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视角转变

时间:2022-11-28 08:56:00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视角转变

摘要:根据当今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应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持续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应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人才需求,转变培养目标认知,进一步形成企业职业教育体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与企业共同制定毕业生考核标准。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反馈体系,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合作机制;通识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跟随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标准应该适应这种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知识密集型转变,对就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①。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人文素养、德育优良、专业知识技术扎实、高端技能型的人才。在高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发展之间需要建立一座桥梁,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至此,这种桥梁———即产教融合模式在全国企业和高校之间拉开序幕。《意见》的颁发主要目的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

认知定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产教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如何跟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时制定教育发展方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依据社会产业结构需求和行业结构变化,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上偏离社会需求,一味强调办学规模扩大化、看重证书和技能考核、过度追求就业率等,漠视职业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弱化“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其结果造成办学质量不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低下②。高职院校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认清自身职责,明确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才是学校领导的重要任务。1.1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有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关心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排名依次为: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团队精神、专业技能③。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第二,诚实守信;第三,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有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五,吃苦耐劳,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第六,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④。以上调查结果反映了多数企业态度,可以看出,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特征中,把敬业精神、责任感、团队协作、社会适应等特征排在前面,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排列靠后。作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是塑造学生成为精神独立、人格健全的公民。热爱国家、热爱所在的团体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国家,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相当重要,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树立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工作和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谈到对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这里要提到通识教育的施教者———教师。通识教育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对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等显性要求方面,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和学问的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过关,很难在施教过程中教育出德育优良的大学生。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的关键,了解讲课的艺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且饶有趣味,只有这样,通识教育传播的理念才能引起学生共鸣⑤。1.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创新教育一直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方向,创新脱离不开实践,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够创新,脱离实践的创新会成为空想。知识理论指出,企业只有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整合重组,才能进行技术创新。从知识观出发,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于自身知识基础,不同的知识基础结构特征对企业从技术合作活动中获取收益有重要影响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建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够对其所处的技术领域的各类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并加以合理的应用,进行技术创新⑥。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为将来工作实践中的创新埋下伏笔。鉴于此,高职院校应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基础教育,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创新。高职学生一般属于技能型学生,技能是由技术发展而来。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技术的能力称为技能,技术学习属于短期学习,而技能学习属于长期过程。产教融合从这个角度讲,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学生从技术到技能的转变。这种转变所建立的各种模式都在探索阶段,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属于常见形式,实际上,这种模式只在形式上解决了高职大学生的技能问题,或者说这种模式培养了一批低端技能人才。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低端技能人才很难在以后工作实践中进行创造创新。技术的学习,必须有基础理论知识做支撑,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只能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1.3深化技能教学改革。根据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技能的发展始于个人经验,但最终还要回到个人经验。与系统工作任务关联的专业知识只是新手发展到专家的手段,只有最终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才能达到专家的技术水平⑦。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过程是先理论学习,后专业技术学习,然后是技能培养,最后为企业直接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系做保障,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掌握必须的专业技术。技术学习过程可以在高职前半期的学校学习获得。最重要的是学生技能的获得,能否为企业直接输送达标准的高端技能人才,才是衡量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成功与否的标准。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良好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学徒制起源于西方国家,最开始属于家族企业模式发展,实行的是世袭制,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过度到现代特征的学徒制。从各国的实践看,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企业公共职业教育制度,具有鲜明的企业属性、公共属性、双元属性、跨界属性、就业属性和教学论属性⑧。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生了转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亟需要一种新的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发展模式来应对高职院校的反应迟钝问题。为了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工作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号),决定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周宏伟在对现代学徒制论述中,国外的学徒制明显具有企业职业教育特征。企业具有参与学校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权利,行业技能人才标准也是由企业制定,具有规范立法、监督管理、结果认定等特征。国内的现代学徒制明显是学校职业教育体制,增加了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特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技能人才标准等都是由学校来制定。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属于两个系统,在合作上不够紧密,相互独立,没有能够建立流畅的互通机制,造成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培养的人才也不符合企业需求标准。现代学徒制为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学校应该主动迎合企业发展要求,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教学改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在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慎重参考企业意见。把企业制定的行业技能人才标准作为学生考试考核的重要标准,始终把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1.4建立毕业生追踪反馈体系。高职院校要有长远发展目标,形成优良的传、帮、带长效发展机制。学校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学校应该积极吸取企业发展经验,转变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只有市场说了算。积极吸取企业反馈意见,深入毕业生工作岗位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毕业生就业后追踪反馈档案,包括个人指标和企业指标。个人指标包括个人的工作诉求、专业技能提升要求、个人综合能力要求、转行影响因素等。企业指标包括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综合素质评价、专业技能评价等。其次,邀请合作企业员工到学校进修发展,建立与学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取长补短,丰富教师教学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学校与企业交流的良性循环。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认知定位

2017年,在江苏常州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校长们意识到了如果科研这块短板不补,不仅专业建设缺少支撑,校企合作也很难进入深层次。衡量一个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是重要指标。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要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只有加强高校师资的科研能力,才能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关注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忽视了高校自身能力建设,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发展就没有了灵魂,也谈不上创新创造。高职学校要建设一批具有博士学历的科研团队,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团队的经费管理、政策制定、平台搭建、学校课题申报等。把团队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效益和教学成果,打造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坚持科研走在教学前面,为教学提供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科研转化教学成果的管理机制,让学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成教学内容。

3高职院校培养方案

设置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年代,高职学校应该坚守育人为先,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为重点,开创技能培养的新模式———即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不能盲目追随改革的潮流,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大搞创新创造教育。高职院校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具有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其次才是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养。为了完成培养目标,学校应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为部分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时应始终坚持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孙凤敏.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解读欧盟《基于工作学习的高质量学徒制指导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85-91.

[2]谢敏,顾军燕.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研究与评价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41-44.

[3]邹丹.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理论精义和现代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0):75-80.

作者:张春雨 单位: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