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民族音乐传承及发展

时间:2022-12-27 10:39:10

试议民族音乐传承及发展

明、清时期的民歌小曲继承了历代的民间音乐集成,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人民情感,被大量保存在歌舞音乐、戏曲、说唱之中。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迅速,新的戏曲声腔应运而生,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成为了“四大声腔”。这时期的乐器发展同样不容小觑,有琵琶专著《弦索备考》、古琴谱集《神奇秘谱》等。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源流博大精深,如今,不论是地方政府、各地学校,高校教师还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方面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合理地利用存世的有效资源,将传统音乐“度曲”填词创作,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民歌、戏曲,例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蒙古族的安代、土家族的傩戏、布依族的地戏、朝鲜族的长鼓舞、壮族的采茶舞等等。

民族乐器也非常多,除了常见的二胡、琵琶、古筝、笛子、扬琴、阮等乐器以外,少数民族乐器还有:巴乌、葫芦丝、火不思、马头琴、冬不拉、独龙琴等等。不论是汉族戏剧、戏曲,还是少数民族的歌曲、乐器,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音乐珍存。政府文化部门应该成为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有力保障,可以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建立当地的音乐传习所,在收集、整理乐谱,保存原生态音乐音响资料,扶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面推进民间民俗音乐的发展进程项目中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各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可以加入校本课程,在教习全国或者全省统一的音乐教材的同时,适当穿插、融入当地的民间音乐形式,例如:民歌、戏曲、小调、民间乐器音乐欣赏等等,不仅丰富了音乐课的内容,还使得学生们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为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广、延伸提供充分的土壤。高校的学生们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的重任,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应该加强音乐专业学生们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民族音乐理论分析与创作等课程的师资力量,为民族音乐学学生们的民间调查、搜寻、整理、利用及保护项目提供物质资源和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可在校内创设民间音乐传习所,不定期地请戏曲团、民间乐队的艺人来讲座、演出、辅导,以互动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们增强实践技能,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在全校开展民族音乐的公共选修课,扩大民族民间音乐的在高层次人才中的受众群体。从现如今各种中国民乐考级热潮年年升温的情况来看,考生们往往专注于乐器技巧的展示和长时间地反复练习几首考级所涉的固定曲目,而忽略了所学乐器的一些基础理论性的知识,老师们在传授乐器演奏技巧、曲目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应该讲授一些该民族乐器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代表人物等相关知识,这对于琴童们从感性上了解乐器及作品同样是受益匪浅的。各高校、音乐学院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民乐社、民歌队、合唱团,利用寒暑假不定期地到基层、社区、农村等地方和场所进行演出,将传播民族音乐的范围尽可能地拓展。由专业老师带队组成大学生民间音乐调查小组,深入到民族民间音乐发源地,去田野调查,考源、采风、访问当地的民间艺人。

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除了在国内遍地开花以外,还应该多走出去,多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汇演,把我们国家具有悠久历史、民族特色的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吸收外国留学生学习我国的民族乐器演奏、民歌演唱,带领我国的乐队、器乐团经常赴各国演出,提升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的知名度,展现中华五千年艺术文化的文明历史与人文情怀。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可以利用民族音乐学的一些方法调查、实践,得到创作灵感,并进行二度创作,使得我国优秀的民歌、戏曲、少数民族音乐以更广阔的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将民族民间音乐、我国传统音乐不断地流传延续下去。

作者:刘硕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