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时间:2022-02-28 09:07:35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改善社会就业有着直接推动作用。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我国创业教育经历从创业竞赛到创业教育的试点、从师资培训到学生培养的承接、从单一课堂教学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可以说,我国创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反映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单向性,也反映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的不成熟。为此,应该科学合理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其实践体系,建设专兼职教师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具体模式,以推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演进;发展;问题;体系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从创业竞赛到创业教育的试点。在高校学生中间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哈佛大学,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高校。1998年,清华大学联合北京、上海的5所大学举办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大赛的举办形式、竞赛内容基本上是照搬哈佛大学的模式。到1999年,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三家单位决定仿照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模式,由清华大学承办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由此,将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常规化,此次参赛的学校较多,汇集全国130所大学近六百件作品,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挑战杯”赛事的常规化及日渐推广,高校中有关创业竞赛的辅导、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多。2002年,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效果,决定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鼓励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校由大学生创业竞赛正式发展到创业教育,实现了定期的竞赛到常规教育形式的过渡,形成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二)从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到学生培养的承接。创业教育在试点之初,对我国高校而言,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面对这种从未有过的教育形式,首要问题是解决好师资问题。为此,2003年教育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第一期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250多名有创业教育经历的教师参加培训,由此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正式启动。此后十多年时间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员相继举办了十多届师资培训班,解决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范围、课程设置方式、教育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取得较好成效。从2010年开始,随着创业教育体系在各校的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创新路径、实施方法等逐渐成为高校及教师新的关注点。由此,2011年清华大学承担这一新型师资培训内容,到目前已经为全国高校培养1300名教师。除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任务,2005年,团中央、中国青联与国际青年创业联盟合作,针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不足,开展了KAB(KnowAbout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培训项目,截至2014年,KAB项目已为来自全国1100所大学近五千名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在全国160所大学建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及创业教育基地,吸引30万人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并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编辑出版《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师与学生用书各一套,帮助全国近800所大学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创业推广等体系。随着前述各个师资培训项目的推进,逐渐解决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提升了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各高校针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专业也在逐步开设,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逐渐完善,实现了从师资培训到学生培养的承接,逐步实现了创业教育覆盖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三)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在传统上基本是采取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讲解及灌输为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创业教育试点之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还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后来发现,传统课堂教育无法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通过理论灌输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养[1]。因此,随着师资储备的不断优化,各校纷纷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如清华大学,作为引进美国创业教育的中国第一所大学,汲取美国哈佛大学创业教育的深度聚焦模式,全面依托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在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及其课程集中在技术、商业等方面,致力于培养具有技术创新、创业及独立开发实力的人才。不仅如此,清华大学还专门设置了创业教育中心,该中心与不同院系相结合在全校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的创业基础课程,同时还积极与美国高校开展合作,设立全球学生高新技术创业项目,让清华学生自动融入全球最新科技创业体系中。经过多年发展,清华大学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及创业思维的高技术人才。可见,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创业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转变,也是创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的表现。(四)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试点阶段,各校基本上处于摸索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及理论,对学生的创业技能及能力缺少关注,大部分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后仍然无法具备独立的创业信心及实际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业教育在不断探索与发展,各校也逐步意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开始由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转变。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过程功利化倾向突出。无疑,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扩大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的一种途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各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缓解就业的一种手段,而忽视创业教育的本质。很多学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如何教学生去开办企业,在教育过程中侧重于教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并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教育并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我们必须看到,高校创业教育绝不能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业教育不至于偏离其本质目标[2]。(二)创业教育的目标工具化倾向明显。如前所述,创业教育的过程功利化倾向突出,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当作就业培训的工具,以促进学生就业或创业。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高校就业成果及创业教育成果的时候,经常将学22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数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政策导向无疑刺激了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工具。这种工具化的目标歪曲创业教育的本质,在这种目标观念的引导下,创业教育自然就沦为简单的创业知识传授与创业技能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开办了企业,就实现了创业教育的目标。这种过度工具化的教育理念实际上背离了创业教育的目标。从本质上看,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促进就业,而是通过这种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这种创业意识不是开办企业,而是训练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合理设计其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三)创业教育的对象精英化倾向严重。当前,各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出台很多鼓励措施与支持政策,一大批高校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纷纷建立。此外,各高校在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但这些资源在创业教育对象精英化的情况下,为少数学生所占据,大多数学生却不能从中受惠,最终使得创业教育成为少数学生的创业培训教育[3]。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与人才培养计划相适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三、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思路

(一)建构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做支撑,创业教育体系就无法运转。从整体看,创业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在建构课程体系中,需要按照学生的层次、需求、专业以及创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实现课程体系与之匹配,保证创业知识的完整性。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对象的匹配方面,首先,创业教育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本科生为对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需要在学生创业心理、技能、观念等方面进行引导。其次,在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按照学生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如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可以开展通识型课程教育;对于有深度创业想法的,可以提供创业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对于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侧重于为其提供创业的实践、经验交流及实际训练[4]。对于已经在创业的学生,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匹配指导教师,对学生创业行为进行跟踪、咨询和指导。创业课程内容设计要科学、细致。在创业教育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要求,做到常识类、专业类、技术类、能力类课程的合理搭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创业的政策、现状、风险及对创业者的要求,经过深入学习后,再按照学生的层次及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创业技术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在技术类课程学习完之后,再进行创业课程内容的拓展,如进行管理、法律、财务等知识的学习,使得整个创业课程的内容呈现出层次性和逻辑感。(二)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第一,完善高校现有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完善校内现存的创业实践基地及孵化基地,保证校内的创业科技园、孵化园、体验平台等实践体系能够发挥实际作用,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场所或条件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寻求建设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如推进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建设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外,体验真实的创业环境,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创业能力。第二,在学校内组建相关的创业社团。学生创业社团是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建立起来的自发组织,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相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群体智慧以实现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高校应该采取各种政策,支持学生创业实践社团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推动学生创业社团的校内外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自主创业能力。第三,积极推进学生假期的创业实践活动。当前,高校学生假期主要是实习、见习,在实习、见习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假期创业实践活动。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学生假期创业实践实施指导。一般而言,学生在假期可以选择一些创业难度较小的项目进行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增进学生实际创业的经验,提升学生创业的意识及组织能力。此外,在开学后,学生可以交流创业经验,扩大假期创业实践的示范效应,推动更多学生参与。(三)构建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一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吸引优秀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人员来校任教,为其建立常规化的教学平台,通过短期课程、研修课程等形式,让其为学生传授实际创业过程中的经验,特别要注重引进学校所在区域的创业成功人士及企业管理人员,更好地提升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对于本校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对于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的教师,学校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其走到创业一线从事创业实践,提升他们的创业经验及经历,进而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技能和水平。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的课程比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可以适当调整,以尽力做到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四)完善并丰富创业教育的模式体系。第一,“理论+案例”模式。此种模式是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即强调创业理论和创业案例的结合,以案例引导和讨论为主,引导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在该模式中,应该注重案例的全面性,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均包含在内,尤其注重对失败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创业实践中的教训和应注意的问题。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尽量得到企业的支持,为课堂教学提供详细真实的案例素材,能够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切身体验。第二,“仿真+平台”模式。该模式是将虚拟的仿真场景和真实的商业环境进行结合,通过仿真实训及真实实践的互补来提升学生的创业感知[5]。所谓仿真,即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创业过程,模仿真实的创业行为。而平台则要求学生将仿真的过程及内容纳入真实的平台中,经过真实平台进行检验,总结成败的经验及教训,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三,“指导+实践”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安排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的创业活动及实践进行全程指导,在整个创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作用是主导的,教师的作用是次要的,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学习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是很多学校创业教育的固定模式。第四,“专业+创业”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根本模式,也是提升创业教育深度的基本方式。该模式要求创业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专业知识为体系和基础,在专业学习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课程及训练,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及能力。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高校对其固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在专业教学中加入创业元素,利用专业特点设计相关创业教育的具体方案,进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适[J].高教探索,2015(6):122-128.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3]罗三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6-87.

[4]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5]王森.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26):73-75.

作者:邢瑶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