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11-25 02:51:36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较为重大的一块比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由此,教师务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准,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探究性阅读的具体内涵

所谓阅读,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不仅包含了文学内容,还包括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而能够完成对自己的认知,重塑自己的世界观。由此可见,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素养,加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达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能力要求。因此,为了有效保证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学会在阅读教学中增加探究性阅读板块,从而将阅读教学升级,让学生探索到阅读的更高层次。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桥梁,而阅读是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务必仔细钻研,让学生尽快适应探究式语文阅读学习。

二、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行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务必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推行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了将自己作为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而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行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让探究性阅读教学发挥最大的能量。探究性教学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法,学生必须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中心,所有的操作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重要,才能够有效配合老师,让探究性语文教学按照进度持续下去。也只有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够最快速的提升。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荷塘月色》的相关内容的时候,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读文章,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从而能够有一个宏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对文中较为经典的句子进行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理解。通过整体印象,肢体解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教师务必积极指引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虽然教师在探究性阅读中不再是主角,但是也不能随意教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虽然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毕竟还需要引导,不然就是脱轨的火车,无轨迹可言。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为了有效起到引导作用,可以按照一下的方法来做:依据相应的阅读内容合理设计情景,如果是深沉的内容,就可以使用舒缓的语气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景之中,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文本阅读,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掌握阅读文本的载体作用

笔者认为,每一篇文章,文本都是学生阅读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文本载体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利用之。有了文本这个载体,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多个层次,从而能够逐步的体会到文章的主旨。也只有逐层深入的文章,最能够发挥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采莲赋》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笔者鼓励学生通过课后时间查阅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而理解这篇文章出现的背景,依据背景理解文章。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能够对相应的文章追根溯源,从而能够有效理解相应的文本内容。

(四)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内容相结合

笔者认为,虽然探究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从而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多阅读,多探索,多运用,从而锻炼相应的能力,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变得扎实,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结语综上所诉,在高中阶段进行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十分明显。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务必打破自己认知局限,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袁金霞 单位: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丁颖.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2]齐正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探究性阅读法[J].德州学院学报,2012.

[3]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

第二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不乏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探究性学习的盲目实施,即教师没有仔细斟酌何处该探究、采取什么样的探究方式等,导致学习的盲目性;探究性学习形式化较为严重,学习中教师注重表面形式,忽略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探究;不注重探究学习的成果展现、评价等。基于此,教师要重新优化探究性教学。本文拟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例,分析如何展开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兴趣激发出来。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则很难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探究也更无从谈起。在实施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情境作为牵引,从而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在利用情境作为牵引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带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情境创设,再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探究等。无论教师利用何种方式创设情境,都应以阅读文本为基础,并将兴趣因素考虑在内,从而真正达到激趣效果,促进探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老人与海》这一课时,教师以音乐达到渲染情境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究。首先,教师播放歌曲《老人与海》,以歌曲渲染情境,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这首歌曲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而学生对歌曲也非常感兴趣。在歌曲播放结束,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这首歌曲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是的。”学生们大声回答。“我们今天阅读学习的文章主题也是《老人与海》,大家想不想知道里边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老人与海之间会发生些什么?这个故事又能给予我们怎么样的启发呢”教师趁势引出问题,让问题驱动学生去探究。由此,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展开阅读。可见,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工具渲染,并利用语言激趣,从而促进学生探究阅读。

二、选择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化是目前普遍暴露出的问题。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随意性较强,也没有太大的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感觉不到探究的兴趣,因而自然不会主动去探究、去发现。为此,教师要优化探究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设计具有探究价值、可行性高的探究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给予一定的探究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探究性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这一课时,教师优化探究问题设计,取得很好的探究学习效果。结合文本主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作者围绕“送去”写了哪些相关的内容?“送来”与“拿来”又写了哪些相关的内容?2.文章主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在写时不直接写“拿来主义”,而是先谈“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学生首先进行独立阅读,在独立阅读思考基础上再展开合作探究。在学生探究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如针对探究问题1:“送去”,都送了什么?送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作者对于“送去”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在得到一定的启发后,探究也能够更深入,在阅读文本时方向性也更强。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非常高,因为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具有价值,与主题密切相关。尤其是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展开探究时能够更深入,避免只是表层次的探究。

三、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分享成果

在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还必须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分享成果。相比初中生而言,高中生更成熟、稳定,但是他们同样渴望表现自己,同样渴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后,让学生主动分享成果,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结果的重视,最终驱动出更强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后让学生分享成果,增强探究效果。《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有较多的人物,这些人物特点非常突出,各有不同。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学生可以从这些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人物的形象研讨探究。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展示成果,主要引导学生以“演”的方式尽量还原《林黛玉进贾府》的情景,并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由此,学生会感觉探究非常有趣,并能以“演”的方式展现成果。小组学生在“演”的过程中自然会突出人物特点,而其表现的过程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对人物探究是否到位。为此,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要仔细观看,并给予针对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掌握不同人物特点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注。总之,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因而应该广泛运用。在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在基于仔细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求,优化探究设计,从而发挥探究价值,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步。

作者:董甲录 单位:天水市第四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是一个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生成的过程,正如读《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要对丁香有初步的感知,探究“颜色”“芬芳”和“忧愁”等词汇基本的含义,最后融合丁香的意象生成出对丁香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意义的理解。生成性阅读即要摆脱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阅读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从而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一、借助情境,丰富感知

体验的生成有赖于主体的感知和领悟能力,一篇作品,学生所能看到的,除了表面的文字,在初步阅读时很难感悟作品深层的含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层次的含义,还得以直观的感知为基础。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一开始阅读时,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就是鲁迅先生对反动军阀的谴责,但却很少生成出对“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若能借助视频或图片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的历史,学生的体会就更加深刻。生成性阅读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去阅读作品,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情境来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以此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如阅读《雨巷》,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营造幽怨的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的彷徨。再如学习《雷雨》,通过视频片段来引导学生欣赏,在欣赏中了解剧情。诸如此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这对学生体验的生成是大有裨益的。

二、以问引思,促进理解

要让学生在作品阅读中生成自己的体验,阅读是基础。结合以往的阅读教学来看,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对作品的阅读不多,理解也是建立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其实,同样的作品,读者的心境不同、经验不同、知识基础不同,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获得理解,为体验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史铁生,感受其对生死的感悟,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史铁生的角色,展开对话。如你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进入地坛的(包括身体和精神方面)?学生交流并表达,教师明确:“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继续问:“那时你眼中的地坛是怎样的景象?”沿用上述做法,学生交流后明确:“荒芜。”“既然地坛如此荒芜冷落,为何你却这样痴迷?”交流后明确:“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如此,学生在角色置换中阅读、感悟,再辅以教师的点拨,体验会更深刻。

三、丰富活动,提升感悟

阅读体验的生成,不仅要让学生多去读,还可在课堂中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感悟。如《一个人的遭遇》中凡尼亚激动和狂喜的举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句子,然后用动作来表现凡尼亚的激动和狂喜。在学生表演后提问:“凡尼亚为什么会有这些举动?”学生交流后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应该说,阅读活动并不是单纯依靠视觉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这样才利于体验的生成。在阅读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活动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以小说阅读为例,针对人物对话可采用情景剧的活动方式进行,针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则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如《雷雨》中周朴园知道侍萍还活着,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极度惶恐和不安,这就可引导学生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体会当时周朴园的心理。

四、加强拓展,丰富体验

结合以往的阅读教学来看,课后拓展较少。其实,课后拓展活动是丰富学生阅读体验较为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作品,获得理解,课后再结合作品内容而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再次体会作品,这样也可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荷塘月色》为例,要让学生真正体会“不宁静”,感受月色下的荷塘,感悟作者的心情变化,课后可让学生在月下去走走,尝试揣摩作者的心理。又如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后,先引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再组织表演。再如阅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后,真正地像作者一样,去喂马、劈柴,在活动中体会海子当时的想法。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才能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而有体验,在阅读中有更多收获。阅读,体验是核心。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借助情境、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了解、理解、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文本解读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去阅读理解,在理解基础上生成体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石喆 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研究

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基础课程,作为教育的主要课程,语文课程集合了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其教学需要体现文化气息和人文色彩,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对人的关注,是人们在情感表达、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方面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积极效果。高中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能够熟悉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语言工具,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高中生能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积极的理想和环境中有更高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对高中生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很重要。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学内容

1.人和自我关系

人和自我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格塑造过程,注重个体的自我发展价值取向。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生命意识和生存价值进行思索,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赋予了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和价值性,人文性的核心主要是将人看作根本,注重人存在的价值,肯定人的价值和意识。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对学生生命意义进行完善的过程,通过文章的阅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在理性的角度分析生命的价值,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对高中生的价值观进行优化。在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用生命感知文本内容,走进作者的世界,拓展自我生命宽度,提升境界。

2.人与社会关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包含处理好个体和社会间的关系,将自己的人生在社会环境中充分展现,由此实现高中生自我境界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高中生需要热爱集体,在热爱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拉近个体和他人的距离,对其后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有推动作用。个体的发展通常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当前很多高中生关注国家利益,十分爱国,因此,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利用高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施教育,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中,规范高中生的价值观取向。

3.人与自然关系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任何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人作为一个实体,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命也体现了自然现象,人需要适应自然,在适应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点,(1)对自然景物进行赞美的诗词;(2)对自然事物和自然知识的介绍。以上两种文章的出现,虽然对于自然描绘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看法和理解,展现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以上关于大自然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的神秘和魅力,在了解的过程中,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和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融入价值观教育,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基于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老师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十分死板。新课程标准已经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师的角色也开始转变,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学中增加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注重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满足学生的成长诉求。教师需要鉴定追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丰富自身的精神空间,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教育。

2.注重学生体验

教师需要创造和课文思想一致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教学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情景化体验,创设情景化教学会对学生的阅读体验造成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阅读本身是平面的内容,通过情景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文本教学的鲜活度,部分文本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音乐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文本教学的本质,利用音乐的感染力确定主旋律,生动呈现阅读教学的内容,传递学生的阅读感受,有助于文章的深入剖析。例如,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将其对应的伴奏曲一同播放,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荷塘月色的情景和感受,能够激发学生心底的情感,带给其更深层次的享受。

3.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教学自改革之后,十分注重个体的发展,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展现教学的个性化,但是在高中实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不同文章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注重语言关系和人物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自我体验和情感体验,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语文阅读教学需通过不同的教学渠道实施针对性教学,例如,采取课堂提问、练习检测或者作业批改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在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后,针对性教学,弥补学生的学习短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4.读写结合

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深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读写结合的形式能够提升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能够活跃高中生的思维,丰富其情感,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显示学生的自我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新课改提出,需要在教学中增加专题写作内容,由此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读写的形式,能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情景和实践,达到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能够和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净化学生的灵魂,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基于新教育理念的指引,语文教学改革的成绩显著,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在教学新形势的影响下,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面对更大的挑战,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务实地实施课程改革,需要语文教师担负起教学的重任。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除了注重人的发展,还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体现教学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举措,阅读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和教学元素的结合,提升语文课程阅读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宋彦良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开渠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海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培养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

[2]陈戈,周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语文教学[J].才智,2014.

[3]黄志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

[4]嵇云霞.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借助阅读材料中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与阅读材料、作者等进行交流对话,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灵的过程[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阅读教学的质量较差,因此,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但是,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倾向于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不仅严重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果,而且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阅读教学方法不合理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单方面的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分析理解阅读材料,注重讲解课文的结构特点、词句理解、写作特点以及语言风格等,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2]。另外,在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味采用单一、僵硬的阅读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低。

3.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错误的认为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等课外材料不会提高考试成绩,只会浪费学习时间,因此就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另外,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短时期内不可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而部分学生过于注重短时期内的学习成果,这种学习情况,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对策

1.积极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兴趣,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3]。同时,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文化等的积极作用,定期举办演讲比赛、校园文化活动、辩论会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2.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特点,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授合适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3.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创造出合适的阅读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4]。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摘抄一些优美的文章、短语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陈玉琴 单位: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周金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学语文,2016,15:39-40.

[2]袁敬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6:100-101.

[3]崔仲燕.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高考(综合版),2013,04:32.

[4]日孜万古•艾合买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2:263.

第六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过程。要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作品、获得体验。

一、立足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不能用第三者的理解去代替阅读主体自身的理解。如读《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可透过字里行间来体会关羽武艺之高强,这和别人讲给自己听是全然不一样的。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即习惯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讲授的方式来告诉学生,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立足学生主体,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来对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阅读过程中。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在文本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方法,比如一些学生会通过对段落的整理来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随着知识的丰富、经验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自主阅读中获得初步感知。如阅读《一个人的遭遇》,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初步了解小说的情节,为课堂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是要对文本涉及的背景进行了解。如阅读《我与地坛》,就必须了解史铁生双腿残疾这个背景,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理解作者为何会对生死产生如此深刻的反思。二是要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如《雷雨》人物关系复杂,学生在读的时候能否围绕周朴园把情节梳理清楚是自主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自主学习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交流。

二、关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个主体主动参与的过程,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兴趣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但从以往的高中阅读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这一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以情境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目的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起更好的桥梁,让学生能自主去阅读文本。以《江南的冬景》为例,若教学中教师直接讲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屋外、植被、江南的雨,那么,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也就是在听而已。若课堂中借助话题方式,先引导学生说说家乡冬天的景色,再以问题“郁达夫所写的江南的冬天的景色有何特点”作为引导,引出“明朗的情调”,再辅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追问:“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由此,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说起,在直接感知中体会,在问题的启发下进入文本阅读,学生的兴趣自然变得浓厚。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要注重摒弃两个极端,一是不能太夸大情境的作用,整个情境都在借助多媒体或活动,这样很容易占用课堂时间。二是时间不能太长,不能因为情境而引导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相反,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而选择相应的方法。如学习《肖邦故园》时借助肖邦的音乐作品导入后,就应及时补充肖邦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

三、优化课堂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阅读自然要重读和理解,但从以往的阅读教学来看,重讲轻读,课堂沿用的是教师讲授的方式。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就是要从这种模式中解放出来,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阅读过程中来。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是较为有效的做法。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导入后以问题“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来引导学生交流,并找到“琼珊、苏艾、贝尔曼”等人物,简单介绍。作品的标题是“常春藤叶”,文章中所写的人物和常春藤叶有着怎样的关系,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找出联系,并用“数、说、画”来归纳。文中三个人同藤叶紧密相连,但三个人所见所想又不一样,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表达,如“苏艾说藤叶”“医生的嘱咐”“病中琼珊的玄想”“‘我’的担忧”。小说的结局是不是在情理之中,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含泪的微笑的深意所在。当然,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要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来丰富阅读体验。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要根据课堂发展变化情况,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美与丑的对比,要结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再点拨。如对加西莫多的分析,他虽然外表丑陋,却有善良的人性。围观的群众是丑的,他们自私冷漠,没有同情心。如此,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四、丰富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也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从以往高中阅读教学的练习设计来看,以课后的阅读为主,多是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阅读后完成练习题。这种练习方式对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但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还要丰富阅读训练的练习方式。尤其是在课堂中,要注重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首先,在阅读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练习来促进学生对作品经典句段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如阅读小说时,当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人物对话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方法写一些句子。其次,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如阅读《雷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由阅读向体验转变。如阅读《我与地坛》之后,知道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就学生自己而言,是否有过对人生如此深刻的思考,如果有,是如何思考的。如此,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效果会更好。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阅读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去读、去理解、去体验,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有效。

作者:吴建明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要运用阅读教学就要先理解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重点在于阅读,包括泛读、精读、带问题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内容的充分交流、融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跑偏,提高学习效率,课本内容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三方充分配合,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事半功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阅读的能力,爱上阅读,也直接提升了语文作文的写作水平。

一、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上的主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只有当学生真正把课堂当成自己的,而不是教师的,充分理解上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才会有很大提升。比如,必修1中第二单元是文言文的学习,相信许多学生看到文言文就会头痛,读不懂,读多少遍都理解不了准确的意思,教师可能也会认为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绊脚石,因为把时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去读,结果都读不懂,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其实并非如此,学生可以多读几遍,把语句读熟、读顺,再配合教材中给出的解释,许多文言文字词的解释都有共通之处,这样积累得多了,文言文的阅读就不会成问题。教师千万不要因为一开始学生读不懂就代替他们进行灌输式教学,一定要多尝试,慢慢积累。

二、阅读教学,尝试一下单元整体教学法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感知。教材在划分单元的时候都是有目的性的,三篇或者四篇文章放到一起肯定是想表达一个深层次的含义。以往教师一般都是把文章割裂开来,进行讲解,一篇一篇地讲,导致学生的整体概括能力不强。没有整体概括能力,阅读教学就不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比如,在必修2第一单元中有三篇文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这三篇都是写景的文章,却表达了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三篇文章进行泛读、精读,先自己体会里面描写了哪些景,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最后教师可以提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看文章的中心是否把握正确,就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就会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整体感知,也方便日后开始每篇教材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关键是学生有兴趣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很多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阅读教学,将学导式教学法贯穿其中

学导式教学就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一个整体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首先对课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师进行讲解之前,可以搜集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答案,可以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将一些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训练巩固。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比如,必修3第四单元《世界动物之谜》,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篇科普文章。首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是用逻辑顺序进行介绍的,动物存在游戏行为,动物有哪些游戏行为,为什么会有游戏行为,最后进行总结。依照这个思路,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紧接着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了解了动物的游戏有什么启发,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帮助?说明了什么?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出答案。

四、阅读教学,阅读是关键,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教学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应多涉及一些课外知识。教师可以定期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博览全书。另外依据教材内容,也可以给学生推荐好书,不管是课内教材还是课外书,读得多、看得多对学生是有好处的,积累大量素材,也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比如,每一本教材后面都有名著导读,可以先推荐这些给学生,然后定期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学以致用。以上就是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些简单的方法介绍,希望教师能放心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赵虹 单位: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马言.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牛云云.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读书文摘,2014(11).

第八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前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做出了增进和改动,在关注基础教学之外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均衡成长和个性生成,更兼备了高中语文在新背景下的人文教育意义。语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功利性教学活动,这与启迪学生独立思索,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相抵触,教育出一群机械化思维的阅读头脑,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迅速改进阅读教学一度滞后的局面,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

二、有效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

原有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强调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的内容含义、隐藏意义,并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解析。这就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对阅读文章真意的追求,淡化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提升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有效改进阅读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对文体内容的理解,掌握文本形式特点,穿插相应的人文典故、趣闻轶事,汲取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保持积极饱满的课堂情绪,促进其学习的效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才能够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使作品走进学生心灵,与作者进行灵魂的碰撞与洗涤,得到进一步的启迪和陶冶。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做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教学模式。学生应该是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应着力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思想碰撞;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也要全力接受来自于学生和文本的各项信息;文本是教与学的载体,教师和学生的联接纽带。文本自身往往含有多元化的含义,教师应结合不同的理解能力、知识架构、文学素养进行多层次的阐述和分析。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一成不变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思想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思考和品味。教师应结合文本信息、学生输出信息进行有效的调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构建新型的阅读教育模式,不断挖掘阅读文本的潜在信息,使三者达到新型的和谐统一,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育的新高点,在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背景下,达到成功获取文本知识,促进阅读能力提升的新境界。

四、不断丰富阅读教学手段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去理解体验,得到感悟和思考,因此,合理地开发阅读课堂教学空间,丰富阅读教学法是教育者们面临的重要工作。首先,采用整体感知法。教师给学生确立相应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迅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题思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感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产生互动。其次,教师进一步通过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的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询问学生:作者是以怎样的思路去展开情节的?让学生通读一遍后回答,先描述了什么,后来又叙写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帮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概括文章段落的要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概括、总结、归纳的能力。接着,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课堂情况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快速筛选信息的几种方法,并当堂提出课题来进行训练学习,让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进行练习,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式,并加强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出文章中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者在句子、词语的运用选择上的别有用心,匠心独运,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指导学生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造句,连词成句等,训练学生的写作模仿能力。最后,教师应从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探讨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文笔特色等,并应以公正的立场、观点对文章进行点评,就所阐述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判,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理解阅读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礼有节的评判,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在教学课堂上展开相应的交流和探讨分析。

五、总结

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将教与学、指导和参与、教学和互动进行新一轮的有机融合,达到真正的有效融会贯通,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空间。学生的阅读行为是思维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要做好这个对话交流的添加剂和润滑剂,建立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接关系,启发引导、点拨鼓励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探究性阅读不断深入,赋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的视野和空间。

作者:温立有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新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2,02:137.

[2]董颖.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论析[J].科技视界,2016,08:159+118.

[3]孙玉芬.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4,20:120.

[4]黄廷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17:134.

第九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语文课堂离不开阅读教学。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们大家都离不开阅读。可是,很多高中生的阅读是走马观花,一部名著,前脚看完,回过头来,印象全无,而且喜欢看一些娱乐八卦、爱情小说、玄幻小说等,甚至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天光云影。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无效的阅读教学。所以,对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探讨至关重要。

一、注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标准

每节课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都要以高中语文阅读标准为依据,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但是,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本,甚至有的教师的教案上根本就没有体现教学目标。这种倚仗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会使教学事倍功半。准确定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延伸,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阅读标准。高中语文五本必修课本,外加两本需要讲解的选修课本,构成了高中生三年要学习的全部内容,如果面面俱到,每篇课文都讲,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而一节好的阅读课,不是教师简单地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一个字都不落地复述给学生,而是要精心地处理阅读内容,依据高中语文阅读标准对学生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筛选、深挖和延伸。所以,抓住阅读教学的特点,以高中生语文阅读标准为依据,合理安排阅读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确保阅读教学进行的意义和价值。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可是,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填鸭式”的,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完全是教师个人在表演,而没有学生的参与。有效阅读教学要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教师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样也要以学生的“学”为依据。一节成功的阅读课,要考虑学生的阅读要求,要分析全班会有多少学生参与,要考量阅读活动是否达到阅读目标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全面理解阅读内容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新课标的三维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解读文本,还要关注文本蕴含的情感价值以及审美体验。二是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获取过程。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阅读体验的获取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课时,涉及了本文的写作特色,除了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之外,音乐描写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那音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获取阅读体验?如果只是简单地从文本入手,那学生的阅读体验只是来自文字的描述。更何况有的学生阅读了很多遍文本,就是概括不出音乐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如果此时我们播放相应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结合文本,反复去听配乐朗诵,那学生获得的阅读体验一定会很准确,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三、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高考,无论是之前的福建卷,还是即将使用的全国卷,在阅读方面的选材往往都超出了学生现有知识范围和能力范围。因此,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这种能力的提升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教学不能太死板,不能就文论文,而应该在文本的基础上适时拓展,不断延伸,贴近社会热点,努力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社会现实意义。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全面考虑合理的阅读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情况、选择什么样的阅读篇目、预设学生的阅读效果等因素。而要有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讲解相关阅读技巧以外,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内及课外的阅读体验。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验,相信在彼此智慧的碰撞下,一定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多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植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笔者反倒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更传统一些、更接地气一些、更人文性一些、更有效一些,可能恰是自己个性的体现。

作者:沈彦春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四都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枫.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2]尚晓巍.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

第十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高中语文的教学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学审美取向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思、入情入境、边读边写的学习方式感知文本语言美、体验文本意境美、创造文本情感美。通过阅读教学,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多读多思———感知文本语言美

语文有别于艺术类学科,其美学表现形式并不像音乐、美术那样直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文本语言美的挖掘。其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学美的表现形式。朗读可以让学生进入到语文课堂的良好氛围之中,进入到文学鉴赏的状态,让学生受到文学的强烈感染,从而引发心灵共鸣。例如,《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描写了江南的冬景之美,但是整篇课文却没有出现一个“美”字,这是怎样实现的呢?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品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描写江南冬景之美的。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特征,通过对江南植被的细节描写勾勒出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语言之美有了近距离的触摸,实现了深度的审美体验。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朗读之中,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朗读,建立评比制度,让学生自己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在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文本品读和交流能力。在品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谈一谈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借此让学生带着审美的眼睛去感受,效果会大不一样。

二、入情入境———体验文本意境美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之作,这些课文具有深远的意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意境美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方式走入课文,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文本蕴含的意境美。高中生正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成长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长江三峡》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长江三峡壮阔风光的图片和视频,在声色之中启迪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江三峡的壮美,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对文章内容的枯燥讲解。在真实的意境中去感受阅读学习的魅力,有利于高中生在这个过程中欣赏文本的意境美。可见,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课文情景,能够引导学生融入到文本意境中去,从而在课堂上欣赏文本的意境美。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欣赏美的机会,提供欣赏美的方法,不再为了提取语文知识而将课文肢解得四分五裂。为学生提供从整体上感受课文之美的机会,有利于审美化阅读课堂的构建。

三、边读边写———创造文本情感美

高中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审美教育强调的是要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与欣赏美,最终成为美的创造者。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富有情感的文字,这些文章或有激昂之情,或具悲壮之感。引导高中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仿写活动,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与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的情感实录,从而成为阅读学习中的审美创作者。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课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景点,给他们机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将阅读所学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应用到实际表达中,促进阅读教学活动的立体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文本情感美的体验是到位的,同时让他们经历了创造美的活动,从而使阅读教学更高效。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对于这些情感丰富的课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美,更要让他们通过文本仿写创造情感美,让文本阅读更高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从而让审美教育落到实处。总之,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加强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当认清目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审美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塑造,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之中的文学美。尽可能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化,教学手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之中的自然美、心灵美和人文美,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修养。

作者:鲍侠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