺势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做到因势而新,首先,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9]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之大势,以及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大势下的中国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而坚持“四个自信”、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之中。其次,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打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阵地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多是“网络原住民”,对网络生活环境十分依赖,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网络化生活样态。网络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及其对青年学生的舆论争夺日趋激烈。如何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与时俱进,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攻克的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形成了网上与网下的有效合力,其管理工作才能完备而无疏漏。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其事、时、势是有机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事、时、势,提高其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亲和力,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的自觉遵循。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三全”律

虽然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有其岗位职责的条块之分,但在“育人”的本职和主旨方面则不应该有所分别。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中的“教”与“管”的分离、冲突与耗散,改变青年学生在高校教育环境中的“知”与“行”脱节,必须打通由工作任务划分带来的“条条块块”的区隔,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视域中的“三全”做法,体现了其在协调“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矛盾中回归高校育人的本职、围绕育人的主题,实现高校所有人员、不同岗位及其职责之间的系统性的管理规律。理解这一规律,需要把握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具体功能的适当区分有其合理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就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而言,“主渠道”承担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的任务,学生接受了这些理论,在理解与认同中逐步内化,形成带有政治立场和价值倾向的思想观念的认知。由于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不是青年学生凭借其有限的感知认识就能够理解的,因此,通过理论灌输教育而形成的认知还比较抽象,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唯有接受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才能成为他们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场域对青年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认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认知,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知与行的统一。其二,“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的育人脱节是不合理的。如果把“主渠道”和“主阵地”功能区分固定化和教条化,就违背了高校育人的本职和宗旨,不利于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三全育人”的做法就是为解决这种形而上学认知及其现实矛盾而探索出来的管理规律。早在2005年,党中央就从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高度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能没有统一的领导,而应该“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10]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立德树人”被鲜明地确立为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全面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随着这些文件精神和政策制度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贯彻和落实,“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在岗位职能上的“条块”区隔逐渐被打通,为高校回归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育人本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时代,“三全”的做法已经日益显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性表征。其三,“三全”的内在关系及其“育人”的目标指向。“三全”中的“全员育人”指向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就高校而言,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教育者和育人主体,尽到育人的责任,最终形成“人人育人”;“全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既包括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也包括对学生开展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最终要形成的是“时时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等育人的场域,最终形成“处处育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作为“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全员育人是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力保障,全过程育人内在蕴含着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客观要求,而全方位育人则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责任自觉和积极参与,又需要按照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挖掘不同领域中的育人要素,整合不同社会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实践载体的育人方式。[11]它们的区别在于:全员育人侧重于育人主体的全面性;全程育人侧重于育人时间的前后衔接;全方位育人侧重于育人方位的全覆盖。“三全”做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更好地形成有效的和高效的“育人”的体制和机制,重心在于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协同和协作育人,其根源则在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责中由“条块”分割而造成的育人困局,补齐育人短板,彻底打通教学、管理和服务三大体系之间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高校育人的整体合力。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双同”律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是高校育人的基本内涵。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学形式的直白效应与专业课隐性教育形式的意会效果的矛盾中,大力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功能,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这个做法逐渐显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双同”规律。众所周知,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而要完成这个“四个服务”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将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不仅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任务,而且对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乃至正确处理它们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这里的“同向”,强调的是不同类型课程的教育在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上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高度一致。这里的“同行”,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同向是指朝着相同的方向,同行是指一起行动,同向同行就是朝着相同的方向一起行动。”[12]为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双同”律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同向同行,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最大育人合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遵循“双同”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其一,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要紧扣育才先育德的宗旨。我们知道,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各门课程不论隶属于哪一个学科,传授何种体系的知识,培养学生哪一个方面的能力,“德”的培养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要置于首要的位置。丧失了“育德”这个“灵魂”,任何知识体系教育及其能力的培养,不仅不值得称道,还可能事与愿违,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言,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都要树立“四个服务”的意识,要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观念,努力以教学和管理的实际行动培养能够达到“四个服务”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要挖掘其知识和技能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育人元素。按照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构建的课程思政体系,把育人工作落实到各类课程当中和所有教师肩上,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这里要特别纠正某些专业课程教师在知识与真理的认识上存在的偏颇:在有些人看来,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科学知识,是“纯粹的‘客观知识’,是没有价值预设、不持立场态度的对事物或事件的客观描述”[13],宣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涉。其实,任何知识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任何生产知识、传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人,都受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都有其解决问题的特定目的,更有其为谁服务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诉求,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彻底独立的客观知识。既然任何知识生产、知识传授和知识应用都要受到特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那么,任何知识之中也都蕴含着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或元素。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发现这些资源或元素,正确地利用这些资源或元素,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这些资源或元素中的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都能够做到,而且能够做得较好,那么这恰恰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之所在。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要吸收其他课程的知识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吸收专业知识,让专业知识载负价值指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动知识技能的传授、能力素质的培养与信念信仰教育、道德品质养成的有机结合,将科学精神之求真、人文精神之求善与时代精神之臻美有机融合,共同铸造与蓬勃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形塑其建设社会、报效国家的充满正能量的精、气、神。有了这样的精、气、神的青年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协调矛盾,就能够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大势、明辨是非曲折、区分善恶美丑,进而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不会悬浮于抽象的观念演绎之中,而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真正地落地、落细和落实,充分展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独特魅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描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之“三因”“三全”和“双同”规律,并不是同一层面的规律。“三因”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则,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是基本规律,居于总体性与基础性的地位。“三全”律是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矛盾中显现的规律,要协调的是高校系统内部的理论知识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之“条块”职能分割而导致的矛盾问题。“双同”律是在解决高校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方面的脱节问题而显现的规律,它要解决的是高校课程教育教学系统内部的问题。显然,“三全”和“双同”律都是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过程中显现的规律,是处于“三因”律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具体规律或特殊规律。深刻认识这些规律的科学内涵,理解这些规律在逻辑上的“基本”与“特殊”的层面关系,对于我们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王易,宋健林.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科学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王习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发展趋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

[5]冯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

[6]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8]陈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维度[N].光明日报,2019-01-08.

[9]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0]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

[11]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

[12]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13]王习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育对象“思想”深处着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8,(3).

作者:尚磊 王习胜 吴玉剑 单位:1.安徽科技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