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策

时间:2022-02-12 09:38:31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策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法,这是一种间接费用分配法。此时的成本费用归集对象是作业,确认并计量资源动因,把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上,再确认并计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归集到核算对象上去。吸收了先进管理理念的作业成本法,能依据因果关系对资源的流动过程进行分析和梳理。1.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从确定作业到归集作业成本,之后寻找合适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便于在全局上了解和控制高校内部作业流程,有利于核算与控制成本。如此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可以将其细化进而分配到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和各个层次。该法能够增值分析高校的作业链,剔除或降低非增值性作业,最终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的。采用作业成本法来处理成本核算已经被部分外国高校所接受。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会耗费作业,作业会耗费资源;作业的产生由生产引起,成本的产生由作业引起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是将作业作为一个中介纽带引入到产品和资源之间。因为作业这个媒介,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成本信息。即应当基于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产生作业成本,然后基于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精细化

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吸收了先进管理理念的作业成本法,能依据因果关系对资源的流动过程进行分析和梳理。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便于在全局上了解和控制高校内部作业流程,有利于核算与控制成本。如此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可以将其细化进而分配到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和各个层次。该法能够增值分析高校的作业链,剔除或降低非增值性作业,最终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的。1.按照成本动因分配成本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是传统成本法的着重关注点,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是其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和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因素是产量。基于此,将企业的所有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作业动因的引入是作业成本法最重要的创新点。作业动因就是指,劳务消耗或最终产品的方式和原因是各项作业,它体现服务或产品耗费作业的现状,同时,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标准也是作业动因,这些作业动因可以是:单位层次作业,当产品的数量增加时,作业也随之成正比例增加,因此该类作业成本的大小与产量呈正比例增长,比如直接人工、按照工作量法计提的折旧、直接材料等。批量层次作业,批量增加,则作业成本增加,而与产量没有直接关系。产品层次作业,为了确保特定产品线的存在,各种成本便产生了。它与特定的产品线相关,而同产品的批量或产量没有关系。生产能力层次作业,为了保证生产的环境进而产生的成本。如厂房折旧、人事管理、厂房维修等,它与总体能力相关。因此,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的成本有两部分构成:制造费用和原材料。依据特定的作业将制造费用进行归集,再依据动因将制造费用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准确性由间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决定。但是目前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提高,最终产品与劳务包含的间接费用大幅提高。此时,采用统成本计算方法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但是采用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法可以使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高。2.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传统的成本概念只涵盖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但是随着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市场格局的转变,与价值形成相比,产品的价值实现显得更为重要。作业成本法把成本概念往前拓展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对有关技术的发展势态,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消费者的使用、维修、处置阶段,特别看重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说价值工程是为了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而注重将产品的过剩功能在设计阶段中不予考虑,那么作业成本法则是将重点放在在设计过程中剔除不增加价位的作业。若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低成本作业可适用于增加价值的作业。因此,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应用中价值工程的细化。3.重新期间费用进行界定在传统的成本观念下,产品成本等同于制造成本。从它的经济内容出发,它只包含生产成本,那些用于组织生产和管理的开支便视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依据费用的经济用途,对产品成本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在作业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对于单一的制造中心来说,该制造中心全部的费用支出一旦合理有效,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就是有益的支出,便需要计入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作业成本观更加关注费用支出是否合理有效性,而不关注其同产出直接相关与否。作业成本观下,则将全部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汇集到期间费用。为了改善有关作业而尽量减少这些无效、不合理的支出,并将它们归入期间费用。另外,按照作业类别设置成本项目,这种重新界定成本与期间费用不仅有利于企业对管理效益进行考核,也完善了产品的成本概念。高校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应重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即应改变目前存在的不重成本和效益的现状,并突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内部建立一种核算和控制教育成本的科学体系,并广泛推行,对于实现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作者:胡芳单位: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