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45:38

师范生

师范生范文篇1

一、基本情况

组12名同学被分到初一、初二共12个班级。接到各个年级的教学进度后,实习的第一个星期(即11月23日至29日)组12名同学接到海棠中学的通知。同学们校认真备课,结合课本的知识和参考资料准备自己的教案。遇到教学中的难点就全组讨论解决。个人粗略准备好教案后就开始全组的试讲。每位同学都很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试讲和点评中来。每位同学都试讲三次以上,教案反复修改、不时完善。大家都觉得大家的试讲问题不大时就请指导老师来为我点评。由于比较晚接到课程布置,所以有些同学的试讲时间推迟到下星期的晚上。老师很配合我时间,每次都点出了没有考虑到缺点。使每位同学的教学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全组同学都感激曹老师。本周星期四(11月26日)组同学和地理专业、政治专业的实习生以及各专业的指导老师一同来到海棠中学参与见面会,各同学认识了自己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原任老师。解到实习学校的要求和基本情况。

开始我实习工作。之后是实习时间,实习的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一(即11月30号)组12名同学一同来到海棠中学。每位实习生均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虚心求教。准时准确地完成班主任工作,并利用空闲时间在实习学校进行多次试讲,并邀请其他专业的实习生点评,力求让教学内容完美。实习期间每位实习生都至少上了2节课,每位实习在班主任工作上认真负责,深入学生了解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班主任工作计划,课外活动开展计划,班主任工作记录等。总之,每位同学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受到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高度赞扬和评价。

二、实习效果

同学们普遍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提高。主要有:通过实习。

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更为深入的解,第一、同学们对中学生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为真实的体验,这些都有利于在今后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大致克服了胆怯心理,第二、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应变能力。

因而更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第三、同学们增强了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水平。第四、同学们增强了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解中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所在和掌握程度。

三、实习建议

以下是同学们实习归来后的几条建议:

让他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1同学们普遍感到应加强师范生的信念教育。自成为师范生就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

争取多观摩优秀教师授课,2实习学校后。吸取在职老师的教学优点,为自己的课堂授课添加优质元素。

师范生范文篇2

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工作有了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师德意识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为人师者之所以受人敬仰,正是因为这一职业有着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因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2001年,教育部联合多家教育单位共同举办了“中国师德建设论坛”。论坛围绕“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以德治教与师德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2008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文简称《规范》)进行了修订,《规范》更加强调教师应该具备“爱”的师德内容。虽然相关部门不断提出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但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中,教师失德失范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有悖师德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质疑,也严重损害了教师“尊师重道”的职业声誉。基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意见》中提到“加强师范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今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这凸显出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上应增加实践性的教学内容[2]。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无不表明国家对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及其创新性培养模式的重视。可以说,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多数师范生毕业后将直接步入教师岗位,他们在未来岗位上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等均与师德意识息息相关。一旦师范生师德意识薄弱或欠缺,他们将无法适应教师身份,出现为人师表差、不注重师德素养、不能用教师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等问题,这将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不仅要关注师范生的教学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更要加强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图1“双主体”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太极模式图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纲要内容,更加明确“实践”是提升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关键所在。所以,师范院校应把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培养与技能技法训练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要重视与小初高实习单位在实践环节中的密切合作,以便借助师范生教育中的实习实训环节来推动他们的师德意识培养。因此,师范院校联合小初高实习单位作为“双主体”协调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意识,这既保留了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实习单位的主导作用,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构建新的理念。

二、“双主体”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必要性

(一)“双主体”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内涵。师德意识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是指教师对师德关系、师德现象以及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范畴等的综合反映和主观再现过程,主要包括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和师德行为四个方面[3]。师德使教师的职业更加神圣,更需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而师范生作为“储备”教师,势必要认清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作为“双主体”协同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改变了师范生被动接受师德教育的旧有培养模式,从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令师范生认同教师职业,自愿地规划职业生涯,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提升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比较而言,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的“双主体”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是一种新趋势,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延伸。所谓“双主体”就是指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共同为教师人才培养的主体,二者共同参与师德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师德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开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习实训计划的落实等有关教师人才师德培养的全过程。“双主体”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可以形象地用太极图来说明,在太极图中,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分为阴阳两部分,二者界限明确且交融相通。这一图示表明,在师德意识培养的全过程中,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地位同等,发挥功能却各不相同。在促使师范生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的提升中,两者各自发挥优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起到互利互补的作用(图1)。(二)师范生师德意识现状分析。为了明晰“双主体”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目标和内容,更高效地建立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我们对20名师范生和10名教龄在3年以下的在岗青年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从师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方面寻找师德意识培养的薄弱点。本次调查表明,师范生对师德意识的认识是积极的,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公平地对待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但师范生在师德意识上毋庸置疑仍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师范院校师德课程设置不健全,师范生育人观念相对淡薄。有关师德课程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课程的设置还不完善,如师范院校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教法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讲授。在我国,师范生培养课程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公共课程,如英语、思想政治等,这是所有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第二类是专业课程,它仅是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第三类是教师教育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书法、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技法的课程,并未涉及到师德意识的教育内容。由于师德意识培养课程的缺少,部分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水平相对偏低。在工作中,这些师范生会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出现过度地关注、不愿承担教授职责、不关心学生身心成长等问题。第二,师范生在教师职业选择中呈现被动性的特点,职业认同感差。调查发现,一些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并非对教师岗位的向往和出于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是基于教师职业的稳定、有寒暑假期、工作环境较好、福利较多等外在诱惑而致。还有些师范生在选择教师职业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或是希望教师身份是自己选择配偶的有力因素,揭示出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并不是因为教师职业社会价值、职业活动性质等教师职业应有的认同内容。因而,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调查还发现,部分师范生和教龄在3年以下的在岗青年教师对职业选择缺乏主见,有调查者提到,“周围人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做教师,或者自身学了师范专业,自然就当了老师”。可见,一些师范生和在岗青年教师并没有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是因为自己是师范生,毕业成为一名教师是最佳的就业去向。所以,持有这种想法的师范生即便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也会因缺乏职业认同感,而无法融入到教育事业中,更不会顾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第三,师范生在教师岗位实践时间过短,评价指标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仅理论的传授并不能让师范生真正体会到师德意识在教育中的意义。多数被调查对象表示,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时间过短,也没有太明晰的考核标准。实际上,大多师范院校的实习实践均设置在大四阶段,时间不超过4个月,实习结束后却让师范生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出示一定的证明,缺乏对师范生实习过程的阶段性和总体考评。这样一来,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形式过于单一,仅仅是对毕业生集中实习实践,缺乏阶段性的学期实习,实习内容与形式过于笼统。在实习过程中,有些师范院校与小初高实习单位还缺乏沟通,只是在形式上考核学生的实习表现,尚且达不到师德意识培养的预期效果。这就导致师范生不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对自己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不清晰。(三)“双主体”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意义。“双主体”协同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有助于走出师德意识薄弱的困境,对加强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师德意识和教师技能是教师专业的两大支柱,对将要成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来说缺一不可。所以,大学阶段是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和教师技能的关键期,实习培训是完善和加深师德意识和提升技能水平的必要环节。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作为两个不同主体,在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方面,既要传授师范生有关的教师品德品质和教学技能技法,又要让师范生将学到的知识和品质应运用到实处,以多渠道和灵活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扎牢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基础,促使师范生向卓越教师转变。另一方面,作为“双主体”的师范院校和小初高实习单位在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过程中,根据师德意识培养方案和实习培训计划,建立沟通合作一体化平台。这种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的双向沟通平台的建立,既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改变了部分师范院校弱化师范生实习培训环节的情况,确保实习落实到实处;又可以保证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的运行与管理,“双主体”通过定期会晤,根据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问题,及时调整培养策略,达到对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目标。

三、“双主体”培养师范生师德意识的途径

师范生范文篇3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意义;问题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起,考入这6所学校的师范生不仅免交学费和住宿费,还能得到国家的补贴。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曾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重返大学校园。当年9月,随着首批10933名免费师范生先后进入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就读,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落实跨出了坚实的第一步[1]。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即进入人们的视野:免费师范生教育将给师范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师范教育该如何改革?对免费师范生应当如何培养?本文试图对此做初步探讨。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自1997年开始,师范大学逐渐实行收费制度。10年后的今天,师范教育收费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报考师范院校的优秀生源明显减少;师范院校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主动放弃教育工作;由于倾斜政策不到位,中小学教师不可避免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地区走向发达地区,从一般学校向重点学校集中,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对高师院校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师范教育呈现被弱化的倾向。从长远来看,这些均不利于教育的百年大计。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直接影响到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匮乏问题成为农村儿童失学、转学的重要原因。而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高质量的优秀师资的需求量也必将快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培养、输送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当仁不让的责任。如同高水平大学必须要办好本科教育一样,师范大学首先要办好师范类系科专业。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投入,需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

作为涉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领域的一项鼓励性的教育政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意义正在于:首先,教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全面持续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次,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来调控师范教育的发展,能够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从根本上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能够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并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任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再次,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发展,注重国民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国民人格的培养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而担负这种责任的便是由师范教育所造就的师资。所以,从国家战略和民族本位的角度看,师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事关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全局。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面临的问题

任何政策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难免会有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审慎地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该政策的顺利推行将大有裨益。

1.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免费,可能会带来非部属师范院校的不公平

如果将优惠政策仅限于部属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很难顺利实现,其表现出的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将会更大。国家如果只是在某些师范院校搞试点,势必会对其他师范院校产生冲击,影响他们的生源,造成新的对其他非部属师范院校的不公平。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够到服务于基层教育事业的,多数还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对于部属师范大学,本身就缺乏吸引力的地方师范院校,更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更需要免费的师范教育。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曾明确提到,在六所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叫做示范性举措。所以,要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于该项举措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实施。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进一步研究总结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经验,应该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

2.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可能难以惠及真正需要享受政策优惠的学生

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言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时,是与“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相提并论的。由此可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利于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就读师范,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从教”。由此看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另一个出发点在于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事实上,随着师范教育免费制度的推行,师范院校生源质量的改善,不排除只是出于政策的优惠措施而选择报考师范院校的现象,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是乐于从教。

因此,如果国家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政策,必须有非常具体的细则,这种免费政策要让该享受的人享受到,尽量减少漏洞。师范生中途退出师范专业、未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或其他情况不愿履行协议内容时,应退还所享受的国家资助经费的本息,并按资助经费交纳相应的违约金。退还资助经费的方式可以借鉴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让这部分补贴都用在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师范生身上。

3.免费师范生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师范教育质量

对绝大部分免费师范生来讲,他们会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并且从根本上讲,免费师范生更适合做教师,首先在招生环节,学生填报志愿时是自主选择,所以他们会根据自身的职业选择进行人生规划。但免费师范生由于缓解了过多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很容易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这样,无论素质高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去任教,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也需要配套措施相继跟进,以保证每一位免费师范生能够真正珍惜学习机会,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被六所师范院校录取的学生入校后,要接受有针对性的培养,各个学校还要建立淘汰机制,对学习成绩或者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淘汰出列。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说,该校对此按照协议有终止条款,其中一项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包括学业上达不到相应标准,比如说知识上的、教学实践当中的学分不达标,如果拿不到学分可以终止学业[2]。

另外,在师范生就业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免费组织他们进行双向选择,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果毕业生想得到自己希望的岗位,他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将是很重要的依据。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高度重视职前关爱,职后保障可能成本太高

师范生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育待遇,就应有服从国家需要、服务国家教育事业的义务,成为国家输送给农村及贫困落后地区的优质师资。要使广大师范毕业生能够长期从教,并在教师岗位释放最大的热情和作用,国家应该进一步为他们创造深造、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如此方能收到长远效果。

目前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包含了就业和激励方面的优惠措施:第一,对免费教育师范毕业生实行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就业政策。师范生毕业时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岗位;未落实工作岗位的免费教育师范生由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工作。第二,免费师范毕业生作为就业单位的正式教师,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中央财政对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而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第三,对免费教育师范应届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可以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服务期间,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对工作业绩突出、学业特别优秀的还可继续攻读教育博士学位[3]。

以上免费师范生的职后保障政策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但从中可以看出职后保障的成本可能太高。

三、几点思考

1.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是关键

从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强化师范生特质的“免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稳定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艰苦地方从教,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是关键。以国外的一些经验为例: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终身任职。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中,德国教师的工资待遇最高。为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投入大量经费为师范生发放专门补助,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教师基本免费参加在职进修。法国政府在不断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同时,还为教师培训学院培养的新教师制定了新的工资标准。新工资标准的特点是工资额得到大幅度提高,初等教育教师工资与中等教育教师工资完全拉平,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初等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日本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韩国教师收入水平高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4]。相比较而言,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硬性规定毕业生到基层从教3年,尚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层教育师资队伍的问题,只有逐步提高基层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

2.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必须使外部激励转化为师范生的内在需要

在我国当前教育经费紧缺、教育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家对师范院校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政策,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007年六所师范大学招生工作非常顺利,生源的数量非常充足,学生报考非常踊跃,最后招生的数量、质量都很好[5]。免费师范生首次招生情况良好,这为免费师范教育的推广实施提供了可喜的开端。可见,无论国家的师范教育如何改革,真正热爱教育、甘心献身教育事业的人员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信念是永恒的。正如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出台后,有学生家长所言,即使师范教育仍旧收费,还是愿意子女报考师范院校。还有的教育工作者坦言,自己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正是由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去影响他人。但在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吸引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其中也不乏部分人对奉献教育事业缺乏足够认识和充分思想准备者。因此,师范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到基层的教育服务期,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是宝贵的财富,使他们将接受师范院校师范教育的目的上升到报效祖国、振兴民族教育的高度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要。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在对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上颇费心思,学校将师德教育贯穿于免费师范生进校、学习、入职的全过程。

3.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目前中央提出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让广大适龄儿童既能“上得起学”,还要“上好学”。这涉及到师范院校的责任,要求师范院校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6]。近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基础教育的改革、提高要从师范生的培养抓起。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从拓宽知识面,健全人格等方面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

国家选择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作为试点,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高素质教师和优秀人才从教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和优势的认同。为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采取了多种措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针对免费师范生立项设置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半年;实行导师制,由本校优秀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导师组,指导师范生的学习、实践与研究;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设立“师范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题基金,用于支持相关课题的设置和研究等措施[7]。

4.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探索师范教育免费制度的多种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把教师培养看作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过程。而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同时,国家有关师范教育的政策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目前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而言,因其“有条件”之原因,可能会将部分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而失去好的生源。因此,在政策设计时一定要允许免费和非免费师范专业的共存,这既是给不同考生以公平选择,也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师范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今后师范教育免费制度可尝试多种有效形式,比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范院校学生实行交费上学,毕业后没有服务期限制,不一定从事教育工作;贫困地区则仍然实行师范生免费上学和服务期制度。亦可借鉴新加坡、法国、韩国等国家的做法,实行低收费的师范教育,并加以多种补助手段,这样才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投身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刘海宏.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的迎春花[EB/OL]./2007-03/21/content616994.htm.

[2]免费师范生培养将建淘汰机[EB/OL]./c/2007-05=18/185313022027.shtml.

[3]赵秀红,翟帆.免费师范生如何走向基层留在基层[N].中国教育报,2007-05-25(2).

[4]何齐宗,胡青,胡平凡.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4-255.

[5]周义兴.师范生免费教育火爆的信号[N].人民日报,2007-07-12(11).

师范生范文篇4

专业知识素养理应包含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等素养。如果说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源泉,那么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则是教学工作的无限动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经验型”教师逐步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变,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设计。未来教师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今日的教师。因此,对师范生的培养也不能局限在“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为此,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必须落实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1)全面规划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现课程应有价值。要把师范生教育理念的树立、教学思想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构建融于专业课程之中。师范生教学理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当然教育类、心理类课程也应该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观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现状如果说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师突出了“讲”,学生的学习突出了“记”,那么闭卷式“记忆性”考试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多处于“非运用”状态,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活化成专业素养。因此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应该关注现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增加了解和研究,强化教学课程的结构调整,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和后续的教学实习紧密结合。

(2)落实师范生专业基础知识。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首先要学“活”,其次是“深”。要深刻理解知识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背景;要高屋建瓴,兼顾对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报告、校园网络、校报专版等形式帮助师范生了解和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缩小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为教育实习以及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的专业素养准备。

(3)强化教育实践课程,促进师范生实践知识的获得,亲历“教学教研”过程,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对教学实践重视程度,更新观念,把教育实习不仅仅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应用和检验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而且强化其作为实践知识来源的功能。协调教育实践时间,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克服形式单一的做法。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可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连续实习与阶段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扎实推进微格教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包括国培顶岗实习)。通过挂牌教育实践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教育实践基地,与中小学建立一种“共生关系”,保证师范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教育、教学的真谛。

2职业技能素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核心

教师是专业化的职业。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应该储备好充足的职业技能。语言文字技能、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作为师范生,要历练“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设计”,提炼“教学思想”,使各个方面的技能得到应有的充实。

(1)师范生的语言文字技能。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篇精彩的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直被认为是师范生的“看家本领”。

(2)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基本技能。教学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以下五个过程的循环,即学习技能———观察技能———练习技能———评价技能———改进技能,逐步熟练提高。

(3)现代教育技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广泛应用,使得电脑在处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熟练运用应该成为一个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

(4)班主任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炽热的爱心,乐于奉献。爱不能偏心,问题学生更需要爱心。不仅要在讲课中表现出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师范生的实习教育环节,班主任工作安排要细致,措施要具体,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小结要落实。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5)其他技能:教研技能(校本研究,论文写作,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等),非艺术生体育生的文艺技能和体育技能培养。文艺体育技能往往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粘合剂,是师生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

3科学文化素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成分

科学精神与科学品德。坚持实事求是、不懈探索真理的求真理念,百折不挠、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自我、开拓创新的勇气,无不融合着伟大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品德,是科学文化素养的核心要素。理性思维与科学方法。就数学而言,数学中蕴藏着大量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抽象与具体、联想与类比。数学中体现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本身,同样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科学文化素养是当代师范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成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适应茁壮成长的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一个民族只有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4综合素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师范生范文篇5

1.要有润泽每一个生命的使命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类任何一个民族,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要经过“教育”这个环节达到生命的成长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以人为本,润泽生命,开启智慧。我们的教师自始至终都要有一种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为民族和人类生命的健全发展尽义务。只有有了这种担当,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才会油然而生,教师才会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去呵护和培育每一个小学生,维护孩子们“成长的权利”,帮孩子们打好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身体的底子,让孩子们享受“成长之美”,保证每一位学生终生身心健全发展。

2.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离开学科就谈不到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于谈不到教育教学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名校、热点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就越高;越是大城市,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越是专业、精化、细化。再者,从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来看,凡名家名师都是立足本学科千淘万漉,千锤百炼,扎扎实实干出来、钻出来的。所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专业学得更扎实,也应是本科师范生有别于专科师范生的显著特点。本科师范生应有更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教学策略知识、教育教学和辅导的实践的知识以及关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

3.要有宽厚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师首要的和最突出的角色特点是启蒙者,他要帮助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儿童全面打好基础,成为学习的启蒙者、促进者;情感的熏陶者、塑造者;健康的维护者、辅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引导者。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教学素养。

4.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科素养,这只是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由知识素养到执教能力,中间还必须经由实践的桥梁。就像游泳和驾车无法从书本学到一样,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只能从扎实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二、初等教育学院本科师范生培养的方向及策略

1.夯实基础,专业过硬——精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夯实师范生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实现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的对接与整合,使师范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对专业课程建议实行分流、分类、分级教学,实现精细化分科,使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掌握达到精深、精湛。如中文方向要有演说与口才、识字与阅读、名著与经典、中文语法研究、写作技能等。要大力改变改变传统的以学科逻辑展开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形成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课程学习和案例分析、教材研习、专题探讨与实践交流的内在联系和双向互动。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采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演练、相互实践的互动式学习方式,主动地、自主地感知教育教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另外,应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的实践运用课程以及加强班主任教育课程。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剖析当中。

2.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博

作为一名教师,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拘囿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一位教师完美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三个同心圆:最里边的小圆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通透的基本原理;第二个稍大的圆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最外边的大圆是以哲学为主兼及美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关于人类文化视野的背景性常识和修养。这样,他便可以在让孩子走上学习之路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生命的润泽”,建立“精神的家园”。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拓展多学科综合视野,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要充实和加强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

3.养成习惯,学无止境——新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学习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别忘了自己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变化、学会适应,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在校应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才能不断地加强专业学习,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建议学院研究选定本科师范生必读的书目,在课程中增设阅读课,开设阅读交流课,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校园文化和书香校园的大环境及课程设置帮助每一个师范生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事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跟上人类进程的步伐、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4.学会管理,调控课堂——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霍布斯的《明天的教师》的报告和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都把“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即课堂调控能力作为教师培养中的必备素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它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它的丰富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使得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遇见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新情境。对于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情境,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管理好课堂,在课堂这个核心区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的对话、交流,较好地驾驭任教课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并学有所成。另外,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要能自我调控并善于调控学生心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信任、尊重。

师范生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师范生德育;困境与原则;模式构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课程育人视角下对师范生德育工作进行研究使得研究内容与对象更具针对性,研究方法更为科学性和具体性,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将大大丰富我国现有德育理论的成果。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德育目标仍不够明确。师范生德育工作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这个根本问题。现有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模式上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导致了师范生德育力量弱,“两张皮”问题突出。在教育目标上摇摆于专业化和广博化之间、优良的师德传统和当代师德观念之间、高尚师德和实用主义之间,难以找到适合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导致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目标的不清晰和泛化,难以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师范生德育工作需要组织力量、搭建平台,明确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德育目标。(二)德育实践缺乏价值引领。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给师范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嬗变、理想信念的动摇、道德水准的滑坡等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建构下的教师形象,已经被推向“圣人化”和“殿堂化”;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和社会需求推动下的教师培养,已经将实践技能、技术运用和绩效考核作为新的价值诉求,更多聚焦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获得。教师正在集体卸掉“道德重负”,日渐退化为“职业饭碗”。当全社会都在提倡以德治国和公民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教育标准远远超越了普通群众的要求,在此种情境下,师德领域中存在的矛盾似乎已成为不解之题。(三)德育模式亟待重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师范生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师范生德育工作应当适应新形势与新变化,建立新的德育模式。“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育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道德传统之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公民个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有利于纠正当前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教学技能轻师德培养的不良倾向,促进师范生的合格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通识教育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基础。通识教育是一种开试听、启心智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教育。通识教育的主旨与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内化的师范生德育工作是相通的,都提倡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开放式、多元化的内容引导,唤醒师范生在师德养成上的主体自觉,最终确立全面和谐的师德价值观念。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通识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导向和标杆。要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师范生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把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教学实效和教学效果的标准。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中的引领地位,又要正视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现实存在性,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和谐共存与发展;要树立师范生为师德教育主体的观念,尊重师范生在师德水平上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充分调动师范生在通识教育中汲取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2.突出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通识教育内容。我们开展师范生通识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突出家国教育、诚信理想教育在师范生情感认知上的认同和感知,自觉将国家形象、集体利益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并付诸行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正面应对师范生德育工作在目标上的泛化和在价值观念上的异化等现象,着力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群众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增强师范生的德育养成意识。3.完善增强教育实效的通识教育方法。师范生德育工作要注重通识类教育方法的引入,针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有待探讨的理论问题、有待商榷的师德矛盾点及新闻报道中的热点现象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设身处地的感知体验,在探究中提高思想认知、感知师德魅力。要注重新媒体技术在师范生德育课程中的运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思想性、感知性和趣味性,切实提升师范生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针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以社会调研、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形式,带领师范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增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实践认知与价值认同,在实践历练与调查研究中实现师范生师德理论和育人实践的共同提升。(二)大学文化是构建师范生德育氛围的保障。1.建设以主流价值观为内核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注重把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价值取向与师范生道德素养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精神的本质和追求,继而成为师范生的共同价值追求。要以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念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为准则,创造出有利于师范生健康成长的师德文化环境,促进师范生师德认识的提升;要充分利用物态文化和景观文化表达师德诉求,在建筑景观、园林构建、文化设施的风格特色、功能划分等方面,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的和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外显。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侧重于对师德主题活动的策划,突出师德的主题和目的性,把主流价值观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增强师范生德育的文化熏陶和浸染。2.积极培育师范生德育文化新载体。全面把握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变化,发挥网络载体在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网络平台成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校报与校刊、电台与广播、网站与网络以及宣传窗口、文化墙等建设,形成一种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师德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丰富、传播迅速的优势,建立师范生德育工作专题网站,将传统道德文化、师德政策方针和富有教育意义和思想内涵的热点新闻、文化作品传递给广大师范生;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微博等师范生德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触摸当代师范生思想深处,做好排忧解难和思想引领工作。(三)社会实践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关键。1.以师德养成为重点,强化实践引领。师德是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有师德的教师才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之本。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修养,重在建立师范生师德评价标准体系,明确师德养成的目标和方向,促使师范生充分发挥自我主体作用。注重运用情景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师范生进行师德体验,注重用正反面师德典型来引导师范生确立师德典范,注重在热难点、焦点和疑点问题上澄清师德认识。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自主意识强烈等特点,在师德引导中要让学生多做“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摆脱“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养成正确的师德价值取向。2.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强化教学引导。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师生在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风格,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渗透师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崇高理想信念,体现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和践行能力。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将“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有机融入师范生日常学习管理当中,培养他们的理性、批判、质疑、创新精神。3.以教学实践为重点,开展行为引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条件,要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立学习教育和生产劳动、技能训练、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机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通过组织师范生义务支教、送教兴学等志愿服务社会活动,增强师范生的服务社会意识与教育服务能力。通过教育见习实践和教育实习活动,引导师范生将师德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从教育实践中感受师德认知体验师德情感,最终养成自身的师德观。

参考文献:

[1].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09日(第01版).

[2]李修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3]陈飞.价值主体论下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研究[J].教育探索,2015(7).

师范生范文篇7

也是检验每一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前奏;实习是师范生教学生涯的开始,实习是一个师范生生长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师范生展示效果的舞台!面对实习我既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担忧,兴奋的即将走上梦寐以求的教学舞台在那儿展开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堂课,面对我第一波学生,即便只是为期一个月实习学生;担忧的怕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不能搞好实习学校交给我教学任务,不能顺利的完美的解答学生的质疑,怕自己不能很好把握学校“立德树人”校训!

这儿承载着我中学时代的记忆,年月日我怀着繁重而兴奋的心情走进了阔别五年的母校—县中心中学。中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五年前我从这儿毕业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而今回到母校进行我教学实习,开展我教学工作。面对我学弟学妹们无比激动兴奋,身上看到中学时代活泼奋进的看到曾经那个渴求知识追寻理想的面对我老师们心中满是愧疚,终究当年的很顽皮,很叛逆,那个时代总是让老师操心;面对我母校,无比的自豪,培育了带我走过那个朦胧无知的年代,引领我走到今天的学习,也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舞台.....

一、实习目的

实习对于我——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生源地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机会,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学业成果的舞台。这不仅仅是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更是一个了解学生学情、熟悉教学方法策略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机会,还是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遇,为此我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工作中认真研习教材,总结学生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处理学生提问和质疑,并在教学中恰当处理师生关系。

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转眼即逝,通过实习,我充实了自己,学会了如何教学,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学习到了许多未曾接触过的东西,在实习中很快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历了这段实习生活,让我感受到新一代教师肩上的重担,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不易。在实习过程中,我对比自己的中学时代,感受着我们与后学生的差别,后的学生领悟能力、信息接收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都远远的超越我们的时代,这对我们师范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知识要求、教学技能和丰富的知识蕴含。实习过程中,我熟练地掌握了教学技能,不但如此,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

二、实习学校简介

县中心镇中心中学原称县中心镇第七中学,是一所位于县县城西北处,背靠狮子山,临近鲤鱼河,是我县师资相对较好、离县城最近的一所初等中学,共有教职工百余名,其中优秀教师占百分之七十左右,中学骨干教师占百分之十五左右,自办学至今为我县培育了近万名优秀毕业生。该校现有三十余个教学班,在校生近两千余名,其中毕业班九个,一个重点实验班。

三、实习内容

(一)听课见习

年月1日,实习学校正式开学,主要任务是学生报名和开展学前教育,在实习指导教师陈昌春老师的安排下,我参加了初二11班的学前教育,学生报到后,11班班主任舒顺忠老师在班上开展了近一个小时的学前教育,内容如下:

1、新学期开始,应订立本学度的学习目标;

2、新学期新风貌,在新的一个学期,大家升了一个年级,必须纠正初一年级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风貌;

3、树班风,促和谐,在新学期教学开始前,先要树立良好的班风,促进班级间的和谐,同学间的和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合理切合实际的目标理想。

月日我在初三110班开始了我的听课见习,陈老师上的第一堂课是《课外古诗词背诵》本届设计十首古诗词,陈老师采取的是以讲授法为主,陈老师详细的讲解了诗词中的前五首,后五首由学生自己讲解学习,讲解过程中允许学生自由答辩,最后由陈老师指出学生讲解过程中的不足以及不恰切的地方。我听的第二堂课是陈老师在初二11班讲授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方法以初三110班大体一致。在听课见习中我认真记录指导老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效率,课后认真总结指导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给出中肯的评价,并在评价中纠正自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习指导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在实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向学生传授自己拥有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听课见习中体会到校训“立德树人”的真正含义。正所谓“立人者,必先立于人也。”

(二)备课

在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我仔细研读教材,耐心分析学生个体情况,参考教辅资料,认真详细的设计教学思路,编写教案。在设计各个教学思路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做到读写练有机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目的。在刚开始的备课中遇到种种问题,例如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脱节,教学时间安排欠妥等,但在陈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在最短时间内纠正了备课见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三)专业技能教学

年月在听了陈老师在两个班讲授了五个课时后,我开始了我的第一堂实习教学,我教习的课文时的新闻两则中的第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消息,在开讲前我引导学生复习了陈老师在讲解第一则新闻是给同学们介绍的新闻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其次要求学生自由找出文中五要素,并理解全文。第一堂课的教学很快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如下:

1、教学中语速稍快,偶有方言音出现;

2、刚走上讲台时,略显紧张,但能在很快调整心态进行教学;

3、教学中过于相信学生的自制力,忽略师生了互动中存在的“浑水摸鱼”的现象;

4、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基本合理,在预设时间内基本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

在接下的教学实习中,涉及到的课文分别有江河的朦胧诗歌《星星变奏曲》和两位外国诗人的诗《蝈蝈与蛐蛐》、叶塞林的《夜》,在结束三首诗歌的教习后,我用了一个晚自习的时间(110分钟)在110班上了一堂现代诗歌的习作课,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同学们45分钟的时间创作自己的诗歌,余下时间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积极配合我的教学工作,每一位学生都踊跃的参与此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本堂课我采用的是以学生自评为主,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以学生互评相长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教师的归纳讲解为辅,以教师的点评为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辅助资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相互的点评中学会欣赏其他同学写作中的优点,学会倾听,同时在点评的过程中反省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写作中的不足和缺点。教学实习中,所涉及的课文还有文言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在各种文体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普片为讲授法和议论法,做到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更熟练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让学生在探讨性的学习中巩固相关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班主任工作实习

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中,我在我带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班主任实习工作,工作如下:

1、例行检查早操、课间操两操出勤率;

2、每早带正课前20分钟的自习;

3、组织班委开展班级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日常学习;

4、每天组织班委开班级常务会议;

5、处理班级突发事件。

在班主任工作实习期间,各班委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协助我管理班集体,使班级秩序稳定发展,班级间相处融洽,同学和睦相处。在同学们的配合下,我所实习的班级,班风俨然,学风和谐。

(五)教学研讨

在课余时间常与语文教研组的老师研讨当今教育改革问题,与实习学校老教师、骨干教师请教教学心得和经验,内容如下:

1、与语文教研组老师讨论中学语文教材变革问题;

2、与指导老师讨论学生学情以及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3、与物理组骨干教师钟明德老师讨论目前0后学生身上的种种问题,及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改正种种弊端的策略;

4、与实习学校教务主任王老师讨论实习学校眼下问题。

在与各位优秀教师和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讨论后,自己更加清楚目前教育所处的环境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在大多数地区教育设施滞后,教育硬件跟不上,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以及教育资源应用不合理等等一系列问题。

四、实习效果和评价

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自己认真的分析学情和设计教学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每一堂教学都能按时按质的完成,并且得到实习学生,指导老师,实习学校相关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在自己的努力,学生的配合,指导老师的引导,实习学校的支持下,我在月30日为自己的实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我走上教学生涯的开始,是我检验自己所学的舞台!

实习虽然结束了,受到学生、老师、实习学校的肯定和好评,但我自己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自己在教学的舞台上还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鉴于此我还得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的纠正自己的不足。

五、实习体会

师范生范文篇8

本月号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开始了为期六周的实习生活。我们实习的学校是现代中学。在学校领导和带队老师的关心和认真指导下,我们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角色。

第一周我们的工作任务是听课,向任课班级的学生做自我介绍,和准备下周的上课教案。一周的实习下来,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表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我实习生活带很多启发性的思维,每次上完一堂课我都有深的感触:想要当好一名好的老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教师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处于转折期,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因而初中美术教学应切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师生间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喜欢学生,教学活动才能进行得顺利完满。

我利用课堂上观赏学生作业的机会和他们做了一点沟通发现他们大部分对美术是很感兴趣的,觉得美术是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对于初到美术海洋的学生们,对于美术方面的知识似懂非懂,如果把太多理论注进他们的脑袋里,他们会对美术产生厌恶和憎恨,如果把美术知识化为游戏和故事,并且还能让他们亲自接触实物,他们会对美术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处理这些细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应准备好教案和教具。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美术教学,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次的实习机会令我彻底改变了很多死板,上美术课很轻松等观念,懂得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灵动性,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我的指导老师身上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我们会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

师范生范文篇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年来,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师范生为目标,全教案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近来一段时间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名老师的乐趣,同时,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的教学变为真正的教案对面的教学,回想前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感觉还可以说是不错。当我漫步校园,那来自学生的一声声“老师好”的感觉真好!

听了一周课后,我开始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堂正式课。当时我的心情十分紧张,我教的是初二1—4班的美术课,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上出现了讲课顺序不清,师生配合不默契等等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对我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辅导,传授了我很多的授课经验。她帮我修改教案,没有丝毫的架子,有更多的时候使如朋友般的交谈。经过指导老师的教授和我自己的反思,接下来的一周课程我基本可以把预期的授课目的达到,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美术知识。课堂上,学生对我的提问积极回答,课下学生也对我所教的美术知识很感兴趣,十分希望我能辅导他们进行美术基本功的训练,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实习工作让我在社会时间中接触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增强了感知知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这段时间增强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我还担任美术小组的辅导工作。教案对这些初二的学生,我又是一番心情。因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上有些学生的心态不是很稳定,我采取了先给他们巩固所学的基本功,然后耐心指导、稳定学生情绪,接着引发他们的上课积极性。我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静物和角度进行范画,再把他们的课堂习作修改并完善。这样以来进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不少,指导老师也为我能这么快被学生接受而高兴。通过初二的美术课和专业训练工作,我更加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名老师,担任这项神圣的工作。

师范生范文篇10

一、教学管理理念

在,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管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基地。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有了这种思想的自由,自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班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在班主任工作上,我认识到了一个老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学生时刻看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己严格要求,并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是贴心的,也是带有希望的。实习期间,班主任李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的班级管理经验。我想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老师的主动精神。在他的言谈中,看出一个老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深度认识。所以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只是从学习上给学生帮助,而是从一种“管理”的角度上去让班级受益,让班级体的每个成员成长。

教学工作上,由于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与合作伙伴一同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尝试。尽管,有的时候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但也获取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在上了6节课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的重要性。一个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围绕着“学生能否学得更好,能否真正掌握方法”的主题,而不是从怎么上好我的一堂课出发。可见,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正确的教学理念……这次的实习,让我从实践中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对于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