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探究

时间:2022-04-17 02:59:10

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探究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被确定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构建起有效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剖析“立德树人”思想的精神内涵,论述“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路径,如发挥思政课程主体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体系,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等,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体系;路径

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思想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德育成效。本文通过梳理“立德树人”思想的发展脉络、“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提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举措,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思路上的借鉴。

1“立德树人”思想的精神内涵

1.1“立德树人”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中国古代德育最早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完善。根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就设有专门人员对民众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西周时期开始提出进一步寻求和探究如何才能获得“德”的途径问题,并认识到“德”是需要培育的,“育”是“德”实现的保证。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古代德育一直注重教人德行和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立德树人”专注人的培养,其“德”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如出一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个人价值准则、社会价值取向、国家价值目标与儒家讲求“修齐治平”不谋而合。因此,“立德树人”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1.2关于“立德树人”思想的论述。2014年5月4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4年12月29日,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全过程。”关于“立德树人”思想的系列论述,从个人的德到国家的德、从人才培养导向到育人体系构建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2“立德树人”思想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2.1“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网络逐渐占据大学生的生活,各种不良思潮通过新媒体、视听节目传导给学生,侵蚀着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另外,过度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不良导向的影视节目,都对青年人的三观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做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工作必须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立德树人”思想构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犹如一张牢不可破的防护网,全力为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的思想免受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腐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人才,因此,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思想,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2.2“立德树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促进。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大时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如何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思政理论课、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来开展,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而“立德树人”思想更像是一种方法论,其“德”,不仅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更多元素。另外,“立德树人”包蕴的“三全”育人体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资源上的集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思想的题中之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2.3“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回归的必由之路。当今在校大学生普遍为95后,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在大学,他们会显得比较独立、个性,思想前卫,但同时又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不关心社会发展。甚至有极少数人内心封闭、冷漠,遇到问题消极、逃避,采用极端的方式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并呼吁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回归。而“立德树人”思想,其“德”涵盖了“礼义廉耻”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操,塑造他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正是德育的目的———使人回归理性,明悟事理,成为一个有“情”的人。因此,贯彻“立德树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人文精神回归的必由之路。

3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探究

3.1发挥思政课程主体作用,激发思政教师队伍主动性。目前,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必须以更大的精力、更有效的举措加强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首先,要及时将精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四个意识”等纳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当前,受国际风云变幻和复杂政治气候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难免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关注时事动态,坚定政治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抵制错误思潮。其次,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政治理论模块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将“理实一体”理念引入思政理论课。高校应提高实践环节在思政课中的比例,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暑期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新征程,并自觉提升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最后,思政教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思政教师队伍的主动性,例如,高校应该在职称评聘、培训交流、科研环境、绩效薪酬等方面向思政教师倾斜,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思政教学中,担当好大学生“思想守门人”的角色。3.2构建“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网络思政”全方位教育体系。第二课堂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要深刻认识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整合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政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一以贯之,不断加以强化。主题教育是思政理论课的辅助手段,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思政是思政教育的新趋势,三者缺一不可。其次,高校要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增强其趣味性、知识性。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中国梦”主题微电影、“时代新人”演讲赛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领悟,从而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再次,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高校应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对于一些大型活动,要主动联系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上营造“关注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最后,高校应从思政活动中凝聚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标志,高尚的文化可以引导人、感染人,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加大对思政精品项目的包装力度,对于院系成熟的思政品牌活动,要积极支持其申报省级、部级思政精品项目。这些精品思政项目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贯彻“立德树人”思想具有促进意义。3.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体系。高校应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建立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合力,在全员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思想。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自力量,整体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是育人合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高校要加强与家庭的配合,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大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使家长增进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思政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家庭观察员”制度,定期邀请“家庭观察员”来校走访或参加座谈会,增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其次,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广泛地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共同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实际问题。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艺术、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3.4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思想的贯彻落实,最终还要回归到育人效果上。当前,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并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客观的评判体系,这不利于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健全关于德育成绩的规章制度,借助软件公司开发德育成绩管理系统,通过政治理论测试、志愿者活动的参与度评估、思政系列活动的参与效果评估等给学生评德育分,并及时将分数录入系统。另外,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德育成绩,可将德育成绩与评优评先、毕业资格挂钩,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档案,以便在他们毕业时供用人单位参考。通过以上措施,高校可以建立起完备、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使育人成效得以持续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思政教育形式、手段,保障“立德树人”思想真正落到实处。3.5加强基层党支部对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党的要求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由此可见,高校基层党组织对院系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院系思政工作的领导力度,确保“立德树人”思想在院系真正下沉。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院系党支部书记定期给学生上党课、党支部书记接待日等强化支部书记对思政教育的引领;通过宣传党员优秀事迹、评选先进人物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建立党员活动室、马克思主义书屋、党员教育基地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营造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通过以上举措,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在院系思政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使“立德树人”思想具体化,在广大学生中真正落实下来。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曾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立德树人”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人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贯彻“立德树人”思想,应强化政治导向,注重人本理念和教育规律。高校思政工作如何贯彻“立德树人”思想,这是一个动态的理论课题,要不断结合新的理论研究、学生的新需求、教育的新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本文的研究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的借鉴,期待有更多的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加入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更多新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旭炎.立德树人实践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苏国红,李卫华,吴超.“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

[3]李慕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培养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18(2).

[4]李曼玉,武星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落实问题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4).

[5]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8(6).

[6]张宇华.立德树人视野下构建高校思政工作新格局[J].改革与开放,2018(6).

作者:王杰昌 吴昊 单位:1.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