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2-11-18 10:39:44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聚技术性与实践性、创造性与层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然而,在信息技术的诸多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法应用得尤为广泛。它能通过一个个任务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本文首先将阐述任务驱动法这一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例,其次是深入剖析如何优化任务设计,以此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化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而任务驱动法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法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建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可以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培养信息素养是目的[1]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2.共同讨论、分析任务;3.自主探索、解决任务;4.任务战士、总结提升这四个基本环节展开。完全达到了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要求,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相对独立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二、任务驱动法的注意事项

1.任务的设计要恰当。首先,任务要取自实际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富有现实意义的,不能是胡乱编造出来的;其次,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该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由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任务的设计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当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能够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任务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以此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惯性,防止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2.分析任务是重要环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任务,不但能够达到对综合任务的分解,明确每个环节的子任务;同时,还能够因此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和难点,制定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3.如何驱动是关键。“任务驱动”学习的最根本动力来源并不是“任务”本身以及教师这些外在“驱动”,而应该是学生自己,是学生内在的“自我驱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激发、保持和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建立起具有持续性、自我指向性的一种健康的学习模式。

三、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中,以学习《操作计算机》这一课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能较熟练地操作鼠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时,首先先让学生通过文字以及动图的形式来初步了解,紧接着教师给与学生:“指向”“我的电脑”、“单击”“我的电脑”、“双击”“我的电脑”、“右击”“我的电脑”、“拖动”“我的电脑”这一个个的任务后,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鼠标器的基本操作,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知道了这五种基本操作的作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在完成“双击”“我的电脑”这一操作后,桌面上出现了“我的电脑”窗口,不难发现该窗口的右上角有三个按钮,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按钮分别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为了解决这一任务,学生便会立马想到可以运用所学的内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加深对这5个基本操作的运用。

四、优化“任务”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所设计的任务来看,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设计的任务缺乏可操作性;设计的任务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任务缺少层次性;设计的任务缺乏灵活性等。因此,我们还需对“任务”设计进行优化,以此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如何优化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任务设计。教师在设计“任务”中,必须要思考这一“任务”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大目标,还有细化的小目标,因此,在“任务”设计时,也需要逐一细化,充分思考,优化“任务”设计,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2.设计实操任务,调动学生参与。作为新教师,在教学初往往喜欢将教学任务设计得很严谨、很花哨,但是,如果你所设计的“任务”不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性,也将必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教师必须要设计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的“任务”,进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3.设计趣味任务,活跃课堂氛围。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给予学生一个个有趣“任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在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4.设计层次任务,兼顾整体学生。由于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切忌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要具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来满足整体学生的需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任务完成的喜悦感。5.设计开放任务,提升信息能力。没有人会喜欢一直学习封闭的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加,他们天玩、思维也相对比较容易跳跃,他们往往对于新鲜的事物没有任何抵抗力,因此,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由此可以不断用新鲜的知识来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之兴奋来保持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总而言之,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唯有反复对其所设计的任务进行优化,我们的教学才会更高效、更有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工作者,唯有改变脑海中原有的意识形态,发现任务设计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并从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任务设计优化,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前进。

五、结语

任务驱动法始终坚持将任务作为学习展开的主线、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其中,任务驱动教学中的重点是任务的设计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优化“任务”设计,设计出具有层次性、较强操作性且契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任务,进一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构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03).

[2]黄伟.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9(08).

作者:张静怡 单位:江苏苏州吴江区北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