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美学教育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16 09:04:05

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美学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如今国家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加强美学教育尤为必要。在传统的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学生认同感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要克服传统的美学课程教学的弊端,就必须看清现下高校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新的美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美学教学;美育

美学是师范院校艺术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美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趣味,进而更为全面地理解和认知自身所学的学科。但是,由于美学隶属于哲学学科,在教材编著上较为理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较为传统、刻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度较低。要想更好地提高美学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度,就需要对美学教学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感知“美”的内在价值。

一、促使学生理解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美学课程不是直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因此,学生对美学课程认知不足,容易产生质疑心理。加之没有相关的哲学知识作为基础,无法将现实生活与抽象的美学理论相互联系,很难发现“美”的存在。美学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入理解和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高校学生十分必要。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中国四大教育之一。美育主要是让人在美的鉴赏和创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完善心理、健全人格,达到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对“美”的追求。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必要环节。美育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心智得到充实,人格得到完善。[1]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对审美教育的忽略尤显突出,特别是美学教育专业人才匮乏,让很多学生从未系统地了解过美学这门学科,或者只是简单认为看电影、听音乐就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对审美教育的实施毫不在意。但是美育的缺失已经开始对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造成了障碍。由此看来,加强对审美教育的认知势在必行。作为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对教师资格的获取格外重视。除教育学、心理学之外,审美教育对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有效利用职前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师范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十分必要。师范生具备良好的师德,能够提高师资培养水平,增加预备师资力量的含金量,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课程实践,逐渐让学生明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而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育人的更高目标,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师范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发展,关系到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更关系到他们以后所教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在加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时,也不能忽视审美教育,对审美教育的认知要始终贯穿在教学中,加强师范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二、培养与建立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学隶属于哲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现下在校的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美学学科。因此,对美学的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抽象的美学系统知识,也不能只注重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发现生命的多种可能和无尽意味。当代的大学生在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有调查显示,在师范院校中,有八成左右的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又有三成以上学生属于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中,思维更加敏感、心思更加细腻,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可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美育。“美”是体验,“育”是引导。有发现才有创造,学会去欣赏美、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才能更加全面地认知世界。如何让一个人建构出健康的审美观,首先就需要有积极的审美心态。心态是一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体行为的情绪状态,要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面对世界,才会发现美,才能感受到快乐。而健康的审美心态,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读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接受教育和主动阅读,能有效地净化心灵。因此,在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环境认识到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再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进一步了解美学这门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美学史上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美学的认知。最终能从相对理论的高度去理解美、认识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以提升眼界,愉悦身心。正确审美观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明辨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同时,还可从形体美、身体美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日常运动中感受美的存在。运动可强身健体,还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舒缓身心,改变心境。而运动本身又会有一股精神力量的存在,长期从事体育运动就会具备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坚持到底、超越自我,让外在美和内在美协同发展,才能成就积极向上的人生。

三、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美学教育更重视理论上的教学。但是灌输型的理论教学容易让学生丧失对美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独角戏”式的授课情景,让美学的“美”无从体现。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增强学生学习美学的兴趣,是在美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阶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阶段。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有效地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艺术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专业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艺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艺术种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存有着很多艺术欣赏的方式,比如看画展、看晚会、看话剧、看电影、看演唱会、跳舞,甚至是亲力亲为地去组织艺术活动,都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处境,让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这样的艺术实践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4]艺术欣赏是一种享受,艺术实践也是一种快乐。艺术在审美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加强美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展开。作为艺术专业学生,本身就具备相应的艺术才能及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学生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与美学理论相结合,让他们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还可以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播放一些影片,在观赏过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课下带领学生听一些相关讲座,赏析文学作品、名家名画、音乐曲目、电影电视等,让他们去感受美、评价美,从而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感知力。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书画协会、演讲协会、话剧社、文学社等社团组办的书画展览、演讲朗诵比赛、歌舞戏剧演出以及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审美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只去充当一个美和艺术的欣赏者,还要成为美和艺术的创造者。不仅如此,这些审美活动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掌握书画、歌舞、话剧、文学创作等艺术本领。通过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课程内容会变得更加充实与生动。并且,对于课程的最终考核,可以不只局限于对试卷的考查。对作品的赏析,对成果的展示,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讨论都可以成为衡量平时成绩的手段。在学期末,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汇报所学成果,无论是对一部作品的赏析,还是朗诵、表演、分享原创作品,都能够成为他们最终的考核内容。在这样的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去准备,自信地去展示,为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经历与体验。高校开设美学课程,对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加强道德荣辱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师范院校艺术类专业美学教学实践中,应在结合师范生特点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对美学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华.大学美育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必要性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11):160.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28.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4]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作者:郜扬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