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培养空间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2-10-22 04:50:42

高中地理教学培养空间能力的策略

[摘要]地理的学科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也要求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采用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善于启发引导,培养空间分析能力;加强日常练习,提高空间定位能力;依托多媒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空间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必须提高对空间能力的认识,深化对空间能力培养意义的认知,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地球表面的知识及其空间性、区域性,还能通过空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了解综合的地理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地理环境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地理空间结构,使得在这一空间知识结构下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扎实。[1]另外,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同时,教师会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日常学习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促使学生自觉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地理问题,这也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知、空间记忆、空间想象、空间定位、空间分析和空间表达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采用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空间性、抽象性,为了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教师应借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具体形象中感受抽象的地理事物,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地理表象,并从这一表象出发,真正理解表象内部的深层地理内涵。(一)实物直观的应用。实物直观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触摸了解实在的物体,从实物直观出发,增强空间能力。[2]如为了促进学生真正了解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超薄塑料袋完成实物直观实验:将一个塑料袋装满空气,口部朝下放在桌子上。再取另外一个相同的塑料袋,装满空气口朝下。酒精灯给第二个塑料袋加热30秒,放在桌子上。这时学生发现加过热的塑料袋会上升,而没有加热的塑料袋不会上升。这时,教师可展开知识讲解和点拨,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知识。又如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差异性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册了解世界地形特点和地形结构,并结合农业区位的相关知识分析世界农业如此分布的原因,促进学生找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认知。(二)模型直观的运用。对地理事物的模拟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大自然中事物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如教学“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借助三条毛巾演示褶皱山的形成:教师首先提问“当毛巾在外力挤压的情况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向各个方向弯曲各不相同”等回答都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岩层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后,就无法恢复原来的形态。学生通过观察三条毛巾的演示过程,感受山地形成的过程以及形成的特点,并真正理解了山地形成的过程,增强了空间能力。(三)语言直观的应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源泉。教学是一种艺术语言,更是一种科学的延伸。为了促进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做一个语言的高手,用丰富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思想,用丰富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地理空间,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感受地理空间。

二、善于启发引导,培养空间分析能力

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理知识描绘出来的大千世界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必须强调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任何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地理问题的解决都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全球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产生的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等;又如选择工业区位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既要考虑资源、市场、劳动力等因素,又要考虑地价、原料、水源等因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都是综合思维的体现,但在实际接触这些问题时,学生总是无法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如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教师可以举例让学生分析我国新疆地区为什么比较干旱,属于什么自然带,又属于什么气候。这时,学生大多会展开以下分析:新疆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水汽深入比较困难。这样的分析只考虑了距离海洋的位置,却忽略了地形地势的影响。教师此时应启发和诱导学生:“除了海陆位置,还有什么因素可以阻挡水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明白自己遗漏了地理地形这一因素,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培养学生的空间综合思维能力。

三、加强日常练习,提高空间定位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定位,因为只有学会了定位,学生才能掌握区域地理的关键。空间定位能力是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重中之重,倘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非常清楚地了解某一区域所处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那么便能灵活地掌握此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学生通过定位找到事物确切的位置后,就能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师要注重学生区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城市、港口、湖泊等点状事物,河流、道路干线、经济带等线状事物,以及大洲、国家、地区等面状事物,真正形成地理空间能力,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探索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雨林带的更替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在纬度的哪个位置表现明显,让学生在大脑中记住这些地带的大致轮廓以及纬度位置,培养学生的定位意识。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将地理中的点线面联系起来,把这些空间上具有联系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定位训练,从而构建起心理地图。在学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美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并根据自己的了解添加重要的经纬线,同时将一些标志性的城市等明确标出。这样可以让学生以农业为基础建立起心理地图,增强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3]

四、依托多媒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应该重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能够巧妙地化抽象的地理知识为直观的教学因素,并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中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地理信息和教学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让课堂由原来的传统单调变成现在的多元有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教学“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为了促进学生了解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教师可以以我国南方季风区的水稻种植为例展开讲述。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南方地区的位置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南方地区的大致地理范围,并告知学生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是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告诉学生答案。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的地理地形图,让学生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归纳气候、河流、地理地形对于该地区种植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影响”一词,要让他们明白“影响”一般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种。最后,展示此地区农业活动的俯视图,促进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直观的图片影像,辅助学生理解了相关的地理事物,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4]

参考文献:

[1]王飞.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59.

[2]蔡志栋.论高中地理课堂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95.

[3]林华.基于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设计———以“地球与地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4-26.

[4]田家豪.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以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为例[J].亚太教育,2016(15):29.

作者:汪李霞 单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