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5-24 11:38:05

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是促使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更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关键。本文主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校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为了应对新工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带来的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浪潮,2015年,我国政府围绕着创新驱动、制造业改型、基础建设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规划,指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应坚持将人才是强国之本,培养制造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面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了计算机专业的新方向。

一、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是中国制造2025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撑。培养具备扎实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主要重心之一。但目前,在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注重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但是教学内容基本都按照常规的课本来实施,虽然采用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来实施教学,但培养模式单一、缺乏教学特色,学生只是负责掌握课堂中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只是按照统一的模板来实施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计算机应用能力千篇一律,没有让学生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遇到课堂中没有讲解过的内容不知所措。其次,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的课堂讲解和学生听讲的模式,停留在课堂中的理论讲解上,学生即便是可以操作电脑,也没有和社会中真正的计算机应用实践关联起来,仅仅是教师安排的上机任务,血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更是已经脱离了时代的发展,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缺少课外实践,更不同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不可理喻的课堂设置让学生缺乏接触新信息的能力,从而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另外,目前计算机专业中有些学生的专业基础不牢,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缺少因为创新而起飞的动力,只重视理论学习,“学而不会”,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缺少个性化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二、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变化,计算机创新型人才成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面对中国制造2025,高校计算机专业应注重教学改革,通过以下路径,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更多的发散思维,学生只靠听和记是无法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更不用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学生千篇一律,缺少创新意识。因此,为了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从而在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下“配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后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分析哪些问题是最适合的、需要改进的。并且在日常课堂中渗透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出学生更多的火花,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更多的提出问题,而不是强行去灌输。

(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方法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队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高校计算机专业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教学流于表面,高素质、创新型、符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教训内容,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优化教学方法,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为学生服务,共同围绕着案例——任务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激活学生的灵感,实现知识迁移。并且为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不断融入案例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顺利地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并加以结合利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学习评价,完善考核机制近些年来,我国计算机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有500余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在校本科计算机学生已达20余万,然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面对中国制造2025,却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无法适应的被动局面,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能力差,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在考核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才能突出对学生创造力的鼓励,让考核和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让学生能够在正确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理论之后还能凸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鞭策学生更加注重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求知欲望,使其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理论和实践应用,将理论和实践分别划分为40%和60%的考核比例,并将创造性思维纳入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中,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综合考量,从而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晓勇,方刚,付辉,et al.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19):42-44.

[2]张洪波.计算机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3):114.

[3]顾菊平,堵俊,华亮.新工科视域下综合性大学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8.

作者:魏翔 单位:湖南潇湘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