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的实践思考

时间:2022-09-21 10:58:24

导语: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的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的实践思考

摘要:高校教育不仅要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好学生的内在德行和素养。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尤其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思想,重外来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现象不容忽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这一武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通过在外语教材中寻找思政切入点、加强教师的思政修养、加强思辨训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外语教学课堂思政效果。

关键词:课堂思政;外语教学;母语文化;目的

语文化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修养的社会中坚。然而,在当前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利于其正确的三观的塑造和培养,这一点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尤为突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接受、向往,从而削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持,思想上迷茫,政治上不成熟、不坚定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途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业已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教育实践,提出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又结合教材内容的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一、高教实施课堂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1]也就是说,大学应当是整个社会中的先进思想的集中地、优秀文化的发源地。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功能。然而,知识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文化而存在,在探索知识、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推动优秀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向全社会传播优秀思想文化更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可以说,大学的课堂绝不是单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通过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精神家园,思想和政治财富的精神高地。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人生中最具生气和活力的阶段。当代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在思想意识上是基本健康的。然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影视、书籍、网络信息为载体的各种多元文化、观念、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冲击。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仅23%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持乐观的态度,而持负面态度或不确定的则高达77%[2]。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所暴露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着实堪忧。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政治教育,重技术传授、轻思想引领的现象。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应与各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而课程思政无疑是将思想政治渗透到各种专业课程中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迫切性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表象,而文化是语言的核心和根本。而另一方面,语言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更是一种人际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3]。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在表面上看是学习目的语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必须面临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重大问题。而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习目的语文化,而不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如何辩证地批判地对待目的语文化,容易导致外语学习中出现方向性的问题。而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教学中产生的文化问题,必须通过文化手段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过来,包括如何做好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何通过多种文化的学习比较,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如果就事论事地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极容易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文化政治的渗透和影响,而学生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之下,崇洋思想就会日益严重。与西方文化受到的特殊待遇不同,在外语课堂中,汉语文化却备受冷落,优秀的母语政治思想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显得单薄与苍白。在这种外语教学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比如不少英语专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更谈不上用外语向国际社会介绍儒家思想了。如此基本的传统文化都无法准确表达或缺失,那么,弘扬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的任务就更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每一位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三、高校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教改,因势利导发掘切入点。高校外语教学的教材不仅要成为中国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也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题材是值得编入高校外语教材的。孔子、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理应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全世界热议的话题。一本优秀的教材能为良好的课程思政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好的教材,还需要在教材中找到课程思政最精准的落脚点,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发挥出真正的效果。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4》中的第一篇课文是NeverGivein,Never,Never,Nev-er,这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鼓励人民永不放弃斗争,直到最后胜利的一篇演讲稿。2020年3月,正是全国抗战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我们通过网课的形式,上了这篇课文。在网络课堂上,我们充分结合事实比较了战争和疫情带给社会和人民的灾难、讨论了严峻(stern)和黑暗(dark)两个词的内涵差异。在讲到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永不放弃”时,笔者把这一表述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结合当前的抗疫形势,引导学生找寻这种精神的现实体现。通过网络上热烈的讨论,二战时同盟国“永不言弃”的斗争精神在抗疫战线上找到了诸多完美的诠释,政府的有力组织,医护人员的千里驰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同时,笔者利用其作为新学期第一课,鼓励学生新学期学习榜样精神,不畏艰险,勇于担当。通过发掘,最真实的思政材料在教材中找到了最合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多管齐下提升效果。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课程思政的推行者和引领者。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方能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游刃有余,有正气,有底气。而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在课程思政中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大任,其基本要求就在于“身正、心定、博学”的六字诀[4]。在谈到人民教师的育人的重任时指出,在“传道、授业、解惑”等几项教师的基本职能中,首要的是“传道”[5]。这是高于其他职能的,是教师的第一位职责,更彰显了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的初心和使命。而所谓“道”,就是价值、思想、道理,就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精髓。落实到课堂上,授业、解惑是指传播知识和技能,“传道”就是指超越于具体知识技能层面上的思想的光芒,这也就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之所在。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4》的第六单元有一篇课文TheFrenchFourth,讲述了一对长年移居在法国巴黎的外国夫妇,每当自己祖国国庆日,就在巴黎寓所的阳台上悬挂祖国的国旗,并重点探讨了对第二代侨民进行文化归属的教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爱国”很容易地被选为思政的关键词,但如何讲好爱国的课程思政却并不容易。简单地讲一些大道理,学生很难接受,甚至会引起反感。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切感受移居国外的人在异国的感受,笔者结合自己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通过照片展示的形式,讲述自己身处异国时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对孩子文化归属的教育问题的纠结,起到了很好的点题的作用。同时笔者又邀请了两位来自刚果的留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留学生进入课堂后,笔者安排了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国学生向留学生介绍中国的一些情况,包括中国国旗的由来和组成,国旗上5颗星分别代表了什么、国旗颜色代表了什么,还介绍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以及庆祝方式和名胜古迹等等。留学生朋友也准备得非常充分,用英语给大家讲解了刚果的基本情况、刚果传统节日及庆祝方式,以及在中国生活学习的体会等等。留学生特意展示刚果的一些由中国援建的建筑,在当地显得特别的宏伟高大。留学生对于中国的友好援助表示了感恩。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不但对移居国外的人在异国感受有了真切的了解,也为祖国的强大和友善感到由衷的自豪。(三)加强思辨训练,提高学生思想定力。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职责除了完成外语教学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思政,继承、发扬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外语教师应该加强对自身母语思想政治文化的了解,使用外语来传承、传播中国文化。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很明显,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向学生介绍目的语背后相关的文化背景,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中国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这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两种相对的文化视角,一种是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一种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观照中国文化。前一种视角能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帮助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大潮中不会迷失;后一种视角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更全面、更透彻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更有利于学生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外语课程思政中,应充分、合理而科学地利用好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听力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通过这一输入性技能,学生可以直接聆听世界的声音、了解世界动态。笔者在执教听力课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练习听力技能和策略训练外,时常以“明辨善思”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比如,2015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全球谈埃博拉色变。当时的美国总统发表了一次演讲,详述了有关埃博拉的一些基本事实(basicfacts)。笔者把这份听力材料作为听力课堂补充教学内容。在播放演讲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总统发表该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身为总统,会如何发表此演讲?怎样的论据能够更加让人信服?(笔者之前已经做过铺垫,让学生学习了七大类最有效的证据)。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也迫不及待希望听总统如何演绎。听完总统的英语演讲后,各小组又对演讲中的论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甄别了演讲中“事实”和“观点”,最后派代表对演讲进行了复述。由此帮助学生内化了知识、训练了技能、更是启发了学生学会做一个明辨的学生,从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做到不盲从、善思考,也不容易被社会上、网络上形形色色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误导。最新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6]。但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重知识轻思政的问题不容忽视,难以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外语人才。所以,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的手段,找准教材中思政切入点、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发挥好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作用,让外语教学真正走向外语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M]//中国伦理学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186.

[2]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J].中国新闻周刊,2004(16):23.

[3]王庆环,李卫红.语言文字:文化发展繁荣的载体[N].光明日报,2012-07-04(14).

[4]丁蓓.传承中国文化是好老师的看家本领[J].山东教育,2014(33):63.

[5]论“好老师”:教师第一位是“传道”[N/OL].新华网,2014-09-09[2020-01-28]

[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

作者:谢小伟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