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1:03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兰州大学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深入研究和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和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打造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学工作规范,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和信息及时融入课堂教学,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抓好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训,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选派教学骨干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依托“青年教师水平提升计划”,利用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参加集体备课、随堂听课和教学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初心和教书育人使命。(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3.坚持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系(所)、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教学中心、课程组等科研与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定期开展学习讨论、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活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4.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各教学单位对照《纲要》中对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目标,立足专业特点全面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

5.加快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教学建设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准入、教学准入、教材准入、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体现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案课件中,贯穿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规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业评价各方面均应体现思政元素;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考查。(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持续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建设视频、课件、习题、实验实训(实践)项目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提炼形成参考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做好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三)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7.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育人品牌。持续举办“新生开学第一课”“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萃英大讲坛”“至公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等专题报告会。做精做深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中国精神。积极推进各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化,打造“一院一品”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品牌。加强留学生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宣传部、研工部、学工部、团委)

8.深入拓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构建“课堂学习研讨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社团社会体验实践、岗位实习见习实践、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有序衔接并具有专业特色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大赛训练支持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跨省域和国际性的专业竞赛实践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合理设计思政元素并融入实验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安全知识、环保意识。有效利用红色教育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从“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国情民情社情调研考察活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及保障机制

9.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双一流”建设监测,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教师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课程思政要求作为教师引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等各类教学奖评选的重要指标。(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各教学单位)

10.促进课程思政赛教融合。通过举办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和特色做法,鼓励广大教师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思政元素融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单位)

11.加强课程思政教研成果培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组建兰州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机构,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典型案例、教学成果。(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各教学单位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和部署实施基础上,协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各教学科研单位严格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实践要求,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研、教师心得交流汇报等形式动态跟踪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关工作组织开展情况及时报教务处、研究生院检查备案。教师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增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各教学单位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双一流”引导专项经费,保障本方案顺利实施。对工作开展突出的优秀课程和教师给予奖励。

(三)质量保障

把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单位绩效考评;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个人考核评价、绩效分配、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评估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不论哪个时期都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1]“05方案”将思政课整合改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程内容和设计进行了新的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应与时俱进,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也应加强对其时效性的评估。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的重要性

做好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也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思政课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2]

(一)加强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增强教学质量的提高

思政课是高等教育的必修环节,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手段,对提升学生的修养、道德素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重要的帮助,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及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要及时的将国家的重大理论成果和重大事件融入教学内容,进课堂进头脑,这就对思政课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思政课时效性的评估有利于促进教师备课质量的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对任课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及时更新知识储备,融会贯通,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广为关注的事件进行及时的讲解,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讲解党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思政课时效性的评估有利于促进教师备课的自觉,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陈旧,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

加强思政课时效性的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度的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和认可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当前,入学的本科生基本都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条件较好,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较快。如果思政课内容陈旧,将大大降低学生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从而失去思政课程设置的意义。加强思政课时效性评估,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有利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的实施方案》,对高校思政课的设置、内容安排、教材编写、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评估,能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提高对其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丰富教材内容,使最新的理论成果能尽快的进教材,进课堂。[3]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有利于学校、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认同和实施,加强教材内容更新、试题库更新、辅学读本内容更新和教学案例的更新,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

(三)加强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有利于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科研工作是提升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学工作为科学研究提供内容和方向。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提升目的是为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服务。加强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有利于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应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发现其是否存在不完善的内容,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其科学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整体水平,从而使整个学科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的重视不够

目前,教育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有统一的规定,并定期对高校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督促整改。暂行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但是对教学的时效性没有具体的评估指标,也没有做具体的要求。同时,学校的评教过程,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课时量的完成,应用教材的熟练程度,对于原理讲授的深度,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新颖,对于教学内容时效性的重视不足,多数学校未单独列项进行打分评价。

(二)评估主体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认识不够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估,多数高校采取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作为评估主体部分存在态度不够端正、责任不强和认识不清的问题。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刚刚走进大学,对于

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由于基础教育过程中多数采用灌输、填鸭、题海战术,过分关心考试成绩,对于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更新的知识不关心,喜欢教师反复讲重点,讲题目,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缺乏公正性,不能达到评价的效果。部分学生对于评教态度不够端正,一些学生不配合教师的严格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评分过程中对于平时要求不严,不点名,考前给答案,考试给高分的老师打高分,不利于教师更新知识,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教学督导,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往往更加重视课堂纪律,学生听课情况,教师的熟练程度,关注教学运行基本过程,对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评价中的比重过轻。

(三)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缺乏科学体系

科学评估的前提要有科学的标准,目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尚没有科学的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于教学时效性的评估也缺乏科学的体系。导致评估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评价的标准,评估者只是根据具体的条款凭主观给教师打分,随意性较大,评估结果很难做到科学性。而且评估往往只是一次,时间固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教学评价,主观程度较大。

三、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体系

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是对教学系统的评价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科学评估将有利于提升课程本身的质量。要切实了解教学的时效性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构建评估体系。

(一)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主体的多元性与责任意识

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和责任意识关系到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尽量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主观情绪。同时,也要保证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在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的基础上,推行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学校主要领导要深入课堂,定期听课,并进行专项检查,通过不定期的听课,学校领导也要对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进行评价。任课教师之间,也要进行互评,这是保证评估科学的重要环节,由于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都较为熟悉,对教学现状能很好的把握,对教学时效性的评估应较为客观和准确。

(二)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指标体系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为保证其评估的科学性,应在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对于教学时效性评估的具体指标,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保证评估的科学性。按照层次法构建单独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指标脚本以供参考和分析,准则层可以按照教学准备、教学运行和教学检验三个环节来进行评价,教学准备的指标层可以包括时效性资料的收集、备课的应用、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等内容;教学运行的指标层可以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更新、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等内容;教学检验的指标层可以包括考试题目中关于最新理论成果和时事内容的准确率和学生自觉理解和学习的程度等内容。以提供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的具体指标。

(三)及时反馈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的结果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接受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要对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查找不足,不断改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评估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与教师的绩效和职称评定相结合,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文珍.关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几点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1,(5).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3

代表学院向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督查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范》要求,首先。依照《中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学院对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自查,下面我就学院基本情况及《建设规范》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成立于2001年9月。2008年4月10日。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校园占地2000亩,总建筑78多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多元,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136多万册,设11个院系,有17个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9人,博士、硕士教师344人,外籍教师33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518人。其中本科生1666人,专科生13852人。

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充分重视,多年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加强。特别是改建本科院校来,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加以推进。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条件保证、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学院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省社会评价十佳高校等荣誉称号。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科技学院正以全教会精神和《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目前。全面贯彻“内涵发展,特色提升,制度管理,和谐校园”发展方针,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目标,秉持“守业敬业、求是求新”院训为代表的大学精神和以“博学修身、求索笃行”院风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向高水平应用型特色大学迈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

(一)高度重视、落实有力。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作为突破口,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和先进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途径,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学院明确由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学院成立了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议事日程。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指挥、协调、督查和评估考核。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2005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政策保证。

解实施工作进展情况,学院领导经常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教学一线。解决经费、教师培训、专题教学组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等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就加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要求。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3次以上。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调研,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有关课程建设的实际问题。学校还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加以建设。

(二)整体规划、重在建设。

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有关重大问题纳入到院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题中,为保证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院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够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2005年9月,1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学校召开了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负责人参与的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布置和落实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具体工作,将该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校三个年级同时开出。2006年7月,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并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校本专科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方案,全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严格执行规定的学分和学时,保证了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为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的同时,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学时,计1学分。该选修课的开设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院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含“形势与政策”中,有3门评为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所占比重为60%全院各教学部门中最高。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理顺关系,2以教学研究为中心。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一直为直属学院领导的与学院其他院系同级的二级机构,负责并承担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任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2008年学院改建本科院校后,学院空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管理力量,单独划拨经费,设有主任1人,副主任1人,专任教师42人,师生比为1369符合教育部的要求。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教研室主任2人,分设了五个课程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通过教研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中,3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坚持“三个结合”即“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知识性教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惯例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了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着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加强和规范了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厚德以育人,勤学以成材”为师德风范,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真学”真信”真用”真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原则和思想政治觉悟。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坚持新教师试讲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协助青年教师健康和快速成长,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竞赛、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案竞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吸收培养我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入到两课”教师队伍中来,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

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思想政治教学部和教研室在注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5重视教师社会实践。力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有11个,多次组织教师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园区、国有企业等进行实地观赏调查,组织教师参与省教育厅每年举办的有关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的会议和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或各种学术研讨等活动。学院还与省内高校加强交流,吸收借鉴兄弟院校胜利经验,促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开课,给予经费保证,重点强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实践锻炼、高层次学术访问,着力提高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

保证了教学措施及实施效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严格依照国家方案,6重视教学质量监控。设置课程、安排学时学分、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效果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为闭卷笔试形式,考核内容适当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资料分析题所占比重,口试效果占70%平时效果占30%学院还通过学生访问调查、学生信息员等渠道获得的教学评价信息,由教务处统计和整理后,反馈给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另外,学院还通过座谈、走访、测评等形式不定期地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开展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保证了教学条件不时改善。学院在经费开支方面,7重视经费落实措施。优先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为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今年学院投入80万元,每个院系都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室,电教、影像等硬件设施较为先进,还为每位教师补贴1000元购买笔记本电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机构拥有独立的图书资料室,积极发明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学院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本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基本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行、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科学研究的需要。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

工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新工业的出现对岗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我国提出“新工科”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新的方向。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协同发展,要求院校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融合,着重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规范,促进工科生的全方位发展,达成人才培育的根本要求。

一、新工科下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育人的特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新产业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增速发展,各大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工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大院校逐步加大工科建设,改变着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以往应用型人才输送,转换为以产业需求为引导,培育应用开发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不但具备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有着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保障学生德技并修,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这种变化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思政课程应承担育人的职责,通过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促进思政课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开创出新的人才培养新局面。以广东各民办院校为例,2017年省教育厅开展工科教育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工科发展的模式,在工科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深度挖掘工科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掌握发展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树立较强的民族价值观和爱国思想,为民办本科院校达成“三全育人”的目标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为课程思政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保障“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促进民办院校工科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

(一)生源结构复杂,工科思维弱化思政教育带动力。2016年我国召开全国思政教育会议,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育始终,并提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方案和育人目标,为民办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方向,也为思政育人改革提供参考。然而,受到传统发展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民办院校工科专业以培育应用人才为最终目标,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设置以科学为核心,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的发展特征,造成课程思政无法发挥育人的作用,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要障碍。工科生在这种专业化培养模式下展开理论学习,经过长久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习惯性的理科思维,在面对问题时利用简便的方式来探寻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逻辑性,但是面对思政理论这类人文内容时,会受到理性思维的限制,缺少情感上的互动和感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思政的全面认知。另外,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发展实践较短,生源结构较为复杂,自身的政治素养还未实现可持续性的提升,在思政学习中面对学科交叉内容,难以形成深度学习的能力,造成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二)思政教育趋向边缘化,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紧密。工科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国家提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各大产业增加对工科人才素养要求下,对学生责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培育成为院校的重要任务。然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为主,应试教育理念下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使思政课程趋于边缘化,在育人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不高,难以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另外,工科专业课程有着较强的工科特征,各类课程的价值维度不同,在新的育人要求下,课程思政贯穿于各类课程与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知识链接新的问题。民办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的政治育人经验不足,也使得课程内容的融合过于生硬,学生难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掌握思政知识和理念,成为院校落实新的工作模式的主要的阻断力。

三、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一)积极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有效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推动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建设进程,自顶向下建立健全的全员育人课程思政工作机制,系统谋划“大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打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可以有效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民办本科高校应将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本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标,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与指引,以党委书记为工作小组核心,统筹安排民办本科高校各部门工作任务。整合校内教务、学生工作、教师、督导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各方资源,协同多部门共同落实“课程思政”各项具体工作。同时,还应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为参考依据,积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明确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之间的课程特点、课程地位,从教学方式资源、课程建设资源、优秀教师资源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观念资源等多方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打通和共享。进一步为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更多视角、观念、方法与知识方面的借鉴和帮助。(二)坚持言传身教与金课的建设,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一是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薪资待遇福利,积极落实“老带新”帮扶机制,来不断增强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创造力、执行力与积极性,引导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积极树立新工科教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建立民办本科高校特色新功课发展模式。同时,还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来建设一支有技术、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知识、有情怀的教师队伍支撑,始终遵循客观事实和规律建设教师队伍。抓好管理干部、骨干党员、骨干教师以及优秀教师代表等少数先进人士,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的带头作用,一点带面,更加有效地促进民办高校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落实所有课程。二是应坚持言传身教与金课建设,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定期评选先进典型的模范人物,设立表彰,增强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教师能够用心教学、用爱授课,言传身教,做好领路人。然后再通过大力建设金课,不断提高民办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育人内容,来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通过建设金课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为了对整个专业、学校起到示范作用,在建设金课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应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让优秀教师进行课程示范教学,带领教师走进先进课堂,开拓教室思路,引导教师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自己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三)推进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开发融媒体思政育人作用。在新媒体形态多样化发展背景下,探索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时效性、资源共享性以及信息覆盖面广泛性等优势,在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来不断拓展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方法,有序推进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一是民办本科高校应善于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抖音公众号、微博官方号等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思政内容的传播与推广,为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塑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和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工科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二是应利用电视新闻、报纸新闻、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方式,定期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茶文化精神等,来提高工科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从而更加认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配合学校落实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四)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训,增进课程思政教师育德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一是应积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摒弃民办本科高校工科专业实用主义与重工具理性的僵化思维,引导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将党的理论、时政热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培育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与辩证认知能力。二是应注重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增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政治敏感度。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术座谈会、专题讲座、宣讲会议等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专业课教师群体学习时政、相互交流,掌握当下发展形势。并加强“学习过强”APP等平台的灵活运用,来增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引导教师进一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树立起高度的政治意识,从而更全面地完成对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培训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存在的矛盾和危机,要求我们应主动思考在科技发展中所需要保持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达成工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的融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不断提升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积极挖掘工科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形成具有特色课程思政,全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弱化工科生思维惯性带来的学习障碍,为我国科技产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4:20~27

[2]唐然,周平,赵自仙,郭华春.文献导读模式在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3):156~161

[3]赵慧敏,高慧慧,王丽娟,龙丽丽.“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建筑设备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4:5~6

[4]范瑜.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健美操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7:136~137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32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于促进教学深化、巩固教学效果、推动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载体建设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面临有利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推动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题中之义。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巩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把握,在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学生头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了他们的现实行为,甚至产生其现实行为背离于理论知识的现象,如何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转化为他们的现实具体行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开发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核心所在。只有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大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理论魅力,更好地体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需求。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社会体验不足,生活经验不够,在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运用对于澄清大学生思想认识,端正他们观念态度,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认识不够,体验不足,感受不深,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深,容易存在一些思想困惑,陷入认识误区。单纯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在回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时显得略微苍白乏力,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让大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坚定他们的个人信念,才能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真心喜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终生受益,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课程。依托于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教学目标实现。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基本遵循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建设,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契合内在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作为载体,一方面必须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兼具沟通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依托于这一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以与大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并形成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立足静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承载性,传导性和关联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传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生导引,同时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社会生活,使三者发生交流互动,在三方互动中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动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被发现、认识和检验,能不断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向前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把过程与目标结合起来,以目标为统率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发展,为过程发展指明方向;又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性,体现载体建设的层次性感和循序渐进的历程。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要体现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的强化过程,体现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同时又要兼具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远大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归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脱离于这上终极目标。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手段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手段性存在,同时又肩负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就是既要把载体建设作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的手段,同时,又要明晰载体建设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价值定位和功能归宿的责任担当,明确载体建设所蕴涵的兼具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功能。

三、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应坚持批判继承。文化载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回顾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纵观大类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资源,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把继承传统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盲目继承,不搞不加区别的全盘接收,而要批判继承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今视古,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另一方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成果,而是要批判借鉴,既充分吸收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西方文化资源,又明辨西方文化中潜藏的政治元素和阶级立场,不能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迷失自我,失去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立场,而是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应坚持有机渗透。活动载体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回归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活动载体建设中,由于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原则的存在导致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发和运用活动载体过程中易于形成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强制属性要求。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生活经验不足却情感丰富、敏感,活动载体中的强烈政治色彩和鲜明强制属性易于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引起他们对活动载体的排斥和抗拒,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功能实现。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要有机渗透教育目标于活动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潜藏性,在活动中育人,在过程中育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就是要推动大学生实现“真知”到“真信”的转变,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存在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一)组织管理方面: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1.校领导思想统一,形成稳定的思政工作制度。为及时贯彻、落实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每学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及时贯彻落实。

学校党政领导深入思政课课堂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并多次与任课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主动交流。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其他有关领导同志每学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数都在4学时以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校还统筹安排,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同思政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教研立项、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2.设立专门机构,保证思政师资团队和管理团队。江西服装学院于2009年正式设立由学院党委、行政直接领导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独立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任务,并从校内外聘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担任部门负责人及学术带头人。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学院(系、部、中心)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本部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

3.经费支持到位,保证思政课教学开展。学校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经费投入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思政队伍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在资料室建设中,每年订阅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社科报刊,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保证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同时,投入专项经费外派教师学习培训和聘请专家来校讲学,如省委党校讲师团来校进行讲座等。

(二)教学管理方面:遵循上级文件要求,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

我院思政教育坚持课程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思政教学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质量及教学水平实现了质的的飞跃,较好地契合了学校升级、转型的发展需求。

1.完善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计划。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根据学校培养人才层次,积极落实课程学分和学时,采取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本科生中开设的5门课及学分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在专科生中开设的三门课和学时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时/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时/周;《形势与政策》,2学时/周。

2.教材使用规范,保证教学内容。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所有课程均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为全体教师每人配备一套教学参考书。“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结合重大时事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学中选用和教育部组织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制作的《时事》DVD开展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时事政策教育教学,专门购买了相关的教学音像资料和书籍,以补充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尽量控制课堂人数,课堂规模一般在100人左右,个别班级人数控制在80人以内。

3.突破传统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为强化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立足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研室平台作用,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全体教师集体研讨、创新方法,并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经典阅读法、案例分析法、专题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学生讲授法、社会调查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制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课件,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诸如案例教学、课堂辩论、学生讲课、视频观看、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除此之外,带领学生到周边革命历史遗迹或纪念馆参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社会实践知识。为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校思政部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平时成绩以出勤、课堂讨论、完成作业、参加实践教学等为依据,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随堂测验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60%。实践证明,这种考试评价方式有利于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实施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我校思政部教学规范有序进行,思政部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监控制度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有:学生月信息反馈制度、教风联络员会议制度、教研室听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督导员制度、学生学期量化打分制度、教研室听评课打分制度、教务处及学校领导打分制度、教学计划及工作量等教学档案归档制度,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队伍管理方面:内培外引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积极引进专业师资,保证理论教学队伍。学院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自“05课改方案”实施以来,我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各门课程培训,部分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每年还选派1-2名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通过鼓励教师脱产进修,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等均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要稍高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学校在评选年度先进、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各项工作中,都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一定的比例,予以表彰。这些措施必然调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四)学科建设方面:以学科点建设为目标,助推课程建设。

我校暂无思政理论学科相关专业,但设立了专门思政理论课教研室,并经常以教研室活动方式开展各类教学教研活动。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研究,根据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淀的学科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教育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院对照指标体系认真查找了存在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我院经过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问题。

第一,院外思政课教学基地建设不足。虽然我们时常利用江西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小平小道”、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但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致使学生较大集体性外出实践教学有一定现实困难。

第二,民办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这几年虽然我院连续5年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重视师资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但与公办院校政治、经济待遇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对人员的稳定带来困难。同时教师教学与科研、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有待加强。

三、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课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不懈努力。

第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学校将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划、宣传教育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师有机会和条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学习考察及社会实践。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第三,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3年内建成1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

第四,继续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32-02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文化,以校园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的精神和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上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日,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中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还有诸多工作要做。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首先,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由于受到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把关注的重点仅仅放在了外在的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而对内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较为忽视。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能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则是渐进的,不会立竿见影。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从人员的配置到经费、政策的支持等诸多方面,使得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出现了不太均衡的现象。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学校的关注重点又集中于专业课程领域,致使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非常常见,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单调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单一。致使在课堂上师生间很难产生应有的共鸣,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家统编教材和高职学生状况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如普通高等学校那样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在学校内部很难得到和其他专业课程同等的重视也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得过且过,应付差事的认识,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从而直接想到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间的关系

2.1 内容是共通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应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改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践行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目的是相同的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希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高职大学生,以提高当代高职大学生们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坚定信念。并且,以正确的思想为着力点,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帮助高职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其全体成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从而使校园文化也成为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对广大在校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凝聚广大学生的人心和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力,并最终使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途径是互补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虽然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形式难免单一。因此,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短时间内虽可以被学生记住,但很难保持长久,最终还是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校园文化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其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气氛和谐、寓教于乐,易于被学生所接纳和接受,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直接灌输相比,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虽然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但其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最为稳定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优势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来,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3 借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首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为保证正常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拥有全部外在物质条件所内含的文化内容的总和。它既是高职院校的物质财富,也蕴涵着高职院校的精神内涵。物质文化外在体现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训场地、运动场、宿舍、食堂等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实现师生生活娱乐所具备的物质设施条件;内在则表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文化氛围、价值追求等内在精神要求。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能把教学方式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种物质载体,通过这些物质载体来传达精神实质,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等方面的目的。

其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相融合。精神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其它构成要素。是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和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高职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同的意识和观念。包括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识、高职精神的理解、高职价值的追求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学院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传递给高职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良好的精神文化也有助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职学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再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行为文化相联合。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文化形态的总和,是高职院校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显现,体现了高职院校精神面貌、学院作风和人际关系等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操守以及文化品位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的参加学校中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直观观察和感受到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表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这些直观的现象再带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并对此加以分析和引导。必然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最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相对接。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基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式,为实现其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使之自觉成为高职院校全体成员的工作、学习和行为的准则而形成的文化理念。是高职院校落实高职教育理念,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同样也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诸多规范和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和其它专业课程在课程性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而在当今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相关保障。因此,有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而有效的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保障。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够依托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势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的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欣.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159.

[2] 林彬,李天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路径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07-110.

[3] 安德志.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结合[J].河南农业,2011(1):111-114.

[4] 尹露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J].时代金融,2012(2):50.

[5] 赵颖慧.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途径的研究―― 以高职院校为例[J].学理论,2012(36):345-346.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未来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培养的重要职责,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精心打造师资队伍,着力完善保障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1]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诉求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在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现在,人们在思想方面更多的向经济发展看齐,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不断的涌入高校校园,其中也不乏消极、反动的思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形成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引诱,从而走向歧途。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思想基础途径,是当今社会发展对高校育人职能的明确要求。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符合高校内部发展需要

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特别是在《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以后,民办高校发展明显加快,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质量、师资资源、科技与社会联系等方面和公办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学校内涵建设方面更是落后于公办高校。

河南省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招生层次低,办学层次复杂,教学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民办高校由于招生层次较低,学生在知识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学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深刻,不能和学校发展保持一致,甚至产生对学校的误解和抱怨,对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等都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不利于学校自身良好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讲座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可度,促进学生以校为家,爱校、护校意识的不断提高,不断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符合学生自我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以专业素质为唯一的考察标准,而是首要的考察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才是否诚信、正直,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更多的是独立意识比较强,喜欢彰显自我个性,这与社会用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逐步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郑州华信学院管理学院、护理系等四个院系2011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为调查内容,通过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办法与措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了解到相关研究的最新观点和研究进度前沿。根据文章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的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材、专著和学术期刊。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期刊数据库等方式搜集阅读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方面的文章,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前沿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制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调查表》,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访谈法

通过对郑州华信学院基础教学部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和掌握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三、研究内容与分析

1.研究内容

文章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开设课程的时间、上课人数、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的现阶段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现状。

2.河南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1)教学课程设置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第一课”思想政治课开设内容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设课程有一年级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邓小平理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等课程,开设课程涉及历史、哲学、法律等相关学科,课程设置合理。

(2)上课时间安排

上课时间的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的质量,上午和下午的前两节作为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有助于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教学效果优于其他教学时段。我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科学合理。(见图1)图1 思想政治课上课时间安排调查表(N=426)

在对我校思想政治课程时间安排的调查中发现,安排在下午的课次占有绝大比例,为56.5%,其次为上午的课次,占有比例为31.9%,晚上课次比例较小为11.6%。由此可见,学校在思想政治课堂时间安排上比较合理,能够利用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来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但是,调查中还发现,思想政治课存在连续上课的情况,有时会出现下午和晚上连续上课的情况,较长时间的内容学习,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厌倦心理,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上课人数调查

上课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课堂的管理效果,适中的人数对教师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及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同时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也会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经调查,我校思想政治课上课人数趋于合理。(见图2)

图2 思想政治课上课人数调查(N=426)

通过图2数据可知,我校思想政治课上课人数在100以下的班级比例67.9%,100人—150人的班级比例为26.5%,150人以上的班级比例为5.6%,大部分班级上课人数适中,教师教学管理难度相对不大,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较好的保证。

(4)教学手段使用

教学手段是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够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见图3)

图3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手段使用情况调查(N=426)

通过图3数据显示,我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先进,通过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技术使用结合教学手段的比例为64.3%,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效的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的瓶颈问题,通过直观的视频观看结合理论的讲授,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仍觉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论讲的多,实践能用的少,学生还是不能真正意义的重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5)教学效果调查

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92..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认真,总体评价满意,反映问题较为集中的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认识高度不够,其次是对内容比较厌倦,因其从初中政治、历史开始,一直到大学,所学的政治内容基本相同,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突出。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我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学生认可度较高,教学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2) 我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授课时间安排合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3) 在教学手段上,全体教师能够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学习效果,但是教学手段上还有改革的空间,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辩论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社会敏感事件来组织学生分析其中的思想根源,将外出考察学习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红色圣地等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建议

(1) 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各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投入,避免出现口头重视,实际放弃的局面出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确保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

(2) 建立多维度的教学体系,以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为基础,广泛吸收辅导员、班干部等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建立一个有机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处处受熏陶,处处受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1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特色

作者简介:史明艳(1979-),女,四川宜宾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03415)的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35-03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因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是推动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其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难度最大、效果最差的课程。为切实改变课程教学效果,使它成为“学生爱听、终身受益”的课程,我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已成为一门特色鲜明、改革成效显著、学习资源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该课程于2011年6月,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成为了我院的一大品牌,也是当前市内同类课程中(含本科院校)唯一的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回顾几年的艰辛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因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明显区别,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教学改革、课程特色等与其它课程有很大不同,建设的难度也更大。现将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加以总结,以期对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建好“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强化师资队伍是保障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范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2]因此,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教学一流的师资队伍。然而,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且不稳定,教学中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兼职教师因工作繁忙很难专心投入教学,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比较欠缺,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我院充分发挥团属院校优势,组建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学团队。学院通过“硕士、博士培养工程”、 “传帮带学习制度”等狠抓三支教师队伍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和校外专家队伍。在团队中,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人、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双师素质100%;同时,我们发挥团属院校的资源优势,聘有校外学术专家10人和政界、商界领导4人。坚持每学期邀请一个专家作一次形势与政策报告和邀请多位政界、商界领导指导学生实践是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因此,一支庞大而富有实力、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团队为本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二、明晰理念与思路是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因此明晰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是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截然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因此,立足高职特色,凸显职业性质,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特色所在。课程组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形势与政策教学鲜明的政治性和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以及高职学生总体素质不高的现实性,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政治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围绕此目标,课程组确立了“能力本位、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确立了构建“1234567”教学体系、打造“四个”课堂、创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五段式”教学流程、实施“全员覆盖、协调联动”的实践模式、建立“1234”考核体系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思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为本课程的建设搭建了良好的框架,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图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核心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入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工夫、用大力气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新疆地区将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原理”课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教程”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

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

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