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究

时间:2022-10-23 03:57:48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究

摘要:深度教学的理念与课程思政的要求不谋而合,体育深度教学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教学范式。本文从整体上对体育深度教学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概括性梳理,认为:教学目标要体现价值观引导,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要体现体验、互动与分享,教学评价要走向多元主体与丰富内容。

关键词:课程思政;深度教学;实现路径

近年来,“课程思政”如星星之火展开燎原之势,各门课程摩拳擦掌,纷纷走向对自身育人功能的探索和实践。体育课程思政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融入式”和“挖掘式”两种方式将体育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但从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方式来看,体育教师多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随机、碎片化地植入教学过程,开展形式表面化,表演倾向较浓,缺乏由价值观引领的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必须走向深度教学。本研究紧紧围绕育人目标,旨在通过体育深度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如其分地渗透进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达成体育教学“健体育魂”的价值旨归。

一、课程思政:体育课程育人的应然选择

当下,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表现为过分关注运动技术的习得与体能的提高,“指标体育”占据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设定形同虚设,体育教学出现“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不良状况[1]。拘囿于浅表层面的体育教学如无根之木,致使学生主体性丧失,创造性意识被淹没,更失去了体育之于人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乃至整个精神的培养[2],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无从谈起。体育课程思政直面体育教学“立德树人”的缺失,它的实施旨在将思政元素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融入体育专业知识之中,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3],以扭转体育教学重“育体”轻“育德”的实践偏向,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健体育魂”的教育价值。毋庸置疑,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转型,彻底摒弃浅层面的运动技能教学,以新的视角去关照和探索有助于其顺利开展的良方良策。体育深度教学恰逢其时,正是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内在诉求和最为有效的实现路径。

二、深度教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追求

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4]。由此可见,深度教学强调学习的本质,注重通过对知识符号的学习来深刻把握知识与技能背后所蕴藏的价值与意义,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认知、价值观的发展与能力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是追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深度教学的理念与体育课程思政的要求不谋而合,体育课程思政深度教学要求体育教学亟须在摒弃单一的技能传授浅层教学中转向“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5]”四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深度教学,在深入挖掘体育知识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思政资源中,将体育精神与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各环节,对学生进行德性涵养,引导学生“术道”兼修,在体育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同频共振中充分彰显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最终实现体育学科同向育人的教育使命。

三、体育“课程思政”深度教学实现的路径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价值观引导。三维目标统领下的体育教学,注重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表述,尽管“了解、体会、初步掌握”等词语的运用不够精确明晰,但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管在思想还是操作层面都有着足够的重视与期待。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常常寥寥数笔带过,多集中在“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与集体主义精神”等浅表层面,表达上不具体,在实际教学中更是将其束之高阁,无从体现。基于课程思政的深度教学,教学目标的表达必须清晰准确、可操作与可测量,要精心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进行思政点映射与整合,形成明确的有价值观引导的教学目标,如:“通过教学比赛,队员能够分享比赛过程中的感悟,谈谈对个人表现与团队配合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谈谈练习中触动最深的一件事”、“通过耐久跑,能进行自我反思并阐述体验和启示”等。当然,体育教师要坚守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因为只有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通过活动中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探究,才能将课程思政从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个可见的行动并转化成价值观培育的实际力量。同时,由于体育课堂的开放性,体育教学中大量的积极互动、团队合作等常常促生出不可预测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而这往往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关注具体预设性,也应该重视契机生成性。唯有如此,才能突破长久以来浅层面的技能教学,真正实现有明确的价值观引领的深度教学。(二)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育深度教学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密联系时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体育课程的吸引力与学生的获得感,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相贴合并能促进学生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的学习内容,比如科学健身、文明看球、理性“跑马”、运动损伤等学生可以活学活用的实用性知识。其次,要突破对教材的浅层理解,筛选内涵丰富且具备连续性的学习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充分考量教学内容学科价值的基础上选择能“一学到底”却“学而不厌”、“学有所用”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开发与设计。例如排球教学可以别出心裁的比赛设计串联起排球各个技战术,“以赛代练”,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运动的满足感、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团队的荣誉感与小我的责任感。另外,偶尔穿插气排球知识就有可能让学生走进社区即可自信地参加到如火如荼的气排球比赛中去,从而逐渐成为学生生命中自由自觉的活动。最后,可充分整合体育精神相关的教学点,以开设专题的形式讲中国女排精神、体育史、体育人物、体育礼仪、工匠精神等,将其中蕴含的爱国与敬业、勇敢与拼搏、竞争与进取、责任与担当、分工与合作、礼仪与传统、规则与边界等精神品质进行思政点映射,“不骛于虚声、不流于形式”,切实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领与培育。(三)教学过程要体现体验、互动与分享。课堂不仅是一个生动的知识学习过程,更是一幅知识与经验交融、理智与情感互动、师生心灵碰撞、学习过程与学生成长意义关联的生动图景[6]。反观传统教学,我们中规中矩地墨守着“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契约,努力完成既定任务而不敢逾矩,甚至对每一部分所占用的时间都要精准衡量,却对体育教学到底促进了学生怎样的改变与发展关注甚少,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情感体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缺乏温度,更缺乏体育教学所应具有的人文关怀。基于此,构建“以运动技能练习为基础,以教师价值引领为主导、以学生内化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例如排球教学中,以异质分组进行组内练习技术与组间比拼技能先后进行,在这种有意创设的场域中,无需教师苦口婆心说教即可形成组内互相支持的合作学习氛围与组间默默较劲的竞争机制。当然,价值引导的“盐”应及时溶解在技术学习与技能比拼的“汤”中,体育教师在技术指导与修正之外,要增设感悟、分享与激励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享感受,给学生静下来思考的时间和“大声说话”、“传情达意”的机会。教师在倾听中,可以“情感反应技术”给予及时的反馈,用学生听得懂、乐意听的教学话语与学生交流。教师要牢记育人初心,在与学生深刻交流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育人自觉性,根据学生分享迅速聚合思政意识,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将呈现在分享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内容用生活化的表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启发与思想引领,以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不断形塑大学生价值体系。(四)教学评价要走向多元主体与丰富内容。体育课成绩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体育习惯的养成甚至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传统评价中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体育成绩得不到全面衡量,评价结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更是无从谈起。体育深度教学的评价必须由教师个体评价走向多元主体的评价,同时从单一内容评价走向多元内容评价,实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其中,多元主体的评价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的评价方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有权利对己、对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将无形中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体育参与积极性,在相互比较与衡量中也将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多元内容的评价应是超越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单维度评价,从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责任感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质性评价并非仅仅体现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过程中,而是要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间隔时间表以专门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或小组间评价。通过质性评价的量表形式与内容以及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巧妙渗透,在反复多次的浸润式引导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从而真正发挥体育评价指挥棒作用。

四、结语

体育深度教学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实践范式,然而,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价值观引领的整体的体育课程设计,还需要规范的制度体系做保障。特别是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大胆革新、敢于实践,不断提升开展课程思政的技巧和艺术,切实把知识与技能传授、能力与素养培育、思想价值引领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实现体育教学“健体育魂”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3).

[2]毛振明,张媛媛,叶玲.论运动乐趣在体育课堂中的迷失与回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02).

[3]刘峰.从体育到体验:当下体育学理的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02).

[4]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3).

[5]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6).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

[7]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

作者:董燕军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