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问题分析3篇

时间:2022-05-22 04:24:02

高校体育专业问题分析3篇

第一篇

1研究对象

以阜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高考体育加试及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在校学生180名,各年级分别抽取60名,其中男女各30名。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次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180份问卷共收回180份,收回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78份,有效率为98.8%。

2.2数理统计法

通过所获的有效数据,按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分类,并按体育统计学和社会科学调查统计方法的原理与基本方法,使用MicrosoftOffice2003的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男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1可以看出体育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男生的高考四项成绩较为接近,但四项素质的平均成绩除原地推铅球外都逐年有所下降,并且成绩波动的幅度逐年增加。100m成绩从2010到2012级,分别下降了0.2秒和0.3s;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0.1m和0.2m;800米成绩下降了2s和4s,由此可见,体育学院男生生源的速度素质、跳跃素质以及耐力素质逐年下降。原地推铅球成绩有略微的提升,分别提高了0.4m和0.3m,说明生源的上肢力量有所进步。

3.2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女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2可以看出体育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女生的高考四项成绩差异较为明显,四项素质的平均成绩均逐年有所下降。100m成绩分别下降了0.3s和0.4s;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0.2m和0.3m;原地推铅球成绩分别下降了0.1m和0.2m;800米成绩分别下降了3s和5s。有此可见,女生生源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跳跃素质以及上肢力量都逐年下降。

3.3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不同生源地男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3可见体育学院2010-2012级各生源地男生中,100米项目平均成绩在12s以内的有合肥、芜湖、铜陵、黄山、宣城,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省的南部,说明安徽南部地区的男生速度素质相对较好。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中,平均成绩在8.6米以上(包含8.6米)的城市有淮北,阜阳,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的北部,说明安徽北部的男生跳跃素质相对较好。原地推铅球项目中平均成绩在11m以上的有阜阳、淮北,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的北部,说明安徽北部的男生上肢力量相对较好。800m项目中在2'15"以下的有合肥、黄山、六安,从地理上看这几个市处于安徽的南部,说明安徽南部的男生耐力素质相对较好。

3.4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2012级不同生源地女生高考四项成绩统计分析

表4可看出体育学院2010-2012级各生源地女生中,100米项目平均成绩成绩在14s以内(包含14s)的有淮北、亳州,大部分地区学生成绩在14-14.5s之间的,这说明全省女生100m水平较为接近。立定三级跳远项目中,成绩在7m以上(包含7m)的有合肥、芜湖、蚌埠,可见安徽北部女生弹跳较好。原地推铅球项目中,成绩在7.5m以上(包含7.5m)的有马鞍山、黄山、淮北、巢湖、六安,这些城市里面在安徽南部的较多,其余大部在7.5m以下。800米项目中,成绩在2'40"以内(包含2'40")的城市有合肥、巢湖,在2'50"(包含2'50")以上的有芜湖、蚌埠、阜阳,其余的在2'40"-2'50"之间,可以看出安徽南部的女生成绩相对较好。

4结论与建议

4.1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以年级为标准可得出:2010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相对较好,2011级学生次之,2012级学生相对较差,可见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4.2以地域性为标准可看出,安徽省南部男生100m和800m成绩相较于北部男生较好,但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相对于北部男生较差,可见安徽省南部男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相对较好,北部男生的力量素质和弹跳素质相对较好。安徽省女生速度素质南北部差异不大,但耐力素质和上肢力量,南部女生相对好于北部。

4.3从入学前是否经过教练的系统指导方面看,有74.3%学生有教练系统训练。从入学前训练的年限看,65.7%经过1-2年的训练,只有6.7%学生经过2年以上训练。可见学生入学前专业训练水平并不高,缺乏系统指导和长期训练,入学后仍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4.4从入学后自主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入学后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不理想,只有56.7%的学生经常参加,这很不利于体育院系的专业水平的发展。因此学院应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方面有所加强和侧重,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4.5从学生是否愿意入学后继续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调查可看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只有14.5%的学生非常愿意,但是也有52.6%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因此学院在开展省大运会训练的时候要加强动员力度。(本文来自于《体育科技》杂志。《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郭凌云工作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第二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四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四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用电话、电子邮件和QQ群等联系形式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40份,男女生各70份,回收124份,其中男生是61份,女生是63份,回收率是88.6%。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是96.8%。

1.2.2访谈法

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就业实习实训基地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取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相关信息。

1.2.3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2.1.1毕业生就业期望类型呈多样性和差异性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呈多样性。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教师[4],但从调查中发现,部分毕业生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中小学教师这类职业上。调查结果显示,有56.7%的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说明教师仍然是大部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另外,公务员、研究生也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期望。而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毕业生认为教师工资基本可以满足生活状况,但要买房、买车较困难。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呈多样性。由表1还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着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有46.5%的男生选择教师职业,而选择公务员和读研究生的分别只有19%和12.8%;女生首选的就业类型也是教师,但比例远远大于男生,为66.1%,其次分别为研究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健身教练。分析表明,男女生在职业类型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女生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而男生较女生更愿意选择公务员、自主创业等其他选择,体现了勇于面对竞争的特点。

2.1.2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区域位置的差异性

由表2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区域性选择也呈多样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中等城市就业,占44.2%(其中男生为41.4%,女生为46.8%);选择小城市和大城市就业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24.2%(其中男生为19.0%,女生为29.0%)、22.5%(其中男生为32.7%,女生为12.9%);选择县城的只有9.1%(其中男生6.9%,女生11.3%),而愿意去乡村就业的为0。在如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背景下,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就业单位,多数毕业生认为乡村环境、待遇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大中城市就业渠道广,就业途径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也多[5]。由于毕业生更愿意去大中等城市发展,导致城市人力资源过于饱和,而小城市与乡镇却人才紧缺。从调查还可以看出,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而女生较更倾向于选择在中、小城市就业。

2.1.3毕业生期望薪资待遇的差异性

由表3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期望的薪资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2.5%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4001元以上,31.7%的毕业生期望在2001~3000元,30.0%31.7%的毕业生期望3001~4000元。薪资待遇是人们用劳动所获取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的总和[6]。分析得出,大学生还是倾向于追求高薪资,但对薪资的期望值过高。从表3还可以看出,男生期望的薪资待遇在1000~2000元、2001~3000元所占的比例都为0,而4001元以上占62.1%;而有61.3%的女生期望的薪资待遇是2001~3000元,只有22.6%的女生期望薪资在3001~4000元之间。由此看出,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获得高薪资。通过调查了解到,男生一致表示今后的生活压力大,所得薪资不仅要供生活开销,还要供房、供车等,所以期望获得高薪资。

2.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2.2.1毕业生就业现实类型与期望类型存在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类型也呈多样性,有教师、健身教练、研究生和企业员工等,并且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类型同样有差异性。由表4可知,教师仍然是毕业生首选职业,占了65%。与表1相比,就业现实类型与期望类型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公务员与其他选项中。毕业生期望就业类型中公务员占12.5%,而现实却仅为1.7%,主要原因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多,而录取率低。期望其他就业类型为4.1%,而就业现实却为9.1%,表现为有的毕业生在综合能力并强且家庭经济丰裕,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主要是部分男生。

2.2.2现实就业的区域位置与期望就业的区域位置存在差异

由表5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中小城市就业,各占35%(其中男生为34.5%,女生为35.5%)、31.7%(其中男生为31.0%,女生为32.2%),其次在大城市就业的占20.8%,到县镇就业的为12.5%,乡村是0。与表2的期望就业区域位置相比,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小城市上,期望在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为44.2%、24.2%。由此可知,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期望上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更倾向于大中城市,而选择县镇、乡村的少之又少。据了解,他们认为到大城市就业可以见识更多,有发展的空间。而在乡村工作,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得以发挥,抱负不能实现。由表6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薪资待遇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占了55.8%(其中男生为46.5%,女生为64.5%),其次是3001~4000元,占28.3%(其中男生为32.8%,女生为24.2%)。最低的为1000~2000元,仅为7.5%。与表3的期望薪资待遇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期望薪资待遇在40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占32.5%,其次是2001~3000元。而所得薪资待遇以2001~3000元的比例最高,占55.8%,其次是3001~4000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期望值与现实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调查得知,对经济收入要求过高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严重障碍。

2.3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3.1内部因素

由表7可以看出,在就业观念方面,有50.8%的毕业生选择了“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其次是“先就业,后择业,占37.5%”,选择继续深造的为正在读研究生的毕业生。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是存在明显的理想化,认为一次就业就应该符合自己的意愿,这种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异。由表8看出,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自身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首要因素是专业素质,占87.5%。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术是无法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所以平时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其次,兴趣爱好也是重要因素,占65.0%,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做的事产生了兴趣,才会想更好地完成任务。个人价值观和学历也是影响就业的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32.5%的毕业生认为有其他一些因素,如交流能力、个人形象等也影就业。由表9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认为自身首先欠缺的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占75.8%。通过访谈得知,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意识到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更没有刻意地去学习,平时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在进入社会才体会到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其次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占61.7%。他们认为很多事情不能全面的考虑,当问题来临时显得不知所措。还有沟通、抗挫折和其他能力也是毕业生所欠缺的。由此发现,毕业生对自身的情况能有客观的认识,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2.3.2外部因素

由图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占53.3%,而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占46.7%。由此说明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偏少,机构建设还不健全,就业机构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通过访谈得知,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以大课形式教学,许多学生能不去则不去,并且教师讲解的内容只是说明就业形势的严峻,并没有对就业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由表10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都能通过网络查找就业信息,说明网络的快速发展的确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提供了方便;招聘会和报刊也是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分别占45.8%、38.3%。这说明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途径不多,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有限。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仅有23.3%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该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定期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毕业生能尽快全面地了解就业信息。由表1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认为职业的稳定性是影响其择业的首要的外部因素,占70.0%,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观更倾向于稳定的发展。其次分别是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占了64.2%和56.7%,这说明毕业生还是很看重面子的,对工作的收入和地位比较重视。调查还发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受父母的期望影响并不大,为25.8%,这说明学生在择业时的自主性较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正在回归与加强。

2.3.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期望

通过对用人单位领导的访谈,了解到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毕业生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虽然也看学历,但不唯学历。他们最需要的是踏实工作的实干家,首先看重的就是敬业精神,其次是业务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访谈得知,用人单位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吃苦耐劳,并且在交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有所欠缺,例如知识面过于狭窄,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增加一些相关工作或实习的经验。由于看出,现在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期望的就业类型、就业区域与薪资待遇有理想化色彩。(2)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大部数毕业生希望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异。(3)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未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就业指导,没有将有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公布,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较窄,学生不能尽快全面地了解就业信息。(4)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包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价值观等,外部主要包括职业稳定性、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

3.2建议

(1)积极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政策相关教育工作,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不要把眼光都放在大城市,可以尝试去乡村、西部等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2)要求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在现在社会,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开阔眼界,尝试跨学科专业学习知识,提高英语、计算机网络水平,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功能,加强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作用。(4)体育教育专业还应开设如游泳、瑜伽、网球、职业规划、体育营销等课程来丰富本专业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来自于《宿州学院学报》杂志。《宿州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宋荣凯张秋宁工作单位:宿州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8至2011年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文献及管理文件,并对2008-2011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内容及选题来源、指导教师、成绩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

1.2.2访谈法

设计访谈框架,与体育教育专业所在系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情况,提出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

1.2.3总结归纳法

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的问题并分析研究结果。

1.2.4数据统计

对于整理的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forwindows进行统计与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毕业论文选题内容情况与分析

总体来看题目内容方面学生论文选题为学校体育类的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比较大,共占50%-60%,选题在社会体育类、心理学类、生理学类及其他方面共占40%。图1显示:论文题目内容为运动训练学类的最多,且比学校体育类的要多出3.8%,这个数据非常值得重视。因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目标开设,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应以学校体育研究为主。

2.2毕业论文选题来源情况与分析

图2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参与指导教师课题、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四个方面。2008-2011届毕业生中平均74.78%的学生论文的选题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确定,而其他三种方式确定论文选题的平均人数只占25.22%。这一方面反映了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研究领域和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专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度和视角还存在着提升空间。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2008-2011年每年参与指导教师课题作为毕业生论文的呈逐年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在于学院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及近年来学院对于教师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激发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使得学院教学科研项目逐年增加。

2.3指导教师情况与分析

表1数据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2008届毕业生共244人,指导教师共62人,师生比例为4:1,即一位教师平均指导4个毕业生;2011届毕业生共92人,指导教师共12人,师生比例为8:1,即一位教师平均指导8个毕业生。数据表明,随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减少,指导教师平均每人指导学生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这个数据走向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在2008年时指导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师占到全院专任教师的34%,而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引进人才,至2011年专任教师200人,但指导2011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老师只占全院专任教师的6%。理论上学生少了,教师资源相对更充足了,学生选择指导教师的范围应该是更大了,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通过进一步查阅2011届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确实出现论文指导教师相对集中情况,基本上属于各系体育教育专业论文集中在个别几个教师中。第二,在指导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老师中有教授职称的占总数的12.32%,比讲师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少一倍,也反映出术科教师中教授职称人数相对较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第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是论文指导教师的主力军,占全体指导教师的61.59%,理论上副教授比例最高,教授和讲师相对低的数据分布是比较合理的。查阅副教授指导的学生论文发现,存在指导人数差异极大现象。个别副教授只指导1到2人,而个别的指导10人甚至12人以上。第四,在2009年的毕业生论文中出现助教职称教师指导5名学生毕业论文。按照学校要求,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指导学生论文的资格,助教职称的教师不能独自承担论文指导工作。

2.4成绩分布与分析

表2显示: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教师评定成绩和答辩成绩三个部分构成,实行满分100分制。结果显示:547篇论文中2篇不及格,大部分论文成绩在良好和中等区间,成绩为优秀的论文占到总数的6.4%。2011届毕业生论文中无优秀论文。这一数据结果反映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及科研能力日趋下降。

3结论与建议

3.1选题未能贴近专业、缺乏创新性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等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而且重点是围绕学校体育教育方面,但从本研究结果来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最多的是运动训练方面的,而学校体育类方面的只占论文数的30.71%,这种结果可以理解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会或者没有针对学校体育方面问题进行研究,那么将来能否在学校体育的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从论文题目来看,题目内容变化不大,基本上总是在一个问题圈子里变换地域、人群或者被研究对象或者年份等,核心研究问题无大变化。分析与建议:分析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及指导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并不了解和明确;二是对于专业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清楚;三是论文管理工作不够严谨。因此建议学院可通过在选题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要求和指导,以及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要求等方法改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状况。另外,学院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开设一些专题课程或者讲座来开拓学生视野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中的科研方法课的作用,多组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比赛,给学生创造研究和展示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兴趣和动机。

3.2题目来源单一、雷同扎堆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是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的,占到总数的74.78%。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方法太单一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学院教师科研涉及面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收集资料的能力及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第一,指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来确定论文研究内容,鼓励学生针对实习或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二,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和要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入库。第三,学院要继续加大对教师教学科研的投入,建立奖励制度,对于教师和学生中出现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给予肯定和奖励。第四,建议将论文研究内容是否为参与科研课题或者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这一项作为评审论文成绩和评选优秀论文的一个指标。第四,借助校园网和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一个论文选题软件平台,完成对于毕业生论文选题相似度的排查,避免雷同扎堆现象出现。第五,创建一个指导教师指定选题的数据库,以供学生选择,要以教研室或者同一研究方向教师为一个基本单位上报选题,从而也避免不同教师给出相同的论文题目。

3.3指导教师逐年减少,论文质量日趋下降

建议:一方面根据专业需要加快专业教师的引进,补充专任教师;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学校论文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控制指导学生数量,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投入指导本科生论文工作;第三充分挖掘学校多方教师资源,如:双肩挑及相关专业硕士以上的教学管理干部等加入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缓解专业指导教师不足带来的压力。

3.4论文检评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构建毕业论文工作检评体系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手段。由于检评制度不健全,没有一种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它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的提高。建议:建立毕业论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对于质量确实好的论文不但要给学生以奖励,对于指导教师要奖励;而对于毕业论文对付的学生,要严格控制其毕业资格,并追究指导教师责任。全院上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阶段性目标。加强论文管理,提升本科论文水平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永远的课题。

作者:魏祝颖工作单位:天津体育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