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时间:2022-08-25 09:56:31

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修养和道德准则。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处在一种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学生与家长、老师或是同学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开展感恩教育,正是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来促成学生养成感恩的意识,培养学生增强爱心,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进而使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让大学生更加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承担责任,并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断求学的精神。其次,感恩教育契合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注重人文修养,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感恩教育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精华,对人类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子。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进知识,也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积极面对生活。无论如何,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知恩感恩,都是其贯穿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边缘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主要是把重心放在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上,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课程设置里基本都没有直接涉及到感恩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是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口头性的引导内容,教育缺乏现实性,不能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二)感恩教育理念模糊,方向不明确

理念关乎着方向。教育教学的关键不应当是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应当朝着更长远的目标去努力。然而,由于教学引导的偏差,不仅仅是老师,学生眼中的感恩教育同样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提到感恩教育时,学生就想着如何在眼下为父母做些具体的事情,以彰显自己的孝心,提升自我的道德认知。教师更多的是强调“知恩图报”,要求学生遵规守纪,不辜负国家和家庭对自己的培养。然而,受传统伦理道德要求的影响,模糊理念上的感恩教育已经不符合中国培养全面人才战略计划的要求。现如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时代性和全面性,拓宽思维,方方面面的加强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引导,而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要全面贯彻,亲力亲为,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增进对感恩的理解,而不是把它当成作业一样只是简单的体会一下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进而失去其作为人生内涵的重要意义。

(三)教育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偏低

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尚处在探索研究的初步阶段,教育方式继续沿袭了传统德育教育的习惯,主要以课堂讲解和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以播放视频和讲授故事的形式存在,可是形式依然单一,长此以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仅实践教育内容少,教师本身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自身表率性不强,本身就缺乏相关的素质修养,课程本身也就很难起到说服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把教育搞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起到感恩教育的真实作用。

(四)大学生自身意志薄弱,主观能动性不强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充分调动下,大学生的情感意识也逐渐趋于自由化,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但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思想也变得严重起来。部分学生不仅不珍惜在校时光,还整天攀缘附会,对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感到理所应的,不仅如此,稍遇挫折还喜欢怨天尤人,感恩之心也逐渐得以丧失。在校期间,经常埋怨伙食不好、基础设施条件差。他们更多的是从自我满足感出发,一味索取不懂得付出,价值观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显得尤为混乱。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正当其时”,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

三、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优化校园文化,创建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贯穿大学生活始末最为具体的表现,是一所学校最为独特的写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教育影响力。因此,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也将直接决定着在校学生的未来发展,高校加强感恩教育首先要创建校园感恩文化,从而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来熏陶和引导学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感恩文化建设,可以首先从形象入手,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应充分利用板报画廊、电子橱窗、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网站等传媒,让学生目有所及、耳濡目染;其次,以上率下,要求每名教师从自我做起,切实践行相关要求,以自身行为做表率,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感恩主题的教育,平时工作生活中也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要求,切实做到为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彰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适时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社会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不同的人和事,同时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行为的操作深入了解生活,充实自我人生,在这样的实践生活中学生就更容易尽早的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体验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意识。具体操作过程中,校方可以利用一切时机举行以感悟亲情、尊重教师等主题的感恩活动,诸如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制作感恩为主题的横幅、征集“感恩心语”定期发至校园网站、报刊等,以具体的行为活动培育学生感恩的情怀,教导学生要能够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进而达到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目的。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的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支教活动等,在具体的时间和环境中让大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大学生们能够自觉的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念和行为。

(三)以考促训,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在以考核机制促进教学的现实情况下,要想使感恩教育取得持续、优异的成果,就该建立卓有成效的感恩考核评价体系。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地域环境、办学特色、教学条件等,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适宜的感恩教育目标,并建立多元化的感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对感恩教育实施量化标准,定期对学生予以考核。例如将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制定学分制,用分数评定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和引导,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作者:甘一涵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