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的启示

时间:2022-03-20 04:02:02

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的启示

[摘要]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在“双创”战略及系列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步入到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本文选取亚洲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探索成效显著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全面、深入聚焦研究对象的独特做法,并针对现阶段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的新状况,重点从创业教育与专业的内容融合,平台的定位、设计、运行,协同育人机制合力提升等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

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本土化探索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大赛,距今已20多年。有学者把这期间高校的创业教育分为启蒙期、政策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回归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4.0育才期”四个阶段[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出台后,高校围绕创业教育进行了诸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问题凸显出来,如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与专业缺乏深度融合,创业教育平台尚不能与学生需求准确对接,不能有效发挥功能,政府、高校、产业、社会的多元协作育人机制虽已形成,但不能合力高效运转等。《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报告》统计表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亚太地区的平均水平[2]。现阶段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冷静反思,如何立足“双创”背景突破自身局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亚洲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演绎

1.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1)韩国课程体系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韩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美国影响,创业教育课程重点围绕创业过程来安排,主要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五部分,涵盖了科目众多的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3]。(2)新加坡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学校开设的专业、科目均以实践为导向,许多课程直接在厂房车间讲授。例如南洋理工学院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注重课程国际化是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另一个特色,为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打造具有新加坡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新加坡政府邀请欧美知名学者、专家等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对新加坡进行了大范围考察,依国际化要求进行课程调整与改革,采用弹性学分制,优化课程模块设置,捕捉课程教学重点,改进课程教学思路,提升课程探究潜力,与国际接轨,开设国际性课程。(3)日本课程体系注重构建创业能力层次性培养的多元课程模式日本的创业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本土化探索,已经形成一个从高到底,从专业到普及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日本创业教育典型的课程模式主要有四种,创业家专门教育型、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创业技能副专业型、企业家精神涵养型。四种模式对创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各有侧重且要求从高到低,创业家专门教育型主要使大学生具备实际管理经验(例如立命馆大学),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以系统的经营知识、技能为主(例如庆应义塾大学),创业技能副专业型以培养创业技能为主(例如信州大学),企业家精神涵养型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思维为主(例如横滨国立大学)。(4)中国台湾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三创”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三创”即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是中国台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显著特色。一方面,整合资源、跨学科设置“三创”课程体系,全面打造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专门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开好“三创”教育专门课程。另一方面,将“三创”理念及相关知识引入专业日常教学,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发挥专业在创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创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台湾高校“创意教学计划”就是组织教师以有创新有创意的形式对所任课程的教法、教材和评价方式等进行设计改造并加以实施的计划,这种将创意教育渗透于日常课程教学的做法,以促进学生创意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帮助学生把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运用于创意创业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同时增强学科教师开展创意教学的思想意识和提升教师的创意能力。2.创业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1)注重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的多元交流平台本次研究的高校都注重为创业教育打造多元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个人能力、增广人脉关系。主要包括举办校内外论坛、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拓展训练或团队活动、拓展校友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友信息网,以充分运用校友资源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定期举办Ideas.inc(部级商业计划比赛),参与世界青少年创业论坛等国际性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观摩学习机会。日本东京大学与企业联合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设“创业者道场”,由企业家、公司高管、风险投资人及具有商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共同担任主讲教师,增强了交流的吸引力和指导性。(2)注重开阔学生视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平台的构建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建立海外学院拓展本国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目前,新加坡已分别与斯坦福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共同建立了8所海外学院。这些海外学院实践平台每年约支持300名新加坡大三学生赴海外创业企业实习一年,还可选修所在地区大学的2门学分课程。日本通过“创新育成中心”保障大学生实习、实践训练的有效开展。高校将企业引入“创新育成中心”,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接受教师的见习或合作。朝阳科技大学就通过“创新育成中心”的运作促进产学合作,扩大学生实习与实践的机会,营造师生学术创业的教育环境。(3)高效转化创业成果的孵化平台韩国的“青年创业士官学校”拓宽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创建思路,为持有技术和卓越创意的青年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平台。2011年面对萎靡不振的青年创业状况,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与中小企业厅联手创建第一所“SBC附属青年创业士官学校”(简称创业士官学校)。2012年又增设了四所分校。此类学校以培养富有创业精神的青年创业英才为目标,学校为入学人员提供包括创业空间、创业教育、创业资金、经营指导在内的全方位支援,并引入“退出机制”,有效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4]。韩国这种以“青年创业士官学校”充当创业孵化平台的做法,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创业英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营造了和谐的创业生态文明,助推了技术创业企业的发展,该模式确立的多部门联动机制,也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平台。3.多元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人才的高级复杂系统,其良好的运转更需要借助各因子间的密切协作。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决定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借助多方协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环境、办学资源等使高校与外界的协作机制呈现出多元模式。日本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配合的官产学协作模式。日本政府在组织与机构设立、政策与制度制定、项目与活动开展、资金支持及平台搭建等各方面对创业教育起了主导作用。日本企业积极向大学反馈其用工需求,为学生提供见习机会,为有潜力的学生创业计划提供“风险资金”,许多企业主动与高校联合开发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制定创业型人才实施方案。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开设交叉学科,广设创业课程,寻找创业教育辐射源,提升创业教育办学质量。

现阶段亚洲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启示

1.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开放性、实践性、科学性,重点做好创业教育与专业的内容融合。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能是传统教育的课堂讲授。加强课程系统性应注重课程内容围绕创业过程进行安排,并按学历层次进行深化,以此保障课程内容的衔接与递进。同时,创业教育本质上属于实用教育,高校应充分考虑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比例,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点高校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将实践作为专业、科目开设的导向,将大量课程的讲授直接设在厂房车间。注重构建创业能力层次性培养的多元课程模式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的体现,也是日本实践探索给我国的启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要避免创新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趋同化”,高校可以依托本校资源、实力,选择创业家专门教育型、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创业技能副专业型、企业家精神涵养型四种模式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力争从学校层面、国家层面构建一个差异化、层级化符合国家人才需求梯度的课程体系。对国内高校而言,要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跨学科设置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多学科专门课程群。另一方面面向专业学生,将创意教育渗透于日常普通专业课程教学中,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分析、设计、创新的理念贯穿专业教学之中。目前,第一种融合在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实践,第二种融合由于实践效果难于评价,所以更多的是停留在教学理念层面,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现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有力抓手。2.注重从学生创业能力及需求角度进行平台定位、设计、运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几个成功创业的学生,而是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这就要求高校要构建的平台应是满足学生不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层级平台。准确定位各级、各类平台功能是平台效能发挥的关键。几个研究对象的运行经验概括起来有四点:平台活动开展在周期上保持持续化、常态化;平台管理独立于院系之外,又融入院系发展;勇于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激发平台活力;善于借助外部企业优势提升平台运行效能。要解决我国创业教育平台与学生需求脱节、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除了将学生创业能力及需求作为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善于利用多种形式的、丰富的平台设计外,还应加强平台运行在常态化、管理、机制、企业优势等方面的研究。3.建立区域经济服务模式下问题需求导向的协同育人机制。日本、中国台湾的做法表明,建立区域经济服务模式下问题需求导向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有效强化校企协作关系。中国大陆高校应主动寻求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以使校企密切互动,打破固步自封的传统办学思路,立足自身优势,找到地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主动贴近,周到服务,赢得政府、企业的信任,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激励企业主动参与育人环节,促使协作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福利、郭文娟、韩美凤:《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年第1期,第34-36、43页。

[2]孙万清:《〈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报告〉里的中国创业生态》,2017年4月7日。

[3]朱春楠:《韩国高校创业教育动因及特色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39卷第8期,第23-29页。

[4]朴钟鹤:《韩国创业型英才教育探析——以“青年创业士官学校”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38卷第7期,第32-36页。

作者:韩喜红 单位:安康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