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33

创业文化论文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1

[摘要]全民创业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出路。目前,推进全民创业的关键在于创业文化的培育。各级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区域创业文化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政府应切实转变观念和职能,营造最佳的创业环境,以培育创业文化,推动全民创业。

[关键词]全民创业创业文化“官本位”意识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出路。推进全民创业的关键在于以建设创业文化为突破口,形成全民创业氛围。推动全民创业的最紧迫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创业文化。

一、全民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全民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意识心理等,是一种鼓励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创业文化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观念文化,是人们对财富的创造和追求的看法;另一个是制度文化,是社会为人们追求财富、创造财富提供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

创业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是营造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氛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之所在。创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观念,塑造人们的精神,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一个有浓厚创业文化的地方,经济发展就有活力,始终占有先机,走在前头。温州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就得益于其勤劳务实、敢为人先的创业文化。只有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才能为全民创业提供力量之源。

二、政府在培育创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区域创业文化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是“领头雁”。政府在创业文化建设中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全民创业的鼓动者、机会的创造者、规则的制订者、服务的提供者、秩序的守护者和利益的保护者、创业理念的引领者,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

解读“温州模式”,最值得研究的是政府行为,尤其是政府角色定位。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一度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发祥地。对此,温州政府的做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由“先放后导”逐步变为“边放边导”、“先导后放”,抓管理促发展,抓基础促生产,抓有序止无序,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对消费资源进行合理调控。特别是当民营企业有什么需要时,政府给予积极的帮助解决,而不是设置障碍。温州政府角色定位与其经济发展的背景有着很大关系,总是根据其经济基础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适应了经济基础并促进经济发展。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政府也在不断矫正自身“坐标”,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特别处理好了发展与规范的辩证关系,扮演着“服务员”、“导航员”和“裁判员”等角色。

目前,在创业实践中,政府中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吏责任认识不够,对创业行动重视程度不高,抓创业工作力度不大,工作墨守成规、应付了事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要兴起全民创业的新热潮,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服从服务于全民创业的意识,要转变观念,创新理念,抓住目标,明确角色定位,坚持用大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推进创业行动向纵深发展。

三、政府培育创业文化的思路和对策

(一)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全民创业中,干部创事业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创业文化,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我们要破除“官本位”意识,要引导各级干部把从政看成是一种普通职业,把职务看成是一种崇高责任,把履行职责作为一种应尽义务,不断强化服务理念、法治观念、公仆意识;牢固树立所有机关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工作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服务员的观念;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级干部服务创业的作用,当好全民创业的领头人、组织者和服务员,在推动全民创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管理创新,打造科学的政府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业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正确引导,高扬创业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创业文化,引导全社会树立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一,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标语、板报、开辟电视台专栏、创意性的公益广告等形式,深入持久地宣传创业文化,造浓宣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要通过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观念。

第二,典型带动。善于发现和挖掘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成事立业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创业成功典型宣传。通过解剖各类型的典型事例,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示范作用,使创业精神深入民心。

第三,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首先,要发展创业教育。政府教育部门可考虑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材,让创业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内容,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次,在全社会进行创业培训。依托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创业知识技能培训,也使有创业欲望的人了解一些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工商税务、创业资源的利用等各方面知识;为特困、低保、失业人员和农民免费提供创业培训。

(四)营造最佳的创业环境。为全民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层层落实治理责任,使创业环境真正得到优化,吸引投资者,保护创业者,为兴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第一,打造优惠透明政策环境。要制定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并保证政策的透明性、稳定性、突破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坚定创业者的信心,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

第二,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政府要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要规范执法行为,改变工作作风,减少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打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要切实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要公正执法、依法行政,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全民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形成适宜创业的文化环境。要以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创业,以相应的容错机制保护创业,形成适宜创业的文化环境;尤其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机关干部通过离岗、辞职、退岗、提前退休等途径,采取出票子、出点子、出信息等方式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带动创业。

第五,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尽快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市场商机,提供赚钱机会,为他们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当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与传媒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前沿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栏目策划、节目编导、文稿撰写、采访、摄录、剪辑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作为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与媒体机构的合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选题多于实践应用选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文化商品属性。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编导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过硬的职业素养。以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只撰写毕业论文,且论文选题多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选题往往也缺乏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创新。理论研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积淀,这对于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范围,最终撰写的毕业论文与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对传媒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基本没有借鉴意义,更不要说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因此,毕业论文没能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学习兴趣缺乏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弱化,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日渐降低,对毕业论文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往往认为论文撰写质量的优劣对未来就业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安排在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毕业实习、就业、考研的时间和精力产生冲突,他们往往是在实习、考研或找工作的间隙东拼西凑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只求能顺利通过导师审核拿到相应学分毕业就行。这导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数毕业论文的选题缺乏新意,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原创的毕业论文比重逐年下降。

(三)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超负荷指导必然带来系列问题。而且部分指导老师自身的双师素质不强,对一些应用选题、前沿问题研究及实践性强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较为吃力。这也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四)毕业论文管理监督不到位

虽然各高校从宏观角度对毕业论文环节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规范,但毕业论文后期评阅及答辩时仍会存有一些问题,例如论文题目与内容不符、论文结构混乱等。这说明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管理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组织管理模式和监控评价体系。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专业和院系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

设计的改革思路为顺应全媒体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在校媒合作的基础上,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与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出发,在黄淮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和“企业命题、学生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文化传媒学院在产学研教改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期逐步形成一条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立足当前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在校内教师和业界导师双方共同指导下,学生独立在实践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研究成果对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具有应用和指导价值,真正体现“真题、真做、真教、真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媒体实践,分别从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的专业化,选题来源及选题内容的实践性,双师共同指导、管理、考核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适应媒介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一)立足学生实际,鼓励应用性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在工作实践中确定应用性题目,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和撰写质量,并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开展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使学生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鼓励来自社会生产实践的、应用性强的论文选题。同时,高度重视选题质量,严把选题关,选题由指导教师、教研室、院系三级审核,保证学生所选题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用性,难易程度适中,做到一人一题。

(二)增加“作品创作+小论文+过程文本材料”的毕业设计新形式,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鲜明,实践性突出。以往毕业论文形式单一,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和理论研究能力等,这与传媒行业对实践能力突出、职业素养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原有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增加毕业设计创作的新形式。毕业设计的核心是视频作品的创作,包括前期策划、文案创作、中期拍摄、后期编辑等多个环节;同时也强调应对毕业设计的整个创作流程进行客观记录,以及对创作实践进行全面、客观地理性分析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由改革之初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说明+相关文字材料”发展到现在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小论文+相关文字材料”组成。初期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时,往往学理性不突出。为进一步强化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专业化,学生在完成作品创作和相关过程文字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撰写毕业设计小论文,将实践与学理有机结合。通过毕业设计能对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品类型多样,包括纪实类作品,例如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文艺类作品,例如微电影、电视栏目剧、文艺节目(娱乐节目、综艺晚会)等;影视广告类作品,例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创作方向。2.严格要求毕业设计小论文的质量。小论文是以毕业设计作品为主要案例,结合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所写的研究分析性文字材料,其主要内容和要求与毕业论文基本相同,字数相对较少。3.规定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创作过程中的相关文字材料。毕业设计应根据作品类型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过程材料,具体包括策划书、导演阐述、文学剧本、分镜头脚本、采访提纲、拍摄提纲、解说词等。

(三)探索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和双师指导的新形式,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由于毕业设计的创作环节较多,涉及选题、策划、文案、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独自一人完成毕业设计的难度太大,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倡学生自由组合,明确分工,通过团队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对于多人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在让该组所有学生参与整体方案设计的同时,明确每个成员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设计小论文上加以区别,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全面的训练。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与我院专业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老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对专业发展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脉络。传媒业界指导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媒介市场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但相对缺乏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教育教学理念、设计深度难度及指导过程规范等的把握。双师共同指导,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在考核环节,组建双师型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由校内教师和实训基地业界指导老师共同组成,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考核。通过联合指导、联合答辩将实践创新能力和毕业设计结合,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业务能力,引入业界评价也使毕业设计的评判更客观公正。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文件,有效提高工作规范

为保障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并制订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实施方案等质量管理文件,明确了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开题、设计创作、文本撰写、设计指导、检查、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并通过质量报告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强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监管。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准备详细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进度表,统一每个阶段的指导时间、指导阶段性目标及任务等,以全程监控毕业设计的效果。评定一篇毕业论文或一个毕业设计作品好坏的标准,不再以是否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而是以是否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能否合理分析或帮助解决现实问题,是否具备创作能力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同时引入媒体或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质量评价,构建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核心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成效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多数选题都来自社会实际,并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实践结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体现了真题真做。毕业论文选题角度新颖,多来源于媒体生产实践,与媒介发展进程及新闻传播实践相关,对传媒行业发展实际进行分析、思考、总结探索。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了实践应用性,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检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围绕地方传统文化、大学生创业、特岗教师、慈善公益、青春、梦想、亲情、道德、法制等主题进行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栏目剧、电视新闻、电视访谈节目等创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地方传统文化系列主题的毕业设计选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资源开发具有启示意义。

(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不断提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深度有所提升,往往能以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联系当前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策划、编导、采访、写作、拍摄、后期制作等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每届毕业设计全部得到了业界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体现“真教”。同时,每年都会向驻马店电视台等媒体机构推送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并播出。这让设计作品的质量得到媒介市场的检验,体现设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效”。同时,学校和媒体双方优势资源得以优化组合。媒体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环节,逐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和媒体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及错位,逐步解决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媒体发展特色不鲜明、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匮乏等矛盾。高校也能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新需求、新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教研科研工作。专职教师也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专业教学融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培养自身的双师素质。

五、结语

毕业设计的改革,是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必须健全管理体制,严格过程监控,加强双师素质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一青,印兴娣.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析——以常州工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59-61.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3

一、应用型学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不足

本文经过实地调研福建省高校的师生以及海西经济区企事业单位,了解到海西经济区部分高校积极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海西经济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采用单一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以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到2017年福建省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有17所,除了2所没有毕业生外,其中仅有毕业论文的院校有9所,就福建省广告学专业而言总整体来看以单一的毕业论文为主。广告学等专业是密切联系产业实践、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应用型学科,仅有毕业论文,远离服务产业很难完成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佳作。有些应用型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单一毕业设计形式,而无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和提升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导致学生失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这与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不符。第二,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与产业需求联系不够密切。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给定的题目,缺少独立思考的选题训练,也未能与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及产业需求结合起来。有限的师生视野和选题范围,难以捕捉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点以及痛点,导致毕业论文选题假大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完成的毕业设计与论文缺少应用于地方产业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第三,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结构尚不能胜任应用型转型的改革。以广告学为例,截止到2017年,福建省高校广告学专业专任教师总数共240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共107人,但本文调研了解到福建省各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不统一,对行业经历的年限要求过于宽松,实际上普遍缺少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从总体上看福建省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仍以学院派为主,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而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及创作水平。第四,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本文的调研发现,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如关于植入性广告的毕业论文选题多年撞车、缺乏新意。缺少广告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导致学生相关的训练不足,加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相对博硕士的毕业论文不严,部分高校教师指导人数偏多,精力有限,学生大四期间忙于实习就业,容易出现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单一,多为文献研究法,缺少实证研究,影响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质量。综上所述,当前海西经济区各高校应用型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还未能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有必要探索和构建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综合毕业设计理念

为使培养的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能适应海西发展的社会需要,需要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专业应首先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受制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现有基础的影响。[1]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但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尚未能充分贯彻这一应用型的定位,相关应用型专业应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改,例如以差异化营销的理念满足产业的差异化用人需求,以此形成办学特色。在当前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急需建立平衡学校教育与业界训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服务产业的专业点。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以期实现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素养的兼修并蓄。笔者的教改实践体会是:综合毕业设计改革紧密围绕办学定位而展开,完成基于产教对接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项任务。基本的教改思路是:第一,毕业设计应基于真实课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直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或社会服务等,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该客户单位当前需求,根据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并在与企事业的紧密互动中完成项目。为了贯彻落实因材施教、适应产业链不同用人岗位的多元需求,毕业设计的具体形式可以实行多样化,暨允许学生选择撰写广告策划案、执行营销策划案、拍摄微电影、发表新闻稿件、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二,毕业论文要围绕毕业设计开展。毕业论文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实践应用上,所以无论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的具体执行中,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中个人在项目团队中的分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设计的项目进行选题,选题必须与毕业设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应用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推行的应用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搭建综合毕业设计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取长补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每组人数为3-5人,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以及毕业设计需要自愿组合,主动对接海西经济产业或社会服务,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毕业设计具体形式,完成客户要求,并在毕业设计执行的过程中接受市场的检验。每位小组成员根据毕业设计中的分工或个人专长确定各自毕业论文选题,小组成员可分享调研所得,要求每位成员的毕业论文具有一手材料,并且要求每篇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一般要有两种以上,以此凸显毕业论文的原创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提倡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现实意义。2.指导老师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综合毕业设计指导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即至少有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业界导师指导老师构成。海西高校的应用型专业缺少真正掌握行业脉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有必要将产业英才引入高校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校外导师遴选标准,要求属于地级以上行业领军人才、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并且责任心强、具备指导的时间和精力。导师组密切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整合能力,两位视角、专长不同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提高校外导师的理论修养,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结构性调整。3.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成的“四位一体”梯度型职业技能进阶训练。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应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暑期专业实践、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综合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四位一体”梯度型职业技能进阶培养过程:要求学生从大二暑期必须完成专业实践训练,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计划外,还需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方向;大三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实施;大四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明确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在接受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整合的综合毕业设计训练基础上参加毕业实习,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2]。4.产教融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需打破仅由校内教师评价的封闭式模式,建立引入校外企事业单位评价意见的开放式模式,达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的目的,综合毕业论文答辩可邀请产业精英以及企业代表等共同担任答辩评委,建立校企共同把关、对接产业标准的综合毕业论文评价模式。毕业答辩地点可设定在与专业匹配的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区,将综合毕业论文公开答辩与毕业设计成果展示结合起来,企业代表可以观摩并选聘表现出色的毕业生,二合一的开放式毕业答辩既可以全面的展示学生风采,为企业更深入了解以及选拨所需人才提供平台,高校可借此征集企业对毕业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选用和采纳毕业设计成果,达到产学良性互利互动的目的。5.设置激励师生毕业设计创新的奖项。为肯定学生的表现,可设置个人风采奖、最具人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合作奖、最佳视觉效等奖项,学生还可将综合毕业论文阶段性成果投稿参加专业性比赛,或将毕业论文进行发表。为了破解难以引入校外导师及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瓶颈,通过采取评选学士学位论文优秀导师、为校外导师及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教改实践表明毕业设计项目选题来源于真实课题,而且较多项目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完成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一些综合毕业设计的项目成果参加专业比赛,获得了省级和部级学科竞赛的奖项。依据亲产业、重融合、促实践的理念,按照毕业论文项目化的要求,实施综合毕业设计的改革,可实现开放式的办学、及时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高校可实现根据产业需求变化来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模式探索是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应用型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应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成效落到实处。通过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可以整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职能,融合校内外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较好地适应当前应用型专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建京,吴智泉.地方大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北京教育,2015(5):66-68.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4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瓶颈。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该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各高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学、艺术学或文学学位,专业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实践教学环节大体类似,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文化产业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社交、组织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及就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执行力度。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发展政策的确立,文化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教学的转变。西方实践教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职业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其产学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1]。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标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实践性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到位、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缺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急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较好的平台及较多的机遇,从而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因此,高校要创新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模式,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有效接轨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凸显创意、策划两大专业特色,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要转变,数字化技能的内涵日益厚重,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新的教育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都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

二、优化课程实践设计

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增设具有实践与实务环节的课程,建立完善的实施方案,切实保障实践课程高效开展。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占10个学分,320课时,占总学分的7.14%。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内实践环节5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296课时,实践环节为3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4.6%。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占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9%;必修课内实践环节1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196课时,实践环节为2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7%。相比其他院校,我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有待提升,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训与专业素养教育。优化教学思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活化实践教学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而且获取方式日益多样化与便捷化。教师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引导、实践技能的提升,走出传统的单向输出式教学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与创造性,实现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与体验成为师生的内在需求,教师运用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翻转课堂、学生授课等方式引导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堂,学生积极发挥实践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师生实现角色认同,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信息平台上共享视频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探究,课后完成作业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使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数字一族”的大学生所接受。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教师已不再是教学资源的独享者。翻转课堂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由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提供者,掌握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分析、解读专业理论,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案例现场,通过共同讨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丰富理论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即“理论讲授—案例引入—模拟实践—经验总结—能力提升”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将实践元素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思考分析经典案例范本,搜集整理当地案例,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小组教学法。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协调分配学习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进行自主课堂研讨,教师辅以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授课。教师选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授课任务。通过查阅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课堂讲授、提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教学、学生授课等实践教学形式有助于教学相长,既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提升教学品质。不过,课程实践毕竟有限且缺乏独立性,与文化市场所需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课外实践与实习实训活动必不可少。

三、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

利用专业优势,依托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与营销活动,如明信片、书签、文具、文化衫、手机饰品等,丰富第二课堂,实现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非遗资源调查活动和文化建设;在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邀请知名经纪公司负责人为学生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经纪公司。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如春蕾、红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创客联盟、追梦话剧社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学术、科技竞赛和文体活动,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周和社会实践周致力于培养创新思维、学术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主要形式为参加学科竞赛、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阅读欣赏名著,申请并主持科研项目等。组织参观博物馆,与博物馆管理人员交流讨论,了解博物馆的管理特点与运营现状,理解博物馆深层次的文化内蕴与时代价值。在博物馆管理与开发授课过程中,结合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等博物馆的管理与运营,探讨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的对策。文博会期间,组织学生参观会展场馆,了解布展流程,掌握现场区域分布特点、管理模式及会议安排,感知会展业对交通、住宿、餐饮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会展策划与实务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文化产业实验室策划主题会展,通过人员分工、策划文案、创意设计、布展、制定阶段性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对会展策划、布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效把握。另外,基于SNS网络社交平台搭建课外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创建“内容+平台”的手机APP,邀请名家或优秀学生开展微讲座。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管理学研”,培养学生以创新创意的专业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走向。

四、完善专业考察体系

专业考察是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到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习。国外高校极为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澳大利亚,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多由政府投资兴建,教学设备多由企业赠送,或是与企业合作、租借,其数量多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为校企合作形式,除盈利外,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2]。我校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于2014年10月正式运行,可容纳近百个创业团队,是集教育、科研、孵化、经营、办公和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办公桌椅柜,铺设网络和电话线;免费为每个创业项目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两名,帮助大学生解决项目运行问题;指导或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年检及银行开户手续;提供政策、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举办高校大学生创客交流、大学生创业企业校园交流展示会、项目路演、励志大讲堂、众创空间开放日等系列活动。目前,创业实训基地有科技与文创相结合的三晋文创、全国首家业余文体赛事活动直播平台的8号看台等创业公司。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提供实习岗位,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但总体上,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与实践教学不配套,缺乏校际深度合作,资源无法共享。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需要空间进行现场模拟;影视产业经营与管理需要体验整个影视产业运作过程;文化产业规划需要成立规划小组,模拟委托方与规划小组的合作;博物馆管理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特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也要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或请专家、传承人现场讲解。增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规范基地制度化管理。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项基金会,全方位支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实践基地建设各项标准、实践基地的发展定位、校企合作的条件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均需明确的制度化规定,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联动合作机制。按照产学研的格局,通过多方协调,征得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学生考察学习或专业见习等搭建富有实效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目前,文化传播学院与山西日报集团、上海故事会传媒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但合作企业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社区志愿服务和海外实习机会需进一步增加。例如,依据博物馆管理与开发、特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的需要,应加强与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馆等单位以及汾河艺术小镇、青龙古镇等特色小镇的合作。开办校园文化企业,在校内企业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师生组成团体,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除盈利外)。例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展示非遗技艺,模拟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室,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手工艺教学能力,成为有创意点子、有经营头脑、有手上功夫的师生团体。通过专业考察,学生有更多与企业互动的机会,熟知文化市场、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了解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营销过程,进而提升创意设计与市场营销能力。

五、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大一组织社会调查,熟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写作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大二、大三侧重专业技能实习,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工作与写作能力,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实践环节,开发校园文化产品、策划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建专业资讯公众号等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基地考察学习和专业岗位见习,学术论文规范化训练。大四注重有实效的毕业实习和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建构“三个层次、一个延伸、一个拓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三个实验层次,延伸到社会实践,拓展到科研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开放型选修课程组群中增加素质性、研究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兴趣自主选修课程。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调查,自选主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太原城市文化消费状况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筛选调查对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统计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分析相关数据获取所需信息,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建议。文化资源概论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太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高市场调研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开设策划与写作、公文写作与处理、写作实践与鉴赏等课程,举办丰富的读写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广泛阅读,勤于练笔,提升观察能力、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开设文化产业文献检索、学术研究实践系列讲座等课程,引导学生走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关注文化产业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掌握检索、查阅文献的方法,具备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作好准备。利用创业学院的资源优势,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院是山西财经大学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通过弘扬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开放、创新、聚合的工作思维,探索富有财经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采用“2+1+1”模式,两年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选拔部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先锋班,针对拥有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团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经过系统化创业专业教育,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运营。课程设置上,有大一的创业基础(必修课)和大二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如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管理学、创业精神与实践、晋商文化与管理、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设计与模拟经营等;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大赛、模拟实践报告(项目计划书)、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孵化)等方式,推动学生在创业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面向创业先锋班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和实战课,推动创业项目孵化和运营。

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实践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与就业市场需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团队能力。加强新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院校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调研、挂职锻炼,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聘请文化产业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学者或资深人士担任课外实践导师及公开答辩专家,配合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效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兼职实践导师,成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完善导师制管理。首先,导师应不断提高素质,提升专业与职业规划能力,丰富心理学知识,注重人文精神的积累。其次,导师应根据大学生阶段性特征进行引导,大一学生侧重于追求自我想法和社会期望的结合,试图在新环境中寻求亲密关系,导师应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老生传帮带新生,教会学生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大二学生侧重于提升适应环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形成自我认同,导师应重视其心理健康,帮助学生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年论文选题;大三学生专注于未来人生走向,导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帮助学生完成规划,实现成长;大四学生致力于养成自律习惯,导师应重视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安排好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渠道或考研信息。再次,学生应主动与导师多沟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专业选修课;积极参与导师的相关课题研究,获取专业学习的方法,客观评估自我专业潜力,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并有选择地参加学术讲座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最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发挥师生在创新方面的合作效应;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开展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学科交叉,有研究项目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组建师生研发团队,让学生深度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写作论文,设计作品,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实践技能。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性考核标准单一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将无法正向激励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国外许多高校,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成绩是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无形中督促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课上认真听课,参与理论讨论与实务操作,课后认真总结。目前,我校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有待多样化,考核体系有待完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考核评价体系显然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不符。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实践课程的特性,应将研究报告、学业论文、课堂互动参与等考核方式纳入考核体系,制定新的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单一的闭卷考试多为理论知识的测试,缺失实务操作考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与提升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目标相背离。

七、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丰富专业课程实践性内容,增加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分阶段安排学生参与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实务操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熟悉地方文化,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助力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创意品牌。

总之,优化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要追求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而且要通过创意创新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形态,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郑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6):117.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6

第二条论坛宗旨:举办论坛,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导向,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学术自由的方针,以“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激励创新”为宗旨,以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为目的。通过论坛的举办,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成果与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导师和专家的指导与咨询作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启发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广大研究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献身科学的精神,增强广大研究生参与知识、技术创新与创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条论坛主题:论坛活动一般要围绕一至二个一级学科确定。论坛主题及学科的选择,应是承办单位的优势学科,并紧紧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及跨学科、跨领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第四条论坛内容:

(一)以研究生学术论文交流、学术问题研讨、学术沙龙、论文张贴以及科技创新成果与创新文化展示为主要形式,就本学科领域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热点和有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

(二)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邀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介绍研究生培养及治学经验,邀请有关专家与会指导,对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进行现场学术点评与咨询;

(三)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技术或管理专家,围绕产业发展战略、相关人才需求及相关科技问题作专题报告,邀请优秀研究生介绍成长经历与创业历程;

(四)组织参观考察有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事业单位、联谊活动等多种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活跃论坛气氛,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灵感,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论坛质量。

第五条论坛对象:论坛面向*境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每期参会的研究生以150人左右为宜。参会交流的研究生学术论文应符合论坛主题要求,由选派单位学术委员会进行遴选推荐,经论坛学术委员会对提交的学术论文进行筛选同意后即可参会交流。

论坛,可邀请部分省外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秀研究生参加交流。

第六条论坛的组织:

(一)论坛由*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主办,委托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承办,相关单位协办。全省每年举办2-3期,会期一般为2-3天。

鼓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承担举办部级和省级研究生学术论坛,大力倡导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本单位或院系之间自行举办多种形式的论坛活动。

(二)论坛命名为“*研究生学术论坛”,每期论坛命名为“20*年*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为了保证论坛交流质量,增加交流机会,使其学术交流更加充分、深入,论坛可按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分设若干个专题论坛。

论坛承办单位应鼓励本单位广大研究生参会学习和交流。

(三)论坛由承办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承办单位应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充分积极发挥研究生在论坛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有关专家的学术指导与咨询作用,保证论坛质量与效益。

论坛应设立论坛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论坛组织委员会负责论坛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其成员由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主管领导、本单位及相关参加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人、院(系)及学科负责人组成,负责论坛的总策划和方案的总体设计,论文编辑出版等各项筹备工作,以及论坛期间各种报告会、讲座、参观、联谊活动安排、论坛宣传、报道,参加论坛人员的接待等各项组织和实施工作。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由省内外相关学科同行专家组成,负责论文的遴选、评审及学术论文报告交流的点评与学术咨询工作。

论坛承办单位应至少提前两个月向各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出会议通知,并根据确定的论坛主题与学科征集研究生学术论文,经论坛学术委员会对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遴选后,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组团参会。

(四)为鼓励广大研究生积极参加论坛活动,激励创新热情,每期论坛评选优秀学术论文并予以奖励。论坛设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一等奖获奖论文不超过参会论文总数的10%,二等奖获奖论文不超过参会论文总数的20%。优秀学术论文由论坛学术委员会评选,以*省学位委员会与论坛学术委员会名义(论坛学术委员会由承办单位代章)共同颁发奖励证书;其他参会论文,由论坛学术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可以论坛学术委员会的名义颁发论坛“入选论文”证书(由承办单位代章)。

优秀学术论文证书、入选论文证书封面由*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作,印有“*研究生学术论坛”徽标。支持论坛承办单位以学报专集或论文专集等形式正式出版参会交流的学术论文,对优秀学术论文作者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与奖励。

第七条论坛经费:由省批准举办的论坛,其活动经费主要由承办单位筹集,省教育厅予以适当补助。论坛承办单位应积极争取、吸纳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以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论坛活动捐助较多经费的,论坛可冠以捐赠方名称或称“20*年*杯*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

论坛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参加论坛的校外研究生的食宿费补助、会议资料费、优秀论文奖励、学者评阅论文及学术报告酬金等。

第八条承办单位的申报与确定:申请承办单位需向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委员会提出承办申请报告,并附“20*年*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举办方案。经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委员会研究确定并发文批复。

申请承办单位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承办单位为*境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其学科与学术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培养管理工作水平等,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

(二)论坛主题鲜明,组织方案严密、科学,可操作性强;

(三)申请单位能够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论坛各项活动的开展。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社会各界联合承办的论坛,优先予以批准。

第九条宣传工作:

(一)论坛承办单位应加强论坛的宣传组织工作,在论坛宣传、报道、会场、论文集、会议手册等方面可使用“*研究生学术论坛”徽标(徽标图样附后,可在省学位办网站下载);

(二)论坛承办单位应积极与当地有关新闻媒体联系,大力宣传、报道有关“*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省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的舆论氛围;

(三)论坛承办单位应在本单位网站及时论坛信息。论坛结束后,应及时将论坛的图文信息传递到省教育厅办公室新闻中心。

第十条论坛总结:论坛承办单位应在论坛结束两周内,向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办)提交论坛总结。内容包括:

(一)论坛总结一份,含论坛总体概况、取得成效、各方反映、意见建议等;

(二)获奖优秀研究生学术论文名单与论文题目,以及研究生学术论文及学术报告集各3册;

(三)论坛活动相关图片、会议资料等一套。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7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jy.hncu.net/,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六、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服务

1中国对大学生创业要求的紧迫性

随着中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几乎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受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大学生就业难度更是雪上加霜。高校创业教育状况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利用。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我们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培养,即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直接进行创业活动,但创业活动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资金的消耗,主要的风险有:①不知道选择哪些项目;②缺乏创业的经验和技能;③没有原始积累,缺乏资金。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真正向社会融资,有多少人敢给没有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投资。鉴于创业困难,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而选择打工,或者先打工,等有了经验再创业,问题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则社会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必须要有部分大学生出来创业,才能缓解就业的困境。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1]。

2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让大学生在校园内以较低的成本创业,创业的服务对象应当是校园内的学生,而不应当是社会人员;创业应当尽量应用到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发挥学生专业的优势。要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计算机专业是比较合适的,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需求就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和服务,出售生活日用品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学生本身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提升,而且计算机大学生在出售生活日用品方面并没有专业优势。大学生需要的服务比较的简单,其中有一条是电脑维修,而目前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又非常高,基本是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部分大学生还拥有不止一台计算机。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可以为高校的其他大学生提供计算机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包括计算机设备的维修、二手计算机的回收与销售、软件服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还可以为本校学生节省生活费,毕竟大学生的生活费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中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高等教育的融合,融合方式包括减少IT技术更新速度过快对学生研发的影响、课程和新技术的融合、跨专业融合团队的建立、在校生和初创企业的合作等[2]。

3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方法介绍

3.1大学生计算机维修创业

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维修创业有两种方法,一是维修学生的计算机,二是维修学校的计算机。维修学校的计算机难度较大,因为高校的计算机维修很多涉及教学科研设备,或者是行政办公用的计算机。教学用的计算机要求快速完成维修,否则会耽误教学,科研和行政用的计算机关系到一些保密事宜。所以大学生如果在高校创业,主要是维修学生的笔记本电脑。维修电脑首先要解决的是电池问题。笔记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身携带,而这项功能无疑跟电池有莫大的联系,如果没有电池,学生拿着的只是一块高科技的废品。现在的笔记本一般都使用锂离子电池,而镍氢电池和镍铬电池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区别就是锂离子电池的记忆效应明显比后两者少了。虽然锂离子电池的记忆不明显了,可以随便充放电,但是随意充放电还是会影响其寿命,所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还是尽量避免随意充放电。对于笔记本电池的使用和保养的问题,一直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盲区。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自己电脑变慢的原因都不太了解,白白地让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贬值。对于新笔记本,前几次充电时,应该注意:尽量把笔记本电池电量用到不能开机的程度,但是不能用到一点不剩(就是彻底放电),然后在关机的状态(不要边用电脑边充电)下把电池电量完全充满,如此反复几次,电池就能发挥出最大的电量潜能了。当前,学生创业中对于笔记本电池的维修,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关联到在大学生涯中学习到的单片机、模拟电路等课程。下面举几个实际的计算机损坏案例做具体分析:①电脑开机后黑屏,电源指示亮,硬盘有工作时的响声,光驱上的指示灯常亮。开始怀疑是感染CIH病毒造成的,只好打开笔记本电脑,拆下BIOS芯片,重新写入BIOS程序,完成后开机,故障依旧。可见不是开机程序被CIH病毒改写造成的,这说明极有可能是硬件故障。那么能够造成开机无显示这样严重问题的硬件主要有三种,即CPU、主板和液晶屏。采取“替换试探法”,依次用好的硬件来代替测试,发现故障在于CPU损坏。换上一颗新的同型号CPU后,系统开机恢复正常,硬盘数据完好无损,故障解决。②笔记本电脑推动电源按钮,有时能正常开机,关机后短时间内可以再开机,时间一长(比如半天时间)就无法开机,此时供电指示灯亮,系统没有反应,必须使用冷启动Reset按钮,才能引导系统,这种情况在交流电供电和电池供电下都会遇到按照“由软到硬”的检查法,首先从有关电源管理方面的软件设置入手。在Win8的“控制面板”中检查“电源管理”各项设置,没有发现错误;再检查“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器”→“系统设备”下的“高级电源管理支持”,其驱动程序也安装正确。排除了Win8中有关电源方面设置错误的因素后,在开机时按“ESC”键,再按“F1”键进入系统BIOS,查看电源启动方面的设置,将“Power-upMode”一项由“Resume”改为“Boot”,屏蔽掉“PanelPowerOn/Off”。将“AutoPowerOn”一项设为“Disabled”,再开机故障依旧。由此断定是硬件故障,可能是电源模块内部接触不良,导致电压输出时有时无。果然不出所料,更换新的电源块后,系统开机一切正常,故障彻底排除。由此可见,创业中进行计算机的维修实际需要很深层次的知识功底和实战经验,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3.2二手计算机的回收与销售创业

对于家境一般的大学生,笔记本电脑会从大一用到大四;而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会定期更换笔记本电脑,可能只用一年就会更换,他们更换下来的笔记本电脑,对于一些家境一般的大学生是完全可以使用的。所以回收大学生淘汰的笔记本电脑,再进行销售具有广阔的创业前景,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更加环保,避免浪费。对于计算机的回收和再利用的问题,在当下这个计算机配件发展速度极快的革命时代,并不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只有两种处理计算机配件或整机的方法。第一种是把回收的还能利用的配件与新配件一起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一台新的别的机器。可能原先的机器可以支持更高级的操作系统,那改装后的机器就退而求其次地去支持一些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操作系统。甚至可以把原先的一台电脑改装成多个单片机和模拟电路,进而做到最大化使用零件的功能。第二种就是把回收来的配件和整机卖到厂里,因为现在一般的店里不会大批回收旧配件,也不太可能对于这些配件进行很好的处理。所以取而代之的就是把它们投入厂里,回到最开始的配置电路工作,有些配件的重新加工不只是带来了环保和经济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技术上的升级。

3.3软件服务创业

大学生要进行软件服务,需要了解到几个维度。首先,大学生进行软件服务时,需要知道这款软件的受众面是谁,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人士?是面向什么人群。需要了解和分析软件受众面的原因是:大学生创业在初始阶段缺乏资金和技术硬性支持,如果选错了方向或者对受众面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会浪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甚至功亏一篑。其次要了解的维度是如果确定了方向,在当前市场是否有很多高素质的竞争对手?如果要坚持竞争下去,什么可以让自己的企业脱颖而出?如果不去考虑这些问题,那即便是很好的软件,可能也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最后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在进行软件服务时,应理性分析自己的编程水平,软件能够达到的水平,开发该类软件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服务器能容纳的人数以及在未来如果进行扩建,需要办到的事情。不应当像一个单纯的梦想家一样,走一步是一步,这样不仅是对财力精力人力的浪费,也是对自己想法和才华的浪费。在上述的准备工作都做好时,可以进行实际的工作,把想法付诸现实。而在实际进行软件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同时留意自己的服务质量是否符合当今社会标准和那些对于大学生软件服务持肯定态度的用户的意见。

3.4论文排版创业

大学生要毕业,都要完成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都有一定的格式,需要进行排版,排版需要用到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如果能为大学生提高论文排版服务,则能够大大缩短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时间,让他们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到涉及技术或者文字的方面,而不是在排版上浪费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创业中只能提供排版速度,而绝对不能借着排版的名义,从事的业务。大学生要进行排版创业,很通俗易懂且容易实现的一个方法就是设计PPT和一些汇报性质的文档的格式。在当今市场上,有很多制作关于PPT模板等内容的公司。大学生想要创业去和这些公司竞争,实在是异想天开。因此,不妨把重心转移到排版格式上。事实上,毕业论文之所以让很多学生头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论文的排版和格式要求以及导师的不断退回要求重改。那么大学生进行排版创业就可以根据这一条实际情况,制作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结构。举个例子,可以直接设计出能符合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要求的排版格式,在打开文档的时候就已经把字体、行距、页眉页脚等信息完善地符合设计要求。甚至可以写出一个小程序,一方面存放往年各大学校的毕业要求到数据库里,另一方面给用该小程序的学生提供一个用户接口,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直接查找到一些现成的模板和格式,从而减轻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试想一下,如果有了这样的功能,就算学生写的内容不好而被导师要求修改,这名学生也可以再访问这个小程序,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搜索并解决问题。

4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通过利用本专业知识在校园内进行创业,可以更加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方便本校学生,为将来走上社会就业增加砝码,对学生和社会都能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刘姬冰,刘雨桐,王东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1,34(8):5-6.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广东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如何定位商务英语专业中“商务”的内涵和外延是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重点大学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异,前者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后者是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于“商务”涉及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对应的工作岗位范畴较广,那么必然的,商务英语“专”的内涵差异建设将是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创新创业背景下,探讨广东地方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给出相应策略,这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商务英语专业是“外语+商务”跨学科、交叉性学科,其内容涉及语言文学、经济、贸易、金融、财务、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应用型和人文型学科领域。要想在短短四年时间将上述学科系统地掌握并非易事。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学科、交叉性学科特点,许多学者从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机制设置、专业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平洪(2009)认为,在英语课程中加入商务的内容并没有恰当而清晰地给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商务英语专业应是英语语言本科主干课程和商务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夯实英语语言听说读写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全英教学的授课方式来完成商科课程的讲授[1]。曾利沙(2010)就商务英语专业的体系差异性定位和比较优势特色进行了论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着重商科专业性专题研究,譬如国内外商贸、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中的现状及其热点、前沿问题的讨论与对策性研究。教师在做好教学、研究引导的同时,完善案例库和资源库,如建立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体系档案及其关键词、学科或专业理论概念词条等,以弥补专业教材内容的不足[2]。刘艳萍,邓李肇(2010)从地方经济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调查入手,结合本校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学习需求调查,从办学定位、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以英语为主,加强英语与商务结合的交叉学科建设”[3]。仲伟合,张武保,何家宁(2015)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遵循八项原则:英语为本原则、商务为纲原则、增值复合原则、中外兼顾原则、知行合一原则、个性差异原则、动态变化原则、发展定向原则。仲伟合等学者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首先且必然要重点学习中外商学知识、商务英语语言知识,进而要着重提升自身直接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4]。李文辉(2015)参考了CDIO学习工程解决方案,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作为策略导向。进而将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以此构建了基于CDIO的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人才培养机制。李文辉以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针对商务英语教学特点,从课程群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实训、实习和考核评估等方面对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5]。孙毅(2016)以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探讨了该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将该校“商务”有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在三个课程群上:(1)会计学课程群;(2)管理学课程群;(3)法学课程群[6]。相关文献表明,目前对于“商务”的内涵和外延仍旧没有达成共识;关于英语知识(能力)和商务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并没有统一的范式或模板。而且,如何改革课程群,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根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结合本科院校的差异化优势和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为地方经济输送相应的合格人才。本文通过研究广东地方经济特色,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配比状况,对该专业的定位策略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参考。

2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结构分析

2.1人才需求特点

广东省教育厅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流向、就业质量、就业趋势等情况。人数最多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表(见表1)显示,商务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第三,说明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求贤若渴。随着广东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企业结构的调整,商英人才的需求呈现几个特征和趋势:一方面,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加工贸易占比持续降低;制造业从加工组装的低端环节向营销、设计和研发的高端环节转移);另一方面,制造业及服务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衍生出更多的服务型中间商。广东地区众多贸易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与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相关的服务型机构(包括货代、船代、报关企业)需要大量具有商务翻译、进出口贸易、国际金融、跨国企业管理、涉外投资及谈判等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涉及外贸业务员(包括外贸专员、外贸助理、商务助理、外贸销售、国际贸易专员、单证员等)、涉外法务、报关员、货代、船代、英文翻译等。除此之外,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投资在2017年上升1.3倍,其中40%的合同外资落户自贸区(包括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2017年广东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同比增长93.8%[8]。相应地,企业对具备跨境电商、海外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知识产权交易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2.2高校人才供给特点

整体来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定位偏重于两个范畴:商务或语言。前者强调“英语+汉语商科课程”的模式,并聘请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商科知识。但由于大部分商科知识运用汉语授课,没有直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学生无法提升运用语言为工具来学习、理解以及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后者是将英语作为应用工具,设置一系列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商务英语课程,然而所开设的商科专业课程笼统而广泛。仅是采用英语作为授课或阅读语言,来学习商务学科知识,会导致所学的商务知识过于肤浅,无法满足企业职能部门的要求。广东各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群突出了贸易、管理、商法等方向。譬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从2008年起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其所有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采用全英文原版教材,既要求学生的英语浸泡量,也要求学生在主干课程的学习上,扩展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外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包括了“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管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商务英语(国际经济法)”等四个方向,全面系统地突出了广外商英的“英语+商务”的人才培养特色。广州航海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则突出了航运、港口及海事海商英语的特色。暨南大学主要突出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特色,该专业除提供充足的专业语言文化课程,还开设以商务贸易、管理等模块为轴心的商务管理类课程。广东财经大学主要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强势的学科资源,突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特色。麦可思调研机构对广东某校商英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报告(2017)表明,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较高(82%),但满足度相对较低(63%)。毕业生认为教学环节,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的需求达77%,调动学习兴趣需求达58%,课程内容更新需求达69%。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需求和供给的结构矛盾。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关行业所需的扎实的职业技术能力,并能够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持续学习和实践。由于广东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历史条件、师资力量差异显著,如何定位核心课程,改进教学环节,提升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意度的契合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策略

3.1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问题

(1)商务专业课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依据各学校的优势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各院校容易出现语言、商务、跨文化、国别文化四类课程群的建设不均衡、无侧重、无定位的问题。最终,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较多雷同。如学生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包括:体验式营销、“4P营销”、某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某跨国企业的本土化战略等;研究方法多为案例分析或SWOT分析。由于毕业生系统性商务知识和商务理论的缺乏,导致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一边倒。(2)实践和实操课程缺乏科学性。各校普遍都开设了外贸单证实训、国际商务谈判技能实训、国际贸易模拟训练等实践课。但是部分授课教师依然将理论授课环节作为重点,实践和实操教学环节较少,考核基本采用笔试为主。由于实践和实操环节在授课中没有纳入重点,导致开设的专业课学分学时虽然满足毕业要求,却无法提高学生在实操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师资配比结构不合理。王立非教授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中语言类、商务类、实践类师资的大体比例应为6∶3∶1[9]。调研显示,部分院校实践类师资配比基本不达标,商务英语专业没有外聘行业或企业专家的高校也普遍存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应包括表2提到的五项知识分类。合格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应涵盖这五个范畴。

3.2专业定位及发展策略

广东地方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办出特色,就必须依托优势学科确立自身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确定学科定位,合理设置课程。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养模块。各部分的比例可以按照55:30:15安排[11]。依据自身优势学科,将商务知识与技能围绕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会计、跨境电子商务等五个应用型学科展开,五大应用型学科所要求的商务知识和技能的重点不同,所需要配备的师资和开设课程也应有所侧重。(2)科学开设实践实操课程。根据国标要求,实践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校内实操实训、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可以考虑开设符合学科特色的创新类课程、科学开设实践和实操类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以自身优势学科及商务英语“专”的内涵为基础,开设相关创新类课程。鼓励学生取得跨境电子商务、金融、财务管理等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开设类似《国际商务创新营销》的课程。该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商务英语专业融合起来,将商务核心课程的专业知识点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教育、创新创业基本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育这三大部分内容。该课程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国际商务专业知识模块、创新创业理论模块和创新创业模拟和实践模块。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室、情景模拟实验课堂、第二课堂(包括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国际市场营销开发案例分析)以及校外实践基地来保障完成。其次,实践和实操课程的开设必须结合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包括课堂讨论、项目脚本设计、小组竞赛、模拟演练等等)。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堂的参与和项目课题的设计和表现,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翻转教学、启发引导、项目教学、自主讨论等方法,运用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练习等在课堂上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实践和实操课程要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外研社杯”商务英语实践大赛、“亿学杯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全国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商务英语专业应善于利用敦煌网、速卖通、EBAY、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企业平台,开发“跨境电商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实现真实任务和仿真任务实操,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鼓励学生采取实践类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实践类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指导和评定应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可涵盖项目报告(如,商业计划书、网站平台优化方案、营销方案、案例分析、产品翻译项目管理及述评等)和调研报告(如企业调查、行业调研、客服满意度调查、产品质量调查、海外市场调研等)[10]。(3)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和实践型师资队伍。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一方面建立骨干教师“导师”+对年轻教师“传、帮、带”的培养机制[11]。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的紧密纽带。紧密纽带的建立需要供给和需求两条路线的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可以互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当学校输出人才时是供给方,当学校引入企业资源时是需求方;当企业招收人才时是需求方,当企业向学校提供市场信息和资源时是供给方)。校企双方通过市场链接(如毕业生与母校的天然联系方式)或在政府专项资金扶持下进行不断地磨合和融合之后,校企合作的纽带会更加紧密。而此后的良性效应和学习溢出效应会突出显现:譬如案例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更新;企业获得即时的市场和行业的调查报告或分析报告。

4结语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动机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观念,通识教育是指“贯通之意”,即社会人可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可运用多学科知识、开放性思维进行思考、合作、资料收集,进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实现多文化、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近十年来,不少学校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模式,进而实现多学科教育、全面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如何解决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遇到了较多问题[1]。根据笔者多年教授的《汽车发动机原理》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在本文中初步探讨了本科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专业课程在通识教育模式中的改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汽车发动机原理》在车辆工程、能源动力类、机械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门课程中对车用内燃机结构、燃烧方式、功热转化、性能改善、内燃机热力过程、排放物测定与控制等知识与专业技术进行了讲述。《发动机原理》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基础知识、开阔思维、获得设计创新能力、深化工程实践认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科教育工作者经常产生难以解决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问题[2,3]。这些问题可归纳如下几点:(1)课时减少。(2)学习内容明显增加。在专业课时不断压缩情况下,学习内容却显著增加,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基础理论必须要学,且更加夯实;其二新工程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技术数年更新一代,教学内容不体现新技术,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其三学生渴望学习新生事物,追求新技术,不局限与基础知识的掌握。(3)《汽车发动机原理》是一门多学科内容集合的课程。(4)《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材更新慢。

二、教学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即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更新。教学内容中应该对当前所出现的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展示与讲解。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可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帮助学生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典型论文,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获得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动手实践的能力。笔者收集了国内外发表的内燃机相关专业论文,在结束本节内容讲解后,结合相应的论文课题,分析当前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与论文内容。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6左右。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安排详细如下:(1)在获得论文提纲基础上为学生分析论文重点、难点与论文写作思路。(2)讲解过程中对提问的学生解疑答惑。(3)讲解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4)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课题资料,并手写一份学习心得。

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例如讲解到发动机温度在启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达到较高值时,向课堂提问采用什么方式冷却、什么冷却剂冷却、冷却剂的功能、制冷量如何计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并获得问题的合理解答。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课程中设定讨论课,或在教学过程中挤出一定时间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例如,在如何改善发动机换热过程这一命题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学知识、创意能力、实践经验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并获得独具特点的见解。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获得更多解决方案,不仅提高学生互助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合作精神。3.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中已有广泛开展,且在某些课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动画、图片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汽车发动机原理》中所教授的内容。4.开设网络课堂。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开放式教育与学习环境。在网络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意愿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动手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并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在网络课程前,教师需要为网络课程安排任务。

四、独立思考能力与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

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大部分为理论验证性,这类实验课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验解决方案,而缺点在于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设定了两种实验课程,包括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必须实施的内容,而探索性实验则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比如包括有实验方法的改进、内燃机结构部件的优化、内燃机性能的优化等。探索性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表述如下:(1)教师团队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题库供学生选择,每位同学选择一个探索性实验课题。(2)教师给定学生学习要求。(3)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设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各种实验设备、自主编写实验大纲与指导书,实验结果的论证与改进等。(4)向正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条件,并设定探索性实验周期为10周。(5)给定两周时间让学生准备实验与实施实验。(6)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分析与特性曲线的绘制等细节。学生在做完探索性实验后,还需要进行验证性实验,以支持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经历的全面考核。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题中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相关的有不少,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便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资料、查阅大量图书与技术标准,完成论文写作的储备工作,最后撰写获得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重叠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其一,学生在大三之前虽然经历了金工实习、实验课程、专业训练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但并未完全掌握专业知识,这时候安排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二,毕业设计(论文)与专业课程并行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要重点学习相关内容,获得事半功倍效果;其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能设计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去查阅收集资料,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所以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考查力度,促使学生良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六、增加课外作业,鼓励创业活动

课外作业不是单单指多做几个题目,而是摒弃这种传统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在考试成绩考核基础上,将实践活动、研究性实验成果等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中。这种考核方式势必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实验与课外活动等。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是一种积极趋势,高等院校应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发展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创业活动与创业比赛等。将专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符合社会公平培养之目标,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社会人格、良好情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9-18.

[2]邹晓葵,陆兆新,沈昌.微生物及其生物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7,(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