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执行力探索

时间:2022-10-18 10:12:37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执行力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理念层面探讨教育管理标准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析了标准和执行与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低标准高要求(严执行)的教育管理理念,尝试探索一条符合教育管理实际同时可以广泛推广的现实之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指出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责任感不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等。笔者结合自己的带班经验和感受,对学生工作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引言

应当承认,当今中国大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时的勤苦用功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那是应试教育对他们生理、心理的残酷折磨和摧残,是强制性的、痛苦的。高中毕业时,他们对这种服刑式的生活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便愉快地卸下了身上的重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像打下江山的国家大功臣一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享受生活了。他们睡懒觉、逃课(在他们看来多数课的确是无意义的)、上网、打工、谈恋爱……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临到考试,他们便毫无羞耻地作弊,其作弊手段完全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些大学在考前举行不作弊的签名活动,大学生们一本正经,郑重地签名,但一上考场,他们仍要肆无忌弹地作弊,因为不作弊就无法过关。当今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英语等级考试和各类考证考试,现在流行请“”,这在托福和GRE考试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很平常了。甚至有些大学生四年毕业了还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英语!在学校男生就是玩游戏、打牌打球、谈恋爱———“一起床就开始玩《传奇》、半夜了宿舍楼还在激烈地打CS……”

二、教育管理中的恐惧感

本质上讲,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突出特性就是缺少恐惧感和满足感。从社会管理和引导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感受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也符合人性本能的基本需求,成功的企业管理也基本建立在对这两个因素的把握上。当然,单纯的谈及这两个因素会使人产生误解,尤其是对恐惧感在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一般人会认为,我们要对学生更加严格,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这种理解显然把教育管理中的“恐惧心”简单化了,从自然哲学的角度上来讲,恐惧感显然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因为害怕自然或社会的惩罚,而形成了自律、自控的许多美德,并形成了很多积极的社会规范。学生管理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害怕挂科时,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努力学习,只有害怕毕业的时候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努力成长自我,只有害怕处分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学生才会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学校良性运转。然而,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恐惧而恐惧,而是给学生施加负向的力,使他们尽量远离不良的社会生活习惯,学生工作遇到的问题都是现实的,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某种方式或理念,来应对所有复杂的个体情况,但从整体,让更多的学生尽量远离不良的社会生活习惯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抛开社会现实的很多我们无法改变或者很难改变的影响因素,作为学生工作者这个团队来讲,我们应该做的是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转化成制度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工作内容,让学生畏惧制度的红线,是真正的畏惧。过去我们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内容这两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却很松懈。客观的讲,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管理者既要考虑违纪处理对学生的管理效应,还是考虑因违纪所产生的自身工作业绩的影响;在宣布制度的时候,极度强调制度的严格性,在惩罚的时候却本着治病救人,再给机会的原则。当然,这些原因很多问题涉及因素众多,很多是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改进这些情况也并不是无计可施。所谓拯救,分为大病小病,小病调养,大病则需要手术,即治疗的速度必须高于病情恶化的速度。所以,在很多案例上,我们必须要“狠心”,所谓想拯救,先毁灭。只有在完全击碎当事人原有错误的思维惯性基础上,才能给他重建正确的观念。其实,在考试作弊等问题上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试水”的“前辈”发现,老师总是会给大家机会,原来水并不如宣传的那么深。当然,在一些相对轻的问题上,如上课旷课等问题,虽然不适合把学生一棒子打死,但必须要建立对应的惩罚,所谓多大的错,多大的惩罚,而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成长。学生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成分的大小,学生工作相对更强调教育,强调学生的成长,他所面对的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这个问题上,要显然低于企业,或者说,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企业才开设了学校。企业相当于大学的延伸,所以学校实际上在努力培养企业所期望的社会习惯,所以学校要像企业一样有高效的规章执行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需要补充的是,学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校,他的自由性也是学生成长的非常关键的特性,所以制度的设定绝对不能逾越到限制学生自由性这一问题上,否则教育就会成为伤害。因此,我们应该为了保留自由性,而相对设定合适的“红线”,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我们所认为的某种合适发展方式中,但同时又必须让“红线”变得不可逾越,至少让逾越者或想要逾越者看到,逾越他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我们不超越人性的要求学生,但也绝不假借慈悲之心纵容学生,让学生明白社会本来的“恐惧面目”,从而更好的适应他。所谓我们勇敢,不是因为我们不害怕,而是我们正视我们的恐惧,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不刻意培养圣人,但绝不允许自己看着学生堕落而无所为,我们是社会“恐惧”的代言人,也是社会“满足感”的引领者。

三、教育管理中执行效果与标准的平衡

大学教育与中学以前的人才培养有很大不同,高中之前的培养目的性受中国社会教育现实影响,相对明确,个体差异性有限。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明显多元化,个体差异化也很大,两个被公认为优秀的学生,可能成就指标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大学教育比高中教育更强调自由性,然后高校一直被诟病的学风问题,也往往被社会舆论与自由性的问题挂钩。虽然,无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评论家,都认识到高校的自由性是大学必不可少的特征,同时,也不能把高校学风水平的下降归结为自由性的问题,然而,大学的自由性的确与高校专业学风存在着一定联系。或者,准确的说,大学的自由性成为了高校学生甚至是某些个别教育者纵容学生学风问题的“借口”。自由性是大学的特征也是大学的文化共识,然而作为学生教育管理者,自由性的观念就必须落实到具体学生工作中,其实就是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标准上。标准的高低应该与自由性的理念息息相关。当然大学学生教育标准的高低一般与大学专业特色和学校文化有紧密的联系,难以与自由的程度一一映射讨论,但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的生源水平与管理制度对个体的管理要求成反比,也就是说,高校生源质量越高,高校给学生自由分配自己在校时间的越自由,反之,则约束更多,很多专业院校甚至保持了中学式固定座位,定时集体晚自习的制度。所以,标准的制定,也就是具体大学的自由度,受学校对自己学生的自信程度影响。大学制定自己教育管理的标准高低虽然与学校对自己自由性观念的认知有关,但一般在实际结果上,都会有意提高标准。这和中国社会管理中普遍的畸形意识———高标准严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从不了解实际操作的外人来看,高标准严要求就意味着教育管理的高水平。然而实际显然不可能,高标准和严要求如果都能被实现,那一定意味着高成本,但实际社会资源有限性的条件下,及时可以偶尔为之,但从长期来讲也不可能延续,因此很多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就是疾风骤雨式,发现问题就来两场闪电打击,用猛药来治小疾,最终搞成学校教育管理的大疾。因此,本质上讲,高标准严要求并不适合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标准低要求和低标准高要求,理论上都是可行的。然而高标准低要求,要求具体的基层教育管理者有非常好的管理艺术,需要教育者懂得如何控制群体高标准压力下的情绪发泄问题,需要了解如何调节低要求与高标准前后不一的矛盾问题,因此对教育者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一般笔者推荐低标准高要求的管理方式。低标准高要求就是设定较低的红线,对学生在校时间的安排,行为活动的限制较低,给学生更高的自由度,然而对于触犯红线的学生,在执行时确采取不破不立的管理态度。所以提出这个方式,就是为了解决高标准高要求中,经常出现的犯错率高,法不责众的问题。标准降低,可以减少触犯红线学生的人数,同时,高要求,则会让有侥幸心理的学生不会触犯红线,让触犯红线的学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比例,大大降低了标准执行的成本,也使执行变得相对更容易实现。同时,再辅以高校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竞赛,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特点的成长和自我发展。

四、总结

总的来说,高校设定的学生行为标准应该是贴近社会、模拟社会的,标准的执行也要体现法律之剑的严格性,要让学生体验到对社会现实的“恐惧感”,激活学生自我成长的原始动力。同时,不能为了解决某种表面问题而设定单纯的限制性标准,让学生把过多的经历放在应对这些标准所产生的一系列副产品上,而放弃了自身个性特点的发展和成熟,产生普遍的抵触心态。因此,笔者推荐低标准高要求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希望这种教育理念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有限与教育问题繁多的矛盾问题。

作者:刘昕玮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