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分析

时间:2022-05-13 10:25:5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厘清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的内涵,尝试在遵循系统性、协同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以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以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实训操作、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为三要素”的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已成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

“闭环”模式是管理学领域的一种管理方法,旨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入“闭环”教育模式,主要是依靠“闭环”教育模式下教学活动的循环积累,来革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进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一、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具体指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服务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实训操作、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三种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三要素为驱动的教育活动闭环(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是基础,创新创业实训操作是补充,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是突破。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与学校搭建平台以及社会对学生创业行为的包容,形成一个由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共同组成的良性生态系统,以保障其运行效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显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它没有权威性与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而遵循系统性原则的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则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不以分数论成败,明显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二)协同性原则从内涵上理解创新创业“闭环”教育模式,其有效运行有赖于全社会形成的良性系统,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多方协同,合力推动。只有协调好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系统各要素协同发力,才能实现课堂联系社会、理论联系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开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以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从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层面来讲,高校创新创图1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模式图业教育本质上是育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学生作为双创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以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并有效构建起三个保障。1.体系保障: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7)》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各个国家已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中小型企业、校友会等联盟,强力支持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等尚未有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合力,仍旧是各自为战,缺乏服务体系的统一性与规整性。对此,广大高校要大力整合资源,积极推行“双轮驱动”战略,构建相互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外服务体系和校内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校政配合、校社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学校重视、院系配合、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校内创新创业服务体系。2.环境保障: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环境的育人作用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入而逐渐显现,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着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建设,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从1.0版本向2.0版本转型升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高校应充分有效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搭建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支持“双创”的号召,及时出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保证创新创业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可大力弘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注重融合梦想激发和价值引领为一体,努力营造乐于创业、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豁达宽容精神文化氛围,以此形成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全校关心、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3.人员保障:形成优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广大高校可采用“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思想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吸引或聘请创新创业教育名师、专家、资深经理人、风险投资人士、创业成功校友等来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以充实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也可通过选聘中青年一线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校内集中培训、校外择优选拔分批培训等方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举办教学技能大赛,开展教师集中备课、相互听课、科学转课、评课等主题活动,提高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力与操控力,进而增强其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应充分调动创新创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科研的积极性,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中的导向作用,从而构建一支稳定的、专业的、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二)以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为基础。1.教学内容:强化核心概念与融入现实生活相结合高校依据“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补充,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效果。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上可采用专业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渗透,深度挖掘创新创业资源,在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两者做到紧密融合;另一方面,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及时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涌现出来的大量鲜活的创业实例,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运用大量现实案例,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2.教学方法:遵从创新创业规律与展现实践个案相统筹“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的本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实用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1]因此,要严格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两个统一,即教学与实践需求的统一,知识和方法技能的统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创新成才。当然,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也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理应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和服务的平衡发展,实现讲授知识和应用实践的有效结合。广大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集创新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慕课、网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将课堂教学以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及时、有效地整合到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做到基本规律传授与实践个案展示相结合,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更具趣味性、感染性,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获得感。3.教学理念:传授知识技能与培育创新精神相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教学上关注学生。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增强育“全人”的意识。此外,广大教师也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少数教师的任务,也不只是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都应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各专业课教师及创业教育课程教师要把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有效结合起来,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并内化为一种意识自省,外化为一种行为自觉。(三)以创新创业实训操作为补充。1.多渠道搭建实训平台,优化实践性教学一般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基于当今大学生的天性,其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兴趣较浓,高校应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广泛宣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积极举办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2.多途径鼓励学生参与,进行立体化培育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较强,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批判精神和探索意识,对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持观望的态度,只有少数学生迈进了创新创业的门槛。基于此,广大高校可提供场地、搭建平台、丰富活动,支持校园“草根创业族”,鼓励其在扶持中自我发展与成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平等交流,契合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利用信息时代下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活跃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3.多种方式开展精准支持,形成帮扶性机制目前,高校对学生创业的帮扶主要体现在资金扶持、场地支持、创业培训、导师辅导、社会风投引进等方面,但要想将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化为实践,需要高校注重创业者的个性化需求,采取更加精准化、更有侧重性、更具专业性的扶持措施,提高创新创业帮扶的精准度。比如,高校可提供“一对一”点单式服务和“私人订制”式套餐,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提供项目立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税费减免等行政审批事项服务。对在创业前期受挫的学生或团队,可从项目选择、团队搭建、运营管理、客户维护等方面入手,通过政策落实、平台搭建、活动助推、培训提升“四位一体”的方式,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持上贯彻国家的扶创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四)以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为突破口1.政策引导:积极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2016年,随着创新创业大环境的活跃,草根创客们迎来了黄金时代,创业之路上的创新、创意、创业项目也逐个被孵化落地,开花结果。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是学生把创新创业理论付诸实践、把智慧转化为技能、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集中体现。目前,高校在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上注重“充分发挥综合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众创空间、创业梦工厂、创业工厂和各种工作室、学生社团、专业俱乐部的作用,按照‘实地、实景、实岗、实效’的要求,在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2]。2.精准帮扶: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两会上被提出时,政府已经将服务“双创”、扶持“双创”的政策体系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各地应紧紧跟随国家的“双创”步伐,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扶持手段改革。一方面,学校可以将创新实验、创业模拟融入课堂,将、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计入学分考评,促进教学理论和课外实践的结合,从思想上和认识上解决学生创业激情和创业热情问题;另一方面,在学业和课程上研究和论证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高校学生在保证学分足够的情况下,兼修创业实践课程,因客观情况可以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从而为学生常态化的创新创业建立起稳固的学习政策堡垒。3.优化环境:不断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接受度需要通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训与实践的效果来衡量。基于此,高校多途径优化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形成有助于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生产服务、创业孵化等浓郁的“双创”氛围显得愈发重要。其中,搭建平台就是增强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渠道与平台,可以说是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智慧转变为生产力的“车间”与“摇篮”。此外,高校也应通过文化氛围合理布置、办公设备免费提供、创新项目科学指导、创业基金及时划拨以及扶持政策持续跟进等举措,不断优化学校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从而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张清华,岑世宏.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Z1):84-87.

[2]介晓磊,燕海茂,朱伟峰,等.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34-41.

作者:安邦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