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5-12 04:39:09

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历史梳理

现代大学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由于农业社会对科学技术依赖性较低,科学知识尚未从教育体系中单独脱离开来,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专业教育。17、18世纪在欧洲爆发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导致了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知识的日趋专精,技术的更新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分工的加快,从而也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2】专业教育正是基于内在的学科体系发展完备和外在的社会需求增加的综合影响下,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尽管专业教育从出现的一开始,就一直饱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不断批评,但是,时至今天,专业教育仍然是各国高校普遍采用并延伸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起源于1919年美国开展的业余商业活动。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Mace教授率先将《新创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首次引入到大学课程中。然而“在随后的1945年-1970年的20多年里,美国处于大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增长,大公司繁荣发展,而小公司不断减少,创业教育缺乏成长的土壤”【3】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遭遇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通货膨胀率突出、工人大量失业、一些大的工厂和企业也纷纷倒闭,与此相反的是,“出现了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却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就业机会”【4】。于是,在这场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所掀起的创业革命的冲击和影响下,以美国等为首的世界各国政府及高校开始反思传统的专业教育,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世界范围内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在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意识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的技能,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确实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仅仅定位于操作层面,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缺乏对创业基础素质的培养和铺垫,单纯的创业技能培训很难导致创业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表层的理解可能忽视高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为崇高的时代使命”【5】。于是,创业教育的内涵从最初的创业技能培训逐渐丰富为涵盖创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业教育逐渐走向了系统化、理论化、普及化的成熟发展阶段。透过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两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虽然产生前后的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但作为两种教育理念,两者都是“高等教育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对社会需求回应的必然”【6】。因此,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样,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这是探讨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逻辑分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因此在分析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间的关系时,需要明确两者的概念。所谓专业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7】。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创业技能培训,而是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8】,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一)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专业教育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培养成为该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现代大学自18世纪诞生以来,实施专业教育就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尽管专业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是人们至今尚无法找出比专业教育更科学、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要依托和形式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作用和地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着社会的职业分工,而且无形中引导着社会需求和高等院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因此,“只有将创业教育的开展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始终,并不断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9】另外,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激发个体内在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尽管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可以直接教授获得,但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授”【10】,却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创业教育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但却可以教给他们成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须的技巧与技能。”【11】而这种技巧与技能的提升恰恰需要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和具体开展的学科平台。

(二)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经济效应越来越突出,社会发展极其需要基础扎实、文理兼通、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但大多数高校因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各专业之间联系被隔断,知识结构与视野严重受限,传统的专业化教育制约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度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这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表现形式就是“人才结构单一,学生思想僵化、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弱,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因此,创新是专业教育深化改革所应追求的价值之一,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创新,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恰恰可以解决上述冲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创业教育在处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关系,避免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相融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另外,创业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专业课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也应是专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紧密结合、相互融通、彼此渗透的整体,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孤立个体。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有效补充和发展趋势。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少了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必将索然无味。创业教育只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专业教育形成有机联系,依托专业教育为载体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实效。

三、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如果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在学科教育中明确定位,而且能反过来塑造专业教学,那么创业教育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13】而有效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在课程渗透、教师影响、机构协调、政企体系支撑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课程渗透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以专业教育为依托,构建跨学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课程渗透应至少包括课程设置原则和课程类型两个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注重创新性,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创业教育所应包含的关于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要素融入到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外实践、课程评价等每一个环节中。二是注重渗透性,应从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构成出发,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整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各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注重本土性,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因校制宜,逐步建立学科门类丰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据创业教育的功能、特点,创业教育课程类型应主要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类。必修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培养的是学生从事创新和创造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应包括培养创业教育所需的各种能力、素质和意识的知识,涉及经济、管理、心理、投资分析、创业构思、融资、法律、创业实训等方面,其所包含的知识应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为学生提供创业所必须的理论基础;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学习,其所包含的知识应具有广泛性和通识性,其目的是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学生形成平稳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学科课程,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殊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旨在为大学生基于个人的知识背景探索适合自身的创业之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偏向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课程内容应包括投资策略、营销手段、创新技巧、创业管理、案例实训等方面,课程形式可通过参加论坛讲座、参与社团协会、参观企业、聆听企业家报告、参与市场调查、撰写创业方案、投身创业计划大赛和模拟经营等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

(二)教师影响

教师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活”的教育要素,也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类型单一,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学历型、科研型,创新创业素质较为缺乏,这给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带来很大局限。”【14】因此,培养和开发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成了当务之急。一方面应在校内选拔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整合学校各类优质资源,集体协作地对大学创业教育进行研究,脚踏实地,而不是作秀应付式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开门办学,遴选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精英担任活动实践导师,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具体而言,教师的影响可以通过编制课程教材、直接讲课、指导产学研一体化、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来实现。在编制课程教材时,要针对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和学生不同需求的特殊性,有针对性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既要注重内容的通识性、基础性,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注重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以及与实践应用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分班、分小组教学,针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采取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虚拟体验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应用、创业高峰体验、模拟企业管理等形式,将创业教育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带入到学生的课堂中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做好准备;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每一小组的同学均应配备由学科专家、创业家和社会精英三方组成的指导小组,贯穿指导学生从创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业研究、知识应用、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在情境体验中,企业家和社会精英可以将亲身经历或身边的实例,甚至当前遇到的困惑,通过现身说教和创设情境的方式,“亲述其成败得失,让学生分享其成功的喜悦与挫折的悲伤,思考其跌宕起伏的缘由”【15】,让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企业家和社会精英在课堂中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犹如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感受“融合”的魅力。

(三)机构协调

纵观创业教育开展较为成熟的美英等国的高校,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研究中心或者委员会来具体协调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4月成立了全国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已将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无疑给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对接教育部的相应工作和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理应成立创业教育的机构或委员会,来全面协调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各院校的创新教育机构或委员会,应旨在对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论证、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机构的组成部门由学校自行组建,应包括商科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和科研处等部门,下设实体的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应事宜;委员会需要由校领导、学科专家、资深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企业家、创业家和社会精英等共同组成,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相应事宜。创业教育机构和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点搭建开展创业教育的交流平台,具体指导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二是要做好将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三是要做好对学生的组织选拔、遴选培养和具体评价工作;四是要做好开展创业教育所需资金的募集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五是要做好师资选聘和考核工作;六是要做好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工作;七是做好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八是要做好师资培训、经验交流以及宣传推广工作。

(四)政企体系支撑

在美国,创业教育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与完善的社会化支持体系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全力支持,需要财政、税收、制度甚至人事的统筹安排。因此,应当构建一个系统的政企支撑体系,并明确体系内相应组成要素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创业教育实施的实效。因此,当务之急,国家层面除了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性文件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和政策倾斜制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对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关注;鼓励高等院校和地区以及当地商业支持伙伴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部分创业教育开展成效显著的高等院校给予一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院校探索尝试创业教育专业学位和选辅修第二学位,鼓励大学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创业技能的合作培养,积极引导高等院校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如鼓励学生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同时,要通过各类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宣传报道创业成功学生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企业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企业应提高认识、转变思路、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在资金、实践性师资、实践性生产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自觉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与高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主动开放生产车间和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环境的实践平台和实战场地;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和企业乳化基地,促使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方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积极为学生提供从事创业教育的经费支持,主动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风险的指导工作。总而言之,创业教育的开展,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合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渗透是核心,教师影响是关键,机构协调是保证,政企体系支撑是动力。只有正确认识这四方面的重要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将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刘小廷工作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