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学生权利弱化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10 10:11:22

高校中学生权利弱化问题分析

一、高校学生权利弱化问题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无论是权利种类、数量,还是权利的实际落实情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总体而言,却依然无法令人乐观,高校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现实性。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1条的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可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但是,许多高校在援引这一规定时通常将“学校自身特点”放大,从而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过多地考虑的是学校管理的便利性,制定的规章制度过多地设置了义务性条款,较少去思考和挖掘义务性条款所对应的权利性条款[1]。因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权利弱化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现实性问题: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管理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易出现公权力自然扩张的现象,导致低效非合理的运行程序和制约机制;另一方面是尽管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社会也在宣传法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现行法律的相对滞后和相对边缘,使学生整体法律意识比较模糊,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公权力的强化与私权利的弱化问题。

2.普遍性。学生应该同所有公民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所有基本权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权利常常会被忽视,学生被侵权的新闻在近几年屡屡见诸报端,有学生状告老师的,也有状告学校的,还有状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如发生于2008年的于博状告清华大学案、2010年的滕汉昱状告兰州大学案和同年一名叫小霞的状告北大资源学院案等。尽管判决结果各有不同,但依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当然学生权利弱化的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法律案例上,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也常常听说某院系奖学金评判不合理、学生干部选拔不公、教师和学校行政部门滥用教育处分权等问题,这些说明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

3.隐蔽性。在现今,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大多会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初衷来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而学生在自愿服从还是逼着就范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使自身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如一些学校将内务整理、是否参加规定的自习活动等列入学生惩戒和奖评考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又如将作弊等学生违规行为与学位相挂钩的校规等。培养学生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还有诚信意识等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样做只是便于学校和教师进行学生管理,而忽略了学生权利,那么这些安排与规定就是对学生权利进行隐性侵犯的最好例证。

二、出现高校学生权利弱化问题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是伴随着执行者在不违反社会制度的大前提下,其观念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协调体现,所以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出现这一系列学生权利弱化问题的观念性原因。

1.知识唯上的教育目的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教育的功能曾说过,教育是灵魂的转向,而就教育的主题他更是深刻地指出,美德即知识。然而目前的事实是,我国高校普遍将学生成绩视为选拔评定的第一指标,而忽视了道德这一重要指标。相较于成绩这一数字化的易量化指标,道德的量化确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样只以知识成绩为参考标准的各种评选,难免在“奖、贷、补、减、助”活动和发展党员过程中出现学生权利遭到侵犯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这种知识唯上,与侵权相伴的高等教育,很难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苏格拉底的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

2.上必控下必从的教育管理观。在我国古代,忤逆教师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要被斩首示众;把欺师与灭祖相并列,背叛师门要被清理出门户,而对学生权利的认识和关注极少,只是一些只言片语的语录[2]。所以,在这样一个一直强调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里,高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已经习惯于以“师即长也”的职责身份来行使高校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权,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学生就必须处于服从、听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这似乎也成了“天理”。并且正如前述,学生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即使被侵权也不知,或即使意识到却也不知如何维护,到哪里投诉,甚至有时就是投鼠忌器,害怕一招不成,反被“蛇咬”,将来毕业无望等。而这一切,必然会致使学生的权利愈加弱化,那么“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成了空谈。

3.功利的教育价值观。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在今天教育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倾向中已成了不得不说,又不愿明说的天问。不论能力高低,人品高下,一名本科毕业生的薪金明显低于一名研究毕业生的薪金,所以很多人把知识归入了有价商品的行列;许多教师的业余辅导不再是为人师的勤勉,义务性的助学,而成了谋取个人物质利益的一种补充方式,甚至是主要方式;家长们每在开学时窃窃私语的“助教金”,也使师生关系沦为了经济买卖关系等,这些都是功利教育价值观的突出表现。如此,权利弱化也就成了世俗功利的“战利品”。其次,我们分析一下这一问题出现的社会性原因。1.社会本位淡化学生权利存在。《教育法》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第8条又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高等教育为社会建设服务是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应有之义,并且教育活动符合社会利益也无可非议,可是若只强调社会利益而无视个人的存在发展和权利则是非议不可的了。由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权是国家赋予的,所以高校在利己性地运用《教育法》时,就会借公权力之名,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借口,偏颇性地引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从而行使教育管理权,这无疑会造成高校无限度满足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而忽视学生利益的状况,所以学生权利的弱化也就成了许多高校心知而不明说的共同存在的问题。2.学历为重影响学生权利主张。我国《教育法》第21条规定: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并且《高等教育法》第20条也有类似规定。所以,高校成了发放学历文凭证明的主要机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地位,而学生则相对地处于弱势地位。学生付了学费不会立即获得文凭,所以学生必须耐心等待,等待的同时,必须争取在各方面表现得如学校所期望的那样良好,从而避免学费遭受损失,所以即便有些教育管理者或机构会侵犯到他们的合法权利,出于对“经济”的考虑,一些学生也会忍气吞声,选择缄默。虽然近几年有学生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将自己的学校告上法庭,然而敢于这样做的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主张

1.增强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意识。目前,大部分学生的维权意识尽管有,但是很少有学生认真读过《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对自身权利的明了是一只半解,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也无形当中会被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煽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为了改变当前这种不好不利的现状,我们应该组织高校学生加强有关法律法规或相关材料的学习,明确自身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权利保护正确性及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高校学生的法律救济途径。英国有一句法律谚语:无救济即无权利,因此,提供法律救济应该成为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得以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救济权利是大学生权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学校为其接受教育提供一定的条件,并有在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申请补偿和救济的要求权[3]。所以,我们的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规则时,既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也要从学生利益出发,不仅要告知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也要为学生提供实现其权利的平台,例如,我们可尝试设立专门的学生申诉处理部门,开设多渠道申诉途径,包括现场受理、网上受理等,并且每学期举行一次听证会,听取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各方意见和建议完善学生权利保障系统,以此来确保学校和教师做出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时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监督性,从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或在受侵犯中或后皆可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健全高校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权力的运行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如处理程序不合理、申诉时间长、处理结果依据不强等,所以我们有必要将高校教育教学权力的运行,通过健全制约机制,将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框架内,以保证其合法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国家和学校应该在高校教育工作者中全面普及“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总在说“人本教育”,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口号大于行动,当然教育是离不开惩戒与处分的,这是维护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但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合理性、适当性、感化性的现代教育。

作者:彭秀祎工作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