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6-09 09:46:07

中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

一、目前中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欠缺的主要表现

1.教学过程无法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美术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能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得教师和学生皆饱受困扰,非但没有使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参与艺术的愉快感,反而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美术学习变得迷茫无措,教师的育人任务也变得进退两难。

2.教学形式流于表面

主要表现有:教学目的过于功利,教学方式单一,学科本位现象严重等。一些教师为教学而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美术教学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种僵化死板的教学中消磨殆尽。

3.缺乏有效教学策略

对于很多的中学美术教师而言,因为自身专业能力地不足,往往在涉及具体的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虽然接受了美术教育,但却并未真正吸收到美术教学的精华。

二、造成中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欠缺的原因

1.美术学科常被边缘化

学生对美术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实际情况是,美术课程不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常以副科的形式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学校、家长、学生,甚至美术教师本身所忽略,导致美术的最终教育目标无法实现,美育在各门学科间无法相互渗透,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美学素养了。

2.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很多本身不喜欢美术的学生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无奈之下拿起画笔,试图通过短时间的技能突击培训走上艺考之路,他们追求用单纯的技法训练来应付考试,导致基础美术教育也走入了“应试教育”的阴影。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导致美术教育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无法让审美教育真正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教学手段严重滞后于现实生活

现在是移动互联信息时代,技术创新飞速发展,艺术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学理念日新月异,教学形式推陈出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偏重于年代久远的美术经典内容,滞后于现实生活,不少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忽视社会文化资源的作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视而不见,课程灵活性欠缺,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聊胜于无,无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感悟。

三、中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索

“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技能的同时,开展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教师应以美术新课标提倡的美术教育面向生活化的理论作为依据,着眼于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教学内容,运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形式,以此探究优化美术教学的策略。

1.以激发兴趣为前提

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巧妙选用素材,力求将教学活动放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以美术的方式教育”。提供一个与学生生活相似的背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可增设美术教学中实际生活内容的比例,运用范例、名作、图像、多媒体诸多手段和素材模拟出生活化的环境,组织学生描述生活,诱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提升学习的诉求,把实际生活导入美术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挖掘教材的潜力,选取与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息息相关的题材,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给每位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例如赏析学生手里的教材封面———涉及美术中的装帧艺术;身上穿的校服———涉及美术中的服装设计;漂亮的学习用具———涉及产品设计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味生活,在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实践环节中顺理成章的进行升华,得到对生活的全方位的新体验。譬如在设计课教学中,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回形针、拉链、玻璃杯和晾衣夹等小物品为道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发现问题,从玻璃杯的功能联想示意到尝试选择其他生活小物品进行功能联想……这样的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2.以实践体验、协作、探究等方式为辅助

体验美术感受的最佳方式来自于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遵照生活化的原则,强调生活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和创作源泉,引领学生以自身生活为对象,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保持创意的心态,尝试分组合作探索实践,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习体验。在高二年段的“工艺设计模块”教学活动中,《小东西大学问》是以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我依据高中生特点,以贴近生活的“小东西”为切入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本案例以“小东西”为选题,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选用生活中熟悉的材质进行设计,探索实践。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学生自主分组,从设计意图、实验材料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体现充分自由,通过协作创新,既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又开发集体的智慧和潜能。实践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性和探究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增强。

3.以平等、轻松、和谐的互动教学为平台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业的进展同教师教学创设和操作方法息息相关。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社会和价值导向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长,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学生着想。例如,在高一年段的“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活动中,由于教材中大多为中外名家作品,画面内容形式缺乏新鲜感,图例不够丰富,教学资源单调枯燥,无法进行有效的赏析。我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鉴赏作品题材形式和作者一知半解,赏析作品时,学生普遍感到索然无味,更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即使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也未必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尝试让学生分组自由组合,自行选择切合自己生活实际的不同鉴赏内容,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四种鉴赏原则,分工协作搜寻资料制作PPT演示文稿,上讲台进行展示评述,再由全班同学给予合理评价,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这种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氛围异常轻松、活泼、和谐。在公平交互的课程平台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让学习更贴近学生的需求,也有效地促进师生的交流整合,教学相长,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

4.以评价美化生活为升华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味生活,在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顺理成章的进行升华,评价环节必不可少。经过一个周期的课堂体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作品后,已经具备了对生活的新感受,只须进行学习交流评价,就能迅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本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拓展,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使学生回归生活,领会生活,得以提高生活品质和品位。教学评价环节,从教师的角度关注作业的好坏,升华为侧重从学生的生活角度进行探究、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探讨式的评价方式,是一种经验的循环总结,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身发展。本课题的生活化教学处理真正体现了多元化、科学化的教学策略。

四、结束语

美术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缩影,美术课常常直接或间接再现美术知识和人类生活的联系,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应只来自于学科教材,还必须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源泉。教学过程须成为连通学生实际生活和美术学习的桥梁,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美术学习领域,提高其美化环境的意识,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挖掘其非凡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总之,在推进中学美术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保证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使美术课堂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作者:陈臻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