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07-05 08:35:29

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劳动教育是现行教育体系中亟须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伴共生,依托高职校园文化开展劳动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可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4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职教育;“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校园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解决劳动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被弱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进劳动教育。2019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如何加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劳动教育做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弥补了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缺位。对于高校来说,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对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1.1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我国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汇集了德育论(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如《中国大百科全书》[1]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智育论(强调劳动教育的智育属性,如成有信[2]在《教育学原理》中提出劳动教育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德智一体论(将劳动视为德育和智育的综合体,如黄济[3]认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教育论[4](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如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活动)等观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日渐丰富。在高等教育领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有:①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②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6];③涵盖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实践锻炼三大任务[7];④兼顾传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新型服务性劳动[8];⑤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9]进行全面建构。

1.2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含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思维等7个维度。[10]针对高校目前的状况,加强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纠正一些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看不起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倾向;大力培植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鼓励学生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实干兴邦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磨炼坚强意志、学会团结协作;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学习知识、熟练技能、体验创新思维。通过学习劳动理论和进行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奠定学生成才基础。

2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4个方面,具有互动性、渗透性、时代性、传承性等特点,能够实现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首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沉浸在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凝聚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对学生观念、态度、习惯和品质的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潜移默化,是其他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其次,融入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2可行性

1)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其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情感,它本身就涵盖劳动教育的所有内容,所以其校园文化也就承载并实现着劳动教育的功能。2)高职校园文化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更兼具行业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工匠文化因子,拥有劳动教育的优势资源。①理念优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其精神理念和价值观本就涵盖着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以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高度一致。②实践优势。高职教育讲求“学做创一体”,强调“研学用并融”,更加侧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并拥有较为成熟的融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大赛为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大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养和劳动实践锻炼创造了完备的实践条件。③资源优势。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大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设施,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和“工匠型”技师,能够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的培养和熏陶。④资源整合优势。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整合行业、企业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如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管理理念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3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3.1融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劳动教育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学校物质环境,包含学校建筑、景观、文化设施等,属于显性文化。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线上线下的各种宣传载体和渠道,有意识地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学校文化标识系统,如学校楼宇、道路等可以“精艺”“格物”“行知”等命名;校园建设布局上可以借助雕塑、景观、文化长廊等展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如摆放著名工匠的雕塑,打造专题工业文化展示园地,开辟企业文化展览长廊等;学校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可以广泛挖掘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价值,抓住“五一”劳动节、植树节、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及挑战杯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及宣传橱窗、文化墙、校园雕塑作品等形式展示劳动教育相关的图、文、声、像等,涵养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和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真挚情感,营造良好健康、文明进步的劳动文化氛围。

3.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树立劳动教育理念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三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核心理念的凝练及大学精神的阐释与传承创新中去。①在学风建设中,通过系统的劳动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在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大学生等各类文明创建评比及勤工俭学、校园清扫、学雷锋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接受劳动锻炼,磨炼意志,养成勤于劳动、敢于创造、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自立意识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②在教风建设中,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教师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引领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行业、企业引进各类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建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让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聆听模范故事,探讨工匠情怀,让劳模精神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③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校园文化核心理念中,通过增加高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劳动职业素养。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将办学之初的红色文化,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匠心文化,与时俱进、以工为主的专业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厚重的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以“红色”作底色,以“工业”为灵魂,以“卓越”为境界,以“匠心”作特色的“红色匠心”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将其培养成为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打造劳动教育平台

1)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①开设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计。②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首先把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勤勉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其次,把劳动教育和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劳动实践锻炼,让学生通过模拟、安装、维护、制作等反复训练,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锤炼“严谨、务实、吃苦、踏实”的职业素质。③将劳动教育纳入公共基础课和美育课程教学中,将劳动美、技术美、工艺美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讲解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解读群众性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讴歌、弘扬劳动精神。2)将劳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中。①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中创作展示体现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歌舞、书画、诗歌、小品等文艺作品,涵养学生的劳动情怀。②打造道德讲堂、企业文化讲堂、校友大讲堂等文化交流平台,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青年榜样说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主题论坛活动,让大学生们感知工匠文化,感受劳模精神。③发挥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依托电器维修协会等专业社团以及爱心社等公益性志愿服务社团,开展电器维修及敬爱助老活动,从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劳动品德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塑造,使他们提升劳动技能,强化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为民情怀。④融入“三走进”“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千名学生进社区”等社会实践互动,围绕节假日、纪念日举办“校企联姻庆五一”“服务企业、工学相长”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刻苦求知、扎根行业、服务社会”,在劳动中展现和追求人生价值。⑤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中引入劳动教育元素,让学生参与校园实体运营,并在承接市场项目、进行产品研发和营销、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素养,增强学生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培养学生敢想敢干、敢于追梦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积累经验、储备能力。

3.4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保障劳动教育推进

推进劳动教育,制度文化保障必不可少。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成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协调配置劳动教育资源,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监督;②做好学校劳动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出台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办法,明确和细化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考核评价等,设立劳动周、劳动月,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建立劳动安全保障制度;③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11];④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建设、资源配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⑤整合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4结语

劳动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教育导向、培养熏陶、提升素质方面的重要功能,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方面持续发力,同时不断赋予校园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高职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作者:柴继红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