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6 11:33:09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成功故事篇1

梁小军,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普通农民,个头不高,说起话来快声快语。可他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却流露出机灵与精明。正是靠他的机灵与聪明,在当地开创了人工养殖狐狸的先河,而且还把他的养殖业发展到苏南,发展到祖国边陲的云南。他不仅荣获淮安市首届“十大青年致富能手”、淮安市“创业明星”、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江苏省“科教兴农带头人”、江苏省“十大养殖致富能手”称号,还被评为全国“致富明星”。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还特邀他为嘉宾。

梁晓军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中学毕业后,他养过鸡,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曾经损失惨重、家徒四壁,几乎到了穷途末路地步。面对失败,他苦苦思索徘徊……后来又养过鱼苗、珍珠,但仍不尽人意。始终走不出贫困的境地。一九九六年初,梁晓军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饲养狐狸经济收入高,市场前景好。于是,他专程到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虚心向专家教授们求教。有关专家教授告诉他:狐狸皮是裘皮中的珍品,色泽艳丽、板质柔韧,既美丽又保温,狐狸皮是制裘工业的高档“原料”,号称“软黄金”,被誉为世界三大裘皮支柱之一,是出口创汇佳品。人工养殖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故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狐狸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是宴席上高档珍品。专家们鼓励梁晓军走养狐狸的路子。

专家们的鼓励坚定了梁晓军养狐狸致富的信心。可是,乡邻们却议论开了,有的讥讽梁晓军是想吃天鹅肉,有的说养殖狐狸风险大,弄不好就把钱往水里扔,劝梁晓军不要去冒这个险。家中的老人认为,狐狸自古就不是好东西,妖里妖气的,不太吉利,梁晓军的妻子开始也不同意他养狐狸,她认为当初养鸡损失够惨重的,现在好不容易创下这点家业,如果养狐狸砸进去了又该怎么办?后在梁晓军的劝导下就默认了,但她听了乡邻们的闲言碎语之后,又动摇了,死活不让梁晓军养这玩艺儿。还把自己的父母请来当说客。然而,梁晓军就有这么一股牛脾气,看准了的事非要去做。梁晓军耐着性子,把他养狐狸的有利条件和经济效益分析的有条有理,不得不让岳父、岳母和妻子心悦诚服。

梁晓军知道饲养狐狸经济效益确实好,可是缺乏养殖技术,好在他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坚信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学不到的本领。他就像在沙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下了作战的决心。炎热夏季,他冒着酷暑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到南京农业大学,虚心向专家求教。当他初步掌握养狐狸的技术后,又先后三次上河北、二次到吉林,一边向养殖能手学习实践经验,一边选购种狐狸。

梁晓军始终忘不了在北方一家养殖场学技术的遭遇。那是一九九六年七月,梁晓军口袋里揣着钞票,到北方一家狐狸养殖场去学习技术。说是学技术,实际上是替人家义务帮工。梁晓军不顾天气炎热,不顾难闻的气味,几乎包下了全场狐狸粪便的打扫工作,还与场里职工争着干其它活。那种吃苦的劲头和虚心求教的态度感动了人家,人家把养殖技术一一地传授给他。他还买来了养狐的技术书,白天边干边学,晚上记笔记。从狐狸的饲料配方,到怎样烧制食物及科学防疫疾病等,他写下了近万字的学习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下来,梁晓军终于掌握了饲养技术。于是,他从养殖场购回了八只狐狸,走上了特种养殖的路子,成为当地养狐狸的第一人。

养狐不仅是个苦活儿,还是个细活儿。狐狸是多胎繁殖,最多1胎可生小狐十七八只,这样狐“妈妈”的奶水就不够了,需要替小狐请“奶妈”。但狐狸的排他性非常强,对非嫡亲的子孙,它会毫不怜悯地把它们吃掉。怎么办呢?粱晓军想了个妙法:他根据狐狸喜欢利用嗅觉判断事物的特点,把需要寄养的幼狐放到“奶妈”排出的粪便上,让它打个滚这招还真灵。“奶妈”狐狸嗅到幼狐身上有自己的气味,就确认是自己的后代,便心甘情愿地哺育起来。

要想致富,就得吃苦。这是梁晓军的深切体会,也是一个个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民的深切体会。为了养好狐狸,梁晓军可以说吃尽了苦头。每当母狐配种期间,梁晓军总是特别忙,既要加喂催情饲料,又要及时进行检查。有时为了确定某一母狐是否真正,他常要蹲在狐舍窗外隐蔽处连续几小时不停地观察它的特征表现。母狐产仔后,为防止母狐叼仔狐,他总是及时进行分离和使用药物。为解决动物饲料不足的问题,他常到河塘里捕捉鱼虾。汗水浇出丰收果。在梁晓军的精心饲养下,梁晓军的家庭特种养殖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光去年狐狸群发展到280余只,出售种狐和狐皮收入达20万元。

创业成功故事篇2

你只要跟人交往就要懂得自我介绍,跟人家聊半个小时,可能就有3到5分钟的自我介绍,否则你的说话就没有吸引力,你没有任何介绍,别人就没办法相信你

要点:1,过去的成功故事。人们喜欢跟过去有成功故事的人交往,而且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这个成功故事大家是要去整理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不像西方,比如说西方的家庭里面,有很多的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东西,有很多的故事,比如说同是画画,西方的画都是描述故事,中国的画是描述一种境界,一种意境,但是大家要记住一点,过去的成功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称之为支点,或者叫做信心的来源。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信心,信心怎么来的?来源于他有很多成功的故事,所以大家就明白了,工作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获得金钱,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成功的故事。金钱是一个副产品,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钱,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成功故事,因为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故事,你的信心就越来越足,你做事的结果就会越来越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工作的结果不是获得财富,真正的工作结果一定是创造成功的故事。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现在在做我们华明的项目,我上次已经表明了,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比你们要高,我不允许自己失败,所以你看我始终在围绕大家的东西等等各方面跟大家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不允许失败,因为这个失败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做项目没失败过。我们生产型的在转到营销型的企业过程中,我知道会有挑战,但是我同时我知道我把这件事情拿下来,下一步我又有新的经验,将来面对生产型企业我就更有底了。将来有机会让你们参加一下市场型企业的公司,你就能彻底感觉到我们跟他们的差距,这个差距就在于我们人员的状态,人员的热情,主动性,相差太远了,那些公司基本上按佟总的意思,简直就是疯了,各位,不是疯了,比如说卖服装的,他们的竞争非常激烈,服装有什么技术含量吗?服装其实大家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卖的能力不一样,所以这就是他们团队疯的原因,他必须保持巅峰的状态。所以我做这个项目我很清楚一点,我告诉自己只许成功,我希望大家支持我。你们也告诉自己,只许成功,要不你们花这么多时间来听课干吗呢?我们一起创造一个成功的故事,他是我们人生中说有东西的来源,成功的故事是我们人生中信心的来源,有了信心一切都好办。人和人不一样,就是信心不一样,你干一件事情总是成功,最后你去做事情的时候你的信心很强,你做事情总是平平淡淡,你做事情的时候就总是平平淡淡,所以大家记住,自我介绍中,要给客户多交流过去成功的故事,这是你一生的支点,你是靠这个东西支撑起来的。比如说现在我们中间有人做过1000万的单,你做过1000万的单以后,你的信心一定会强一些,但是你想象一下,你要做个3000万的单,你的心情又不一样,完全不同的状态。所以人生永远是一个积累成功故事的过程,当你能够征服一个几千万的单,你就告诉自己,我这一生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问题是,现在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还需要创造这样的奇迹。

2,积极的心态。也就是说,你在整个过程中,你永远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比如说你去看一看我在给大家做事的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给大家找到一条路,我知道这条路上有无数的困难,包括现在我们做的这个项目一样,有无数的困难在等着我们,但是大家记住,这是业务员的分水岭,消极的业务员最终一定会失败,积极的业务员最终一定会成功,所以这个积极的心态怎么做到呢?第一,你要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要对消极的人表现出不屑,就是你不屑于消极的人在一起,无论这个消极的人现在多么的成功,他最后迟早会输给积极的人的,所以积极的心态里面首先是你要跟积极的人在一起。第二,即使你跟消极的在一起,你永远记住一句话,只允许我影响他,不允许他影响我。就像我有一个朋友是导演,他是那种传统文化很深的,心态非常消极,但是他影响不到我,一见面我基本上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他一说就影响我,所以我要让他少说话,我不给他影响我的机会,因为他影响我以后,消极的东西就像病毒,感染力也是很强的。所以作为销售人员,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记住,成交往往是在你坚持的那一下,当你坚持不下,这个单子就跑掉了。所以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你永远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3,分享目标的决心与压力,争取客户的支持。

大家也许会说,王顾问,现在做业务都吃回扣,我跟大家讲,人们愿意给这样的人做回扣,因为他觉得跟你这个人在一起,能够带给我一种力量。我做销售这么多年,我也做过回扣,做业务总会遇到这种事,我们不回避这些事情,这个虽然是违法的,但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里面,我们现在回避不了,但是我始终在告诉自己,同样是这种回扣的情况下,我怎么样让对方选择我,这才是我考虑的问题。比如说我原来做装修的时候,那个回扣很重,但是我一定是在同等情况下,还让客户选择我。

创业成功故事篇3

[关键词]动画;中国神话传说;民族化;思维创新

动画产业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萌芽时期均在20世纪60年代。举例来讲,有开山之作《大闹天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哪吒闹海》《天书奇谈》《九色鹿》等。这些改编自以中国神话传说的作品均取得了巨大成功,令逐渐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仍时时回味。然而到了80年代后,大量引进的美、日动画片抢夺中国观众的眼球,严重冲击国内的动画产业市场。从那时起,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陷入了僵局:第一,思想上,“中国学派”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第二,政策上,国产动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国产动画的良性产业链条至今尚未形成,导致现代国产动画观念陈旧、幼稚说教、手法单一、粗制滥造,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中国神话传说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谓是国产动画题材的取材宝库。神话传说题材在动画中巧妙运用,找到结合缺陷的内在原因,促进国产动画的民族化发展,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化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为国产动画的良性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中国神话传说故事内容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文化角度对动画内容中的神话传说设计及故事内容进行解析,并分析对20年代神话题材的动画所取得成功的原因,对比当今中外动画中神话传说的不同影响与应用,探索中国动画发展前景和资源优势,阐述神话传说在中国动画中的重要性。

一、中国神话题材动画曾经的辉煌与尴尬现状

20世纪60至80年代,动画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人们带着新奇与渴求的目光对其报以极大的热情。在当时,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传统思想仍然主导着国内的社会风气,神话传说故事家喻户晓,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能够极好地满足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崭新的表达方式与熟悉喜爱的故事形式,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缔造了神话题材动画的成功,也推动了国内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动画行业吸引着具有艺术天赋与前瞻性的从业人员,出产的动画制作精良,使得当时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国外动画制作中,传统的制作方法逐渐被层出不穷的先进技术所替代,使得国外动画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制作越来越精良;而中国动画产业没有同步研究先进技术,也没有认清自身优势,导致创作观念偏激、内容老套、风格单一,从故事剧情到人物场景设计,再到制作水平,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观众流失严重,最终导致国内动画产业的繁盛景象不再,发展停滞不前。国内动画业的研究者与从业人员在迷茫中摸索着,提出一种观点——“民族文化”情节是阻碍动画产业的主因。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民间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已经属于旧时代的产物,正在逐渐失去诱人的色彩和感召力,而现代动画应该拓展视野,进行“国际化”发展。于是完全抄袭欧美或日韩动画风格的作品开始成为国内主流,如《魔比斯环》《我为歌狂》《大耳朵图图》等,但失败成为此类动画风格的最终结果。因此,国内动画业又开始重新推崇“民族文化”。于是神话传说题材动画卷土重来,如《西游记》《宝莲灯》《宝葫芦的秘密》等。但是这时期出产的此类动画片对神话故事生搬硬套,缺乏时代感与创新性的改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认知较为肤浅,艺术功底无法与《大闹天宫》这样的经典媲美。从80年展至今,国产动画的上乘之作寥寥无几,只有1997年的《小倩》在内容和艺术质量上能够称之为一枝独秀,既能传递出中国神话传说的内涵,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眼光。

二、国外神话传说题材动画的成功范例众多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CG技术的发展,动画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逐渐成为欧美及日韩等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产业发展情况在全球领先,两国动画的风格各异,却魅力独特。神话题材也是他们关注的题材之一,如美国的《小美人鱼》《怪物史莱克》《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享誉全球的动画故事,灵感均来自于神话题材。故事以主人公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主题,传达着美国民族乐观、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以及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展现了美国人的民族特质。

日本人崇拜“神明”的宗教思想信仰和传统宗教文化观念深入骨髓,因此日本动画中涵盖神话传说题材的作品众多,呈现出崇拜神明的宗教文化思想。宫崎骏是享誉全球的日本动画大师,动画作品广受欢迎,艺术号召力经久不衰。在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中,《龙猫》《狸猫大作战》《风之谷》《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均改编自神话故事。其巧妙地将魔幻风格与神话传说融入真实世界中,画面细腻精美,故事娓娓道来,表达着现代社会的人性和现实问题,引人深思回味。赋予了动画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情感。

同时,日美两国的动画业的选题并不拘泥于本国神话故事。如日本的《封神榜》《西游记》,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的故事来源均为中国神话。这些动画片利用中国艺术元素的“形式”,却通过故事改编反映出日本和美国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精髓的“内涵”。尽管如此,由于改编后的人物性格保持本色,故事情节紧凑精彩,在国内仍然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可见通过改编等方式,神话故事能够在动画作品中焕发崭新的光彩。

三、中国神话传说乃国产动画的核心竞争力

马克思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本身。”这一论述揭示神话的本质,表明神话传说的本质是人类的艺术幻想力,它源于自然和社会,更富含了更多美好奇特的想象。一部动画从故事剧情,到人物、场景的设定,再到后期的配音等,神话传说都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题材和艺术元素。只有充分发挥中国这一大优势——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发展起来。

中国动画发展是很具优势的,动画产业既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中国有深厚的民族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的神话传说就是中国动画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源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各朝各代的文学创作风格不同,而民间的神话传说风格各异,引人入胜。在国内,神话传说可谓是动画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源泉。60至80年代的创作者把神话传说大量运用在实际创作中,使国内动画取得了成功,对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后,由于欧美及日韩动画的冲击,国内动画市场迅速衰落。动画研究及从业者将衰落的原因归咎于神话传说题材已经失去时代意义,不符合现代观众审美,从而引发了山寨欧美和日韩风格的动画作品出产的热潮。但最终因为只模仿皮毛,却无法深入内涵,故事生硬,制作粗糙,而使国内动画业自此后一蹶不振。可见,将冲击而至衰落的矛头指向神话故事题材的说法有误。近年来,《花木兰》等选取中国神话题材的国外动画作品大获成功更是有力的佐证。中国动画产业的技术发展落后于欧美和日韩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很显然地是,我们对于本国神话故事精髓的理解和把握一定要更加准确,这才是国内动画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充分发挥中国这一大优势—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才能使中国动画创作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民族传统、凝聚时代精神的动画精品,重振国内动画产业。

四、中国神话传说题材与国产动画的巧妙结合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是对文化精神和思想内容的展现,是工业化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一部打动人心的动画片必须符合观众精神和心灵上的需求。

神话故事反应了人类精神对生命的诠释和对美好的向往,给成人世界带来童年般纯真快乐的幻想色彩。动画在起源阶段都是以各国的神话传说为剧本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符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传递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道德观,让人们回归心灵的平静与共鸣。

中国神话传说起源于中国文化,同时又反作用于中国文化,将文化中抽象的部分具化为精彩的故事,无形中向一代代国人传递着文化符号。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表达出民族文化的“内涵”,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观的体现,是动画创作的题材宝库。同时,神话故事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动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神话传说被大量应用在动画创作中,使国内动画业辉煌一时,对国内动画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可见民族化发展是国内动画产业的正确发展道路。

〖HJ1.62mm〗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品味与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们求新猎奇的心态逐渐显现,中国动画业需要在充分运用传统神话传说题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真正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找到符合观众精神需求的主题。同时,还需不断学习其他各国动画业的发展经验,但绝非一味地抄袭与效仿,首先必须走出“生搬硬套”“形式主义”的误区,在学习与借鉴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展现中国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动画故事内容上,敢于创新与融合,在原有的神话传说题材上提取故事背景,改编故事内容,将传承几千年的故事讲出令现代观众惊叹的味道,用动画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升华为现代文化,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影响世界。只有通过神话传说题材引导动画产品形成的文化现象,推动国内动画业的民族化发展进程,才能提升动画水平,广泛并深刻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才能让中国动画业焕发新春,迎接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薛峰.动画故事与台本——动画前期编创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贾否.动画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韩笑,曾雯.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创业成功故事篇4

《V-MARKETING成功营销》:现在企业都认为品牌故事是整体品牌的延伸,应该是从属于品牌构架之下,根据品牌不同时期要求、具体战略战术的表现。殊不知,品牌故事是打入消费者心智、建立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到,国外成功企业非常重视品牌故事的塑造,而中国企业似乎看得有些简单化了。关于品牌故事的定义,想听一下你的见解。

钟震玲: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一个品牌,你用三秒钟的时间快速反应,看看会想起什么:蒂芙尼(Tiffany)。三秒钟到,你的答案是什么?事实上,多数人在听到蒂芙尼(Tiffany)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赫本在电影《在蒂芙尼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中的美丽倩影。

由此例可以看出,品牌故事意味着,企业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动或被动地将品牌内涵、文化、定位、价值、愿景故事化的一个过程,最后以品牌故事推动营销以达到目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过程。成功的品牌故事就像砸向消费者心窝的重磅炸弹,它越过了理性筑成的森严防线,直捣黄龙,成功俘虏了消费者的心。

《V-MARKETING成功营销》:在品牌故事发展的历史中,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故事的内涵和侧重点明显经历过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钟震玲:品牌故事的发展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严格递进式的,它们交错存在,只是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一、关注钱袋的品牌故事。企业主要以像沃尔玛一样吆喝着“天天平价”的平价品牌,或以“只卖贵的,不卖对的”的高端品牌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并形成不同口碑。

二、关注脑袋的品牌故事。这个过程中,品牌故事更加精细化和量化,而且经得起考量,就像我们刚开始游戏中的戴尔一样。品牌故事往往会清晰地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故事向客户说明各种商品性价比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卖方往往会向买方提供一些数据、方法、途径来证明自己的优势,例如某个市场中的客户同比增长数据、行业排名等。这个过程中,品牌故事的最后目的是要告诉目标市场:你买我的东西,你就对了。

三、关注心的品牌故事。我们刚才游戏中的两个品牌:蒂芙尼(Tiffany)和耐克都是直接关注消费者的心的品牌。这个过程中,品牌故事解决的是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且负责向客户提供不同层面的情绪体验。

《V-MARKETING成功营销》:从这三段过程可以看出,品牌故事侧重点是沿着一条人本关注的方向在进化。配合营销学科的大环境的变迁来看,能不能认为以人为本、把消费者的心智进行细分将是今后各学科或理论延伸的一大趋势?

钟震玲:可以那么说。其实从理论背景来看,这三段也是与营销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从请消费者注意的4P模式经历了请消费者注意的4C模式,再到正在大步迈向买卖双方关系的4R模式。

《V-MARKETING成功营销》:那么就国内品牌故事现状来说,我们知道,海尔砸过伪劣品,茅台也在国际舞台上大获口碑。也许中国企业都有响亮的口号,但在整体上,还没有一个品牌故事真正长久地占据过消费者的心智,也没有能够把品牌联想贯穿到底的。那么回顾一下发展历程,中国品牌故事的未来在哪里?

钟震玲:从国内外的品牌故事发展情况来看,我坚信发展是一定的。尽管我们的时间很短,从真正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到现在。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的品牌故事发展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与我们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心态息息相关。第一阶段,就是凭空一声雷的造神式。例如当年很多企业花大价钱去荣登央视标王,它们就是中国品牌故事第一代的创造者。

《V-MARKETING成功营销》:印象中央视首届的标王是当年的孔府宴酒。造神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式烙印”了,好像中国各领域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造神式在信息匮乏的年代确实起过震撼效果,但放在现在,却成为形象风险极高的一种手段,实际上,现在的企业领袖都相当低调。

钟震玲:对。从央视的首届“标王”孔府宴酒,到连任五、六两届的“标王”步步高,“造神式”的品牌故事的主角:央视标王们的命运犹如风中花絮,飘摇不定。孔府宴酒最终被以“零价品牌”转让,步步高也从当年的行业老大,沦落到连央视投标前10名都入围不了的窘境。而就在秦池老总放出豪言“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后不久,秦池便陷入了长期困顿。这些央视标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造神般的品牌运动直到2001年随着娃哈哈、统一油、中国移动以及跨国品牌宝洁的加入,才呈现出不同的局面。这些结果都给中国品牌故事的第一阶段定了一个性。

《V-MARKETING成功营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似乎在“标王时代”过后,中国企业的故事变得更加热闹了,进入了中国企业市场的第二个阶段。

钟震玲:嗯,其实就像猿最终进化成人一样,你所谓的更热闹大概指的是模仿阶段。我们中国企业的品牌故事还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模仿中前进的。在这个阶段,国内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品牌理念、愿景,当然无法外化成品牌故事,更没有熟练的操盘手对品牌进行运作。我们必须要承认:模仿是最快、最容易成长的一条途径。比如当年的娃哈哈以“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来介绍自己旗下的“非常可乐”。通过广告语“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我们可以看出,非常可乐欲着眼于“民族”两个字来做文章,以期打动消费者的民族情。但是,它所给出的信息缺乏明显的说服力,关联性也非常弱。相比于可口可乐的二战背景下的品牌故事带给美国人的感动,非常可乐欲模仿可口可乐带给国人同样的高度。其实娃哈哈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操作手法上是拙劣的,需要提升。

而第三阶段就是现今令人欣喜的探索式,比如联想、蒙牛,这个阶段的企业也在摸索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品牌,什么样的故事来表现企业,处在一个尚未成熟的发展期。

企业主不同阶段的心态会引导品牌故事内涵的走向。你问我中国品牌故事的未来在哪里,可以说,真正精彩的品牌故事出自于企业领袖对市场、自身在心态上慢慢地走向成熟。这个过程就像涅,倒下去一批,起来一批,再倒下去一批,再起来一批。属于我们中国的品牌故事就在这样的市场起伏中逐渐形成了。

《V-MARKETING成功营销》:嗯,那我们再谈点具体的。你认为对比国外成功的品牌故事,中国企业品牌故事可不可以照搬一些成功模式来打造自己的成功故事?

钟震玲:模式是有的,一会我也会谈到。但我觉得无法单纯地在某一条线上将中国的品牌故事与国外的品牌故事进行比较。因为在广阔深厚的文化脉络背景下,品牌故事受到各种宏观,甚至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国外各大品牌有其成功运作品牌故事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否可以成功转嫁到中国这个特别的市场上?答案是未知的。这也是品牌故事单纯模仿未必会成功的原因,我们必须去探索,找到撰写中国品牌故事的方法。

《V-MARKETING成功营销》:既然难以照搬,不妨对比一个具体的成功案例来举例说明。比如星巴克似乎每一步变化都能给人们不同的清晰印象。那么,在品牌成长的不同阶段,星巴克的品牌故事是如何作为,才能最大地反哺于品牌的?

钟震玲:“星巴克”(Starbuck)一词源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麦尔维尔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读者群是属于小众,主要集中在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群中。我们可以看出,星巴克从它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的第一步:品牌名称的选择上就已经开始清晰、明确地传递出它的定位。在市场导入期,星巴克已经借用麦尔维尔的《白鲸》开始讲述自己独特的品牌故事,并迅速锁定了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以其圈子里的语言告诉他们:我是谁,从而快速将星巴克与其他咖啡连锁店进行了区分。

在品牌发展期,星巴克巧妙借用了“第三空间”的概念来演绎其品牌故事。凡是熟悉星巴克的朋友一定都对“第三空间”的概念耳熟能详,其实,最早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他将“第三空间”定义为:在家庭的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职场(第二空间)外的,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像城市中心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城市公园等的公共空间。在这样的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没有职场的上下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里各种角色的束缚,人们可以把真正的自己释放出来。

在品牌成熟期,星巴克主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我们将去哪里。

《V-MARKETING成功营销》:品牌故事不是玩单纯的文字游戏,应该包含品牌信任、安全等体现品牌愿景的主要含义。如果让你为当代的企业做建议,你觉得有什么独特的规律可以被企业遵循,从而从中国品牌故事中脱颖而出?

钟震玲:为中国市场的品牌故事营造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它就要求我们必须汲取中国第一代品牌故事运作失败的经验。品牌故事的创作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过程。它在满足市场的同时也影响着市场。笔者认为以下三条是我们有意进行品牌故事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的:

第一、品牌故事所传递的理念必须与企业所在的行业中消费者所关注的最重要利益、情感关注点息息相关,并注意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第二、品牌故事中所倡导、宣扬的理念必须与商品所提供的核心价值高度一致,当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服务与品牌故事中的理念相违背时,对品牌是灭顶之灾。也就是说,品牌故事必须附在商品的基本价值之上,而不能背离、否定、减损这个基本价值。可口可乐就是一个经典的成功代表。这支已经几百岁高龄的、以咳嗽药配方起家的饮料在其发源地――美国以事件、公关等方式为自己营造了足够强大的品牌形象,并享有了足够充分、足以传承的品牌故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可口可乐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都非常谨慎,它选择了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作为一支饮料,可口可乐的首要功能是解渴,而它的品牌故事则赋予它浪漫、浓厚的异域色彩,它给了饮用它的人一种心理体验:通过这支饮料,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三、品牌故事的改变,必须与企业理念、定位、价值观等核心理念一脉相承,并注意前后的关联度。这种关联度可以是逻辑上的一致,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一致。我们非常可惜地看到健力宝这个品牌,它的故事脉络就不太清晰,故事前后关联性也不明显。所以导致很多消费者甚至不太明白这个商品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创业成功故事篇5

[关键词] 《冰河世纪》;动画电影;动画;人文情怀;商业电影

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近年来非常火爆,《喜羊羊与灰太狼》连续3年交出好成绩,每年出一部动画贺岁电影,并且都收获不菲,然而最主要的市场利润,还是被外国动画电影掠夺。在技术领域,中国有一大批高手,在创作领域,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呢?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想象力是如何消失的

20世纪60年代中国出了个孙悟空,在国际上拿大奖后,中国动画就走入一条漫漫长夜路,从此在世界动画领域像休眠一样,难有佳作,只能让日、美动画充斥电视的屏幕。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中国动画的定位,出了问题。

首先明确一点,动画是给谁看的?21世纪营销哲学讲,定位决定地位。观念决定市场。在外国人的眼中,动画都是给成年人看的。而中国多数人还是认为,动画都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屏幕上的中国动画片,都充满说教意味。

(一)中国教育观念需要做出改变

2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但在今天千人拥挤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高考模式下,很难把老祖宗的遗训倡导开来。“填鸭式教育”“分数教育”“通才教育”成为必然,“个性化教育”被忽略。到了高校就可以了吧,高校倡导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让一路靠填鸭式教育挤压过来的学子们突然放松了,本来是“放养”,很多变成“放羊”,“60分万岁”。很多毕业生“毕业等于失业”。所以,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缺失了。

(二)中外人文思考方式的差异

让我们来看看中外教育的一些细节对比,同样是灰姑娘故事的教学,美国老师与中国老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完全不同。美国教师把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价值体系,都贯穿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未来的成人来进行教育。在是非判断上,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所以一个问题可能就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角度不同而已。这对于习惯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来讲,是很难理解的。国内教育总是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去背诵。而鼓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在国外一直被推崇,很好地保护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创造力是否也是国外动画电影丰富想象力的人才之源?

中外教育的差别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有个故事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把幼儿园告上法庭,原因是3岁的女孩告诉妈妈,说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而在之前,孩子会把O说成是苹果、足球、鸡蛋、太阳等圆形东西,而学了26个字母之后,这种能力就消失了。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剪掉了孩子的一只幻想的翅膀,要求赔偿孩子的精神伤残费1 000万美元。结果,法庭判幼儿园败诉了。这一事件说明,在国外,保护儿童天性的教育,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三)我们的想象力是如何消失的

在今天沟通无障碍的地球村的概念下,中西教育的优劣性也比较出来了。中国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了模仿高手,凡事只有一个或几个答案,都来自于教师给予的。而国外学生凡事都有不同的答案,自我意识比较强。中国学生习惯了标准化的学习,临摹能力强,而国外学生习惯了个性化的探索,创造能力更强。这说明我们的想象力,从小就受到了限制和损伤。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那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动漫剧情,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

二、小故事大道理和大故事小道理

如何把脑中的一闪念,转化为创意,转化为一个宏伟的故事?外国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例子:《拯救大兵瑞恩》是斯皮尔伯格为展示战争中的人性思索而演绎的别具一格的故事,源于一次偶然对战争中失去两个儿子的母亲的感慨而触发的创作灵感;《飞屋环游记》是动画师在创作时看到窗外飘过的气球所带来的灵感成长出来的;《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对于人类的追杀,残酷血腥的背后,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是母爱的天性使然。外国电影不屑于空口白话讲大道理,而是热衷于通过过程中的细节让观众去感悟大道理,但是制作精良的过程,让你如同亲身体验,不得不感叹。

一个好的创意、灵感就像一颗充满光之能量的种子,随着创意人员的营养慢慢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加进了各种商业化因素:人性,情感,这些因素演化成骨干,枝叶,花朵,果实,把阳光风雨全部长在身上,随后成为一棵璀璨的“圣诞树”“爆米花”,加上时尚的3D视觉特效,引得观众纷纷奔向影院。

三、《冰河世纪》的故事灵魂

纵观市场上热卖的动画片,《冰河世纪》系列引起很大的轰动。看看这个系列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一)角色设计,细节决定成败

《冰河世纪》的人物角色设计是成功的,每个形象都极其夸张、个性凸显。每个角色都对应了一类人群,优点、缺点、特质、习惯动作甚至劣根性都取自人类的本性特点,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动作设计效果来看,每个眼神、表情都由专业的演员表演,通过动画捕捉技术表现出来。这些表演都是成人式的动物版而已。从性格上来讲,每个角色的好坏之分泾渭分明,但好坏之间又是可以转变的,至于如何转变的过程和诱因就是电影的最大亮点和浓墨重彩之处。《冰河世纪》的角色们演绎了一个很简单却又很深刻的生活道理,演绎了人性的成长变化的历程。

(二)好故事决定好票房

在自然灾难面前,人们只能选择逃避、迁徙,表现的是“适者生存”而不是“人定胜天”,生活已经困难重重,问题是面对磨难的态度。幽默的是,所有大事的发生都是不经意的意外造成的蝴蝶效应。追逐橡树果的小松鼠就是一切事情发生的始作俑者。他的目标很执著,很可爱,一味追逐橡树果而发生一系列意外,从而推动剧情发展。如果《冰河世纪》是一场宏大的马戏团演出,小松鼠就是隔段时间就出现的小丑,起着调节观众紧张神经、舒缓一刻的作用。让人不断期待,下一次小丑的出现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爆笑桥段。

看中国电影,你都可以当导演,猜中下一步剧情。而《冰河世纪》导演就像是魔术师,一定不会让你猜到下一步他要做什么,即使你猜中了他手中的小红球,他也一定用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示给你。

我们看《冰河世纪》的故事:四部穿起来就是一个家庭成长的故事。第一部是讲出生的故事,一个临时拼凑的充满危机的团队帮助婴儿回到父亲身边的故事,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伟大父爱;第二部是讲成长的故事,三个成员的团队如何在融化的冰川来临时逃到安全地段;第三部,继续讲述恐龙世界历险,历经磨难收获爱情的故事;第四部,就是讲述家庭历经磨难重新团圆的故事。现在这个家族成员越来越多了,浓浓的亲情和家庭观念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生活还要继续,冰川还在崩塌,小松鼠又出来惹祸了。下一步又会发生什么呢?

(三)多元化的商业元素运用

商业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1]概括《冰河世纪》里面的商业元素:一是要有爱的元素,爱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永恒情结;二是要有矛盾冲突,对立双方反复胶着,最后正邪大战,这是戏剧冲突的高潮;三是打斗设计,有惊无险、化险为夷,一线生机转化为转机;四是角色的人性化设计。性格多元化,很优秀,也有劣根性;很坏,但也会为物触动,做出改善;五是注重小人物的作用。小人物往往是故事的诱因,是故事走向和结果的决定因素,比如贯穿四部的小松鼠的设计,比如第四部奶奶角色,以为只是搞笑出现,最后却是改变大局的人。强弱组合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不二法则,可以诱发无穷支线以丰富电影的剧情。这跟东方文化的阴阳平衡的道理一样,在阴阳平衡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的因素就可以导致阴阳失衡而天下大乱。如何恢复平衡的过程则展示现代生活的观念,你不一定是团队需要的,但是当团队遭受危机要解散的时候,你的贡献和付出就是最重要的。六是世界顶尖的CG制作技术,挑战人的视听想象力成为当下3D电影最引人入胜的卖点。[2]让我辈只有膜拜的份。

四、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现在中国动画电影在市场上卖座的就只有《喜羊羊》系列,占据电视屏幕主流的,作品不少,精品不多。动画电影出路何为?笔者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题材模式要创新

前几年,市场充斥着暴力和打斗的日本动画模式,大概是源于奥特曼的成功,屏幕上充斥着科幻、保卫和平、打怪兽,包括前几年盛行的《圣斗士》,以和平为名,展示精良的格斗技术和画面效果。引领一代的暴力美学旋风。到现在,有些审美疲劳。题材僵化,满屏幕的动物英雄,有些类型化了。《喜羊羊》系列的成功,笔者认为是走了生活化的路线,把现代社会元素加进去,生出无穷的小故事,虽然每集结尾都是灰太狼“我会再回来的”永恒的台词,但是过程仍然抓住了观众的心,只是观众定位群低幼了些。所以说,首先是故事的成功,会讲故事了,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二)商业化运作

市场的需求才是电影产品的核心。动画片不是仅仅给儿童看的,陪着儿童看动画片的是家长,展示大人也能受益的话题,像国外盛行的一些环保话题,家庭话题,爱情的话题,生活态度的话题,都加到我们的创作思路中来,然后再去追求我们技术上的突破。中国不缺技术人才,缺会讲故事的人。而国外是既会讲故事,又能大制作。

(三)让传统文化披上现代的光芒

《功夫熊猫》的大卖说明,外国人讲故事的思路和中国人完全不同,外国人眼中理解的中国文化,有时候比我们还深刻。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四大名著,《聊斋志异》,还能咀嚼出多少味道出来。人是现实的,唯有通过生活的真实去升华精神的文化诉求。如何升华,我们就要组织论据和材料,组织菜肴,然后在锅里放入不同的作料,不同的炒菜方式,炒出不同的口味来。或辛辣,或醇香,只要口味独特,观众爱吃,就可以了。像《画皮2》的热卖,就是很好的例子。

五、结 语

随着国家对动漫的进一步扶持,动漫人才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世界顶级大师们的作品在前面引路,中国动画片在世界上崛起之日可以预期。为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潜心揣摩优秀动画电影的长处,研究商业定位。做好故事,做好技术,俗话说,蛰伏是为了更好的出击。总有一天,中国动画片就一定会跻身于世界动画之林。

[参考文献]

[1] 苏蕾.商业化: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途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创业成功故事篇6

悍马汽车算得上是通用汽车旗下最失败的产品,当初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强调力量和野性的放纵,但是在营销广告端,却被塑造成了一个禅宗修炼和心灵探索的故事。显然,通用汽车是希望借助后期的营销来纠正前端产品研发上带来的问题。虽然广告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不能扭转悍马汽车销售的颓势。

这显示出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设计基本保持着脱节的状态,一般而言,广告和营销属于公司的CEO参与的战略性活动,而公司的产品决策却由相对低阶的产品经理来制定,这就造成了营销广告在讲述品牌的故事,与企业的战略相关,而产品却根据产品经理自身的经验和喜好讲述着另外一个故事。

在互联网时代,营销变得更加艰难,更难触动消费者,消费者也更容易回避你的信息,对品牌而言,让产品能够自营销,就成了最大的机会。

让产品和营销唱同一首歌

自营销的全新模式,就是开发真正创新和有故事的产品,把营销功能直接融合在里边。

CP+B广告公司创始人博古斯基将产品上市营销分为四种类型:产品没有故事,营销也没有故事;产品没有故事,营销编了一个故事;产品有故事,营销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产品有故事,营销把他唱成了一首歌。

显然最好的效果就是最后一种。“品牌和营销必须重新和产品本身链接在一起。产品研发环节应该是在同一个强有力故事的推动下,把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提升到战略层面。”互动营销专家唐兴通表示。

在网络营销专家DM网络营销公司总经理刘东明看来,数字时代,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单向传播,转化为互动传播,消费者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产品从开发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例如,小米手机[微博]在开发过程中,通过论坛、微博等手段对手机的性能和指标不断地与网友互动,不再像其他手机企业封闭式的开发模式,消费者的意见参与到了研发环节。

ZARA作为全球知名的快时尚品牌,基本没有做过任何广告宣传,但是他们每年可以在全球的1000家分店中推出10000款服装产品,他们永远比竞争对手变化快,ZARA其实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就只讲这一个故事,于是ZARA就成了快时尚的代名词。

ZARA的成功让企业必须意识到,产品本身就是塑造品牌,开展业务最有力的工具,市场营销可能要退居二线了。例如,苹果的成功从来都不是营销和广告的成功带来的,他们在产品创新上带来的消费者的口碑和巨大的认同是多少广告传播都带不来的,当年苹果公司另辟蹊径,没有挤入MP3播放器市场,而是创新出了iPod和iTunes,带来购买和分享音乐的全新途径,这显然是产品创新的成功,而营销只需要唱好同一首歌就行。

因此,自营销的全新模式,就是开发真正创新和有故事的产品,把营销功能直接融合在里边。这一类的互动,每一层都是为了讲述同一个故事而设计:产品、包装、渠道、网络和广告,所有东西都讲述一个故事,当你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产品自身就可以发挥营销的价值,而无须过度仰仗媒体广告。

用好自营销的工具

最合适的故事,是把产品和市场营销从一开头就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后期完全杜撰出另外一个故事。

当罗永浩转行做手机,借助自己的微博拼命炒作的时候,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自营销,尽管这款手机问世还早,但关于产品的命名就已经在网络上炒得热火朝天,几百名网友建言罗永浩的这款手机叫“罗欲Phone”。这显然是一个玩笑,但也显示出自营销的雏形。

产品本身就是营销工具和手段,借助品牌命名、品牌故事和品牌极端力、无形力,做出明星产品。

显然,在产品开发阶段,为自己的产品选择一个又叫响又叫好的名字非常重要,“高尔夫”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一直难有起色,改名为“野兔”后,销量提升了70%。小米的成功也有名字的功劳,所以罗永浩也推崇小米手机的起名,觉得它具有亲近感。因此,对于一款成功的产品而言,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要忽视产品的命名。

耐克的成功离不开乔丹的故事,在耐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有幸与飞人乔丹结合在一起,讲述出围绕乔丹成长的故事,于是乔丹鞋受到市场的追捧。“最合适的故事,是把产品和市场营销从一开头就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后期完全杜撰出另外一个故事,因为消费者从来都是借助故事这条捷径来熟悉品牌的。”刘东明说。

创业成功故事篇7

电视剧创造强调的是.‘故事”:故事简介、故事梗概、分集故事、全剧本。编剧们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把故事编得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让观众欲罢不能。另外,和“故事”处在同等重要地位的是人物性格的塑造,编剧们为此下的功夫有时会更大。而对于相声来说,情节的曲折与否或人物’性格是否鲜明并不是最重要的,相声最重要的是包袱,是语言的技巧。这种想法并不无道理。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相声创作者们往往就会对.‘故事情节”及“人物个性”等方面考虑较少,而是在粗粗写出一个大概的情节之后(还有就是把已有的笑料、包袱串成一个段子),把重点放在了设计包袱上。在有可能出笑料的地方反复琢磨,看怎样才能把观众逗乐。如果把电视剧的创作和相声的创作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电视剧需要非常多的故事,非常多的情节,写着这段故事还需要去想另外一个故事,写着这个情节,还需要去想着另外一个情节……编剧们需要天马行空般的思维,所谓的发散思维。用这种思维很容易写出好笑的情节和人物:不少电视剧里都有很多笑的元素,包括一些严肃题材的战争剧、谍战剧等。而相声创作者们则相反,他们需要在某一点上反反复复地考虑怎样才能够出笑料,怎样去设置包袱—这比天马行空般地编故事更难,而且难得多。如此“聚敛式”思维,久而久之,造成了相声创作者们的思路越来越窄,越来越不开阔。(这不仅反映在作品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相声创作有发散性思维的成分,但大多数I清况下却都是处在如此“聚敛式”思维的状态当中。思维有先天的成分,但大多是后天形成的。相声作者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影视剧编剧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利用’‘发散思维”去思考,去创作。

用电视剧编剧的发散思维去创作相声

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产生出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奇思妙想。提高相声创作者的素质,提高创作水平,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做起。那么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相声创作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思维的流畅‘}生、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独特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2、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触及整个世界,它推动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象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博览群书,广泛观摩学习其他艺术,从中激发自己的灵感,增加自己的想象力。(2)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点点滴滴,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3又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式。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思维定势能使相声创作者们很容易用传统产生笑料的手法设置包袱,相对于一般的新作者来说,他们显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在“开拓创新”方面,定势思维就变成了侄桔,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外行的介入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新人介入,因为完全不受行规及旧思维的限制,虽然他们的作品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给人的感觉却可能是全新的。4、淡化传统套路,敢于提出质疑。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美国名校招生时很看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作为相声创作者,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套路,挑战权威,挑战传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书本不同的观念,与大师不同的观念。5、学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想法往往能够超出一般人的思维范畴,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另外,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提高,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与之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关系。相声大师,相声名家及老一辈相声从业者,应该为年轻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表演的方法,把教导年轻人的重心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上来。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轻人,也许他们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缺点多多,但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点的创新思路,便用满腔的热情去鼓励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以便造就出大量的创作人才,反之则有可能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

相声与电视剧的商业属性

创业成功故事篇8

创意是什么?

创意是什么?这每个人都知道。创意是传统的叛逆;创意是打破常规的哲学。

诸葛亮在有一次伐魏的时候,由于马谡丢失了蜀军粮道必经重镇——街亭,蜀军无粮,陷入了困境,连只能供大军撤退用的军粮存放地也因为没兵被司马懿率军攻击。面对魏国大军,诸葛亮巧妙利用司马懿多疑和认为自己生平从不冒险的观点(也有人说是司马懿故意放走诸葛亮),布下了空城计,让司马懿害怕埋伏,从而吓走魏军,自己保护了粮食并安全撤退。诸葛亮打破自己从不冒险的常规,创造出了空城计这一创意,体现了他超高的谋略和智慧,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创意在商业中的应用

商业上的创意比比皆是。比如股票,把股民的钱用合法的手段来帮自己赚钱,自己还不用承担投资亏本的风险,而发明这模式的就是天才;又如,利用人的贪婪和不劳而获的心理,合法聚集大量资金;又如保险,利用时间差,先把你的钱拿来钱生钱,然后再用你儿子、孙子的钱来对你保险、养老。这都是合法的商业模式创新,不合法比如传销,呵呵,利用人人想发财的心理,直接把你的钱装进自己口袋。

在营销的创新,比如亚玛逊的创造的广告联盟模式成就了自己,同时该模式也被谷歌发明广大,成为网络中小站长的盈利模式,而凡客将这一模式稍微改动下,变成了媒体分帐,也成就了一家中国本土伟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又比如各种网络应用产品的出现,网络、移动网络、云计算、IM、SNS、微博和最新的切客等等。

这些其实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即使有好创意,实现难度也相对比较大,一般传统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创意主要用在产品销售、品牌策划和网络传播中。比如,产品销售力提升,网络传播软文和事件话题营销中等。

创意从哪里来?

创意从洞察(我用的是洞察,不是观察或调查)中来,对市场的洞察、对消费者的洞察、对人性最深层次的洞察。洞察产生了洞见,你洞见了消费者需求、洞见启动心灵的按纽,那你就洞见了财富之门。

菜根谭一直关注淘宝做得非常成功的几家店铺:阿卡、裂帛和飘飘龙(这里没有为他们做广告的意思,因为他们根本用不着我为他们来推广)。菜根谭认为这几个品牌都是依靠对消费者深刻洞察获得的创意发展起来,成为数一数二的网络品牌。

阿卡,一个服装设计师,29岁,开创淘宝服装预售模式,店铺个性,文字感性、充满灵性;店铺所有服装都是由阿卡亲自设计,网友可以提供各种灵感和建议,依靠互动在洞察消费者需求同时培植了一大帮卡迷,阿卡的成功就是草根利用创意获得成功的最典型故事。

裂帛,两个北京广告公司文案出身的女孩打造的全新品牌,店铺的服装款式独具个性,有民族风格,也有环保内涵。文字和画面有点叛逆、个性、也有点颓,看她的文字你会觉得在读张爱玲,在欣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而这正是时下很多都市白领的内心写照:服装就是心情,裂帛就是内心。她们在裂帛找到了归宿,她们成为了Fans,她们让裂帛卖了一个多亿,也让俩在广告公司失业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飘飘龙,线下800人推销都卖不动,走投无路上淘宝,他们靠故事、文字以及对消费者的真诚造就了一个奇迹。飘飘龙所有产品文案或讲故事或直接模仿国际著名广告手法,再加一些手绘插图配画,现在又加动画。飘飘龙的故事基本就是目前都市男女身边发生事情的提炼,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爱情,其实他们根本不是卖布绒玩具,他们卖的是故事,是消费者自己的故事、心情和经历。

阿卡、裂帛和飘飘龙,他们都是草根创业成功的英雄。他们用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证明了:当今的中国互联网,不一定要靠脱衣服、露大腿、XX门也能出名;不一定要靠卖假药、伪学历、装道长也能致富的。

创业成功故事篇9

营销故事或者说故事营销其实仅仅是企业营销策略中的一个策略或者说一个工具。有了它,不但丰富了企业的文化,无论是品牌文化还是产品文化,让你的营销有血有肉,有骨干,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其实故事营销这个概念被提出是因为有的企业在以前的营销工作中进行营销策略创新的时候借用故事(历史故事或者企业成长故事、企业创业成长故事等)充斥到企业的营销工作当中去,不只是有意为之还是误打误撞,该策略竟然为企业营销工作锦上添花,使营销工作如虎添翼。

现在有些营销界人士都在讲“故事营销”,并开始大肆宣传。于是乎!很多的企业一哄而上,个个也在请各位“大师”来出谋划策,来为自己的企业找个故事匹配。

实际上呢,很多企业的营销故事其实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丑态出尽,身败名裂。其实呢?笔者倒认为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适合做“故事营销”。

美其名曰故事营销,笔者倒认为该营销策略为一种人性思维营销,或者说“人本营销”。当下,整个社会都在讲以人为本,无论是是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组织,每天都在诉说着“以人为本”,而我们的营销工作是否也应该以人为本呢?

答案是肯定的!

的确营销故事使很多的企业的影响力大了起来,品牌建立了起来,市场份额大了起来,甚至被写进教材,载入企业史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像我国的海尔“砸冰箱”之事宜使消费者相信其质量,某企业的老板喝漆料让消费者相信其环保,阿里巴巴的品牌名字来自于《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等等。

综合各类营销故事,炒作也罢,创造也罢,虚构也罢,诉说也罢,笔者认为所有的故事还是应该是以人为本,毕竟你的产品是有消费者来购买的,他们是最终为你的产品买单的人。

那么,一个成功的营销故事应该具备那几个特点呢?

1.与企业营销诉求相吻合

企业的营销诉求有很多种,像品牌诉求、企业诉求、产品(功能性、时尚性等)诉求等。在构建自己的营销故事时企业一定要搞明白自己要传播的诉求是什么?

即你的故事必须传承你的营销诉求!很简单的举个例子,每天晚上,我们都在看很多的电视广告,这其中大部分是产品性广告,广告片很多往往是在演绎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来对产品主张进行诉求(比如某个品牌手机的广告现就在央视做个就是产品诉求类营销故事)。

2.具有可信性

企业无论你是诉说故事,演绎故事,还是摘录故事一定要可信,一定要让消费者认为有这么回事情,是存在的。只有这样,他才会将故事的可信性和你的企业、产品、品牌联想起来。千万切忌搞了一个故事自己不信就罢了,把自己的故事传播受众消费者不相信,那就完蛋了,还不如不做好!切忌!

比如笔者了解到的一个做地板的某南方厂家搞的一个企业品牌故事,把企业名字分开,分成了两个男女故事主人公,稍微有点头脑的人一看就是假的,很假!一看就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企业品牌名字策划的不怎么样就算了,还弄个故事来挑战我们的思维能力!

3.能引起消费者共鸣

人遇到任何事情绝对不会一听便过,一扫便过,一视一触便过,所有他用神经所能触及的东西,都会去想象,会去思考,不可能像一些人所讲的“左耳朵出,右耳朵冒”,尤其是对于有一定思维意识的十多岁以上的。问题是在你的营销工作中,你的广告故事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吗?无论是产品共鸣,情感共鸣,还是......

4.能广为传播(传播性要强)

你的故事做出来了,能传播出去吗?能有效的传播吗?能传播到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吗?这就需要我们企业的相关人员在进行故事创作策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如何将该故事进行传播,是线上线下结合,是互动传播,还是空中与地面结合,还是植入式传播等等。传播性不强,你的效果会好吗?不会!

5.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既然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那么,笔者认为我们企业的营销故事理应成为我们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之融入我们企业的信仰、价值观、使命,使之成为企业内部营销的一个手段,使之成为企业文化传承的一个工具。当员工成了文化传播的载体,他能不将该文化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去吗?不能!

6.能有效促进销售交换的达成

创业成功故事篇10

玫瑰战争也不是第一次打响。本期杂志里,编辑李丽为你推荐了正在放映和未来将要放映的爱情片,五彩缤纷的世界,供你参考。记者乐乐,从一个商业案例的角度出发,根据这一两年国内爱情电影的营销策略和票房走势,分析提出:爱情电影该如何更好地去“经营”?

应时应景,在一个安心在家的下午,我也看了两部期待很久的爱情文艺片,它们都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都试图唤起人们对情感更深刻的感知,补充你心中爱的能量。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可以归类到热门的穿越题材,但相比之下,此穿越好像显得更为诚恳。在一个布满阳光青草茵茵的英式庄园里,6岁的Clare,见到了36岁的Henry,这个来自未来时空会成为她丈夫的人,一个喜欢冒险又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图书管理员。故事就从他不停地穿越过去和未来而铺陈开来,空间、年代、情节……跳跃着。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的爱情故事。在该来时来,在当去时去。所以在最后关乎起了人们对于命运的叩问。

早几年,许是年龄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向采访嘉宾问这种时间与爱情的问题,尤其是女性,记得张艾嘉曾经意味深长又从容潇洒地跟我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她们经历过的,我全都经历过了。”让人回味良久。声色犬马都经历过之后,渐渐出落得真实,洗心革面了后开始慈悲为怀。波澜不惊的人生,怎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不会看破红尘。

《One Day》,这是一个best friend的故事,既残缺又美好。一个女孩,爱了她最好的朋友20年,经历了他的颓废、落寞、结婚、离婚。当兜兜转转,终于在彼此都整理好自己人生和感情,以为等到了两个人的爱情以后,却在女孩的逝去中轰然落幕。20年的时间里,他们每年都约在同一天见面,倾诉旅行陪伴。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城市继续工作生活。

三毛要的爱情是两个人在家里擦肩而过时可以完全看不到对方;刘瑜梦想中的爱人是可以带走她的灵魂;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是扬起小黄帆出海远离尘世喧嚣。而这部电影却通过死亡到达了永远。戛然而止之时,始是醍醐灌顶,20年后旧事重提,一切鸡毛小事或惊天大事都山河失色,今日已非昨日,自己也面目模糊不清。

爱,也许是一个在你心里可以悠悠叹口气的话题,可是爱情不是如此。以上的两个爱情故事,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都可以划定为两个典型的创业故事,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爱情就是一场创业。有人做过统计,在经济学中,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比率不到10%,一般人往往到第四次创业时,才能真正成功。在爱情中,初恋成功的比率只有6%,超过一半的人经历过四次甚至更多次的恋爱,才能走向婚姻。

就像创业的终极目标是财富,爱情最终渴望的是幸福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当他们刚开始这一项事业这一段恋爱的时候,都是源于一种无法控制的本能。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说,这是一个人的命,所谓命就是不得不做的事。不管别人对创业的是非褒贬,利弊权衡,不管别人对你的这段感情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要走的这一步都是你心里最强烈的声音。要不然,史玉柱不会离开安徽省统计局,柳传志也不会离开中科院,王利芬更不会走出CCTV……冯仑、王石、潘石屹等都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