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

时间:2022-04-07 10:56:19

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

摘要: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实用性。农业农村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更多人才,注入新鲜活力。以辽宁省为例,探讨影响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的因素,对改善乡村就业创业环境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以吸引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融入的信心和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就业创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多数毕业生就业创业更加倾向于较为发达的城市,即便回乡就业创业的也多数选择在家乡或附近的城市,很少选择乡村就业创业。而现实情况是,城市就业承载力越来越低。[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各省也积极推行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让更多大学生在乡村就业创业中拥有了更好的前景与未来。

一、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情况及就业政策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2]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视频工作会议获悉,20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834万。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自2009年以来辽宁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些数据中并不包括研究生的数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其中也包括对研究生的需求。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研究生数量逐年上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2017年,辽宁省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中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在辽宁省就业人数较上年有所增长,各市共接收高校毕业生18.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3%,初次就业率达90.16%。[3]报告显示,就业率前五名的学科为历史学、农学、管理学、工学和医学。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就业率排名前五的为轻纺食品类、公安类、农林牧渔类、土建类、公共事业类等。同时,根据2019年国务院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指出,由于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环境恶劣、加班多、通勤远,加之一线城市人口政策调整,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二线城市或者家乡所在地就业。在辽宁某高校开展的名为“新就业形态下95后大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最注重发展因素,而声望地位因素则排在最后。[4]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理念越来越趋向理性。(二)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政策。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高,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村就业创业,拓宽就业渠道。辽宁省也探索多种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减缓就业压力。辽宁省是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自2018年3月,辽宁省委1号文件,勾画出辽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蓝图。其中,将“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制度藩篱、把有志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作为战略重点。[5]辽宁省政府每年都会选拔部分优秀毕业生到乡村工作,支持乡村发展,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秀人才。第一,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社区或村委会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村长助理或其他两委班子工作人员,服务期一般为2-3年。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公务员,没有行政编制,从事的工作基本是辅助的。辽宁省从2000年开始试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直到2016年一共选拔了5600多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为乡村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并且提供人力、智力支持。[6]第二,“三支一扶”计划。2006年,中组部、原人事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自主择业,可享受优惠政策。第三,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及辽西北计划。支援服务辽西北,是辽宁省启动的项目,是以“三支一扶”的形式支援辽西北地区建设。自2009年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与“三支一扶”计划分开实施。大学生志愿者除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就业优惠政策外,还享受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补贴,并由省项目办为其参保。[7]第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项计划由辽宁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不少于5年,服务期满后可交流到市级及以上事业单位。第五,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辽宁省政府《关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的意见》提出,对到县域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优惠政策,提供制度保障,最高可享受10万元的财政贴息。可通过资金、技术或管理入股等方式与村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合作,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和使用建设用地共建农业物流仓储等设施。

二、实现大学生乡村就业的影响因素

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加而带来的就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多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的发展重视又上一个台阶,也将进入新的阶段。(一)客观因素。1.人力资源因素。辽宁省提出到2020年、2022年、2035年和2050年4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人力资源在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突出的作用,人才越来越成为支撑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人力资源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高校毕业生,其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根据2017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们在择业过程中普遍重视的要素前五名分别是发展前景、福利待遇、是否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经济收入和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与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基础设施不同,乡村在这些方面更加薄弱,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也会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8]2.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创业型高校毕业生来说,大城市有更广阔的消费群体、更有力的消费基础和更多的资本投资,可以给创业者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但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国家重视的提高,乡村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到乡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数量也逐渐增多。部分毕业生看重乡村未来发展前景选择到乡村成为村官,施展个人才华,为当地村民服务,带动农村发展。[9]部分毕业生选择到乡村创业,从事大规模农产品种植或者开发休闲农业等,都为乡村发展带去了活力。3.地域差别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企业的工资水平、用工制度、工作环境、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是其就业的重要考量。企业的用工制度决定应届毕业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是其能够在某一企业长期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好的用工制度和工作环境是人才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而工资福利待遇是毕业生择业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相较于乡村而言,城市的工资水平会更高一些,且五险一金制度更为完善,福利水平也高。(二)主观因素。1.个体差异因素。长期以来,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对其就业单位存在很大的期望,受个人与家庭观念的束缚,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施展自己的才华,且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是高校毕业生选择工作时的重要考量,大学多年的学习让毕业生想要在工作岗位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是是大多数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想法。2.家庭因素。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会征求家人的意见。对于城市生源的毕业生,其家人更倾向于他们能够到城市或者回到原籍城市工作,很少支持其到乡村就业创业。[10]而对于部分农村生源的学生,承载着父母的期望,父母更期望他们能够在城市工作生活,最终扎根城市,而非回到乡村。许多农村生源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回乡就业,到基层发挥自己的力量。而城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有些选择到离家较近的乡村就业,也有些选择到乡村创业,发展农业种植或者休闲农业。[11]虽然这部分人占高校毕业生的很少部分,但也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3.专业因素。我国高校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专业设置多种多样,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且热门专业每年招生人数非常多。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岗位需求和供给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匹配。[12]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要求逐渐提高,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岗位需求和供给得不到合理匹配。[13]高校毕业生总是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不好用,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执行能力弱。同时,这也与高校教育制度息息相关。一些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于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选择工作单位时缺乏自身清晰定位,缺乏目的性。

三、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是支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区特别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社会等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会着重考虑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基础设施等因素。较大的差距让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工作,导致小城市或乡村在吸引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各地区每年都会各种吸引人才就业的优惠政策,抢夺人才已经成为各城市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改善乡村就业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大学生乡村就业保障机制。我国每年都会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同时出台各项福利政策支持大学生服务期满成功就业。但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来看,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就业的大学生工资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服务期满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基于未来发展考虑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考虑到乡村长久的发展,若要留住大学生在乡村就业,就要改善大学生在乡村就业的福利待遇和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绿色通道,优化乡村创业环境。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和前景,选择到乡村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各地区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创业。黑龙江省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创新,享受国家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并对返乡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给予3000元一次性创业项目补贴;江西省为高校学生休学创业最多保留7年学籍,每年重点支持100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辽宁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返乡创业人员所需的产品,政府也整合财政转向资金,对下乡工作人员给予支持。总体来说,创业营商环境对高校毕业生乡村创业尤为重要,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简化注册登记步骤,提供绿色审批通道,加强金融扶持,与银行合作开发低息或免息贷款。(三)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实力。对于已经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些因其无法承受工作压力和委屈,离职率也很高。长此以往也没有学到职场技能,没有积累工作经验,工作也没有起色。因此,这些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放低身段到乡村就业。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乡村发展扶持力度更上一层楼,乡村发展前景巨大,更有利于施展个人能力。同时,切忌眼高手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吃苦耐劳,增强自身实力。工作环境与学校的学习环境大不相同,工作中必将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委屈。但作为已经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压力和委屈是必须要承受的。(四)优化高校学生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应该优化高校学生培养机制,改变封闭式办学的情况,调整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体验真正的职场生活,培养社会工作技能,进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国家每年都会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包括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项目,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注入新鲜的发展活力。2019年国家多部委已经相关工作通知,明确2019年全国将招募2.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水利)、医务和扶贫等服务,助力基层脱贫攻坚,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培养扎根基层青年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积极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培训,实现农民职业化。将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职业农民,需要以现代教育为依托,实现农民的专业化、职业化。农民培养隶属于终身教育范畴,是对现有劳动力的再教育,高校是推进整个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为现代农业发展输入人才也是高校现代服务的重要职能。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对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总结概括职业农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找出差距,从而提出科学的职业农民的培训与教育体系。包括成人高校在内的高校应该积极拓展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提供政策决策依据。

作者:贾德民 单位: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