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学管理革新思考3篇

时间:2022-05-17 09:14:57

职校教学管理革新思考3篇

第一篇

1、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不适应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等业学校教学内容陈旧,手段滞后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内容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比较滞后,教育质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学生很难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教学内容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因为时代变化而进行更新和必要的调整。这都不利于中职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没毕业先失业,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与声誉。长此下去,中等职业学校未来发展将面临危机。

1.2教学缺乏专业特色,不能很好满足教学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但是,现行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有的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把文化课放在了主要地位,并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从而花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自己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同时,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造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充分突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学生即便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好,到了实训课堂却会发生实物与名称不符,课程内容设计滞后于市场需求,表现在专业课的理论偏深,缺乏实用性和先进性,没有体现出职业性。正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另外,在专业设置方面,很多中职学校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导致了其专业设置比较狭窄,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1.3教学模式单一。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长期以来,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科体系完整、轻岗位实际需要的弊端,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被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中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目前的课程形式普遍是先理论后实训,结果是实训与理论知识之间有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使课堂教学不够理想。另外,很少采用重能力培养的”能力中心教学模式、重个性发展的“个性中心”教学模式、重全面职业素质养成的“职业素质中心”教学模式等。

2、改革与创新是当前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2.1改进教学内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知识结构不均衡、学生基础很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没有适合的内容与方法促其进步,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减弱学习动机,使差生的队伍壮大,从而失去了教与学的的积极互动。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际中改进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按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层设置专业课,并单独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及与计划内容配套的一系列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系统化、具体化,形成了既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中职学生的特长,以及市场就业适应性等,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整合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改变过去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的不足,课程分科过细、课程间相互重复、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基础。

2.2强化教学特色。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教育特色,坚持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目前,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因此,我们要大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及时调整专业使之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缩小中职培养周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强化教学特色,坚持把系统和综合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2.3改进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旧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协作完成的任务性教学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将学习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状况,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社会市场调研,并进行科学论证,重点发展当前国内紧缺的技术和重点专业。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整中职的教学结构,加强主要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使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成熟。突出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职教培养目标。

3、结束语

总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中职学校教学进行改革需学校教职工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实际出发,要坚持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并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郑宏雷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第二篇

一、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搞好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为面向全部初中毕业生、初中辍学生及那些只读完小学在家呆几年的闲散青年。学生的团队意识、文化基础、认知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千差万别。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要按照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设计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又吃不消。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应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类别,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精心选择一些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例,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其次,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单一媒体形式的问题,让大部分学生能比较轻松的完成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让老师和同学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使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第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性的特点,将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分解开,设计成相对简单的、单一媒体的小项目,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其承担不同的小项目,最后将所有项目进行集成,完成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这个阶段要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对话伙伴;强调照顾学生的经验;强调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团队学习为主,分成小组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技能,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知识和能力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发展自己见解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能坐下来、静下来。坐下来,既要求学生能坐住椅子,以确保有足够的学习时间;静下来,既要求学生要把“心”收回来,以提高学习效率。(2)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媒体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设想并努力加以验证。培养学生确定、评价、有效利用各种媒体信息及媒体加工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加以认真探索和研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

三、选择适应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应用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扎实的理论基础不能单从书本上学,也必须通过实践来获得。因此,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上,要注重教学全过程的可操作性、教学成果的可视性。笔者试着改变了已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搬进了多媒体教室,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展示多媒体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1)在教学设计中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个或若干个让学生在一定环境下完成的具体任务,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2)教师要调用一切可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进行探索学习的环境和平台。(3)教学设计中要有层次性,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4)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发展个性,展示自己提供条件。

总之,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使学生了解有关多媒体的相关知识,掌握多媒体数据的特点和基本处理方法,掌握应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技能,具备应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创作简单多媒体作品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作者:关晓君工作单位:桦甸市职教中心

第三篇

一、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

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较为落后,另一方面就是很多的职业学校都是由普通学校改制而来,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基本沿袭普通教学管理模式,还有就是未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在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上都有明显的加强,并根据各个专业的需要配置了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室,但是其数量与质量仍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大部分的实训室都只是教师示范,学生能够真正进行操作的机会很少;另外在专业师资配置上也存在不足,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较为单一,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而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其整体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对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部分职业学校,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制定方面还比较薄弱。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基本上就是安排督导员对学校的在职教师以及兼职教师每学期进行1~2听课,在学期中随意抽查一次,对于检查不合格的教师只进行谈话,并未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理措施[1]。由此可知,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而言,基本上都未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缺乏全面考核,不能将有效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从而导致无法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为了能够让职业学校教师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我们需要积极的引导并协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其必要需要具备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获得良好的认知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有效提升职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改变其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习惯,积极培养学生专研专业技能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技术创新意识。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职业教育基础

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其不仅要担负日常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各种技能鉴定、技术竞赛等其它工作,这使得学校师资培养存在工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有效解决上述矛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①拓宽专业教师招聘渠道,尽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另外还可想部分企业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此来扩充学校专业教师人才队伍[2];②建立职业教师进修制度,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到企业、高等院校进行实践与进修,这样可有效提升专用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尤其是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方面会有显著提升。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加强管理改革力度

以往传统的职业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难、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笔者建议实行“项目教学、顶岗实践”等教学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灵活运用,注意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为了有效实践新的教学管理模式,那还得进一步跟进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校级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将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落到实处。

(四)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职业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对教师或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是采取笔试,这种评价机制与普通学校无明显差异,这也不符合职业学校重技能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缩短了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锻炼的时间[3]。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符合职业学校教学实际的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其原则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改进考核方式,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落到实处,以此来确保职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结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使得职业学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若想要让我国职业教育能够有效跟上社会的发展并满足其需求,那就加强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身办学的基本软、硬件,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我国职业教学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来自于《现代教育》杂志。《现代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慧工作单位:徐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