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基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3:35:42

创业基础论文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4+2+3培养模式

毕业设计为会计专业最后一门实践必修课,也是检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剖析与专业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会计学专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形成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文献综述,体现对专业相关理论或实践的认识,以锻炼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时间管控与合理制订并实施计划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毕业后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教育部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的发文中指出: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需要强化,要基于不同专业的学科特征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模式与监控制度。由于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多以一个具体的实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前期调查报告作为基础分析资料,然后通过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或通过问卷进行深入调查,其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与培育学生科研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相符。

一、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是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笔者对某校会计专业近几届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日益严格的管理体制下不仅没有体现出创新实践精神,其毕业设计质量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首先,在选题方面,表现出选题领域严重不均,理论研究占较大比例,部分选题过于宽泛,选题价值较低,极少结合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研究等特点。根据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统计资料,财务管理方向的选题比例较大,共165篇,涉及企业并购、业绩评价、融资问题、投资问题等方面。审计方向28篇。财务会计方向选题较少,共有46篇,包括盈余管理、会计舞弊、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这个方向比例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其写作范式较为理论化,难以做实证研究,也就难以体现工作量,难以凑足字数要求。另外,由于日常科学研究训练不足,部分学生选题时没有对所选取研究对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背景进行梳理,随便确定选题,导致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选题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其次,在论文质量方面,表现出格式上极不规范,内容上拼凑严重,缺少数据与第一手调查资料等特点。很多论文还存在各式各样的格式问题,如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不规范、字体与段间行距全文不一致,甚至还有很多错别字。内容上,很多学生论文口语化,专业名词的表达不熟悉,语句不通顺,严重影响论文可读性。更有一些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问题,在适用性、样本要求及内生性控制上存在偏误。此外,论文抄袭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并没有实地调研,缺少一手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没法进行数据分析就只能拿文字来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平时不写论文,到要交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从网上复制粘贴拼凑自己的论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

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成因分析

上述现象若究其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首先,“严进宽出”的教育环境是根本原因。对于学校来说,通常把就业率作为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当学生找到工作时,即使论文质量差一点,学校也会让其顺利毕业。另外,会计系教师普遍紧缺,较高的“生师比”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除了上述因素,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问题。通过对近几年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数量较多,但却都未开设诸如研究方法论、田野调查、文献检索、应用文写作等类似课程。这些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查阅文献确定研究选题、收集一手调查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处理与分析数据、最后撰写论文时捉襟见肘,制约了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第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教师数量不足,缺乏责任心。较高的“生师比”使得每位学生的有效指导时间被压缩。教师们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绩效考核越来越严格,这使得教师们忙于提升自己(参加教学竞赛、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申报项目等),相对来说忽略了毕业设计指导。二是部分教师自身科研素质较差,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部分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平时很少搞科研,对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不熟,经验较少,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学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算通常只按指导人数核算,客观上也导致教师不注重毕业设计指导的质量。第三,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一些学生思想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设计与找工作相互冲突,任何事都比不上找工作重要。学校一般都在最后一个学年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而此时正是各大企业到学校来进行校招的关键时点,还没找工作的学生看到有些同学成功找到了工作,难免内心急躁不安,根本没心思静下心来做毕业设计,这样必然会导致写论文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甚至出现拼凑抄袭的不好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资料搜集能力缺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撰写论文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资料,其查找资料的唯一途径就是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和处理技巧,致使查资料方面花费时间多,但收效不高。此外,学生对学术研究范式缺乏基本的了解。从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与技巧来说,学校在每次毕业设计前都会将基本要求以文件的形式发给学生,但很多学生平时接触较少,不明就里,学术规范的意识薄弱,也就无法达到撰写的要求。这样就会导致本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上的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论文的格式要求普及上,反复修改不规范的地方,也就无暇顾及论文本身质量的提高。

三、基于4+2+3培养模式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探索

为提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课题组提出了4+2+3的培养模式,具体思路是通过4个基础+2类训练+3种形式构建一套有理论基础,有实践支撑,体现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从学术功底培育、模拟写作训练、分类写作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激励考评机制改革、毕业设计流程管理等)这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路径与实践。图1(一)4个基础个基础:打下4个基础形成铺垫。应在日常教学中及早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将毕业论文的写作融入各阶段的本科教学环节。为解决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学术功底差的困境,拟增设会计研究方法论、实地调查方法专题、文献检索技巧、应用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类似课程夯实学生的4个基础,分别是研究方法论基础、文献检索基础、应用文写作基础以及学术论文写作基础。尽早培养学生写作基础与科研素养,可以使毕业论文工作不至于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脱节,而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各培养环节相互关联、渗透,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领悟学术研究范式,培育他们的科研能力。具体而言,实地调查方法专题和文献检索技巧等课程应安排在第一学年,会计研究方法论等课程应安排在第二学年,应用文写作与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应安排在第三学年。这种安排从内容上遵循了课程的先后修关系,从时间上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二)2类训练类训练:2类模类模拟写作训练双管齐下。第一类为课程论文。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税务筹划、审计学属于8门主干专业课程。对这些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达到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样化,如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均可。第二类为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也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教改项目事先拟定选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进行双向选择,进一步确定选题。这种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学术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又可以让教师提前训练,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三)3种形式种形式:3种毕业设计形式形成分类写作。改革毕业设计形式,建立多样化的分类写作制度。根据教育部突出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兼顾学术性要求,将毕业设计的类型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术研究型论文,主要针对那些有兴趣在将来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要求按照严格的学术论文范式进行写作,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另一类为实践应用型报告,主要针对那些计划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学生。实践应用型论文可有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如针对某企业的战略发展策划、营销策划、组织结构变革与财务策划等)和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旨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可在实习过程中逐步完善;还有一类为创业规划书,主要针对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具体可参考国际“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的形式。如创业财务规划书要求学生对创业项目的财务部分进行规划,内容可包括项目背景考察、消费群体分析、产品特色及经营模式选择、市场竞争分析及营销策略的制订;公司内部控制设计、财务预算、投融资决策选择、纳税筹划及风险控制。(四)制度支持制度支持: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制度基础。一些好的想法与改进需要制度来加以强化,针对毕业设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资料库建设、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完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激励考核机制的设计、毕业设计流程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争取使得毕业设计管理体制更加高效,更好地支持其他工作的开展。例如,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考虑在如下方面实行制度创新:(1)答辩时间创新。原来学生通常在最后一学期(第八学期)进行论文答辩。问卷调查显示,74%的学生愿意将之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和找工作的时间错开。因此,应改变统一时间答辩的制度,学生可申请提前答辩,提前完成毕业设计。(2)成绩评定创新。有些毕业设计作品涉足学科领域中的前沿或难点问题,数据的查找与分析都特别困难,因此毕业设计作品结构内容都不够成熟。但只要学生立论新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应该给予较高的分数进行鼓励性补偿,以激励学生做实事,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3)论文模式创新。制订“以赛代考”的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业设计大赛。教师们可讨论决定获得什么级别的奖项的作品或参赛方案可代替毕业设计。这种管理体制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就早做准备,缓解了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甚至有些参赛作品与实习或就业(创业)紧密相关。因此,“以赛代考”虽然降低了选题和理论写作的难度,但更符合应用型、创新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另外,应鼓励学生公开发表期刊论文,同样由学科组成员认定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的文章可以在毕业论文总成绩中加分,认定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是否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材料体系。

四、结语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单单是一门课程的改革,还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联合体。若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当中,必须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达成期望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雅静,洪传春.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毕业论文写作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297-298.

[2]李普亮.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考核问题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9-93.

[3]孙亮,张琰.5M原则:独立学院经管类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4(12):172-174.

[4]姚圣,李诗依.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分类指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33-134.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2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WebofScience数据库

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①创新创业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1],②创新创业具体案例研究[2],③创新创业国外研究经验的总结和借鉴[3],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4],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5]。目前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研究方向和热点还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将通过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工具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整体研究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和可视化分析,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该领域的国际进展,为国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Analytics)的Webof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式TS=(“InnovationEducation”OR“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时间跨度为1986年至2017年,检索数据库为SCI-EXPANDED和SSCI,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0日,共检索出373篇相关研究文献。从总体上看,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并不高,全部文献仅有373篇。我们导出文献类型是期刊论文、综述论文和会议论文的347篇文献,并进一步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视化工具是VOSviewer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文年代分布

国际上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论文最早发表在1998年,之后进入缓慢发展期,到2010年每年发文量不超过20篇。自2011年开始论文产出进入快速增长期,每年的发文量平均在30篇左右,尤其是2015年之后,年发文量接近60篇,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说明国际上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分布

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国际化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这一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发展现状、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分布。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我们发现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共形成了5个聚类研究方向(图1)。(一)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社会对创业者创新思维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高校为避免创业行为与实践活动脱节,降低学生的创业热情,已经开始将可持续性纳入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优化当前高校创业活动的重要举措。因此,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创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加入可持续性发展元素,可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现存的问题[6]。目前,教育学者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创业教育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很少。为促进将可持续性纳入创业课程,美国克恩创业教育网络(KEEN)成立,该课程以KEEN学生成绩为基础。研究者通过跟踪两年来KEEN高级土木工程顶层课程的实施情况和学生成绩,发现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开放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课程的设计和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7]。(二)创业教育中性别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中性别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创业教育研究的另一个方向,也是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的一个方向。虽然创业教育学明确的意图是要实现性别中立,但实际结果却并非如此,创业教育并没有为所有学生带来同等的效果。有学者研究过商学院的女生和体育院校的男生的创业意图。结果显示,尽管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但体育院校的男生有更强的创业意向[8]。说明创业意向的水平是有性别依赖的,男性对创业的意愿高于女性。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女性学生,其风险感知技能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强度关系要高于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女性学生。说明在同样感知到风险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女性的创业意向。进一步研究影响女性创业意向的因素,改变创业教育在性别上产生不同效果的现状。研究者探讨了与创业相关的四个属性(创造力、问题管理、风险管理和自信心)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发现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性别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属性(创造力、问题管理和风险管理)在性别之间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通过改进创业相关属性(创造力、问题管理和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女学生的创业意向以便更成功地创业[9]。(三)创业教育对职业创业教育对职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影响。创业教育对职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是以美国管理学者DeFillippi和Ar⁃thur提出的智能职业生涯(intelligentcareer)框架为理论基础的。该框架认为企业要求员工应当具备三种职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10]。职业资本的积累是这三种资本之间不断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家应该在职业生涯中同等重视并培养三种形式的职业资本。为实现将三种职业资本整合在一起培养,进一步提升创业者的职业资本,研究者提出了“创业路径”这一系统框架。该框架展示了将初始创业意向转化为成长型创业的过程。“创业路径”强调了创业每个阶段中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认知可取性、可行性、自我效能、网络关系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创业路径”为学者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计划和研究;确定新生阶段、早期阶段和成长阶段企业家的具体需求。“创业路径”会为新生的和积极的企业家提供更好的服务[11]。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开展了在创业教育中如何提升单一职业资本的研究。社会竞争力对新生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有显著影响。创业教育和培训与人力资本和创业成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创业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高校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成果的影响比职业培训方式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成果的影响更强[12]。(四)创业教育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创业教育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是创业教育中的另一研究热点和方向,目前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近期的研究也明显增多,但文献数量不及前几个研究方向。理论研究包括在创业教育的体验式学习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将批判性思维与体验式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终身学习或职业培训促进各种异质人群的创业教育。将批判性教学嵌入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中,目的是解决学习者在共同体验/反思性指导的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向迷失问题[13]。实践研究包括新南威尔士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引入三个级别的体验式学习机会:通过演讲嘉宾和导师进行间接沟通,通过教室中的虚拟方式向投资者进行虚拟交流,以及通过在行业交流活动和竞赛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来获得直接体验。这种渐进式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像真正的企业家一样进入行为和思考的过程[14]。(五)大学技术转化对大学创业企业发展的促进。大学技术转化促进大学创业企业的发展,是当前创业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被广泛认为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然而,大学产生的知识并没有实现成功的转移,没有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15]。如何实现大学技术转移并成功创建企业,有学者在创业型大学的背景下提出知识转移和公司成长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者、活动、工具、目标和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安排和管理它们。模型能够展示不同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色和关系,有助于加强一个机构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发展支持过程[16]。

四、总结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通识教育;动机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观念,通识教育是指“贯通之意”,即社会人可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可运用多学科知识、开放性思维进行思考、合作、资料收集,进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实现多文化、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近十年来,不少学校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模式,进而实现多学科教育、全面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如何解决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遇到了较多问题[1]。根据笔者多年教授的《汽车发动机原理》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在本文中初步探讨了本科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专业课程在通识教育模式中的改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汽车发动机原理》在车辆工程、能源动力类、机械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门课程中对车用内燃机结构、燃烧方式、功热转化、性能改善、内燃机热力过程、排放物测定与控制等知识与专业技术进行了讲述。《发动机原理》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基础知识、开阔思维、获得设计创新能力、深化工程实践认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科教育工作者经常产生难以解决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问题[2,3]。这些问题可归纳如下几点:(1)课时减少。(2)学习内容明显增加。在专业课时不断压缩情况下,学习内容却显著增加,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基础理论必须要学,且更加夯实;其二新工程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技术数年更新一代,教学内容不体现新技术,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其三学生渴望学习新生事物,追求新技术,不局限与基础知识的掌握。(3)《汽车发动机原理》是一门多学科内容集合的课程。(4)《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材更新慢。

二、教学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即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更新。教学内容中应该对当前所出现的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展示与讲解。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可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帮助学生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典型论文,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获得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动手实践的能力。笔者收集了国内外发表的内燃机相关专业论文,在结束本节内容讲解后,结合相应的论文课题,分析当前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与论文内容。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6左右。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安排详细如下:(1)在获得论文提纲基础上为学生分析论文重点、难点与论文写作思路。(2)讲解过程中对提问的学生解疑答惑。(3)讲解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4)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课题资料,并手写一份学习心得。

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例如讲解到发动机温度在启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达到较高值时,向课堂提问采用什么方式冷却、什么冷却剂冷却、冷却剂的功能、制冷量如何计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并获得问题的合理解答。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课程中设定讨论课,或在教学过程中挤出一定时间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例如,在如何改善发动机换热过程这一命题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学知识、创意能力、实践经验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并获得独具特点的见解。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获得更多解决方案,不仅提高学生互助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合作精神。3.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中已有广泛开展,且在某些课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动画、图片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汽车发动机原理》中所教授的内容。4.开设网络课堂。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开放式教育与学习环境。在网络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意愿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动手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并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在网络课程前,教师需要为网络课程安排任务。

四、独立思考能力与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

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大部分为理论验证性,这类实验课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验解决方案,而缺点在于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设定了两种实验课程,包括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必须实施的内容,而探索性实验则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比如包括有实验方法的改进、内燃机结构部件的优化、内燃机性能的优化等。探索性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表述如下:(1)教师团队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题库供学生选择,每位同学选择一个探索性实验课题。(2)教师给定学生学习要求。(3)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设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各种实验设备、自主编写实验大纲与指导书,实验结果的论证与改进等。(4)向正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条件,并设定探索性实验周期为10周。(5)给定两周时间让学生准备实验与实施实验。(6)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分析与特性曲线的绘制等细节。学生在做完探索性实验后,还需要进行验证性实验,以支持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经历的全面考核。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题中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相关的有不少,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便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资料、查阅大量图书与技术标准,完成论文写作的储备工作,最后撰写获得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重叠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其一,学生在大三之前虽然经历了金工实习、实验课程、专业训练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但并未完全掌握专业知识,这时候安排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二,毕业设计(论文)与专业课程并行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要重点学习相关内容,获得事半功倍效果;其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能设计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去查阅收集资料,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所以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考查力度,促使学生良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六、增加课外作业,鼓励创业活动

课外作业不是单单指多做几个题目,而是摒弃这种传统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在考试成绩考核基础上,将实践活动、研究性实验成果等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中。这种考核方式势必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实验与课外活动等。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是一种积极趋势,高等院校应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发展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创业活动与创业比赛等。将专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符合社会公平培养之目标,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社会人格、良好情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9-18.

[2]邹晓葵,陆兆新,沈昌.微生物及其生物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7,(3):35-37.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当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与传媒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前沿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栏目策划、节目编导、文稿撰写、采访、摄录、剪辑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作为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与媒体机构的合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选题多于实践应用选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文化商品属性。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编导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过硬的职业素养。以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只撰写毕业论文,且论文选题多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选题往往也缺乏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创新。理论研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积淀,这对于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范围,最终撰写的毕业论文与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对传媒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基本没有借鉴意义,更不要说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因此,毕业论文没能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学习兴趣缺乏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弱化,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日渐降低,对毕业论文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往往认为论文撰写质量的优劣对未来就业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安排在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毕业实习、就业、考研的时间和精力产生冲突,他们往往是在实习、考研或找工作的间隙东拼西凑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只求能顺利通过导师审核拿到相应学分毕业就行。这导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数毕业论文的选题缺乏新意,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原创的毕业论文比重逐年下降。

(三)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超负荷指导必然带来系列问题。而且部分指导老师自身的双师素质不强,对一些应用选题、前沿问题研究及实践性强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较为吃力。这也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四)毕业论文管理监督不到位

虽然各高校从宏观角度对毕业论文环节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规范,但毕业论文后期评阅及答辩时仍会存有一些问题,例如论文题目与内容不符、论文结构混乱等。这说明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管理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组织管理模式和监控评价体系。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专业和院系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

设计的改革思路为顺应全媒体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在校媒合作的基础上,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与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出发,在黄淮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和“企业命题、学生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文化传媒学院在产学研教改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期逐步形成一条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立足当前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在校内教师和业界导师双方共同指导下,学生独立在实践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研究成果对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具有应用和指导价值,真正体现“真题、真做、真教、真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媒体实践,分别从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的专业化,选题来源及选题内容的实践性,双师共同指导、管理、考核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适应媒介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一)立足学生实际,鼓励应用性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在工作实践中确定应用性题目,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和撰写质量,并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开展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使学生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鼓励来自社会生产实践的、应用性强的论文选题。同时,高度重视选题质量,严把选题关,选题由指导教师、教研室、院系三级审核,保证学生所选题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用性,难易程度适中,做到一人一题。

(二)增加“作品创作+小论文+过程文本材料”的毕业设计新形式,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鲜明,实践性突出。以往毕业论文形式单一,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和理论研究能力等,这与传媒行业对实践能力突出、职业素养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原有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增加毕业设计创作的新形式。毕业设计的核心是视频作品的创作,包括前期策划、文案创作、中期拍摄、后期编辑等多个环节;同时也强调应对毕业设计的整个创作流程进行客观记录,以及对创作实践进行全面、客观地理性分析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由改革之初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说明+相关文字材料”发展到现在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小论文+相关文字材料”组成。初期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时,往往学理性不突出。为进一步强化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专业化,学生在完成作品创作和相关过程文字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撰写毕业设计小论文,将实践与学理有机结合。通过毕业设计能对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品类型多样,包括纪实类作品,例如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文艺类作品,例如微电影、电视栏目剧、文艺节目(娱乐节目、综艺晚会)等;影视广告类作品,例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创作方向。2.严格要求毕业设计小论文的质量。小论文是以毕业设计作品为主要案例,结合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所写的研究分析性文字材料,其主要内容和要求与毕业论文基本相同,字数相对较少。3.规定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创作过程中的相关文字材料。毕业设计应根据作品类型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过程材料,具体包括策划书、导演阐述、文学剧本、分镜头脚本、采访提纲、拍摄提纲、解说词等。

(三)探索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和双师指导的新形式,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由于毕业设计的创作环节较多,涉及选题、策划、文案、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独自一人完成毕业设计的难度太大,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倡学生自由组合,明确分工,通过团队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对于多人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在让该组所有学生参与整体方案设计的同时,明确每个成员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设计小论文上加以区别,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全面的训练。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与我院专业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老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对专业发展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脉络。传媒业界指导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媒介市场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但相对缺乏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教育教学理念、设计深度难度及指导过程规范等的把握。双师共同指导,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在考核环节,组建双师型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由校内教师和实训基地业界指导老师共同组成,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考核。通过联合指导、联合答辩将实践创新能力和毕业设计结合,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业务能力,引入业界评价也使毕业设计的评判更客观公正。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文件,有效提高工作规范

为保障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并制订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实施方案等质量管理文件,明确了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开题、设计创作、文本撰写、设计指导、检查、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并通过质量报告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强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监管。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准备详细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进度表,统一每个阶段的指导时间、指导阶段性目标及任务等,以全程监控毕业设计的效果。评定一篇毕业论文或一个毕业设计作品好坏的标准,不再以是否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而是以是否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能否合理分析或帮助解决现实问题,是否具备创作能力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同时引入媒体或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质量评价,构建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核心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成效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多数选题都来自社会实际,并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实践结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体现了真题真做。毕业论文选题角度新颖,多来源于媒体生产实践,与媒介发展进程及新闻传播实践相关,对传媒行业发展实际进行分析、思考、总结探索。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了实践应用性,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检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围绕地方传统文化、大学生创业、特岗教师、慈善公益、青春、梦想、亲情、道德、法制等主题进行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栏目剧、电视新闻、电视访谈节目等创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地方传统文化系列主题的毕业设计选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资源开发具有启示意义。

(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不断提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深度有所提升,往往能以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联系当前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策划、编导、采访、写作、拍摄、后期制作等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每届毕业设计全部得到了业界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体现“真教”。同时,每年都会向驻马店电视台等媒体机构推送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并播出。这让设计作品的质量得到媒介市场的检验,体现设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效”。同时,学校和媒体双方优势资源得以优化组合。媒体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环节,逐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和媒体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及错位,逐步解决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媒体发展特色不鲜明、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匮乏等矛盾。高校也能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新需求、新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教研科研工作。专职教师也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专业教学融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培养自身的双师素质。

五、结语

毕业设计的改革,是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必须健全管理体制,严格过程监控,加强双师素质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一青,印兴娣.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析——以常州工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59-61.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6

一、应用型学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不足

本文经过实地调研福建省高校的师生以及海西经济区企事业单位,了解到海西经济区部分高校积极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海西经济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采用单一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以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到2017年福建省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有17所,除了2所没有毕业生外,其中仅有毕业论文的院校有9所,就福建省广告学专业而言总整体来看以单一的毕业论文为主。广告学等专业是密切联系产业实践、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应用型学科,仅有毕业论文,远离服务产业很难完成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佳作。有些应用型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单一毕业设计形式,而无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和提升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导致学生失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这与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不符。第二,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与产业需求联系不够密切。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给定的题目,缺少独立思考的选题训练,也未能与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及产业需求结合起来。有限的师生视野和选题范围,难以捕捉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点以及痛点,导致毕业论文选题假大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完成的毕业设计与论文缺少应用于地方产业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第三,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结构尚不能胜任应用型转型的改革。以广告学为例,截止到2017年,福建省高校广告学专业专任教师总数共240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共107人,但本文调研了解到福建省各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不统一,对行业经历的年限要求过于宽松,实际上普遍缺少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从总体上看福建省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仍以学院派为主,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而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及创作水平。第四,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本文的调研发现,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如关于植入性广告的毕业论文选题多年撞车、缺乏新意。缺少广告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导致学生相关的训练不足,加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相对博硕士的毕业论文不严,部分高校教师指导人数偏多,精力有限,学生大四期间忙于实习就业,容易出现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单一,多为文献研究法,缺少实证研究,影响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质量。综上所述,当前海西经济区各高校应用型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还未能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有必要探索和构建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综合毕业设计理念

为使培养的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能适应海西发展的社会需要,需要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专业应首先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受制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现有基础的影响。[1]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但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尚未能充分贯彻这一应用型的定位,相关应用型专业应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改,例如以差异化营销的理念满足产业的差异化用人需求,以此形成办学特色。在当前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急需建立平衡学校教育与业界训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服务产业的专业点。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以期实现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素养的兼修并蓄。笔者的教改实践体会是:综合毕业设计改革紧密围绕办学定位而展开,完成基于产教对接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项任务。基本的教改思路是:第一,毕业设计应基于真实课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直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或社会服务等,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该客户单位当前需求,根据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并在与企事业的紧密互动中完成项目。为了贯彻落实因材施教、适应产业链不同用人岗位的多元需求,毕业设计的具体形式可以实行多样化,暨允许学生选择撰写广告策划案、执行营销策划案、拍摄微电影、发表新闻稿件、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二,毕业论文要围绕毕业设计开展。毕业论文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实践应用上,所以无论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的具体执行中,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中个人在项目团队中的分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设计的项目进行选题,选题必须与毕业设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应用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推行的应用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搭建综合毕业设计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取长补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每组人数为3-5人,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以及毕业设计需要自愿组合,主动对接海西经济产业或社会服务,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毕业设计具体形式,完成客户要求,并在毕业设计执行的过程中接受市场的检验。每位小组成员根据毕业设计中的分工或个人专长确定各自毕业论文选题,小组成员可分享调研所得,要求每位成员的毕业论文具有一手材料,并且要求每篇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一般要有两种以上,以此凸显毕业论文的原创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提倡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现实意义。2.指导老师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综合毕业设计指导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即至少有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业界导师指导老师构成。海西高校的应用型专业缺少真正掌握行业脉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有必要将产业英才引入高校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校外导师遴选标准,要求属于地级以上行业领军人才、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并且责任心强、具备指导的时间和精力。导师组密切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整合能力,两位视角、专长不同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提高校外导师的理论修养,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结构性调整。3.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成的“四位一体”梯度型职业技能进阶训练。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应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暑期专业实践、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综合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四位一体”梯度型职业技能进阶培养过程:要求学生从大二暑期必须完成专业实践训练,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计划外,还需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方向;大三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实施;大四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明确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在接受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整合的综合毕业设计训练基础上参加毕业实习,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2]。4.产教融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需打破仅由校内教师评价的封闭式模式,建立引入校外企事业单位评价意见的开放式模式,达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的目的,综合毕业论文答辩可邀请产业精英以及企业代表等共同担任答辩评委,建立校企共同把关、对接产业标准的综合毕业论文评价模式。毕业答辩地点可设定在与专业匹配的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区,将综合毕业论文公开答辩与毕业设计成果展示结合起来,企业代表可以观摩并选聘表现出色的毕业生,二合一的开放式毕业答辩既可以全面的展示学生风采,为企业更深入了解以及选拨所需人才提供平台,高校可借此征集企业对毕业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选用和采纳毕业设计成果,达到产学良性互利互动的目的。5.设置激励师生毕业设计创新的奖项。为肯定学生的表现,可设置个人风采奖、最具人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合作奖、最佳视觉效等奖项,学生还可将综合毕业论文阶段性成果投稿参加专业性比赛,或将毕业论文进行发表。为了破解难以引入校外导师及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瓶颈,通过采取评选学士学位论文优秀导师、为校外导师及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教改实践表明毕业设计项目选题来源于真实课题,而且较多项目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完成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一些综合毕业设计的项目成果参加专业比赛,获得了省级和部级学科竞赛的奖项。依据亲产业、重融合、促实践的理念,按照毕业论文项目化的要求,实施综合毕业设计的改革,可实现开放式的办学、及时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高校可实现根据产业需求变化来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模式探索是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应用型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应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成效落到实处。通过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可以整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职能,融合校内外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较好地适应当前应用型专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建京,吴智泉.地方大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北京教育,2015(5):66-68.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世纪初,我国特有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数量的快速扩张,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倡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来看,普通本科高校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这样,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就在于: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办学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以实现其总体效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由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一)基础实践层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在基础实践层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识实习3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的案例分析实践,初级财务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基础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实践层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专业实践层主要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在这个层面上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3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技术经济学、客户关系管理、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课程设计,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三)综合实践层在这个层次要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4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工作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可以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是怎样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企业流程是怎样优化和重组的,资源应怎样有效利用和整合的。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针对学生所学的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5-8周的综合毕业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独立实际工作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公务员之家

(四)创新实践层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3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涉及毕业论文的选题。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要与其兴趣相结合或与其实践经历相关,并充分考虑其未来就业目标。据统计,学校有50%以上毕业论文都是在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通过填写《毕业论文题目申请表》,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将自选题目控制在符合学科学术规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之内。其次,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宏观的指导规范是学校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书》,而每个学生具体的论文指导则由指导老师和学生配合协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将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其梳理要表达的思路,对其创造性的思维和观点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以帮助其发现和提升自身的创新潜力。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相近之处,师生间的不断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都有益的创新灵感,这也会促进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还要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定和表彰,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

由于创业计划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些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就业实践层这个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职业化培训、岗位证书培训3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使独立学院与社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条件。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共同培养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学院教学与企业、社会接轨,达到学院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实验教学的教师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学生毕业应获得双证书(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建立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模拟实际,仿真实训,可以有效地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职业化教育和岗位证书培训也是就业实践的重要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职业化教育的培训,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晰的努力方向。学生在职业化教育方面获得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岗位证书培训方面,要根据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个部级岗位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

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体系的完善在于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和建设,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组织运行的管理也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保证。评价体系起到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作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对实践教学中5个层次的各项内容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实践教学运行结果进行评价,最后需将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实践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对下一次循环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杜龙政、熊妮.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2).

[2]杨丽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社会生产、加工贮藏、安全卫生的学科,多年来一直承载着培养食品创新创业高级人才的重任与使命。由于食品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食品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传授业务知识,还要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文从实践教学组织运行、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对该专业进行了研究探讨和经验总结,为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食品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食品专业“2345”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科教融合、专创协合、校企联合、知行耦合”为基本原则,设计了基础能力培养层、专业技能提高层和创新能力拓展层等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四个实践教学模块,依托吉林省长白山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专业实验室、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五个平台,通过产、学、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食品专业两能力、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2345”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组织运行体系

自2010年以来,我校先后下发了《关于在我校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成立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保障委员会和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组织,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基础,创建了教评学团科资“六位一体”的校院系三级大学生“两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工作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建立了由校长办公会决策、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质量监控评价中心督导,以及由教学院长、教务秘书、系主任全面负责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三、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一)实验模块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实操技能的重要途径[2]。“四个注重”是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注重课前准备。实验指导教师要提前做好预实验,对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做好实验预案。(2)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和学习态度等,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结果进行检查,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凡不合格者要求重做。(3)注重内容更新。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企业社会需求以及教学信息化发展,不断更新实验内容。(4)注重诱导启发。本专业设置了《专业综合实验》等专业特色课程,通过提高选修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设模块

食品专业开设了C程序设计、工程图学和CAD、化工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重要环节上。(1)课前环节。根据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制订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2)选题环节。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设计性,鼓励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拟定有创新训练价值的命题。(3)课中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指导教师有足够的在岗时间、讲解时间和答疑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课后环节。根据设计方案、说明书、图纸、计算、作品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等进行成绩评定。

(三)实习模块

食品专业的实习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个实习过程中实行系主任领导下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即系主任负责实习的统筹管理和实习单位的交流联系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拟定实习指导书、制订实习方案、召开动员会、指导实习报告、组织管理学生、成绩考核评定和实习工作总结等相关工作。实习过程的组织工作分为四步:一是根据实纲要求,拟定实习指导书并制订实习工作方案;二是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实习组织形式、实习内容、安全纪律、实习报告要求、实习成绩评定等内容;三是与实习单位人员交接,安排好实习学生的饮食、交通等后续实习保障环节;四是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签订实习安全协议书,并为学生购买相应保险,学院开具实习单位介绍信。实习过程的管理包括报告和巡查。报告制度分为三方面:一是实习学生每周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报告;二是实习小组长每天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进展情况;三是实习中如出现重大问题,指导教师应及时向学院和实习单位报告。巡查制度是指导教师不定期对实习学生进行抽查,并定期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了解学生出勤、实习能力和表现等情况。

(四)毕设模块毕

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实践性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3]。毕业设计组织过程共分为六步:一是选题阶段,安排在每年11月(第7学期),按照师生互选原则,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题;二是开题阶段,安排在每年3月中旬(第8学期),论文题目须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学生完成开题报告;三是指导阶段,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外文翻译、实验方案、技术路线、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进行全面指导;四是评阅阶段,答辩前,由校内同行对毕业论文进行评阅;五是答辩阶段,学院成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委员会,按《长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细则》的要求开展答辩工作;六是评价阶段,学院答辩工作委员会根据毕业设计质量、所获成果、答辩情况等,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把控采取“校院督查导师负责制”。学校和学院分别成立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论文)分别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前期主要检查选题和开题情况,中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展和教师指导情况,后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质量和教学资料归档情况。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格式、内容、真实性等负有全面责任。

四、实践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教学档案是开展教学检查、专业评价、审核评估、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支撑材料和佐证文件[4-5]。为规范和完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本专业按照《长春工业大学实践教学基本档案建设工作规范(修订)》,制订了食品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教学资料归档检查清单(见表1)。教学资料归档时,实行校院督查、系级管理、专人负责制,即由食品系指派专人负责实践教学档案的登记、审核、存档和管理。五、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专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保障的“八位一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立了以学院党政联席会为主体的教学决策系统;以分管教学院长和系主任等为主体的教学指挥系统;以校院两级督导组等为主体的教学分析与评价系统;以校院两级督导组、领导干部、学生信息员等为主体的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为主体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以资产处、图书馆和后勤管理处等部门为主体的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障系统;以宣传部、学生处等部门为主体的宣传教育系统;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为主体的仲裁系统。实践育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六、结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长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上下联动,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构建了食品专业两能力、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2345”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评学团科资“六位一体”的校院系三级实践教学工作组织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了实践教学档案管理,积极推进研究、改革、建设与管理四者有机结合,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保障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使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切实提高了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江,翟轰,祝西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58-60.

[2]彭继跃.基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57-258.

[3]张敏.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251-252.

[4]顾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3(33):92-93.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专业第二课堂;科研创新能力

重视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是各类高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造成了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对生物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新时期生物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一、专业第二课堂概述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专业类第二课堂,有别于学生课余参加的体育、文艺、娱乐等活动的通识类第二课堂,指以学生在课余围绕专业知识运用而开展的竞赛、研究、实践等各类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法和途径[2]。广西民族大学是地方性高校,负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的民族地区人才。生物技术专业结合广西区域特色自然生物资源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面向东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广西具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广西政府特别颁布了《广西生物技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明确了广西生物技术优化突破的战略路径。这一系列的规划对于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疑更加的迫切。但在近20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该专业仍然停留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层面,虽然也零星开展一些旨在提升科研素养第二课堂的实践,但是由于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高,该专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系统探索实施了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二、政策保障和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广西民族大学自2014年起陆续颁布了创新实践的学分管理办法,如《广西民族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课程管理实施办法》《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关于活动性实践课程、研究课程学分的实施办法》等,保障各项实践学分。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知识训练体系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体系课程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在大二学年起可选择进入训练类和/或实践类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一课堂的基础知识训练体系是技能训练的基础,而经过了第一课堂体系训练后,可进入专业第二课堂课程进行训练,并与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达成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一)与毕业论文结合,组织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结合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一是加强主持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对课题前言和进展的宣讲,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接着从大二起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结合毕业论文提出选题,老师针对学习积极主动、科研素养较高、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创新性较强的选题,而对于专业基础较差、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选题完成的复杂程度,确保学生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研究;三是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包括科研小组内成员之间实验进程的协调,布置学生及时查阅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及专利,与学生交流和探讨其中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激发其科学创新思维,定期汇报实验进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或专利,在写作中进一步凝练项目创新点;四是加强系部的监管职责,即对选题审批、任务书、开题报告等环节把关,结题则融入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中,通过了则获得毕业学分,参与指导的老师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认可。通过以上活动促进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二)与学科竞赛结合,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直接的作用[3],其表现形式通常是实践能力的比赛,比赛过程迫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首先,学院层面专门组建由教务和团委等老师组成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负责创新素养训练,并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桥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其次,组建一支能力较强的创新导师队伍,加强学生指导。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参赛指导。学生可从参与的科研课题、查阅的资料和社会实践中凝练参赛项目,由于从项目选题、项目书的撰写、实施、展示的整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而项目结题、答辩等,则需要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升华,这一过程的锻炼不仅可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信息的提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有力的训练;最后,加强成果的学分转化和激励,比如创新项目的考核指标通常要求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者申请发明一项专利,这些成果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模块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如每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教指委的学科创新竞赛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载体平台。(三)与毕业实习结合,组织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结合毕业实习,到企业进行生物产品研发,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绝好的策略。第一,加强企业进校宣讲,让学生对专业理论之外的“专业社会”进行了解,认识专业产品及其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第二,开拓产学研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产品研发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单位进行产品研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创新热情;第三,执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即校内和企业各一名导师,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参与产品研发过程的指导,实现产品研发目标,指导学生从产品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具体研发过程以及研发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到最后新产品进入生产线,都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加强考核评价方式,在产品研发结束后,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给学生的打分,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特别优秀的还将得到学校的表彰,优先参与各种评优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创新激情。

四、实施效果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第二课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等融合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质量、期刊论文写作能力、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和考研就业等发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在学院研究生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老师们将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使得课题的执行率和完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发表期刊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考研率从20%提高到近年的40%,升学率从12%达到20%;自2012级以来,98.17%的学生毕业论文均为良好等级以上,近两年的抽查外审均在良好等级以上;近3年来,申报的各级创新训练项目10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171项,获得部级铜奖1项、省部级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校级金奖银奖各1项、广西“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区级银奖2项、“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9年广西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类教指委大学生创新竞赛一等奖2项等荣誉;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明显提高,近3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达99%以上。

总之,建立的以科研技能训练、依托竞赛的创新实践、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的专业第二课堂体系及实践在广西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获得了显著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晓磊,齐秋菊,霍旭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5,12:224.

[2]张静娜,王莉,粘永健,等.第二课堂教学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79-81.

创业基础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生产与创业;教学改革

“材料生产与创业”是安徽科技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不同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性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合成、生产、创新与创业。因为要给学生分享多种不同材料的合成及生产方法,而多数老师仅仅对一种或者几种材料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对不同材料的教授水平参差不齐:了解多的材料效果会好,了解少的材料效果会差。同时,由于多为“纸上谈兵”,即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而对材料的实际生产和应用并不了解,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好。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的需求[1-2]。因此,在当前环境下,为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社会、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随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传统大学教育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及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利器[3-4]。因此,学好“材料生产与创业”课,不但能为地方企业输送应用、创新型人才,还能为学生将来的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给地方企业、高校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同时提高就业率,应该紧密围绕学生当下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加强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优化。

1“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多种材料”与“单人授课”的矛盾

虽然很多高校老师涉猎广泛,但是大部分老师只是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或几种材料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会出现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懂的或者了解得多的授课效果就好,了解得少的效果就差一些。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的老师需要去充分了解多种(十种左右)材料,增加了备课负担,而且效果不好。

1.2“实践”与“理论”相互脱节

我校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结合,但是在学校当前的条件下,实践课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会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但由于代课老师所学有限,加上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2提高“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针对目前安徽科技学院本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我校“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在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案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2.1从“内定”到“公选”

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第一课就鼓励学生提出想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开设本课程时主要讲解的章节分别是玻璃、水泥、陶瓷、气凝胶、半导体、碳材料、磁性材料、超级电容器等[5]。在本学期上课期间就有学生提出对多孔材料感兴趣,想要学习沸石分子筛,于是我们提前两周找对沸石分子筛有研究的老师进行沟通。这就做到了既能完成教学计划,又能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材料的求知欲。从教学效果来看,如果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他们听课的热情会高很多。

2.2从“万事通”到“术业有专攻”

因为本课程是32学时,大纲要求介绍8~10种材料,因此每个老师讲解1~2种材料。这样学生就能学到各个领域内更为专业的知识。在让学生学到更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做到从“万事通”到“术业有专攻”。如有需要,还可以请其他专业的老师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指导。例如,在讲到超级电容器、电池材料方面的内容时,可以邀请新能源器件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在本学期上课期间,我们就邀请了新能源器件的两位老师分别对超级电容器和锂电池进行了详细且专业的讲解,得到了学生非常好的反馈。

2.3从“一人课堂”到“百家讲坛”

转变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6]。以往的课堂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但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不限于大纲内容)走上讲台进行专项的讲述,做到从“一人课堂”到“百家讲坛”[7]。例如,本学期就有学生选了半导体和碳材料进行讲述,还有的学生将碳材料和之前学过的超级电容器结合起来,这种创新给老师的科研带来了灵感。最后,老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能提升他们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4从“课堂理论”到“实验室实践”再到“工厂企业实习”

将实践实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和自己查阅资料到实验室亲手做实验;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亲身感受材料世界的绚丽多彩,亲眼看到材料合成与生产的奥妙,触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在讲到玻璃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自主设计玻璃成分,根据成分设计熔制曲线,并到实验室进行玻璃的熔制和定型。最后,带学生到凤阳县鑫民玻璃厂去亲眼看世界:看工厂中玻璃的制备、成型、后加工处理等等。在提升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2.5从“课后论文”到“课堂作业”

课程论文在课堂上写,同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前的课程论文都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才进行撰写,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将课程论文当成课堂作业,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授课老师现场答疑,既可以解惑,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所写课程论文的方向的比例和质量选出年度最受欢迎材料。本学期,经过改革我们发现与往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往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相对易懂好写的材料如玻璃、陶瓷等;而在本学期,很多同学会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或者是其他专业老师讲授的内容。本年度的最受欢迎材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要学习的沸石分子筛。

3结束语

通过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改革探索,努力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学生积极面对就业形势的压力,开阔学生就业视野,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为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将来的就业及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永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知识文库,2017(15):17-28.

[2]余巧,莫颖华,徐英辉,等.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32-35.

[3]张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反馈机制研究[J].丝路视野,2017(32):28.

[4]智虹霓.基于过程性评价环境下大学生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运动,2017(1):64-66.

[5]陈照峰,张中伟.无机非金属材料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6]黄华斌,张剑辉,林荣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