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4 23:46:43

职校学习计划

职校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实习;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香港

作者简介:马潇颖(1981-),女,河北沧州人,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力辉(1967-),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河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01390;主持人:马潇颖)部分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77-06

一、引言

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不但强调实践培训的重要性,并且致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计划,一个别具吸引力的实习计划能够有助于学校的招生。学生应该通过组织实习计划来获得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企业也在寻求有效的学生组织培训途径,并以此来减少招聘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实习计划需要三个方面支持:学生、学校和相关行业的合作伙伴。

虽然建立好学生、学校和相关企业之间的三角合作关系会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三方有着不同的利益观点,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期望和信仰。因此,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实习计划的质量,并且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如果实习计划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则会减少他们毕业后选择进入该行业的几率。然而,很多实习计划却经常因为结构组织化不佳而被学生抱怨实习计划的质量,而这也导致了行业内毕业生流失率越来越高。

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毕业生从事自己所学习的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密切合作,并制定严密的优质实习计划。而制定优质实习计划的出发点则必须从以下问题来寻求答案:学生在实习开始前有何期望?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有何看法评价?实习计划的整体满意度水平如何?在实习计划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关系?虽然大量的研究文献一再强调学生实习经验的重要性,但是针对中国范围内的实习计划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因此,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探索研究实习前后的期望与看法,来填补学生实习计划方面的空白。这项研究主要针对:第一,记录学生在实习前的期望和实习后的看法;第二,调查实习计划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关系。

二、文献综述

实习具有多层重要意义。有的学者认为,实习是一种实践学习,它可以让学生借此机会在现实世界中运用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并且对此整合和巩固实践。还有学者认为,实习是相当于实地的考察、经历、参与、合作或者是类似的体验式学习,可以有效拉近大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教育和实习的关系方面,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但一致认为,教育必须满足行业的需求,不只是提供一流的理论知识,也必须提供足够的实践设施。

(一)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工作满意度

据调查,一个人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满意度都有密切的关系。期望值(E)是人们实践之前的感性认识,看法评价(P)是指人们实践之后对此的感觉评价。看法与期望值的差值(P-E)与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相关性。在一个实习计划的评价系统里,许多研究人员试图计算学生的看法和期望值,并且调查可能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定这个差值的确有助于改进实习计划。

调查发现,约85%的受访者在读期间有在企业兼职的经历。学生在实习前对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很高期望值。而在实习后,很多学生则认为实习十分重要,它使学生获得有益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在毕业后,学生对行业的期望值又会影响他们对此的实际看法评价。同时,这也将反过来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专业发展的成功.

而在实习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不尽相同。Busby指出学生对实习期间表示满意,尤其是在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Emenheiser则指出大部分受访者满意他们的实习,因为它加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通过实习时间的增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生对于实习后所提供工作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通过以往的研究文献表明,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实习计划的期望和看法。因此,将研究范围限定为中国香港地区的学生是为了避免跨文化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实习过程中的问题

如果实习岗位的工作时间比较长,很可能会令工作者产生疲倦。如果实习岗位是高度密集劳动型的则会提高学生对实习的兴趣。据调查,实习的学生往往被安排到接待方面的工作岗位(即服务员、前台人员),所以在实习期间,与客人的沟通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压力,因此如何与客人沟通也应该纳入课堂的讨论。

通常情况下,由于缺少工作准备和工作能力,实习学生比较难达到雇主的期望。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足,主要是由于对工作环境的不熟悉,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在与同事沟通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方面出现困难。

有些雇主可能不完全了解实习的目的或者将实习生视为劳动力补充。许多公司通过让员工直接参与工作来代替实习以此来直接培训他们的工作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对于如何成功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水平也不了解。

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的实习教育,对于毕业生加入行业的意向起到影响作用。因此,学生对实习计划的期望、看法评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测量三个数据,包括学生对实习计划的期望值和看法评价,以及对实习计划的整体满意度。整体满意度是通过期望值和看法评价之间的差异来计算,差异=看法评价-期望值。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内容

这项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通过文献的研究,来准备调查问卷的内容。问卷项目涉及实习期望和实习看法评价和实习的总体满意度。

我们通过对来自香港四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校的完成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此外,通过短语来简化调查的内容,例如,用“不同工作任务”代替“去做不同的事情”;用“福利”代替“员工福利”和用“团队”代替“'团队精神”。

为了确保评估的可靠性,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完成3个月实习期的学生,并且要求学生们记清楚他们开始实习之前的期望,以及完成实习后对此的看法评价。在这项研究中的所有目标样本都是中国学生,所以调查是以中文问卷的形式进行的。

(二)调查方式

这份结构化调查问卷中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了Kusluvan的研究内容来评估受访者对实习的期望值与看法评价,其中包括有27个实习相关变量的期望值与看法评价。例如变量“企业管理人的反馈”,受访者会被要求写下他们在实习前对于这一项的期望,以及他们结束实习对其的看法评价,他们被要求写下的实习前的期望值,从“极低”(1)到“极高”(5),而对于同样的变量,受访者也被要求写下实习结束后的评价看法,评价从“强烈不认可”(1)到“强烈认可”(5)。调查所得的分数将反映实习对学生的满足程度,包括“不能满足”,“基本满足”或者“很满足”等不同级别。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采用10分制评分方式,从“很不满意”(1)到“很满意”(10)。针对单个项目得到的调查数据应该兼容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收集关于受访者的社会数据,如性别、年龄、学校名称等。

(三)样本和抽样程序

为了让调查的结果更具实用性,我们选择了香港四所最大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所有参与这项调查的学生均已完成了他们的实习计划,并在他们的实习结束后的3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这份调查问卷。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调查问卷已经派发到相关学生手中,并且向相关学生介绍调查问卷的有关用途的和调查方式,共派发了340份问卷调查,最后收回了321份,学生对问卷的响应率为 94.4%,但是部分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14份问卷被丢弃。所以最后获得了307份可用的调查问卷。

我们采用可靠性分析来测算实习期望与评价看法的内部一致性,将线性回归方程的α值下限设为0.70,同时使用研究报告中的平方差公式来分析进行计算样本的同质性,然后计算27个实习变量的最大方差,然后设载荷因素为0.5,设特征值大于1,然后使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对这27个实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并以此来测算实习的整体满意度的相关变量的重要性。

(四)调查结果和讨论

根据表1显示,在307名受访者中,约三分之二受访者(63.8%)是女性,而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6.2%)是男性。这符合了在香港地区学校中女生比男生多的现象。半数以上的受访者(55.7%)年龄介乎18-20岁,而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2.6%)年龄则介乎21岁至25岁之间,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25.5%)毕业于大学A,约三分之一受访者(30.9%)毕业于大学B,而毕业于大学C和大学D的则为(22.2%)和(11.4%)。大多数受访者在学历方面的比例为:普通文凭(30.3%),高级文凭(23.1%),以及证书课程(21.8%)。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 (62.2%)的实习期少于3个月,其它的受访者实习期分别为3-6月(19.9%)和6-12月(10.1%)。很少有受访者(7.8%)的实习期超过12个月。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四所高校的调查样本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而根据表2显示,包括学生对于实习计划的期望值,看法以及旅游与酒店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 t值,比较如表2:

这些比较包括工作目的、排名(R)以及基于平均值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实习津贴的最低期望(m=2.95,s.d.=.88,R=27)和期望的福利(m=3.28,s.d.=0.88,R=26)。这反映了学生们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来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重点不在于能否赚到钱。不过也可能是由于学校与行业沟通的问题使学生所获得的回报与他们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此外,部分学生想过改变企业的就业环境(m=3.31,s.d.=.74,R=24)。同时,有部分学生准备扩展工作经验(m=3.81,s.d.=.74,R= 1),发展相关的技术技能(m=3.72s.d.=.81,R=3)。也有部分学生期望由此开始未来的职业生涯(m= 3.72,s.d.=.77,R=2)。因此,实习作为入行的第一份工作,被学生们视为是可靠有效的职业培训并以此增加实习公司再次聘用的可能性,成为进入这个行业的踏脚石。

如表2所示,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 (m=3.73,s.d.=0.82,R=1),发展职业技能(m=3.66,s.d.=0.78,R=2),以及为了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m=3.56,s.d.=0.76,R=3)。

研究报告指出,所有的受访学生的看法评价分数都低于期望值,这意味着每个实习过程的质量不足。对所调查的27个变量的评价与期望的配对样本t-测试结果表明,19项变量的评价与期望值明显不同(t

如表3所示,这18变量的数据解释71.9%的总体方差,抽样调查的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815,高于(Hair,1998),和Barlett的抽样调查推荐值0.60。

其满意度测试结果为1390.288(p=0.000)。其余的9个变量被排除,因为其结果并不重要。所以影响满意度的五大因素包括“上级管理者”(4项)、 “团队精神和参与”(4项),“上级管理者的帮助”(4 项),“人际关系”(3项),和“工作本身”(3项)。可靠性试验表明,这五个变量的抽样调查的可靠性系数介乎0.69至0.85之间,大于0.70的调查可靠性推荐指数,因此这五个变量与满意度之间的内部关系是可靠存在的。

关于期望值、看法评价和五个满意度相关因素的差距的计算方法。用平均期望值减去平均评价值就得到了相关的满意度(gm)。为了方便比较,研究采用排名(R)来比较平均的差值。如表4所示,其中平均差距最大的是“上级领导”(gm=-0.20),然后是“上级的帮助”(gm=-0.18),学生在实习中对这两个方面相对不满。而差距最小的是“工作本身”(gm=-0.10)说明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环境密切符合学生在实习前的期望值。这也表明,学校和公司可能在学生实习之前,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介绍,这样当学生真正进入实习时,评价与期望的差距就会缩小。

通过对实习满意度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并将满意度密切相关的五个独立变量作为因变量,从统计学上得到的结果来看,只有三个变量是与实习的整体评价密切相关的,分别是“上级管理者”、“团队合作精神和参与”和“上级管理者的帮助”。而测定系数(R2)506表示50.6%的实习满意度差距是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而所有独立变量的t值小于.001则表明在统计学上是该回归模型显著性良好,该回归系数(b)为正值则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实习的满意度影响是正面的。

关于三个独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方差指标(VIF)和公差值的测算方面,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并没有多重共线性关系,方差指标(VIF)低于10并且公差值高于0.10。

说明:①s.d.代表标准差;②差距=看法评价-期望值; ③排名以差距从高到低排列

说明:R=0.711,R2=0.506,调整后的R2=0.511,标准差=0.499,F=31.378,F=0.0001,P

如表5所示,通过计算“团队精神和参与”等三个独立变量的部分相关系数(b=0.256)来预测学生对实习的总体满意度,其次是“上级的帮助”(b=0.207)和“上级管理者”(b=0.202)。以前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调查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结果显示,如果学生们在实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工作决策权他们会对此感到满意,然而,管理人员并不愿意授予实习学生的这种决策权,因为他们害怕由此带来的风险和客户的投诉。

学生还希望在处理问题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意见。在实习期间学生们将不可避免地遇到比如沟通不良,人际关系差或知识缺乏,以及操作执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实习学生在处理专业技术方面经验不足。这些问题将可能带来困扰、抑郁及挫折感等心理问题。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向实习学生提供咨询意见,并且给予他们支持,将可以使这些心理症状最小化和提高学员对实习的整体满意度。

四、结论与启示

这项研究解释了以下问题:学生在开始实习前的期望值如何?在实习后的看法评价如何?实习的整体满意度如何?在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学生曾对实习计划寄予厚望,希望能拓展工作经验,培养技能,并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增加未来在同一家公司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计划结束之后对其看法评价是需要拓展工作经验,发展工作技能,以及需要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总而言之,实习计划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期望。而以下三个因素包括“上级管理者”、“团队精神和参与”,“上级的帮助”则是影响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团队精神和参与”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上级的帮助”和“上级管理者”这两个因素,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学生、旅游与酒店专业学校和雇主的关系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主动组织和推行实习计划,并让雇主和学生参与实习培训计划的制定。

2.学校应调查收集学生和雇主的需求和利益信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调查问卷等正式调查方式,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交流意见等非正式方式。

3.最好由全职人员来管理学校的实习计划,并且最好是具有很强产业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这个职位,因为这种人员强大的行业背景可以拓展学校与业界合作的网络。

4.对实习学生应安排相应的导师或管理人员,通过与他们讨论来了解他们的实习培训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学校的导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来来帮助学生。

5.应提供合理的实习培训计划和指导准则给相关企业雇主,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培养学生的方式。

6.学校应建议雇主对实习学生实行轮换岗位,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7.学校老师须定期到访企业,并且定期与企业管理人员见面交流。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是抽样样本的局限性。因为在样本中只有四个大学参加了这项研究,所以导致研究结论可能不能成功推广到其他地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更多更大的调查样本和更多不同类型的调查单位。此外,学生在受访时都被要求填写他们实习之前的期望值,这对于记忆力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影响调查的有效性。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使用纵向性研究来使这一期望值偏差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2]叶鉴铭,等.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24):8-10.

[3]Huawen LIU. Service Outsourcing Competiong Strategy-A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Corpora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2006(02):18-22.

[4]周伟.以内涵建设促工学交替[J].科教创新,2007(14):31-32.

[5]赵立志.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ICT业务集成研究[J].信息技术,2010(06):20-21.

[6]葛锦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困境及对策[J].百家论坛,2009(06):49-52.

职校学习计划篇2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加强对自我的分析,使他们更加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让他们能够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总之,职业规划对于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教师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必须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引入会计教学课堂,要科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规划他们的未来,将职业生涯规划与会计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进中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由于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实用性也比较强,而且相对比较容易就业,因此,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学生倾向于选择会计专业。而随着我国会计专业毕业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我国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这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缺乏学习主动性

中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在初中学习中,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他们在进入中职院校选择专业的时候具有盲目性。中职院校学生选择会计专业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会计专业比较容易就业,有一些学生是遵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了会计专业,个别学生是不明白自己的喜好随便选择这个专业。在他们进入中职院校之后,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或者自己并不喜欢,因此,在学习上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必须要在教师的监督之下才能完成学习。

(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专业的学习上十分被动,无心向学,为了混一张毕业文凭采用的是应付式学习,使得中职会计教学效果不高。

三、职业规划对中职会计教学的影响

(一)职业规划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只有了解和认识自我,学生才能够制定出明确的奋斗目标,针对自身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加强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开设的各项课程中,促进学生全方位提升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会计专业学生为了实现奋斗目标,不仅会主动采取各种手段去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地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他们还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以便能从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更加清晰,并且会想方设法全方位地提升自我,使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快实现。

(二)职业规划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动力

对于部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他们不愿意花心思在学习上,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学习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了中职会计教学效果。而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谁在学习,就能够在目标的驱使之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尽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去克服战胜这些困难。

(三)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社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拔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且认真实施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机制所淘汰。

(四)职业规划能够增强学生的考证意识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和证实自身实力,学生就会积极考取会计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考证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会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通过考取不同等级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使得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五)职业规划能够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中职会计教学当中,能够改变传统会计教学中教师填鸭式进行教学,学生机械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清楚自身会计技能跟企业的实际要求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亲自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职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中职会计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

清晰地认识自我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进行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和鼓励学生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备的两个内容。学生初入中职院校的时候对未来都会感觉很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如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会计证书,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扎实的基础准备;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要让他们明确毕业之后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前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长期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奋斗。

(三)中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要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首先学校就必须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让学生在迷茫时能够有专门的求助机构;其次,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师资建设,为学生提高更加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最后,学校还要开设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规划工作有计划、有条理、有系统地开展,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加规范。

五、总结

职校学习计划篇3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施方式

中等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探讨和问题反思

研究前,笔者用时两个月,对本人所任教的1002,1005和1006班学生的职业选择、收入估价、择业理由、就业前景展望以及职业生涯教育期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1.调查结果统计

(1)职业选择。

(2)对自身收入的估价。

(3)择业的影响因素――选择工作的理由。

(4)对就业前景的展望。

(5)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

中职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将来考什么学校,当问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时,有48%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教育有所了解,但具体怎么做很盲目;8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将来的职业只考虑其是否热门或是否容易就业,而不懂自己是否需要及如何通过职业生涯的设计进行应对,但有71%以上的学生渴望体验职业生涯教育,希望在校期间能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

2.调查结果分析和问题反思

通过以上调查统计,结合个别的谈话交流,我们应当意识到当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育和学生的现状之间存在这样的问题:

(1)职业选择兴趣低,高薪要求强,就业竞争力弱。

“职业选择”调查的后两项(家人想办法安排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比例达到了35.86%。对工作的平均起薪要求却集中在1200~1800元/月中,占总人数的40.68%;1800元/月以上起薪要求的更高达48.26%。从“就业前景的展望”调查方面分析,认为有困难较茫然的达到52.43%。这说明这些中职生没有树立正确、新型的择业观,“眼高手低”现象突出,并且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实惠而忽略了自己专业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在目标上也带有许多理想的色彩,希望自己从事的职业比较轻松、稳定、地位高、赚钱多等,而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与自身现状的矛盾”带来冲击和危机。

(2)择业心理取向正确,但依赖心理重,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

在“择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多选)――选择工作的理由”调查中,希望工作稳定的,有98.62%,在所有选项中居主导地位;能为个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及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人数也分别有54.48%和71.72%;说明这些中职生的择业心理取向还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就业的良性指导。学生对职业和创业在新时期的特点以及职场的特点了解不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对“职业生涯设计”课程的开设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开设的目标难以达成,所以在“择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多选)――寻找工作的方式或理由”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依赖心理特别重,受父母、家庭影响较大,学校、老师及相关的社会媒体还未在就业中起到主导作用。

(3)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教法重理论轻实践。

从第一年的调查中还发现:一方面,在学生所学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的重心并没有从根本上回归就业本位、能力本位上,课程设置大多局限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下,突出专业性、知识性,强调理论水平的提升,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个人素质的培养不够,而这恰恰是职业生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要素部分,另外,把职业生涯规划做成了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或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所以有5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对将来择业、创业上没有多大益处或没有从这方面考虑。

另一方面,第二年的调查中,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上,有53%的学生对高一《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得一些同学把就业创业的成功因素归于“机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导致学生忽视主观努力的重要价值,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也易出现被动或侥幸现象。但在“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调查中分析,74%以上的学生渴望体验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中职学生想设计自己的未来,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说明

以上基本为第一批样本的调查分析,第二年2012年所做调查中除第二份调查表中的月薪有所提高外,其他一样;而调查结果分析也大体相同:其中,职业选择”调查的后两项(家人想办法安排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比例达到了41.46%。对工作的平均起薪要求却也集中在2000~3000元/月中,占总人数的35.86%;3000元/月以上起薪要求的也达到了47.86 %。从“就业前景的展望”调查方面分析,认为有困难较茫然的达到55.86%。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方式的实践探索

1.理论学习,钻研探讨

笔者学习了课题研究、就业与创业指导、生涯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并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如:尤德毅的《职业生涯》、尚志平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陆建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竺辉的《中等职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特别是2012年9月开始使用的吉文林主编的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对研究推进起到了理论整合的作用。

2.研究明确标本框架,探索形成实施方式

(1)以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标的,达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质目的。

职业生涯一般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大周期应该从一个人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到他以后不参加工作为止的整个过程。由于中职教育要回归就业本位,并考虑到作为学生的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所以本文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起点定为来到职业学校的第一天,终点定为达成设计理想的那一天。

要探索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首先要了解这一实施方式的表层目标和深层目的。显然,表层目标是教会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课程教学;而深层目的则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和就业观,促使学生自主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期间能够自发地从各方面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素质;即以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目标指向,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质目的。

(2)具体实施中形成了:“作业分项推进,考试促使完善,大赛优化升华”的教育教学方式。

①“作业分项推进”――分项目以作业方式推进设计。

根据前期调查分析结论和学情实际,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应因教学大纲要求,依据课本理论知识,结合相关科学测量表,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分解开来,逐项推进,由认识自我-确立目标-措施制定;最后再合而为一,设计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例如,认识自我这一单元,就分解为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四个项目四次作业。这样,既降低了设计难度,又满足了教学进程,更重要地是符合中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认知顺序,教会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流程。

②“考试促使完善”――通过考试方式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更加完善的状态呈现出来。

具体实施中是以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内容之一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在1-2周内完成。考试内容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作业”呈现;在结合本年度相关优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范例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使学生设计出符合其本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③“大赛优化升华”――选择优秀的小样本学生们的规划设计,分级推荐其中较优秀者参加校级、市级及省级“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

到了二年级参赛时,经过时间的流逝,通过老师一次次耐心地面谈,教会学生反省一年级所设计的方案,在小样本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优化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分解目标的达成时间和相关措施:一次次完善自我认知,深入剖析环境,修正目标,商讨调整措施策略;不定期的进行交流探讨,学生能够不断优化设计,不断调整完善,使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更符合自身实际,更有可操作性,更加富有特色和个性;在大赛中得以升华。

(3)跟进课程结构改革,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调整。

为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常规化,学校应确保就业指导课程分阶段不间断地开设,并为每一位学生(远期目标)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根据“作业分项推进,考试促使完善,大赛优化升华”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认真教学,。在职业生涯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进行重组,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能。

现阶段应在高一开设“体验生涯”、“心理辅导” 课程和专业基础课,高二开设“创业指南”和专业主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三开设“中职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教程”课程、短期的“求职途径和面试技巧、方法”培训课程及“仿真模拟实习”技能实践课程等。

此外,笔者建议教务处、就业指导处和团委合作开设各类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如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校外志愿者活动等;另一方面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题活动,即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来校作报告、演讲等。

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本项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生涯有规划,前进有目标,本项研究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了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发展。对比显示:样本班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主动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1)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认清了自我。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心态较之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逐步理解了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是强化创业的教育,是贯穿终身的教育,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专业特点,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这三个班的中职生(特别是小样本的几个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了职业对个性的要求,不断地调适自己,使个性适应所学专业和理想目标的需要,为达成职业目标作好了前期准备。

(2)班级常规评比胜过其他专业班级。

在第一年的样本中,经过一年的实践,1005,1006班整体素质提高快,班风好。在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校常规评比中,1006班周周排名前三名。上学期我校进行的江苏省《职业道德与法律》“示范课、研究课”展评现场会中,三个班的班级风貌都受到参会来宾的好评。而在第二年的样本中,1204班更是荣获2013年市级先进班集体,学生荣获校“雨花之星”;1203班班风也有很大改进,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均反映较好。

(3)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学历水平的提高。

在第一年中,1002班许洋洋、史其隆,1006班许骏等同学参加了第二专业技能工种的培训与考证;这三个班的近二十名同学参加了我校与南信大合办的成人大专学历的学习;第二年中,1203、1204班多名同学报名参加了2014年2014年南京市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学生选手的选拔;近15名学生考试进入我校与南信大合办的成人大专学历的学习。

(4)规划设计比赛获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我。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设计比赛和社团活动,其心态较之前产生了更认真和积极的变化。

在第四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中,1002班马立超的《圆梦机电工程师》省级复赛获二等奖及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类三等奖;1005杨明珠的《十年》、徐桂香的《开一家可DIY刺绣店》省级复赛获三等奖。在第五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中,1203班的夏明星和1204班的黄敏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均获省级复赛获四等奖。

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本人认识到,学生在择业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和社团活动,以便使他们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如1002班黄道喜、吕运珍参加了校园网吧的运营;1002班张坤、洪义林、1006班杨礼、许友才、1005班的袁加伟、杨涛涛等加入了学生会,参与了对学生的部分项目的管理,其中张坤更是成长为校园广播站的站长;对于青苹果摄影、校园小卖部运营、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积极报名,主动要求参加,受到了校学生处的表扬;1203、1204班多名同学报名参加第二届亚青会火炬手公开选拔;多组同学组团参加了校“中华才艺”和“心绣未来 ”的海选;全体同学均参加了2014年市学生创新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

为中职学校实施有效性德育教学探索了经验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职学校可以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发展为抓手,从另一方向进一步改变了职业学校德育空洞和无效的状况,为探索德育的实效性创设了新的平台。

1.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职业学校的德育的确有其特殊性,空洞的说教往往效果不明显,而企业和行业对职工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将中职生德育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企业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现实双重结合,这样就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在其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

职校学习计划篇4

计划单列 单独招生

《方案》提出,针对贫困学生实行计划单列、单独招生,为他们接受优质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实现贫困初中毕业生100%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确保更多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深造。

在高中招生方面,建立统一的招生报名平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统一招生报名,实行双志愿填报制。各地组织初中学校指导贫困学生填报升学志愿,每个贫困学生在充分了解教育精准脱贫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中职招生简章等信息的基础上,填报升学志愿。

各地要择优遴选招生学校,确保贫困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原则上,每市选择1―3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全区或全市招收50―150名优秀的贫困初中毕业生;市直、县级普通高中(含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星级特色普通高中)要全部招收招生计划范围内报读的优秀贫困初中毕业生,城区籍贫困学生可优先选择市直普通高中。自治区择优遴选国家改革示范校、自治区示范性中职学校和行业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面向全区贫困学生招生。各有关中职学校要制定、优化招生工作方案,积极与各市教育局、初中学校沟通联系,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和咨询服务,确保新生报到率。

在大学招生方面,加大高等学校贫困专项计划招生力度,2016―2020年单列1.6万招生计划用于招收贫困学生和农村家庭学生。其中,国贫专项计划安排区内本科2 200个招生计划,主要面向全区34个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考生进行招生;自治区贫困专项计划安排区内本科第一批高校800个招生计划,面向国家及自治区级贫困县农村考生进行招生;精准脱贫专项计划安排区内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共13 000个招生计划,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

据悉,《方案》印发后,我区今年就安排了2 950个普通高等教育贫困专项招生计划,其中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安排950个本科定向招生计划,面向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安排2 000个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

统一管理 精准资助

《方案》提出,针对贫困学生,实行概念编班,统一管理,全程跟踪,建立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管理新机制,实现贫困学生100%结对帮扶,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

一是独立建档。结合扶贫部门提供的数据,全面对比排查,摸清贫困学生的具体学校和班级,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建立精准帮扶学籍信息数据(卡),单独建立贫困学生成长档案,配备专人管理,定期分析研究贫困学生的成长状况,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虚拟编班。在独立建档基础上,对贫困学生以校为单位进行虚拟编班,班级名称统一为“教育圆梦班”(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专业或企业名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以50人左右为一班,高等学校以30人左右为一班。目前各学段在校生从方案印发即日起编班,各学段入学新生从2016年秋季学期入学起编班,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凡是编入“教育圆梦班”的贫困学生,2020年前无论家庭脱贫与否,均享受该学段的所有优惠政策。

三是结对帮扶。建立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工作新机制,班主任(辅导员)为结对帮扶责任人,在思想教育、学业帮扶、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生活帮扶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服务,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贫困学生入校就读后,我区还将对贫困学生进行优先资助、重点资助、精准资助、全程资助,实现贫困学生100%获得资助,确保其入学生活无忧,安心就读。

对于就读普通高中的贫困学生,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按照现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给予贫困学生每人每学年平均2 000元资助,确保贫困学生全部享受该项助学金且获得最高档次资助。

对于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逐步推进实施贫困学生免除中职教育学杂费政策,按照现行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给予其中一、二年级贫困学生每人每学年2 000元资助,确保贫困学生全部享受该项助学金且获得最高档次资助。

对于就读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按照现行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给予贫困学生每人每学年平均3 000元资助,确保贫困学生全部享受该项助学金且获得最高档次资助。同时,积极引导其申请获得每人每年最高8 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并按需求保证每人获得一个学校勤工助学岗位。

全程指导 充分就业

《方案》提出,针对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全程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实现100%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或升学深造,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一是提升从业能力。遴选100个规模大、信誉好、能提供就业实习岗位的企业建立教育精准脱贫就业实习基地,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岗位见习、就业实习的平台。就业实习基地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组织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创业就业讲座,开展专业见习、职业体验、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二是加强就业指导。组织教师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对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后支持。同时,在各市和区直各高校、职业学校设立30个教育脱贫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整合企业就业资源,统计分析贫困毕业生基本信息,统筹规划贫困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将优质就业岗位优先向贫困生推荐;组织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指导;联合企业举办贫困毕业生专场“双选”招聘会,为每个贫困毕业生提供不少于3个的就业岗位信息,力争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是搭建择业平台。建立“千企就业帮扶联盟”,搭建教育精准脱贫就业帮扶企业联盟网站,为企业和贫困学生建立沟通平台。联盟网站公开联盟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招聘信息、援助计划和资助项目,为企业实施扶贫资助提供平台,为贫困学生了解企业和就业信息提供服务,实现贫困学生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对接,提高就业质量。

四是推动定向就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将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与企业用工计划相结合,设立企业订单班,订单班招生计划,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职校学习计划篇5

论文关键词:丹麦;职业教育;以人为本

丹麦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参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更多地来自于社会中低阶层,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职业教育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复杂性,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其专业设置与知识和产业更新紧密相连,因此职业教育内部所涉及的专业和学习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选择。丹麦根据职业教育和参与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探索出一条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1993年开始,丹麦政府就不断地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力图从宏观上建立一个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2005年推出的“实践导向青年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有学习障碍或学习困难的青年和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青年,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学习水平的、更强调实践训练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旨在为青年提供更为具体、自由、个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丹麦的职业教育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主要有:

实践途径丹麦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在企业学习专业课程。除了这种传统模式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途径,被称为“实践途径”,即学员可以选择企业内培训的方式学习基础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并评估学生在企业内所掌握的基础课程学习内容。无论以何种途径进行学习,最后都要通过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与测验,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水平。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喜欢在实践中学习的青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短期培训即在职业院校设立短期培训课程,为那些不喜欢在学校学习而急于寻找工作的青年提供一年半到两年的短期培训。这既满足了青年的自身需求,也满足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但却需要熟练技巧的行业(如零售、服务业)的用人需求。

“非完整资格认定”即对那些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足够毅力一次性获得完整职业资格认定的学生,拟定“非完整资格标准”,承认受训者先期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测试获得证书,意味着今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学习获取完整的职业资格,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额外资格认定”即受训者可以在职业资格之外增加学术教育内容,通过考试即可以进入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学习。额外资格认定计划的推出既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要,也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上述措施的出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满足了青年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丹麦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丹麦的职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体系上注重以青年需求为本加以改革完善外,在具体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也非常注意学生的需求,并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教育计划。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生进校之初,丹麦各职业院校会组织对学生现有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测评(在丹麦,只要完成义务教育就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不需要考试),包括现场操作测试、丹麦语、数学、英语等内容,有的院校还有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测试。这些测试的目的在于使学校了解学生真正能干什么,哪些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而学生却没有掌握的知识,从而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以下四类学生是学校特别关注的:

1.学习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或是有学习障碍,如语言和阅读困难等,或是不习惯学校学习方式,而更乐于实践操作。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一般会给他们开设相应的补习课程,帮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操作型学生,则会给他们安排更多的实践课程,让他们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学习。

2.少数民族背景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遇到困难,即使他们已经通过了丹麦语补习课,并通过了考试,但要理解脱离其生活环境的专业术语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少数民族背景的学生,一般会在开课前为他们进行一些专有名词的补习。此外,这些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其他学生相比更为困难,这时指导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3.行为异常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比较调皮,纪律性差。对这类学生除了最后不得已予以开除外,学校一般会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对出现的问题立刻做出反应,让这类学生时刻感觉到有一双无时无刻不在的眼睛关注着他们,以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如让学生在个人学习计划中给自己记考勤,要求他们每一次上课和下课之前都要向教师问好、签到等等。

4.学习优异生。在关注问题学生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学习优异生为代价。丹麦各职业学校为这类学生主要提供了两个途径:一是进入提高班学习,使已经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水平或者已完成普通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掌握更深入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以后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二是进入企业导向班,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现在或者以后在企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工作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制定与完善“个人教育计划”个人教育计划是丹麦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学生管理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要通过“个人教育计划”管理自己的学习。学生入学时,就与指导教师一起共同拟定一份个人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实现方式、学习活动安排等等。在制定个人教育计划时,主要是遵循学生的个人意愿,教师则帮助学生测评他们的前期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等,为他们拟定个人教育计划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教育计划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教师也会给予一定的监督,并且在计划受阻时,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计划进行更符合实际的调整。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后,个人教育计划也不会中止,企业师傅会与受训者合作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个人教育计划还被载入到一个名为“E1evplan”的电子档案中。“Elevplan”是丹麦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当于学生电子档案,上面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教育计划,还有学校记录的各种报告与笔记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时间表与旷课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监督。当学生进入企业接受培训时,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学生先前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活动进行了解,从而确定企业培训方案等。

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丹麦的职业学校还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范围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如长期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学生生活、行为表现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学生制定与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新生开学后,学校会很快地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有些学校在召开“入学座谈会”的时候就会组织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建立指导制度。就正式的指导制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般会每周一次或至少每五周一次举行正式的见面会。在每一次见面之前,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写一个书面的自评报告,促使学生经常反省自己,随时调整自己。教师在见面会上根据学生的情况,仔细聆听学生的汇报,并根据学生前一阶段的个人教育计划进展情况加以调整,或者帮助制定下一阶段目标,并使学生的目标更为具体和实际。除了固定的正式见面以外,教师还会与学生经常进行非正式会面,特别是对一些需要特殊指导的学生。除了指导教师外,丹麦的各职业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群体的建设,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学生感到有一个稳定的教师群体与他们共同努力,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当学生感觉到教师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和保护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启示

职校学习计划篇6

关键词: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技职教育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岛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台湾社会转型、技术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技职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学结合失调,毕业生的学用落差较大,就业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台“行政院”主计处2009年5月进行的人力资源调查,失业期在1年以上的劳动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1.95%;从就业者更换工作的频率来看,15~24岁之间就业者的转职率为12.35%,大专及以上者为6.48%,①均为同类比较中的最高值。这说明岛内大学生由于较少接触劳动市场,工作经验缺乏及对工作认识不足,导致毕业后不易寻获长期稳定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实用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不仅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还容易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台湾岛内学、官、校、企四方联动,推出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实施计划,试图解决技职院校中存在的产学结合问题,以达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

学界率先提出“最后一哩”学程设想及方案

“最后一哩”(last mile)一词原为电信专业术语,指电信网络从机房至用户端之间的那条线路。2001年,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沃夫(jason wolf)、吉依(natalie zee)出版的《最后一哩:宽频和下一个网际网路革命》(《the last mile: broadband and next internetrevolution》)一书中。2003年,著名华人企业家、已故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先生将这一术语引入技职教育领域,提出了“最后一哩”学程(last mile program)的概念,希望在技职学校与企业界之间置入一个新机制,将学校与企业界之间“最后一哩”的距离衔接起来。温先生还将“最后一哩”学程分为态度学程(attitude program)、知识学程(knowledge program)、技能学程(skill program)和创业学程(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四大类,强调“最后一哩”学程应成为培养 “k+a+s+e ”,即“知识+态度+技能+创业”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最后一哩”学程的设想提出后,得到了学界,尤其是岛内技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台湾的“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成为该方案的主要推动机构,按照其实施阶段的规划,将在岛内所有技职院校设置“最后一哩”工作站,每年都会推出电子课程供学生选修,并举行网上产学对话等活动。具体实施方案是,首先倡导对话,由技职院校的教学者与产业界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企业界的发展趋势与用人需求。然后帮助学校进行学程变革,即技职教育的教学架构和内涵必须能够与企业求才、用才、育才的结构相衔接,要求技职院校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开设“最后一哩”学程,课程由企业界的企业家、专业经理人或技术专家讲授,或将职场上应学习掌握的知识、态度、技能设计成电子学习课件(e?蛳learning object), 通过网络或制作成学习软件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的教师加以指导。最后通过网上学习的方式,将设计好的精品“最后一哩”学程教学资料放在专门的网络平台上向技职院校推广。学生完成学程后,到“最后一哩”工作站指定的网站进行相关技能或资格的认定,取得进入职场所必需的相应资格或技术证书。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将联系一些产业界领袖及人力资源主管、专家等举办产学交流活动,沟通企业界所需人才的职能规格、需求及对应课程,帮助毕业生顺利达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最后一哩”学程可增加学校与企业界对话的机会,对学校的教学目标有导引作用,同时也可降低企业招揽人才的成本,更容易定义及选择可用人才,可谓一举数得。

政府部门及时出台配套措施,

鼓励学校积极组织实施

“最后一哩”学程由民间基金机构在台湾岛内大力铺开后,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认同。2003年9月,台湾前“教育部长”黄荣村在全台教育发展会议中鼓励技职校院应发展特色,培育各级各类实用导向人才,师资及课程应朝向产学合作方式重新检讨规划,应结合区域或相关产业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学程计划,以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的综合(再学习)及实务经验,建立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的平台。2004年8月18日,台“教育部”决定从2004学年度起,启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试办计划,第一批预拨1000万元新台币资助技职院校与产业界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并于9月组成审议委员会,针对各校提交计划的特色择优提供资助经费。试办计划中提出了考核的具体指标,要求参与该计划的技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修习完就业学程后,就业率要达到80%以上(除服兵役外),台“教育部”审查达标后方可择优提供资助经费。其具体实施流程包括以下11个方面:

1.校方寻求产业界合作。技职院校通过当地就业辅导机构、产业或同业公会及产(企)业人士等渠道了解当地或邻近区域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产业同业公会及地方厂商,了解当地产(企)业对技职校院设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支持度与配合度,进而筛选出具备合作意愿的产业同业公会及产(企)业单位。

2.配合合作产(企)业界遴选合适系科或规划学程办理。学校成立专门单位推动就业学程建设,受资助的系科要邀请邻近学校相同或近似之科系共同参与规划或开设课程。

3.建立对话平台。学校系科与合作厂商共同成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执行委员会,通过举办座谈会及既有的产学合作、实习合作等交流渠道,建立多元双向的对话平台。

4.评估学生现有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执行委员会应评估学生现有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依此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

5.开设课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既可以在各系科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也可以增加新的课程,按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指与产(企)业界直接接轨之课程(含专业知能、实务、态度等);“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指现有系科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就业学程的教学方式包括参观、见习与实习等。

6.规划师资。师资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产业界师资以讲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务经验课程及实务专题(制作)为主,重实务能力的培养。

7.设备。利用产(企)业的设备或使用校方现有设备。

8.建立学生能力评量机制。所有选修“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学生要建立个人学习历程档案,收集学生的就业期望、基本能力(知能、实务能力、证照认证)、学习与工作态度、实习表现、专题研究(制作)成果等重要资料,确保未来学生的能力符合对口企业的需求。

9.教学实施。确认课程、师资、场地与设备准备就绪后,学校辅导学生选课,并严格考查学生出席状况与教学成效,调查学生学习成效及对课程的满意程度。

    10.辅导就业。学校应于计划实施日起,至少每两个月与合作的产(企)业、就业辅导机构及相关单位召开一次就业媒介协调会,并采取多种措施辅导参加“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毕业生适才适所、充分就业。

11.回馈修正。就实施结果检讨修正相关课程与配套措施。

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执行完成后,各校须提送全期计划执行成果报告,并将执行成果公开上网,“教育部”将召开审查会议,审核各校全期计划执行成果报告,根据执行绩效成果评鉴给予经费资助,并择优选取执行绩效良好的学校在全台进行观摩活动,倡导其技职教育特色。2004学年度的“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原本以10所学校为试办单位,但实际上该年度共资助了22所院校的学程计划,资助金额总计约新台币1156万元。②

为了促使岛内技职院校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列为例行性课程,切实落实辅导学生充分就业的主要目标,2005年8月1日,台“教育部”向各公立、私立技职校院了《九十四年度“教育部”补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奖助要点》,以奖励机制奖助办理绩效良好的学程。该要点公布了“教育部”奖助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绩效指标,包括计划的准备度、计划的实施情况、计划实施后师生表现及学校配合情况等20项细化要点,鼓励各校扩大办理。2006年,“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又被纳入另外两个同样由“教育部”主导的奖助计划——“专科学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项目计划”和“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为继续扩大更多技职院校参与“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2007年6月20日,台“教育部”以台技(三)字第0960086835c号令修正了《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规定凡公立私立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只要学校财务及会计制度健全,且最近一年内无重大违规事件,并且具备三项要件③中的两项,即可申请资助。该年度各技职院校共申请奖助项目48项,经审核择定,最终奖助了19所院校的41项学程计划,奖助金额合计新台币700万元。④

2008年8月4日,台“教育部”和“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以下简称“劳委会”)联合召开了大专院校就业学程相关计划第三次协调会议,商讨和修订《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决定由两部门相互配合,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并实行垂直分工衔接性整合。即先由“劳委会”对相关技职院校的就业学程计划进行实质资助,再由“教育部”根据其前一年度执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实施情况及成果进行绩效审核,择优核定奖助经费,每项最高奖助新台币30万元。为规范此项计划的执行,2008年9月4日和2009年12月16日,台“教育部”先后以台技(三)字第0970159235c号令、台技(三)字第0980064846c号令的形式修正了新版《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鼓励学校联合区域或相关产(企)业,协助志愿就业毕业生与产(企)业界接洽,并以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在学最后1~2年的综合(再学习)、跨领域创新及实务经验。2008年度,“教育部”依照“劳委会”对技专院校执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评鉴成绩,奖助了在各领域排名前20%的技职院校,共计奖助10个领域37项;⑤2009年度奖助了在各领域排名前30%的技职院校,共计奖助9个领域45项。⑥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评价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体现了台湾技职教育以实用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实用是决定技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课程设计强调专题制作、实务取向、结合证照考试等,学校教育与职业市场紧密结合,教育与市场人力需求密切连接,通过培养能立即上岗的实用型学生,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找到对口的就业单位。

台湾的大多数高等技职院校由民间产(企)业界创办和经营,有利于“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大力推动和实施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借助民间的力量,企业界直接办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台“教育部”统计处2009年8月的统计数据,台湾岛内的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总数为78所,其中公办院校只有17所,占21.8%,私立民办院校有61所,占78.2%。⑦由此可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与产(企)业界的联系甚为密切,产学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极大地保证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积极主动推行。

台湾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实施“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教育部”先后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支持的力度,都使各技职院校在具体操办“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时有法可依、心中有数。此外,台“行政院”劳委会也会同“教育部”一起建立了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为“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实施设置了保障体系。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启示

台湾岛内各高等技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的“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对大陆的高职教育,尤其是在产学结合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即将组织实施,国内也面临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结合能否落实到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台湾推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经验来看,职业校院尤其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应与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实时对接,这就需要建立产(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在这个嫁接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校企双方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其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构官、学、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体系。此外,学校要大胆进行课程体系创新,要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与规划,编写能够紧跟技术更新的实用对口教材,确实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满足教、学、用三方的需求。

注释:

①台“行政院”主计处人力运用调查2009年统计结果综合分析,http://stat.gov.tw/ct.asp?xitem=25746&ctnode=184

②台“教育部”秘书室:2005年度施政绩效评估,http:/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766

③1.2004学年度课程小组内业界代表人数在30人以上;2.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专任教师至业界服务总时数在100小时以上;3.2004学年度毕业生就业率达60%以上

④(台)《高教技职简讯》第11期,http://news.high.edu.tw/news011/2007103

105.asp?c=0500&vers=011,2007-11-10

⑤(台)《高教技职简讯》第25期,http://news.high.edu.tw/news025/

2009010902.asp?c=0500&vers=026,2009-

1-10

职校学习计划篇7

【关键词】 网络教育;教学计划;学分制;课程模块化;课程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44―04

前 言

定位于成人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网络教育面向的学习者大多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接受网络教育不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是更重视实用技能的提高与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本专科生源素质有所提高,原有学历补偿性教育正向提高性教育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正向成人素质教育前行,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教育及素质的教育。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也称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编制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学习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应该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多规格、学制弹性灵活、课程模块化等原则,制定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水平提升的专业教学计划。本文在反思现代远程教育现有教学计划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学计划改革思路。

现有教学计划问题分析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主要参考和借鉴了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教学计划,其特点是以阶梯式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严谨,理论性强,这对于传统院校的精英教育目标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网络教育院校与传统院校相比,面临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目标定位与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为其主要目的,所以,全盘照搬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是不合适的。调研发现,试点院校80%~95%的课程为纯理论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严重缺乏,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足,根本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业内比较普遍的完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推行也显露出一些弊病。各试点院校在借鉴传统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着人性化、民主化原则,大力推行学分制。以网上人大为例,学院采用基于互联网教学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制度,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课程,这样做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学力强的学习者可提前结束学业,学力弱的学习者可以推迟毕业时间,这给了远程学习者最大的自由与灵活。但完全学分制的应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效率低,学习过程监控不力,因传统学习习惯影响而严重依赖教师的学习者常常在一大堆课程面前无所适从,会出现随意选择课程、不顾课程关联或逻辑关系、将必修统考课程安排靠后影响考试和毕业等问题,更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习信心;更有部分学习者(比如专升本)在一年内修完所有课程,学习质量无法保证。从管理角度考虑,由于选课太放任而导致相应的教学辅导、学习支持等工作量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整个教学工作安排。完全学分制并不完美,如何根据我国远程学习者学习特质和成人学习特点来有效安排教学计划,是教学计划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学计划改革目标

教学计划应充分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网络教育教学计划的改革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调整课程结构,以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突出专业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应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安排,提高远程学习效率。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针对网络学习者90%以上是在职成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从两方面实施改革:一方面,课程设置向职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压缩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和各项技能培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更“专”更“精”; 另一方面,大力增设各类有益于拓展学习者视野、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公共选修课程,例如人文、健身、财经、生活类课程,开展广泛的通识教育,使学习者所学知识更“宽”更“广”,这也是未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上,目前主要有五种管理模式,分别是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年制管理模式、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班主任管理模式、混合管理模式。有些试点院校采用统一的学年制管理模式,通过统一学习计划、集体选课和集体预约等方式实现学习者的高交费率、高选课率和高预约率,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保持较快速度。将学分制与学年制、学期制相结合,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行为,但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领域可合理应用。

教学计划改革探索

1. 课程职业化

网络教育教学对象90%以上是在职成人,具有职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他们更期望通过远程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当前参考全日制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主要采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性很强,实用性不足,缺乏职业针对性,学习者学习兴趣不高,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更为具体,更体现了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实用课程是成人学习者更需要的。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计划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能力化和技能化。尤其在专科阶段,更应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大比例技能型课程,降低理论课程比率;而在本科阶段,则逐渐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理论素养,适度提高理论课程的比例。总之,需体现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一体化设置课程的原则。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的教育应根据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设置课程,以分别达到各自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学习者从中等教育起步完成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育提供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学习计划。

当然,课程的全面职业化和实用化要建立在全面深入的职业和岗位分析基础上,要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从工作实际出发,对社会需求反应迅速,要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实践,让社会参与职业类课程的制定与实施,这些当是未来课程改革的纲领。

2. 课程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比较广泛地运用于技能性知识教学。所谓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中常有多个职业方向,可将不同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比如,与市场营销专业最贴近的职业方向有营销师、管理者、市场销售人员和市场调研策划人员,可设置各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兴趣或未来职业方向自主决定选修相应等级模块课程。目前试点院校的课程服务普遍提供到专业为止,没有针对职业方向进一步延伸。

课程模块化优势明显,首先是各模块培训目标明确,都以掌握专项技能为目的;其次是学习者可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是便于教学计划更新,以后在该专业大类范围内,开发新专业时只需对专业教学模块作出修订即可,从而使新专业的开发周期缩短,效率提高,适应市场的需要。

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建立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整个教学计划应安排一个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习相关职业群的通用性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U)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被划分为核心课、加深课、加宽课和选修课。我们可以尝试将全体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通识教育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些公共基础学科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政治课等;职业技能模块是根据职业分析而建成的职业类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拓展类课程,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可以包含的内容有:职业规划、法律普及、文学素养、理财知识、电子商务等。

3. 学分学期制相结合

学分制是现代社会中各高校努力追寻的方向。完全学分制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学习者的自,但无限制的灵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和学习效率低下、选课逻辑混乱、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等,学习课程的系统性难以保证,势必影响学习者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还会出现凑学分现象,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等资源容易造成浪费。有学者指出,单纯的完全的学分制并不存在,像美国最早实施学分制,但也广泛结合学期制、学季制、三学期制等,英国高等教育一般是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日本在本质上也是实施学分学年制。我们要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在保障其学习自的前提下,综合其它办法来提高远程学习效率,学期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的行为,但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结合普通课程一般需要4个月的学习周期,综合分析当前部分院校实施的双学期制和四学期制弊端,笔者提出“三期三考”设想,即把一年划分为三个学期,一年举行三次集中课程考试,也就是说每个学期含四个月时间,学期末举行课程考试。这种“三期三考”设想不同于国内外比较普遍的三学期制。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都采用春、夏、秋三学期制,其中春和秋学期为长学期,一般为16~19周,夏学期为短学期,一般为8周左右,普通课程在长学期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小学分课程等在短学期开展,国内的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从2005年起都陆续实行三学期制,这有利于实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其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而网络教育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本身就身在实践岗位,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需额外的实训教育,三学期制设想主要是基于课程的学习周期、全国性考试组织周期和成本等因素而提出的。

三期三考不是单纯的学期制,而是学期制与学分制的结合,思路是对必修课采用学期制和固定的教学计划,对选修课仍然采用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任意选择课程模块或课程,只要选修课学分达到该模块要求的总学分即可。这一方面可保证必修课的逻辑教学,使教学、辅导与考核统筹安排,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针对选修课的选课制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照顾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取向,有助于实现充分的个性化教学与服务。

当然,从个性化、人性化角度考虑,学期制的安排并不是死板的一刀切。学习者由于个人情况如出差、怀孕等无法按时学习和考试时,可申请取消学期中某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学习者自主选择的选修课,选课后一段时间内也可以退课。

4. 提高选修课比例

学分制实施的前提是提供充足的选修课程。在目前的试点院校中,虽然学分制被广泛采用,但各院校选修课程比例仍然偏低,专业理论等必修课仍占绝大部分比重。比如人力资源专业,在随机调研的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上海大学、江汉大学等院校,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基本在15%~25%之间,各学校选修课比例不高、跨度较大。再如市场营销专业,在随机调研的西南大学网院、浙江大学网院、衡阳技师学院、四川大学网院、南开大学网院等院校,选修课比例仅在0~20%之间,有50%的院校选修课比例竟然在5%或以下徘徊。这对于学分制的开展是不利的。

在教学计划改革中,大幅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是重中之重,目前,人大网院各专业各层次的选修课比例在18%~35%之间,若实施改革,选修课比例将整体提高到40%以上。

5. 增设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的目的是鼓励学习者全方位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活跃校园氛围。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习者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获得一定竞赛奖励的学习者赋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不收学费。这可促进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建设虚拟校园、建立在线学习共同体、降低学习孤独感、丰富远程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在具体实施方面,创新学分可以附加学分的形式呈现,总学分的小比例部分(比如5%)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不交学费,不增加学习者经济负担。没有获得创新学分的学习者,需要通过选修其他课程来获得相等于创新学分的学分,从而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新旧教学计划比较

根据课程职业化、课程模块化和学分学期制相结合的设想,新的教学计划可包含以下课程模块(以原教学计划中专科80学分和本科150学分为例):

总体而言,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中,职业技能课程比例大幅提高,将占总课程的20%以上;选修课程比例也有较大提升,基本占总课程的40%以上,而原有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比例一般在15%~35%之间。新教学计划中,专科阶段强调技能教学,必修课比例最低,专业理论课比例最低,而选修课、职业技能课程比例最高;本科阶段强调一定的理论素养,所以专业理论课比例提高,选修课比例降低;跨专业层次由于有先修课,所以必修课比例最高,包含15%的必修先修课。原有的专科阶段、专升本阶段总学分由80学分全部调整为85学分,这5学分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而高起本阶段的150学分中,增加了分的创新学分,课程学分降低,以减轻学习者学业负担,同时有利于鼓励学习者多参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共建虚拟校园。

讨 论

学历教育是目前远程教育的主体部分,但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现代远程教育很可能将逐步向非学历教育转型,课程的职业化、模块化不仅是满足在职成人学习者当前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远程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但教学计划的改革牵涉到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改革中难免遇到各方阻力,尤其是职业技能课程的全面建设、与证书认证机构的合作等都将是庞杂的大工程,是教学计划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结合院校教学目标,在培训市场广泛考察成型的相关课程,出资引进应该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思路还有待实践检验,同时也旨在抛砖引玉,希冀与同行共同探讨网络教育教学计划该如何做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等. 面向成人的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与方 法[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2] 搂一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DB/OL]. 省略/y-jxgg/kcgg/11696.shtml

[3] 刘重庆,徐国庆. 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方法[J]. 职教论坛,2001,(3).

[4] 张生明. 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N]. 中国教育报, 2008-2-28(3).

[5] 刘春生. 职业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职校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注册制;招生;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多样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办学主体多样化。由原来的国家单一办学模式发展到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教育、私人办教育、企业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第二,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全日制、非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第三,培养目标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分别培养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第四,培养方式多样化。有学徒式、研究讨论式、授受式等。第五,高校的招生制度改变了过去大一统的做法。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以及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有不同的招生办法。安徽省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形势下,自2002年以来,对高职院校进行了注册制招生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开始进行注册制预科班的招生,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注册制是一种新型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很多不足,对注册制学生的管理与培养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对其加以改进。

注册制招生与培养

注册制模式注册制学生简称注册生,所谓注册是指向有关部门登记备案,取得某种资格,因此注册生是指未达到某种教育的入学条件,向有关教育部门登记备案后获得该种受教育资格的学生。注册制招生是高校招生工作的一项新探索,是“宽进严出”的一种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形式,自2002年开始,在安徽省试点招收学生。注册制招生的对象为参加秋季高考,文化课成绩在230分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2002年)。2003年,其招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且成绩低于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投档分数线40分的考生。采用单独编班、教考分离的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由安徽省教育厅制定教学计划,前两年,学生每学期结束后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考试(即后文提到的省统考),考试合格者准予毕业。一般每学期的考试科目三到四门。后一年由各校自行制定教学和实习计划,省教育部门不做具体要求。

注册制预科班模式注册制预科班模式简称预科班模式,是在注册制招生的基础上实施的,2004年,安徽省在6所高职院校试办了注册制预科班,到2005年,进行注册制预科班招生的学校陆续增加到8所。据介绍,预科班学生在预科期内实行单独编班组织教学,既要补习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要学习部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由省教育厅制定。学生学习一年后,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自第二年起转入高职阶段学习,考试不合格者则被淘汰。预科班的招生对象为参加过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学生,总分在200分(2004年)、220分(2005年)以上者可免试进入预科班学习。注册制预科班实行一年预科、两年高职的学制,招生对象是已与企业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且有安徽省户籍的应届与历届高中、中专、中职、技校的毕业生。

注册制与注册制预科班

两种模式的利弊分析

注册制模式注册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招生与培养模式,对于扩大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使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行教考分离、全省统考的方式,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注册制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为时两年的统考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的获得,也不利于各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因为高职教育本身修业年限不长,一般都是三年,而大多数院校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半年多为安排学生到具体单位实习时间,有些学校学生的实习时间甚至达一年,因此,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两年。前两年的省统考主要侧重于基础课程,尽管也涉及专业课目,但对于培养具有某个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来说,这几门课程还远远不够、形成不了体系。另外,由于统考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教育厅每年将各校的考试结果公布,并据此决定各校下一年的招生数量),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得不一心向考,因此在省统考科目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学生自然就无心向学。另外,各校为提高统考通过率,对自己校内开设的课程要求不高,有些学校甚至不做要求,这便造成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不足,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的局面,所有实施该招生模式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区别不明显,学校的特色难以体现。

预科班模式预科班模式作为注册制模式的后继产物,克服了注册制模式的一些弊端,即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各校的培养特色,但一年后的淘汰则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一年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取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将部分学生淘汰后投向社会,不仅给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安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新培养方案及其相应要求

基于对上述两种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美国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给予咨询和指导,选择适合的课程计划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笔者提议,建立一新的注册制学生培养方案,该方案应通过建立一套注册生课程培养体系,结合学生咨询指导机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出不同出路的人才。整个课程体系可由四个课程计划构成,即预科课程计划、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这也是在美国职业教育中受到青睐的几种方式(具体流程见下图)。转贴于

预科课程计划是后三个课程计划实施的前提,提供低于学院水平为时一年的补偿教育,即通过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补偿高中阶段教育的不足,这有利于后三个课程计划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高职人才比较全面的发展。在预科课程实施期间,咨询与指导应同时有效地进行,这对于学生选择后三个课程计划及自我定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在预科课程计划实施完成之后进行。立志毕业后马上工作的学生可选择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已与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如上文提到的注册制预科班的学生)适合于选择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而希望继续到更高学院进行深造的学生则应选择学位证书课程计划,尽管这类学生所占比重不大,但高职院校提供这类教育服务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弥补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不足,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术理论型优秀人才的埋没,也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的职能,扩大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运用该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既可以克服注册制为时两年的全省统考所造成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学校培养特色不突出的弊端,也可以避免预科班一年后的残酷淘汰,对于预科课程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在后两年除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外,要求必须加修或补修一些相应或相关的课程,直至拿到学分。当然,这种做法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部门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支持,还要加强对学校教育过程的监督;各校要严格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除要做好各课程计划的安排和选择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咨询指导及教师的选聘使用工作。

具体的实施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与课程的选择上,学校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安排。注册生课程培养体系由四个课程计划构成,每一课程计划中课程的安排及选择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思考。第一年预科课程计划不仅要为高职人才较全面的发展提供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的补偿教育,而且还应提供有利于后三个课程计划开展的通识课程,如社会学、伦理学等。第二、第三年开展的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与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选择课程,如参考同类院校课程的设置、征求专家及专业领域教师的意见等。

其次,在教师的选聘和使用上,学校要根据不同课程计划的目的做出多样的选择。要有担任预科课程与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担任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和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课程计划教学的专业(职业)教师,也要有从公司和用人单位聘请的担任实践技能课教学的教师,还要有从大学聘请的担任学位证书课程教学的教师。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聘上一般要求有学位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而且往往对后者的要求(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更高,从大学聘请教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满足有志于继续深造求学学生的需求。

再次,在学生咨询与指导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中肯的意见和正确的引导,要尊重学生,不要强制性地否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尽管有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自己的定位偏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也不应该打击学生,瞧不起学生,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选择适合的课程计划,进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最后,培养方式的变化对教育部门和各校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门要采取重视的态度,相应的职能部门应认真对待,做好各自的工作,严守各自的职责,在对教育结果考核的同时,结合其他管理途径对各校进行教育过程的监督。学校不仅要根据自身特色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做出合理选择与安排,还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针对注册制“宽进严出”的原则,严把质量关,严格实行学年学分制的管理,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的检查与监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家将投入100个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院校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机遇期。因此,对高职院校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显得很有必要,注册制模式将会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5-191.

职校学习计划篇9

关键词 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26-05

技职教育与台湾经济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技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曾造就过台湾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学校纷纷追求改制升格,致使技职院校学生以升学为导向,技职教育学术化发展倾向造成的“学用落差”引来外界阵阵批评。强化产业人才培训、结合产业需求改进技职教育已成各界共识。2012年,颁布“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借以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及人力供需失调等内在问题。2013年1月,台湾教育部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基础上继续颁布实施为期5年的“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旨在贯彻落实“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平衡台湾人力供需[1]。具体而言,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实施策略具有不同以往的特殊体现。

一、明确以“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为目标

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教育为配合政府提升台湾国际竞争力,绩优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绩优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造就了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台湾技职体系学校共计246所,其中,高级职业学校155所、专科学校14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7所[2]①。然而,伴随技职院校改制升格而来的是技职人才“学用落差”的加大,产业人力供需的失衡,技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招生入学渠道上,技职教育理应重视实务操作技能,但升学制度却仍以纸笔测验为主,难以凸显技职教育特色。考试方式僵化、缺乏甄别度的问题成为学界诟病。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技职教育在落实实务教学的配套措施上显有不足,甚至“南部有技职学校还在用30年前的旧教材”[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产学连接不够深入紧密。大量技职专科转型为学院或大学之后,师资聘任也越来越注重学历的提升,新聘师资尽管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却不具业界实务经验。不仅如此,技职院校对教师绩效的考评也逐渐加重SCI等学术论文数量指标权重,甚至要求博士生毕业也要有SCI论文,技职教育学术化倾向日益明显。

技职教育学术化的后果就是“学用落差”的加大,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人力供需的矛盾。如台湾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才所言,“电机、机械、自动控制等领域,要做出好产品很困难,但这些都不是SCI接受的论文。最后机械系都去做SCI喜欢的微纳米技术,结果机械系博士毕业后连机械图都看不懂”[4]。针对技职教育近年来产生的各项问题,台湾教育当局自2010年至2012年曾推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第一期),积极引导技职院校在师资、课程、人力培养及产学研发等各项制度层面逐渐回归“务实致用”。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界对技职教育应培育各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期待与日俱增,对此,台湾当局也快速作出反应。2013年,启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202亿新台币继续改造技职教育体系,以期通过增加经费与资源投入,促使技职院校充分发挥技职教育应有的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功能,以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各级技职院校毕业生都具备立即就业的能力;致力于强化技职院校师生“务实致用”能力,紧密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过渡;致力于重塑技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突出以“技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为特色

技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是“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贯穿始终的策略,也是实现“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目标的重要举措。从系科设置、课程安排、设备配置、教师聘任、就业指导到专业证照,无不体现“务实致用”的技职教育特色。众所周知,技职学校在教学上所需的机器、厂房等相关设备经费需求远高于普通教育,台湾技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数量相当,但技职院校经费只占高教经费的32%[5],导致技职院校培育技职专业人才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台湾“教育部”技职司司长李彦仪指出:“近年来技职院校偏好设置成本较低的科系,例如商、管理类科人才过剩。传统工科需要大量设备,一台机器动则数十万元,学校较不愿开设。”[6]对此,台湾“教育部”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中对高职与技专院校系科的设置进行盘点,建立系科对应的产业需求机制,优先辅助高职及技专校院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类科成本高且基层技术人力缺乏的相关科班设备。同时,为彰显技职教育务实致用的精神,培养学生完整的专业实务能力,“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各科类实务课程衔接产业需求的弹性机制,以发展学校特色。尤其为培养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能力,实务课程注重配合产业需求及围绕社会期待加以改革,教学内容则以“培育学生具有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加以更新。

产业转型发展的速度与技职院校教学实习设备的更新速度形成显著落差,严重影响教师的实务教学及学生的实作学习。台湾“教育部”2009年曾从4年5千亿新台币的特别预算中提取20亿元用于补充国立高职院校实习及教学设备,切实增加学校实务教学资源并提升学生技术及实作能力。然而,2009~2012年间,不仅国立高等技职院校仍有部分设备未得到更新,而且大多私立高等技职院校及台北、高雄两地技职院校的设备也与业界相距甚远,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面对已有设备与产业设备衔接不恰的矛盾,技职教育再造第二期专门配置80亿元作为技职院校设备更新的专项经费,并明确提出三个要求:一是提升高职及技专院校基本教学课程所需仪器设备;二是对焦产业需求,精进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科类适用的设备,培育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实务能力;三是缩短应用研究与产业研发的落差,建立业界捐赠设备平台,鼓励业界捐赠学校设备。

三、坚持以“增强教师实务与教学能力”为策略

在第一期技职再造方案中,台湾“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重要议题,鼓励学校聘任具有实务经验的新进专业科目教师,提高新聘专业科目具有实务经验教师占所有专业科目新进教师的比例。经过第一期方案的实施推动,具有实务经验教师占所有教师的比例已逐年增长,辅助技职院校教师研习服务也切实强化了教师的实务经验。但是,受经费限制以致辅助教师到业界研习的额度有限,专任教师参与研习的数量太少,参与意愿不高。为突破以上困境,台湾教育当局继续将教师实务增能策略纳入“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中,并修正以往做法,鼓励学校结合系科本位精神,由系所寻找潜在合作厂商,将员工培训、职前训练、设备共享的观念,透过教师深度研习的机会,协助教师学习新技术,并将研习成果回馈教学及产学合作。教师增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遴聘业界人士到高等技职院校协同教学

为全面推动技职教育课程与产业接轨,教育部门鼓励技职院校遴选业界专家共同规划课程及协同授课,以培育具有实作能力及就业能力的人才。第一期实施效果显示,技职院校选聘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的做法深受学生、教师及产业界认同,不仅深化了技职教育的实务教学,加强了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接轨,也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产业科技相关知识。然而,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的时间有限(每学期最多6周),致使那些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授课的课程难以深化。不仅如此,第一期技职改造仅辅助那些开设实用技能课程及产业特色需求科类的学校聘任业界人士协同教学,而非适用于所有技职院校。为此,“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继续推动聘任业界人士到校协同教学,并将资助范围扩大到所有技职院校。与此同时,台湾各技职院校纷纷响应号召,遴聘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

(二)新聘具有业界经验的专职教师入职任教

第一期技职教育改造方案实施后,高等技职实用技能课程及产业特殊需求科类逐步实行“双师制度”,要求新聘专业科目教师需具有与任教领域相关的工作经验,即近10年内具有与任教领域工作经验相关的业界实务经验者,其担任教师前在相关业界需已累计工作3年以上或兼职工作年资6年以上。以此弥补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接触并了解与业界相关技能和职场状况,事先为毕业后的职场需求做准备,增强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能力。然而,具备业界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才往往不具备高学历,技职院校只好在学历要求上对新聘教师做出让步,对具备业界实务经验的教师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即可。尽管如此,要吸引具有业界实务经验者转向技职院校任教也绝非易事。因此,技职院校从现任教师着手,选派现任教师赴业界历练,以获取实务经验。如高雄餐旅大学鼓励并选送教师赴公民营机构研习,接受证照训练或出国进修,汲取餐旅业界服务与管理经验[7]。

(三)调整专业教师评鉴考核指标为实务趋向

技职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而评鉴考核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武器。通过评鉴指标对教师专业进行考核,能够使教师了解自身专业表现,反思自我教学成效,进而鼓励教师不断持续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学品质。然而,当前技职院校评鉴对教师升等偏重于学术研究,对教师取得职业证照或现场工作经验的比重仍然偏低,致使技职院校教师为求升等,多不以其见长之实作为主要方向,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愿也不高,最终导致技职教育培育的学生实作能力日减。鉴于此,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尤其鼓励技职院校以教师的技术报告或产学研发成果作为升等及教师评鉴指标。技职院校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以产学合作培育人才作为教师评鉴的重点,以研发成果专利数、技术转移、产学合作总数、产学合作总金额为产学合作的评鉴指标。如今,产学合作人才培育的成效、教师至产业界历练获取的实务经验、产学合作获取的价值、合作厂商的满意程度等维度都已成为学校对教师评鉴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落实以“促进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为归宿

台湾早期的技职教育之所以深得人心,在于各级技职教育均以人力养成及就业安置为目标,具有终结教育的性质,与普通(非技职)教育有十分明显的区隔。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产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具有浓重的工具性色彩。也正因如此,早期技职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为台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甚至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命脉”[8]。然而,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台湾当局实行教育松绑政策,广设大学,提高教育程度,对技职教育传统的“终结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原本位居社会主流的技职教育不但逐渐式微,其定位也日渐模糊,在社会上的声誉更是一落千丈,成为学生与家长的次等选择。要改变技职教育的境遇,必须回归技职与经济发展的天然联系,从促进学生就业入手改变人们对技教育职的偏见。尤其近年毕业即失业问题严重,家长与学生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务实的情况下,技职教育更应抓住机遇,以“促进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为突破口,重塑技职教育的美好形象。因此,台湾教育部在推动“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时,特别强调要将学生就业率纳入技职院校评鉴及奖励辅助指标体系中,实现教育与就业接轨。

技职教育与就业接轨除了通过紧密联接产业发展使技职教育所培育人才更贴近产业需求之外,还可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平台提高技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以实现。此外,鼓励学生获取技职院校与产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证照也是间接提高技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别提出“选取6~8所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平台”及“奖励辅助高职院校依据技能基准,与业界共同规划课程,并协助学生取得职能导向课程品质认证的结业证书”等策略。技职改造计划实施后,各学校纷纷打造区域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具有成熟技术和已获发明奖项的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活动,加强技职院校与周边产业及社区的联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既能够为学生带来经济商机也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效率倍增,受到技职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面对证照种类繁多但未能对应产业需求的实际,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中提出,从2014年开始,逐步实施“证能合一”的策略,结合教、考、训、用,制定出各产业的职能基准,以此设计专业证照以供学校课程设计参考。教育部期望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专业证照的效用。

五、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特征与经验

(一)务实致用是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最大特征

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基础上,对技职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以及质量化评估指标都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强大的资金投入为技职教育的深化改造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与保障。相比同年实施的“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2013~2016年)的拔尖性与竞争性而言,“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的辅助对象包括所有技职院校,弥补前者之不足。“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对台湾技职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务选才,有效降低少子化对学校招生的影响。少子化导致的招生问题是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影响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定位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期改造计划”在技职院校全面落实“实务能力”选才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技职院校的招生竞争压力;二是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有助于解决青少年严重失业的问题。

(二)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实施效果需审慎考量

尽管“第二期再造计划”提出的各项政策都紧密结合人才培育满足产业需求的务实致用理念,但是,从实践的角度审视该计划的各项策略,在具体落实的可行性和执行效果方面仍不尽如人意。如,为提升技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技术人力,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继续推动“落实学生校外实习”策略,并将实习地点扩大为校内外及海外的企业研发单位。纵然“教育部”已通过建立企业公会交流平台,鼓励业界与学校合作并提供实习岗位等办法投入政府资源,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科类都能找到实习合作的企业,或能与实习机构规划专业实习课程。以电子信息科类为例,专业和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要投入大量时间才可能完成新手培训,而学生实多是短期行为,企业没有足够诱因为学生短期实习提供职位和机会,企业也不愿意将电子产业的研发交给新手处理,学生获得校外实习机会绝非易事。尽管“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曾就不易提供实习岗位的产业类别提出“设立模拟实习公司”的做法,但具体操作的可行性极待商榷,模拟公司设立后谁来管理、谁带学生以及用什么来带学生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最后技职院校不得不将此科类的学生安排到生产线实习,实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总体来看,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所内含的制度调整(政策统整、系科调整、实务选才)、课程活化(课程弹性、设备更新、实务增能)及就业促进(就业接轨、创新创业、证能合一)这三大面向九大策略的实施在进一步提升台湾技职教育质量和培育符合产业需求技职人才方面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为台湾技职教育未来发展奠定更加深厚的根基。同时,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提出“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以及“无论高职、专科、技术学院毕业生都具有立即就业的能力”、“充分提业发展所需优质技术人力”、“改变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观点”的期望都与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人才培养学用脱节困境及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不谋而合。其提出的整合政府、高校与地方资源引导产业界共同培育产业需求技职人才,引领技职教育实务研发在境内外市场胜出以改善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认识等成功策略经验无不能成为大陆技职教育改革的有益参考。

Analysis 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Stage Ⅱ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ycling Programs”in Taiwan of China

LI Ling-l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Abstract Following the 3-yea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ycling Program (2010-2012)” promulgated in 2010, Taiwan launched in 2013 the stage II Program, which proposed nine strategies mainly focus on the system adjustments, curriculum activation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The new program plans to appropriate NT$20.2 billion in five years to reform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ing at raising it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The Stage II Program is the efficacy extension of th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ycling Program”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measure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skills, strengthen the pragmatic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hange social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Taiwan; stage II recycling program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4-04-13

职校学习计划篇10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英国伯明翰大学;应届毕业生计划;行业定制班

一、英国伯明翰ACCA应届毕业生计划

伯明翰大学始建于1825年,是英国老牌名校之一,全球百强大学,英国著名的“红砖瓦大学”之一。英国伯明翰大学早于2011年率先开启了校企联合招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社会学院会计系(Accounting Department, socialcollege)与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KPMG)于2011年开始了应届毕业生计划(KPMG School Leavers' Programme-BSc Accountancy)。该计划学制四年,采取定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学习和KPMG实习工作相融合。学校采取弹性学习年限制,根据KPMG的岗位需求该项目学生在企业需求的淡季第一、三学期在校学习,企业工作量的旺季第二、四学期开始全职就职于KPMG英国;每年的5月份回到学校继续在校完成第一、二学年剩余的功课,暑期参加学校的考试;第3学年整个学年学生都全职就职于KPMG英国,并于6月份回校学习,在暑期完成要求的学分;第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完成所有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校方和KPMG所有实习要求的学生将于12月份正式就职于KPMG。该项目的学生在4年的工作学习时间里享受KPMG英国正式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KPMG的工作需求,第一学年学习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学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二学年根据KPMG的岗位安排学生学习中级课程(包括会计学、审计、法律和税收);最后两学年进入高级课程阶段,每学年完成一半的高级课程(第三学年为高级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第四学年为财务报告、高级税务和审计)。该项目的所有课程与ICAS(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考试课程相吻合,这就意味着顺利完成该项目的学生同时通过了英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并能顺利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二、我校校企联合定制班的实施背景

1.国家地方人才培养政策

国务院2005第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根据教育部2014年第6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目标,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筹集学生(学徒)培养培训经费。”长三角地区是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不断创新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其他区域教育合作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发展,对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其他地区教育合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宁波市经济形势

宁波是一个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2014年,宁波全市GDP7602.5亿元,增长率达到7.6%。注册企业221250户,其中私营企业约占92%。源于宁波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优良的地理位置,金融证券行业在我市发展势头良好。截止2014年末,宁波市共有银行金融机构63家,在职职工71827人。而金融证券行业成为我市最有“钱途”的行业。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4年的市区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显示,对全市219种工种、12大行业、1100家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22万名全年正常上班的员工的调查中银行业务员的工资位于第三。根据2014年宁波统计年鉴,2011年-2013年金融业的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在14个行业里均排在首位。

3.我校会计学专业的优势

我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于1983年,是我校的特色品牌专业,宁波市优势特色专业和国际化合作办学试点专业。自2004年升本以来,已培养出一大批会计专业人才。随着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我系会计人才的培养以提出了诸多的培养模式,如A型人才培养模式(Adaptability适应型、Adventure创新型、Applicability应用型、Advanced高级的、Accountant会计师)Apple型(Adaptability知行合一,对接社会;Professional双核协同,素能融合;Personality激发潜能,彰显个性;Learning课堂联动,拓展视界;Excellent Accountants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等。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致力于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我校银行业行业定制班人才培养方案

1.课程设置

除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和经济管理类公共基础课外,在原先财务会计、税法、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系统等会计学专业基础性学科的基础上,根据银行人才的需求,可设置银行职业资格考试的科目:《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即原《公共基础》)、《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个人贷款》等科目。将在校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想结合。根据银行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设置对应课程进行理论和实物的操作练习。

2.学制

依然按本科4年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4年修满360学分。鉴于银行业淡旺季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可于各大银行协商基础上,参照英美大学一年三学期的学制,按照尽量不改变原有课程时间的原则,将实习和学习时间安排如下:将全年划分为2月-5月、6月-8月、9月-12月三个学期,其中1月份为寒假。学校采取弹性学习年限制,根据岗位需求前两学年的2月-5月(约16周)、9月-12月(约16周)校学习,6月-8月全职就职于银行各岗位;第3学年整个学年学生都全职就职于银行,并于6月-8月份回校学习,在暑期完成要求的学分;第4学年9月-12月学生在校完成所有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校方和银行所有实习要求的学生将于12月份正式就职于。该项目的学生在4年的工作学习时间里享受企业英实习生的薪酬福利待遇。

3.考核和退出

该计划在校理论课程考核由宁波工程学院根据学校的考核要求自行考核。与银行岗位职责相关的课程由企业聘培训师授课并考核。在岗实习成绩由直属领导根据企业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每学年考核合格的学生继续参与该项目剩余的课程和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即退出该项目,可转入宁波工程学院会计系正常班级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KPMG School Leavers' Programme - BSc Accountancy [EB/OL].http://birmingham.ac.uk.

[2]宁波市统计局.宁波概况2015[DB/OL].http://.

[3]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2014年度市区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DB/OL].http://l.

[4]宁波市统计局.2014宁波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