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7篇

时间:2022-09-07 10:43:51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乡本教研”

摘要:乡本教研是相对于校本教研的一种科学的教研方法,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实施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并对乡本教研的具体执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科学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乡本教研

农村的体育教学是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工作,在当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乡本教研的模式实施科学的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体育教师的教研质量,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农村中小学实施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

1.1乡本教研是校本教研的有效补充:农村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使得很多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人员有限,单纯的依靠校本教研的模式完成体育课程的备课活动,很难切实保证中小学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教研质量[1]。以乡为基本单位进行乡本教研模式的开发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备课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密切性,使更大范围内的体育教师团队可以实现备课环境的改善,并对校本教研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另外,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还能对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单轨制教学模式进行转型,使众多的中小学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同年级体育教师的交流,增强教研质量。

1.2增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交流频率:教师的交流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尤其在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更是提升教研质量的基础。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能够为很多体育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交流环境,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将教学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实施完整的总结,并提升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理念科学性,以便教师可以秉承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使全部的教学内容都能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得到更高水平的完善[2]。由于农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硬件基础设置不足的情况,教师需要依靠乡本教研的机会对自身尚未熟练掌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完善,使全部的教学活动可以在乡本科研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实现教研水平的提高,使体育教师的突出优势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2农村中小学体育乡本调研的实施策略

2.1提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协调机制质量:进行乡本教研活动组织的机构需要充分结合农村体育教师团队的建设情况,对跨校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机制进行完整的建设,使所有的教师都能在科学的领导体制带动下进行合作机制的有效构建[3]。另外,农村各中小学的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对乡本教研工作进行高度的关注和必要的帮扶,尤其要对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高水平的领导环境,使乡本调研工作的推进能够更加顺利。

2.2提升乡本教研学科带头人的选取质量:在进行乡本调研工作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调研组进行负责人的科学选取,使乡本调研工作能够在明确的引导机制和组织机制之下实现交流互鉴水平的提高。另外,选取小组负责人的机制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既要保证各小组的负责人能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保证调研小组的负责人具备较强的领带能力,使小组的调研工作可以在有效的组织之下进行调研水平的提高[4]。另外,对乡本调研负责人的选择要从转变调研组织结构的方式进行设计,避免乡本调研的团队单纯的依据组织需要的结构进行设计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教研价值的关注,切实保证所有的教研活动都能切实起到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例如,河南省某乡镇是进行乡本教研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学校委派、个人自荐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小组负责人的选择,使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在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之下实现小组负责人的正确制定,提升了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质量。

2.3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科交流机制:虽然乡本调研可以使乡村范围内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集合,却难以保证中小学教师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层面内进行教研环境的改善。因此,要对现有的交流机制进行更高水平的完善,使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师的交流机制进行更高水平的设计。教师需要在实施教研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对教学方案进行延伸处理,使小学生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体育养成教育进行更高水平的自我实践,并将教研结论进行交流,使其他教师能够在交流当中获得小学体育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便小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够在乡本教研过程中得到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团队需要对现有的乡本调研交流面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所有的教研活动能够在更大的交流面内进行信息的有效处理,使所有的交流活动都能得到范围的保障。

3结论

乡本教研是一种科学的教研方法,科学的进行乡本教研意义的分析研究,并对乡本教研在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执行方案进行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汤贤锐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永安小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刚.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唐君玲.湘鄂渝黔边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3]刘康.晋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4]赵丽.山东省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研究[D].鲁东大学,2013.

第二篇: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课程的衔接问题成为了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想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应该成为阻挡学生发展的障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差异入手,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体育教学;问题研究;教学;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整体上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中小学体育作为新时期下培养孩子体育兴趣、提高孩子运动技能、提升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对孩子全方面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脱节问题暴露在人们眼下,这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阶段性提升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差异

在多年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更好锻炼身体,而不是让他们更多的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也就是说,在锻炼身体和掌握技能这两个方面上,锻炼身体是主要,而掌握技能是次要。这个特点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有非常大的练习。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主要是放松、玩乐的课,再加上他们年龄和身体方面的限制,他们不能过早的接受强度较大体育锻炼,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和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小学课堂就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运动技能训练是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除此之外,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体育升学考试的压力。目前基本上我国各个地区的中考中,体育成绩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中学体育教学的压力在不断提升,相反,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体育教学和中学体育教学相比往往更加随意,课堂上的教学也更加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引导。中学体育教学则完全不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小学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神经中枢、运动中枢、肌肉状况、身体协调能力等相比于小学而言都有处于更好的状态,这就给中学体育教学打下了更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学体育教学的老师相比于小学而言更加专业,这是因为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他们有更大的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并且这些压力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不断增加。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相比于小学教学来说,更加严谨、专业。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在分析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差异之后,可以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往往就是因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差异导致的,因此,想要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念应该相互衔接。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得知,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个目标应该始终贯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小学体育教学一般是“重锻炼、轻技能”,中学体育教学则是两者并重。然而,小学体育教学的“重锻炼、轻技能”并不意味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能接受相关体育技能的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记忆相关运动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想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加运动技能的教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适当调整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让小学体育教师明白“轻技能”并不意味着“无技能”,让中学体育教师明白,在体育课程刚开始时,应该循序渐进,并且让学生回顾或温习相关体育技能,而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学和小学的体育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衔接,而不至于出现断层的问题。其次,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进行衔接。在多年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断层在多数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体育课程在《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更加具有弹性,老师在教学中的发展空间较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得老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较为随意,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对学生今后体育发展的影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以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主,如跳绳、踢毽子等等,这些体育运动往往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与此同时,部分老师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对于这些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不予以考察。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以中考的考试内容为主,如仰卧起坐、实心球、短跑等等。这些体育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的要求更高,并且会给学生的升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考察时往往更加严格。而这种状况就会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脱节问题不断严重化。因此,为了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更加紧密,建议小学体育教学和中学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的做出调整。比如说,在小学高年级中,让学生进行的进行仰卧起坐等较为简单但运动强度比跳绳等更大的运动,使得学生在进入中学体育教学时对于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中学刚入学时,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应建议老师将运动强度适当降低,或是增加一些难度较小的适应性锻炼。而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上有更好的衔接。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为了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更加自然,相关单位、相关老师还可以从体育考核、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入手。

三、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关乎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关乎着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安全与健康,因此老师通过多方面努力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更加紧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周彩明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

第三篇:中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摘要: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目标的更新、教学教材的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就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探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探索研究

中小学体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引发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结合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1教学理念更新

1.1教学理念的更新。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识水平和个性特点进行创新教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体育活动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体育活动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体育的乐趣。

1.2教会学生体育练习。传统的的“讲体育”、“听体育”、“练体育”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听的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利的。为此素质教育教学要教会学生有效的体育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进而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体育知识。

1.3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学。中小学体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并在注重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同时,多用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2教学目标的更新

素质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新课标也提出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这就说明体现了体育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体育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体育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体育的价值,加强对体育的理解,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体育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体育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体会体育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3教学教材的拓展

3.1教学教材的创新。与传统中小学体育教材相比,新课程对中小学体育教材做了重大变革,重点突出在: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体育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体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体育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来源于生活,所学的体育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体育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体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体育知识。为了“不同的学生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体育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喜欢体育,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卡通形象,并且体育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体育的信心。

3.2创造性地使用体育教材。我们知道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是“死的”只能给我们提供“表态性”教学素材,再就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和编辑知识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所以它不是唯一的课程教学资源。为此体育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并不是都能够适合每一位学生,这与新时期的新课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是不相符。所以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不但要按照新课标要求依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要“用好”教材,而且要在设计教学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4教学方法的创新

4.1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形成的“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运用引进多媒体课堂的方法,使课堂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是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解决老师用语言难以表达,学生不便于理解的问题。二是中小学体育教材有不少内容,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笔者就会采取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教材重点,了解问题真相。在教学前滚翻时,学生原先没有接触过,觉得难学枯燥,即使笔者做示范,学生看似懂了,但做起来又出问题了,此时用多媒体对前滚翻的动作进行细化后,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感就上来了,边听边看,很快就掌握了前滚翻动作的操作重点。

4.2设置情景教学。体育教师如果对课堂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话,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是启发性提问。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问题选在点子上,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弄明白体育教学的目标,跟上教师的思路,确保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趣味性情景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提问,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兴趣盎然的学习。总之,新时期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要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依据教材内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兴趣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学,以期学生学有所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作者:李艳霞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一实验小学

第四篇: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美育的融合

一、中小学体育与美育融合的意义

19世纪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登上历史舞台,顾拜旦起草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基础。所以体育和美育的融合,不是一味追求体育竞技和形体健康的运动,而是融入了人类对体育美的追求和向往。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其意义着实重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高度重视美育,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科都有美育的体现,而体育更能表现美育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它们的关系就是健和美的结合。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比较强烈。要把体育和美育放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进一步通过体育美的熏染,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使学生喜爱体育课,喜欢体育运动,慢慢地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及思想。

二、中小学体育与美育融合的教学因素

我们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研究体育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实施美育。

(一)从人体形态中获得美的因素。体育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表现在培养学生健美的身体上,使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具有敏捷美、韵律美、刚健美等运动美,通过体育锻炼才能使身体慢慢地具有美的形态,在身体的活动规律和基本形态方面表现出挺拔匀称、丰满强健、有朝气、有魅力等美的特征。

(二)从运动力量中获得美的因素。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身体的柔韧性、肌肉的力量和发达程度,从而使其体态健美。教师的教学主导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相结合,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感知和体验这一过程。

(三)从对情感美中获得丰富的因素。现代教学论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新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因此要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教育,即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加强学生心灵美的教育。

三、中小学体育与美育融合的教学体现

(一)教师言传身教美的体现

1.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态的美,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学生对美的体验大都是由教师潜移默化而来的。体育教师必须穿运动装上课,美观大方,显示运动健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2.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形象教学语言及口令清晰,在加上教师轻松漂亮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轻松愉快和崇拜羡慕的感受,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美,对体育教学产生极大的热情,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

(二)体育教学内容美的体现

1.教学中利用队列和体操队形培养学生站、立、坐、行等身体姿势和动作意识。教学中要求学生精神饱满,动作整齐一致,具有集体意识和严格的纪律性,养成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感受体形体态美。

2.体育教学中注重运用韵律操、健美操等教学活动内容,在动静变化的结合过程中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近几年健美操逐渐在中小学校大力推广。美是健美操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特别能改善体形体态,有助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塑造,以及陶冶美好的情操,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同时,健美操也带动了体育教学改革进程。

3.体育教学中通过基础的走、跑、跳、投等项目进行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以及肌肉的力量都有很好的发展,使学生身形体态健美。既强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对学生体态的美感和气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

4.体操教学对学生身体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前后滚翻、肩肘倒立、跪跳起等动作,对学生身体姿态造型有特定帮助,是学生形态美发展的很好的身体练习。

5.球类教学能使学生提高应变、灵敏、果断等身体素质能力,促进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激动与紧张,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了身体素质,从而把球类运动的潇洒与智慧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美的体现体育教学教案要精心设计,根据体育教学与美学的形式规律,设计美的体育教学活动模式,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以及场地设施的安排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要利用美学中的线条、图形等变化,把场地设计得美观清晰,使其布局更合理,抓住学生眼球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求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2.体育中美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教学特性。以往给学生观看学习动作技术挂图,借助音乐等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让学生探索、观察体育运动的美,在教学手段上更广阔,更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提高学生体育美的认识。

(四)体育运动美的欣赏体现

在室内课中观看体育比赛,运动员在赛场表现出的高超优美的动作给人以精彩无穷的回味,是体育运动美的体现。流动的画面,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带给我们一个绚丽多姿的美的艺术世界,更带来美的享受。

四、中小学体育发展美育的教学策略

(一)体育教学中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相互信任和尊重,就能在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师生配合默契程度。以爱换爱,以情换情,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和尊重,发挥“亲其师而重其道”的作用。以情感人,培育学生丰富的感受性,达到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形成完美人格发挥。

(二)体育教学中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充分设计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去创造适合于学生美育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体育项目的审美特点,培养体育审美意识,激发表现美的欲望和创造思维,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美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三)要善于从体育教材中提炼及发现美,通过教学,将美的因素与形式融入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学实践证明,给学生营造优美的教学氛围,学生很容易被美所感染,进而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研究,养成认真思考等学习习惯。

作者:周长业 单位:营口市老边区金彦学校

第五篇: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问题提出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健康心理教育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在我国,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多的只是强调其强身健体的“生理功效”,而对它的“健心功能”一直未给予足够重视。纵观《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改革,无论是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上,还是在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上,都把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因此,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超过三成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合格率仅为二成多,优良率还不到一成,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健康。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较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因此,学校应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协助人与人的沟通,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协调人际关系,是步入社会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心理上渴望得到社会及其他人的认可和鼓励。经常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接触不同的人,学到更多的处事方法,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投入集体、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2有效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成熟状态,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处理事情不当成为他们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之一。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释放与调节体育运动作为特殊的运动,其对调节心理有很大帮助,有节奏的呼吸、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力的释放、自由的运动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发泄,宣泄心中的不快,从而达到放松与改善情绪的效果。

3.3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由于体育大多以竞技形式存在,因此,在体育运中就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竞争的胜负不能单靠两天的努力,或先天性的因素决定,它不仅是汗水智慧的结晶,还需不断努力。体育竞争越激烈,对参与者的要求也就越高,参与者必须具有良好心态,能承受一切失败或胜利的心理,真正达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积极进取,在胜利中不断进步,从而达到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目的。体育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取得的,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4.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任何一种教学,其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范围。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如何对教材进行筛选有的放矢地培养就成了教学内容能否顺利进行的要素。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编时,应尽量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编写与安排,在优化教法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执著的精神。球类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其能否顺利地展开,主要靠整体配合。在球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并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4.2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比赛往往能振奋人心,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最后的决胜阶段,这不仅是观众欢呼呐喊的最后时刻,而且是运动员最后考验心理的时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局势,领先的一方如何保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受身心的考验,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5.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达到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课堂中,使得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整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对体育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李广东 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芙枚.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2007,3.

[2]姬上兵,冯要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

第六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引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从总体上讲,只有抓好乡镇一级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才算真正落实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才能实现全民健身的宏伟目标。切实搞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是实现《全民健身纲要计划》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它对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大力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随机选取彭州市12所农村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所中学,6所小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查阅和检索了有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2、问卷调查法。共发出200份问卷,其中教师30份,回收29份,回收率95%,有效28份,有效率90%,学生170份,回收164份,回收率96.7%,有效158份,有效率93.3%。

3、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12所彭州市农村中小学学生上体育课情况和体育教师的上课内容。

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采用了MS-EXCEL统计软件的读取、计算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彭州市农村中小学教学情况

体育课开课情况。体育课的开设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学开课率反映体育教学开设体育课的基本数量状况,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指标。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彭州市农村中小学没有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有3节课体育课。

(二)体育教师的现状。

1、教师的数量及专兼职结构。关于体育教师配备,国家教育部规定,农村中学每7-8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按这个标准衡量,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是不能满足正常教学要求,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相对缺乏。这一情况不为乐观,学校领导应该引起重视。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性别、职称情况。(1)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由数据显示: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老中青结合,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成为主力军。这一情况有利于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2)体育教师性别状况。由数据显示: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结构不合理,中学男教师占70%,女教师占30%,小学男教师达到了80%,女教师占20%,主要原因是有的学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偏向于男性,认为男教师一定能胜任女教师能上的课程,却忽视了女教师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不平衡的性别结构,不利于选项课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

(三)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经过对170名在调查发现,高达58.1%学生运动时间低于20分钟,每天运动超过1小时的仅有40人,仅占23.5%.这应该引起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大多数学校课外活动每天l小时体育活动还难以保证。每天安排早操的学校,中学50%%,小学30%:从来不做早操或偶尔做早操的中学50%%,小学70%:每天安排课间操的学校,中学70%,小学60%;从来不做课间操或偶尔做课间操的中学30%,小学40%;早操和课间操出操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早操70.7%和课间操75.4%);从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看,有体育教师或班主任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中学50%,小学30%,老师指导率低,由此可见,目前彭州市农村中小学课外活动情况离国家规定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低。主管领导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基于升学率的压力,体育课时被挤压严重。

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改善。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兼职体育教师和代课体育教师仍占较高的比例。

(二)建议

1、彭州市农村中小学主管领导应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体育课程,提高体育开课率。教育部门把开课率作为检验学校等级的一项指标。

2、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领导应对学校体育教师加以重视,在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多渠道的培训体育教师,改善体育教师待遇,多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防止人才流失。

3、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等同起来,把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纳入体育成绩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作者:凌瑶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汤元凤.浅论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7).

[2]王鹏.论提高与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J].安徽农业科学,2007,(16).

[3]石东坡.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2008,(11).

[4]徐国斌.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5,(5).

第七篇: 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探讨

摘要:该文通过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选择授课内容的历史进行回顾,发现其变迁趋势和发展特征,详细地分析了这几十年的体育教学存在了哪些问题、是如何改进的,结合当下我国体育教育的新要求,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历史变迁;路径特征

教育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不仅文化知识教育会影响国家发展,科技强国这个理论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如何能全身心更好地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去呢?所以体育教育也是人们必须重视的。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面临困难与挑战

新课标从到使用再到现在也有很长时间了,课改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改变以往的体育教学方式,从教育学生到引导学生自主锻炼。但是在我们教学时间当中,这是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弊端的。只是提出了一个自主自由引导教学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对教学内容做改变,也没有把课程内容具体化。所以实践中教师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是自己随意教学,导致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成果达不到要求。尽管说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操作性可言,难以评估教学效果,教学理念过于抽象,实施起来确实很难,学生身体素质差距大,而统一的评分考核方式并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这明显和新课标的理念是矛盾的。所以,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是迫切需要改变的,需要重新选择。选择的方式方法才是最需要改变的。以往的课程内容设定非常混乱,且很多教学内容甚至出现了明显错误。这说明了教材内容的编选人员可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教学的经验,才会导致课程的选择出现各种问题,不能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标准研究,这对学校健康与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上能为课程改革提出一些高质内容的选择原则的参考,使得教学内容设置更科学性,解决当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体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会遵循着一般课程的发展规律,所以回顾历史、寻找发展规律是人们必然要选择的方式。

2回顾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历史

建国后各个阶段的体育教育回顾如下。是我国建国初期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这个阶段把我国的小学体育划分为游戏、体操、田径三个类型,主要参考引用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2j[。这一阶段主要以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为教学核心,又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男女性别上对课程有选择,比较全面且科学。是一个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提出了要让学生通过体育课来强身健体,在课程内容上选择更为灵活,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有所增加,让教师能根据学校的环境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比较切合实际,且教学目的很明确。1986一1999年这个阶段,是体系建立阶段,对于教学要求成体系,增加了教学评估的机制,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但是这一个阶段,教学重点放在体育的技能教学上,但是与国外的体育教学理念相比,还是处于意识落后,没有让学生全面发展。2000年至今,教学理念以“健康”为核心,重视学生社会、心理、身体等三方面的健康教育。内容选择上也有所增加,以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锻炼身体为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都需要人们理性面对,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方式,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3〕

3中小学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理性思考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经历漫长的改革过程,不断完善和改进,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第1阶段体育课程中,移植、借鉴苏联模式的问题较为突出,但全国的教学计划较为统一,使整体的体育课程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特长的发展,重视品德发展,弱化了体育的本质功能。

3.1体育课程建设要立足国情

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纯粹借鉴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各国的学生基础教育不同且体质、身体强度都有所差距。且不说国外,就说我国南北方学生的体质就有明显差异。以山东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如果用南方福建的体育教学标准来看,各个学生都是优等,那么体育课还有没有必要上?当然有必要!我们需要的是符合本省学生的教学强度。这个例子就说明不能只照搬不思考,不能不结合实际就全套应用过来。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再来应用,会立足国情,学会扬弃,不能忽视国情兼收并蓄。所以编订教学大纲的人员,在颁布制定的教学文件时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和全国各省学生的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潜力,体育课程不能违背了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做到掌握更多且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与体育学习技巧,为以后学生有一个好体魄,在走向社会前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3.2体育课程建设要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的问题

人们为国家的国土辽阔而自豪,但是正因为国土辽阔,全国各省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教学的设置级别,高原、丘陵、盆地各种地理原因都让我国对于课程设置有一个灵活多选择的要求,不能像第一阶段那样,全国的教学内容都一样,教学强度也一样,要因地制宜。在体育教学的历史上,这种统一且不灵活的教育旧大纲在我们使用的时间非常长,其弊端也明显能看到,对于体质弱的学生来说,过高的强度反而伤害了身体,让学生厌恶体育更加不愿意锻炼身体,造成恶性循环;而对于体质强的学生来说,难度系数低,没有挑战性,学生教学环境没有竞争压力,课程环境散漫敷衍。这都是因为统一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大纲对于教学要求过多且死板,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创作思维。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因为体育课而爱上锻炼身体。而过于抽象的教学理念,让教师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教什么,教学中随意选择教材进行。所以课程设置必须要在灵活与统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能符合现状需求也能做到有束缚力,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锻炼。

4结语

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要在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和方式这些方面进行改良的。竞技体育普遍存在难度较大,操作要求高,所以需要减少小学教学中竞技体育的比例,激发非竞技的低难度教学项目的潜力,使课程内容能够操作性更强,引导学生自主且安全地参与锻炼;另外,目前课程评价尽管方式多,内容丰富,但在实际教学当中难以落实。需要建立一个以增强学生整体体质为核心、以运动项目为主要框架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作者:陈字余 单位:聊城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