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资源管理探析3篇

时间:2022-06-07 09:56:33

高校教育资源管理探析3篇

第一篇

1.高等教育质量过程管理

在探索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上,国际上正兴起将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管理[2]。而就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来说,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颁布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已成功在工业、科技、金融、服务等行业应用。尽管ISO9000质量管理源于工业领域,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有国内外许多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如何将质量管理引入到教育中来,到上个世纪末,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39所教育机构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我国也于2009年10月颁布了《质量管理体系GB/T-ISO9001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指南》。而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强调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为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反映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表现为学生(产品)从进入学校(输入)到毕业离校(输出)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生活过程管理、活动过程管理、思想过程管理等等,其中教学过程管理为核心。目前普遍公认的高校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五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因素,而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媒体因素。正是由于高校的学生(产品)具有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有关截然不同的特点,而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技术应用教学型学校,其教育质量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无形性、服务过程的异质性、服务供方和服务对象的应用性等等。

2.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的框架

高校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的最高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过程,正是由于高校教育的这种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之区别于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因此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应考虑其自身的特点,强调人才培养全过程控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3]。高校教学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其中作为教育过程管理的主要环节涵盖了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质量的保证及改进措施等等,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应,这几个主要环节涉及到教学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以上四点构成了高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的框架[4]。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进行研究。

2.1教育过程质量策划

ISO9000标准定义质量策划为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产品策划、管理和作业策划、编制质量计划和作出质量改进规定等三个方面,质量策划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是高校教学活动过程遵循的依据。

2.2教育过程质量控制

ISO9000标准定义质量控制为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查、毕业设计等等。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3教育过程质量保证

ISO9000标准定义质量保证为致力于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实施的全部活动,包括内部信任和外部信任,质量保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学校向第三方证实本校教学过程正常进行并提高教学质量的所有系统和过程,它主要是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

2.4教育过程质量改进

ISO9000标准定义质量改进为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即以显著地改进质量为目标的、有目的的一种改进活动,质量改进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使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主要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采取措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内容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管理的框架,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自身特点,对教育质量过程管理的内容分析如下:

3.1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过程质量策划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和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体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为地方、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性应用型人才。而影响培养方案制定的因素有很多,有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行业的发展走向、地方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家长和学生的评估要求等等。目前,随着高校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学生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它规定了学生入学接受教育到毕业离校的所有教学环节和内容,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短期内体现不出来,而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许多领导不愿意投入财力,制定者也不愿意投入精力,致使许多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作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改变领导、制定者的观念,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放在首要地位;其次确定专人负责,成立培养方案制定委员会,专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最后还要加大投入,利用专款保障培养方案制定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并在制定者的分配制度上给予倾斜[5]。其次,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行业、社会服务,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性高级技术人才,不同的应用对象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方、行业、社会、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已毕业学生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体会,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等等,培养方案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都应该要充分考虑,而这些信息的获得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是闭门造车或开几个会就能做好的[6]。最后,要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因此合理设置各种课程及其比例,是制定培养方案的中心问题。应用型高校的本科教育既要区别于高职高专的重实践轻理论教学模式,也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形式,要合理制定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同时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也要适当,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公共课和必修课所占比例较大,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高校的教育首先是本科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应考虑本科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对学术内容有所扬弃,要本着学以至用的原则全面培养学生;另外应用型教育要加大选修课特别是任意选修课程的选择力度,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灵活掌握知识结构。

3.2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过程质量控制

在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后,如何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培养方案成为关键[7]。培养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而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控制形式,受篇幅限制,本文仅对课堂教学进行讨论。首先依据质量管理学的内容,学校应建立三个层次的质量体系文件,即:第一层次的《质量手册》,主要包括教育质量方针、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第二层次的《程序文件》,主要包括学校日常工作的法定依据;第三层次的《支持性文件》,主要包括各级校内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工作记录等等。按照文件性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就有了明确的工作程序,可有效避免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基本建立了相关的文件,只是执行的力度不够严格,如何保证相关文件能有效执行还有利于讨论。其次要加强教学评教制度建设。教学评教包括政府评教、社会评教和学校评教三种,政府评教主要是由教育部为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而定期开展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其评估结果将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评价是由一些专业的评价机构对高校从师资、论文、科研经费、就业率等方面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学校评教是由学校或二级学院组织实施,旨在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师评学等多种形式。目前绝大部分学校都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但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于商讨:一是学生评价指标的设置:很多高校都采用同一评价指标,没有考虑到应用型高校的差异和各专业的特点。评价指标应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围绕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设置,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都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二是评价结果的采用:尽管目前各高校都有一定形式的教学评价,但对结果往往只是一个数据,没有任何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状况等等都会影响教学质量,而教学评价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全面评价,因此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三是评学制度的建设:学生既是高校的产品,也是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很大程度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日常观察,对所授班级及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作风、求知欲望、实际能力、知识水平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以反映整体学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最后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如三期教学检查、日常教学检查、教考分离等等。教学过程管理涉及内容较多,很多高校也都有自己的做法,并且取得较成功,但作者认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教学投入不够、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分离、专业老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学风不正等等。

3.3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过程质量保证

依据管理学内容,质量保证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如何证实教育质量能得到有效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学校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学生等从事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过程给予控制,使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完整的规章制度、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学资源、严格的评审过程,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依据地方高校的特色建立规章制度。尽管各高校都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但大部分规章制度都是“公式化”,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指南,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我国地方高校基本都是由地方若干所学校经组合重组而成,原来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管理方法等都会影响工作效率,而规章制度是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化的有力措施,所以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依据各自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第二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受社会经济大潮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中,同时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各地方高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素质也大幅度下滑。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加强思想引导,加大教育投入,密切与地方企业的联系,端正师生教学态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第三要严格执行评审过程。评审包括外部评审和内部评审,主要是对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一种有效性审核,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有力措施之一。地方高校应重视外部评审结果,加强内部审核,特别是教学过程的审核,并对审核结果的不符合项及时纠正。

3.4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过程质量改进

教育过程的质量改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它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教育过程质量改进包括制定改进措施、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地方高校应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并及时纠正。在积极推进改进措施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类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教学在应用型高校中的中心地位,要能够接受教师、学生对教学的合理建议,特别是督导组、信息员等对教学过程有充分调研的人员的意见,要及时研究各项建议的产生原因、解决措施、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由于学术研究是高校另一个主要工作,所以位于领导岗位的管理者大都是学术有专长的教授和专家,他们往往很难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有时因为利益关系或面子问题,很难真正接受来自一线或其它部门的合理建议。高校教育和企业生产是一样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教育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其次是各项规章制度要与时俱进: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和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衡量人才的标准会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对那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也要进行修改。最后要加强信息反馈制度的建设:教学质量一旦产生问题,只要反馈机制灵活、及时,就可以很快改进。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督导制度、信息员制度,但在具体运行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反馈的建议有多大的作用、改进的结果如何监督、市场(特别是已毕业学生)的信息如何获取、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如何保证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4.总结

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属于新建本科学校,目前还处在成长阶段,在教学过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探索。本文在高等教育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教学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四个方面搭建了高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的框架,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详细阐述了这四个方面研究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严格执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依据自身的特色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质量一定会稳定增长。

作者:张少伍翁俊德工作单位:铜陵学院

第二篇

一、“以人为本”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

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规定学习,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中优秀学生的做法,这种僵硬的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限制了他们的成长。而当今的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管理途径探索孙平刘士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摘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人才的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与人才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也逐步开始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趋势发展。这里就我国高校实施人本理念教育的管理展开讨论。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实践大学生知识丰富,富有活力,具有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追求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挥。而高校也应顺应时代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机会,为他们发展自己和展现自己创造空间。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养优秀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为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学校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重视程度呈下降趋势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创造力以及自我价值积累能量的地方。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科技教育的地位日益被提升,而人文教育却有被逐渐忽视的趋势,这种状况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不利。

(二)“法制教育”弱化

目前,但很多高校却没有把法制教育放在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在实际中,真正落实普法活动。

(三)“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欠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意识的提升,致使当今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泛,思维活跃,极具创新和探索精神,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却相对的落后。思想品德教育的匮乏使学生对学校道德的要求不能适应,将来也很难更好的融入社会。心理健康的不到位也会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和生活的一道屏障。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积极的转化观念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内化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评价和奖惩等形式的激励措施,激发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的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空间。

(二)建立主动的课堂教育的模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和教师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放下师长的架子,与学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平等的基础上,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教师应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真正的发挥课堂教学主动教学模式的作用,师生间能够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创新给予鼓励,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学生的能动性真正的得到发挥,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实现课堂效率的真正提高。

四、结语

以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各大高校教育管理,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倡导的主题,作为教师,应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能,顺应时展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教育途径,为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孙平刘士伟工作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第三篇

一、高校教育资源管理绩效评估指标的范畴与内涵

(一)教育资源的内涵

教育资源是指任何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需的财力、物力及人力资源。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以外的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狭义的教育资源则以学校教育资源为主。国内教育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多在了解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形,少部分则是以县市学校的资源分布作为探讨对象。学校教育资源一般可归纳为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与学生学习成就资源等四类。财力资源以公共经费为主,以收入经费、补助费用及经费来源区分。如以学生为单位,则可计算每生平均经费,平均每生分担经费。物力资源是指活动空间、教学设备、运动设施、卫生设施、图书期刊设备等有形物质。人力资源则包括学生、教师、校长、行政人员、家长及社区人士等,如平均每班人数生师比、教师合格率、教师平均服务年资、教师平均年龄、每校职员人数与教师在职进修。学生学习成就的内涵包括:学生参加学测平均总级分、多元升学人数、毕业人数和学生获得高校各科竞赛优胜人数等。

(二)教育资源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务的角色从监督者转成协助者。转变的迹象或影响说明如下:首先是市场导向,强调学校重视公共关系经营,开始注重行销,结合学校之特色与发展重点,做适当形象包装与行销。鼓励学校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让家长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使学校获得更多支持与资源。强化市场竞争力,在各校自由竞争下,使学校办学绩效得以提升。然而,教育不同于一般商品或服务,教育品质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维持,且各校之差距、整体资源不同,在市场的驱力下,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管理将更为迫切。其次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集权化的管理很少提供促进效率的诱因,资源使用缺乏弹性和多元性。权力下放,假设学校面对资金的补助会促使学校对表现有更高的期盼,在此环境下,学校对其所得到的资源会以更具效率的方式分配与运用。将资源于教育时,同时注重所欲达到的教育目的及其完成的状况。为达目的,在人力及物质资源运用上会更有成本效益的概念。最后是重视绩效责任。在市场机制下,学校更注重绩效责任,要求一定的办学绩效。学校相关人员(学校政策制定人员、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和家长)除对他们可运用的资源负有绩效责任外,亦要对服务对象(不同层级的政府单位、父母、学生及广大社区内的所有人员)负有绩效责任。而学校在教育经费运用弹性及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也在增加,这也说明了高校教育资源有效的管理日益重要。

(三)教育资源管理与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可由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来衡量。教育起点方面,可以入学机会,甚至可以各阶段入学前的教育情形或入学时的起点行为是否均等为指标。教育过程方面,以投入的各项资源,除了学校教育资源,甚至包含学生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家庭资源及社会资源是否均等为指标。不管是就学机会或是教育结果的均等研究,只能部分解释家庭背景和分流教育如何影响职位、学历或收入的高低,造成高校毕业生在职位、学历与收入差异的原因,而两个教育体系的过程或资源投入的不相当,也是另一原因。因此,教育均等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如何进一步落实高校教育的均等性,以消除一般民众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的疑虑,有其必要。论文所分析的,就现阶段教育发展而言,将有另一层教育政策上的意义。

二、分析高校教育资源管理均等性之现况

论文以2010年度到2011年度间福建省20所高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布于福建的东、南、西、北四区。学校规模以学生人数为依据,分为大规模、中规模与小规模三类;了解高校教育资源管理均等性,以模糊权重与Gini(Ginicoefficient)系数进行分析,模糊权重的应用是透过学者、专家在教育资源管理指标模糊问卷的填答结果,分析其权重作为指标选取的依据;Gini系数则运用这些被选取的指标以进一步评估教育资源管理的均等性。

(一)教育资源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之权重

以教授、主管教育机关行政人员及高校校长为对象进行指标权重的建构,透过模糊权重的运算,获得高校教育资源管理各项绩效评估指标的权重;依据权重多寡以及指标的实质意义,选定投入项十五个指标,分别是合格教师专长任教比率、专科教室数量比率、每生拥有图书馆藏书量、生师比、教师平均任教年资、每生平均资本费用、网络连线数量、每生平均教育经费、每生拥有电脑设备数量、每生平均经费扣除人事费、硕士以上教师比、学生基测总成绩平均、新生入学报到率、教师平均年龄与学校自筹财政资源比率。再依权重以及实质意义选定产出项五个指标,分别是学生参加学测平均总级分、多元升学人数、学生获得高校学科竞赛优胜人数与毕业人数。有关教育资源管理均等性的分析,以这些模糊权重较高作为代表,相对的也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二)教育资源管理均等性之检定

就专家所选定的相对重要指标进行教育资源管理均等性之检定,分别就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与学生学习成就各指标进行系数分析。首先在人力资源方面,人力资源系数表现,生师比、教师平均年龄、合格教师专长任教比率、新生入学报到率、入学学生基测总成绩平均等五项指标表现,其Gini系数都在0.2之下。硕士以上教师比Gini系数值未超过0.3,教师平均任教年资Gini系数未超过0.25。学校全体、学校经营类别、学校经营属性、学校地区与学校规模,Gini系数所呈现的各指标来判定,高校教育人力资源方面的分布尚称均等。其次在财力资源方面,每生平均教育经费Gini系数值介于0.2-0.4间,其余在每生平均经费扣除人事费、每生平均资本费用与学校自筹财政资源比率上,其Gini系数都呈现出不均等甚至极不均等现象。每生平均经费扣除人事费,其Gini系数值介于0.4-0.6间,每生平均资本费用与学校自筹财政资源比率Gini系数值更高达0.6之上,呈现极不均等现象。再者在物力资源方面,物力资源之Gini系数,每生拥有电脑设备数量之部分系数值超过0.4,显示分布不均等。分析结果亦发现,每生拥有图书馆藏书量之部分Gini系数超过0.4呈现不均等。如专科教室比率一项,发现2010年福建东部地区高校有不均等现象,Gini系数达0.5。最后在学生学习成就方面,学生参加学测平均总级分之Gini系数值低于0.2以下,多元升学人数与毕业人数之Gini系数皆介于0.4以下,学生获得高校竞赛优胜人数Gini系数则达0.6以上甚至高达0.8,凸显出各校培训学生参与这些竞赛的成效呈现非常大的差异。

三、提出改善当前高校教育均等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高校教育资源管理绩效评估指标资料库。建议及早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资料互动平台,提供动态的教育资源管理资料以供分析与检核。

(二)不同经营类别、经营属性、学校所在地区、学校规模对学习影响颇大,然而学校是非营利事业,性质特殊,许多项目短期内无法改变,例如教师总人数、班级数与经费的调整。建议配合政策的修改,逐步调整适当的学校规模,以获较佳的教育产出。

(三)教育主管机关对于核定补助款可透过Gini系数显现的不均等来考虑,了解该校的状况,针对匮乏的资源提供必要的支援,使学校资源的运用更有效率。

(四)学校经营者宜注意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与运用,配合校基金的实施以活络经费来源、强化运用的弹性化,以提升经费管理的效率。

(五)建议未来对高校教育的研究在均等之外,可以朝公平、充足、效率等议题去探讨,也可以进一步发展相关指标,提供高等教育整体改善更完备的资讯。(本文来自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邓甦工作单位:福建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