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时间:2022-01-11 03:16:40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一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二是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的创新,三是课外延伸活动的创新。其中教学理念的创新重在使师生建立平等的对话模式;课堂教学应该尽量运用“问题链”方法,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引入灵活而又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形式;同时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课堂的影响力。

关键词:教学理念;实践创新;课外拓展

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优势,打造高质量的金课,实践证明,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念创新

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理念创新是引领,而课堂教学理念创新的关键是如何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要跳出传统教学思维的疏离模式,实现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1.1跳出疏离模式。在高校的思政课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知识主导”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依附知识而产生联系,而师生之间并未真正产生关联,反而处于一种疏远的状态,思政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会引导学生走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感受超越知识本身的责任、使命,进而筑构自己的信仰。换句话说,思政课不能仅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内在认同,这种情感认同会伴随和影响学生一生,现实生活中“知识主导”所形成的师生疏离的现象,是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跳出传统的师生疏离模式必须让教师和学生从“知识主导”的模式走出来。1.2走出亲情模式。跳出传统的疏离的师生关系,又有可能陷入到亲情模式。为了强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温情,但是这种模式也需要超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蕴含着探究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并不属于客观知识,仅仅靠知识的讲授而达到抽象思维提升的目的是不行的,亲情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十分融洽,但亲密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依附于老师的权威,容易形成学生以教师的意见为己见,师云亦云,很难培育出真信、真懂、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共享平等对话。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信息知识无国界快速流动,如何在多元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中确立主导,这是思政课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师生基于平等关系的时代性建构。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平等认真对待每一位同学,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平等对话的权利,在平等的对话中分享个性化的观点,师生之间探讨和相互学习,进而真诚的去引导和启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理想、信念逐步筑建的过程,只有平等的对话才有思想的共鸣和交流。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创新

2.1课堂理论教学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宗旨在于:第一、为大学生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分析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经验;第三、帮助大学生理解两大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1“问题—情境”教学法。“概论课”是关于理论体系的课程,越是理论越具有抽象性。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讲解,很难脱离枯燥乏味的窘境。概论课主要以“论”为主,不是简单的叙史,在学习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纳入到复杂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中,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迫使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都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假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长河中进行思考,身临其境,受益匪浅,“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1]。2.1.2与学生生活相贴切。“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概论”课教学要强化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比如在讲述长征时,可以分享一些数据,“长征最小的红军9岁,平均年龄不到20岁,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这组数据说明长征时大多数红军和上课的大学生的年龄是相仿的,两个时代造就了两种不同的青春,这种对比会让大学生更加理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年人的担当和使命,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又比如,党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00后”大学生毕业正处于新的两步走的开局之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每一个大学生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们设计自己“三步走”的人生规划,使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相贴切,让学生真实感受自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和体验者。2.1.3通过对比彰显真知灼见。“概论”课以论为主,必须通过与不同制度、不同思想的对比论述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形成大学生独特的理性认知。比如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比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的比较,有理有利有据的解答学生思想的迷雾,进而消解西方国家利用文化、制度、价值所进行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加强讨论和辩论环节,老师不要做出有倾向性的提示,不要植入评判性的指导,在学生自由辩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炼和引导,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将参与活动的状况作为奖励计入个人平时成绩[2]。2.2课堂实践教学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是通过课堂构建实践教学情境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广泛发动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场所的不同,一般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归纳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种。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学实效性较强,但也存在着经费、安全、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和教师难以全员参与,而课堂实践模式因其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成本小等特点,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索的主要实践教学模式。2.2.1“时事评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时事评论”是笔者在课堂上推行的一种新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对近来发生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理性的思考和见解,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占用课堂时间不多,全依赖学生在课后利用闲暇时间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事评论”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疏离关系,教师可以倾听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自由言论,有利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力,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有新意,比如,有将“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得透彻清晰的女生,也有通过画画、歌曲进行展示的创新团队,更有图解“一带一路”的艺术创新,学生通过自己的构思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形式,而重要的是这些形式背后都有学生自己的人生努力和价值取向。2.2.2校园“人大提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校园“人大提案”借鉴一些地方高校的校园实践教学模式,在讲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制度时,为了方便让学生更加感性的理解,笔者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8人,每组形成一个代表团,就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议案,并将广大学生们的诉求进行考量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软件进行调查,确定提案的主题,通过PPT、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比较后,班级推选一个最能代表学生利益诉求的提案交由相关部门,推动学校相关工作的发展。比如,就食堂的菜价问题,笔者和学生带着自己的提案来到学校相关部门,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热情接待,不仅认真听取了学生关于食堂菜价问题的意见,并承诺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就提案的解决措施进行整改。校园“人大提案”不仅加强了学生们的相互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深层次的认知,强化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重要环节,能够“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服务,深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直接感受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3]2.2.3社会调研考察。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将社会调研纳入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将社会调研资料与学生共享,增强学生思政课课堂的体验感。例如,笔者去井冈山参加思政课教师培训,会接触到中共高级将领的后代,将他们的故事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共产主义信仰有新的认识;在讲解到台湾问题时,将去台湾的照片、视频、见闻等素材与教学主题相结合,让学生坚定祖国统一是历史大势,国家主权是不可侵犯的。在课堂上用故事去感染每位学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以身说教,并将这些社会调研的资源储存于教学资源库中,运用这些生动的具体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课堂的亲和度、信服力必然倍增。

3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课外拓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政课教学必要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网络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引用,课堂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延伸,“‘粉笔+黑板”的传统课堂也逐渐转变为“PPT+电子信息”的新课堂。”[4]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主要群体,其信息的获取、交流沟通、娱乐都依赖网络,网络传播的虚拟性、碎片化、开放性等特征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要积极利用网络作为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的主要方式。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课外拓展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开放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加亲切,比如利用“蓝墨云班课”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作业、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等方式对学生上课的效果进行检验,促使学生去思考;灵活的去创建和研究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微信公众号,探索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在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线上拓展到线下,使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不断加强。当然,“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5]。课堂教学依旧是主渠道,但是网络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97.

[2]曾毅红.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探讨:以“概论”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章的教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79-82.

[3]温泉,刘以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论坛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42.

[4]傅江浩,赵浦帆.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体技术融合改革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9(12):180.

[5]靳晓燕.“互联网+教育”不能颠覆教育本身[N].光明日报,2015-03-25(2).

作者:刘欣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